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复试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然垄断产业:指在某产业中,由于规模经济,一家企业就能以比几家企业共同生产还低的成本生产整个市场需要的产品或劳务。这种产业包括电力、天然气、电话、自来水、交通运输等一些公用事业。居于自然垄断地位的公用事业单位同任何垄断企业一样,也会凭借垄断地位换取垄断利润,损害公众利益。

  2.“马歇尔冲突”:指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这是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分析规模经济成因时发现的,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

  3.范围经济:指由企业的范围而非规模带来的经济。范围经济存在于单个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两个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时(假定两个企业得到的投入物相等)。如果企业的联合生产低于独立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那么其生产过程就涉及到范围不经济,这种情况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与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有冲突的时候可能会发生。

  4.区位指向

  5.X非效率:指在企业组织内部存在一种管理上的效率,这种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逐渐降低。当企业规模过于扩大时,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将会变为负的。由于这类效率性质不明,故称为X非效率。以后的许多学者对X非效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或分类。一般认为,大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下降,主要源于决策专断、轻率、官僚主义严重和对市场反应迟钝等。另外,大企业市场支配力的增强,使其所受到的市场竞争压力减弱,从而使企业没有

  动力和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由此导致企业管理效率的下降。由于X非效率的存在,企业规模的扩张就不应是无限的,而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企业的最佳规模应是企业规模扩大所导致的正效率与负效率的均衡点位置。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勒纳指数及其含义(应有数学推导)。

  答:勒纳指数量度的是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率,其计算公式是:

  PMC

  LP

  ?=

  式中,L为勒纳指数,P为价格,MC为边际成本。勒纳指数的数值在0和1之间变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勒纳指数等于0;在垄断情况下,勒纳指数会大一些,但不会超过1。从直接的角度观察,勒纳指数越大,市场的竞争程度越低。但是,勒纳指数本身反映的是当市场存在支配能力时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但是却无法反映企业为了谋取或巩固垄断地位而采取的限制性定价和掠夺性定价行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勒纳指数接近0,但是却不表明该市场是竞争性的。此外,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边际成本的数据很难获得,常常是使用平均成本代替边际成本,从而可能使结论失真。

  2.简述产业活动在空间结构上的聚集与扩散关系。答:

  3.简述产品差异化的类型与原因。答:产品差异化是指企业在其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地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产品差异化的类型:

  (1)产品主体差异化。产品包括核心产品、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一般来说,同类竞争性产品的核心产品部分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的中间产品和延伸产品部分却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产品差异化空间。比如,企业为各自的产品赋予不同的品牌,设计不同的外观和包装,还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服务让顾客对产品产生不同寻常的感觉。

  (2)价格差异化。即企业通过为自己的产品制定不同的价格,来提示顾客本企业产品差异的存在。这种策略能够使企业有效地把自己的产品与其他竞争者的产品区别开来,从而吸引不同偏好的目标顾客。

  (3)渠道差异化。渠道就是企业分销产品的路径,通过为自己的产品选择不同的分销途径,也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产品差异化。

  (4)促销差异化。企业通过利用独特的促销手段,包括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等,建立顾客对产品差异化的认知,使顾客感觉到企业与众不同的特色。

  (5)服务差异化。服务可以看作是产品的延伸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激烈的竞争,核心产品差异化空间的不断缩小,人们普遍对服务产生了高度重视。尤其对于有形商品相对的服务产品而言,服务差异化通常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差异化手段。

  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产品差异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原因。

  (2)信息闭塞或不完整的原因。即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产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不了解引起的差异。

  (3)由销售者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促销和服务引起的牌号、商标或企业名称等引起的差异。

  (4)同类企业地理位置的差异。4.简述实施经济政策的成本和代价。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市场失灵或价格机制的局限。

  答:市场失灵(或价格机制的局限)指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竞争性市场是有效率的,但如果市场存在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以及信息不对称时,市场会出现失灵,这时价格机制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

  (1)垄断。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物质技术条件、人为的和法律的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稀缺资源等自然因素的存在,垄断普遍存在。在垄断市场上,由于企业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分离,所以价格高于边际成本。这时,尽管消费者之间仍可以实现有效率的交换,但社会并不能用最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最需要的商品组合。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不仅不能使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而且增加生产还会进一步提高社会的福利水平,从而生产没有达到最优。此外,垄断还可能造成其他的社会成本。例如,完全垄断厂商缺乏降低成本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从而社会生产既定的产量花费较多的成本;垄断厂商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采取寻租行为等。这种情况显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价格机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或)非竞争性,是因为公共物品生产上具有不可分性,如国防、警务等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像面包、衣服那样可分割为许多细小单位,而只能作为一个整体供全体社会成员使用。当物品可像私人物品那样细分时,消费者就可按一定价格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独自享用,排斥他人分享。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物品的偏好程度可通过愿意支付的价格来表现,使自己的消费达到最大满足,从而市场价格可对资源配置起到支配作用。公共物品由于不能细分,因而人们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由市场价格来决定,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对公共物品的供需情况如实反映出来。这样,公共物品就只能由政府根据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来提供。如果要人们根据用价格所表现的偏好来生产这些物品,则谁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偏好,只希望别人来生产这些物品,自己则坐享其成,这样,公共物品就无法生产出来的了,因此,在公共物品生产上,市场是失灵的。

  (3)外部性。外部性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它是指交易双方的经济行为未经交换而强加于其他方的经济影响。例如,大气污染、噪音以及私人绿化等。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而且包括强加于他人的成本;同样,它的收益不仅包括它收取的出卖产品所获得的收入,而且包括给他人带来的但又无法收取报酬的好处。但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施加外部影响的经济当事人只会考虑它看到的收益和成本。结果,外部经济效果使得社会估价不等于社会成本,并且完全竞争的市场体系也没有提供一种机制,让交易双方考虑对其他人所施加的经济效果,此时也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出现了市场失灵。

  (4)信息不对称。指市场的供求双方对于所交换的商品不具有充分的信息。在现实经济中,信息常常是不完全的,称为非完全信息。这里的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任何情况,而且是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进行有效的配置。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信息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信息的交换只能靠买卖双方的并不十分可靠的相互信赖,卖者让买者充分了解信息的用处,而买者则答应在了解信息的用处之后即购买它。这样,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情形,即市场失灵。信息非完全带来了许多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解决其中的一部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不能够解决或者至少是不能够有效的解决非完全信息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2、试述可竞争市场理论。答: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帕恩查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

  (1)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也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2)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和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形态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独家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与效率并存的。

  (3)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少数几家大企业纵向兼并或横向兼并,传统的观点都认为会带来垄断弊端,而在可竞争市场条件下,它们都变成无害的甚至可能是更有效率的。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是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是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的关键是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为此,他们主张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4)虽然在现实中真正符合可竞争市场理论假定条件的产业并不多,该理论关于沉没成本为零的假定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猛烈抨击。例如,有研究认为,在多数市场上这种成本短期较之长期更加明显,而现存企业只要有任何数额的沉没成本,较之新进入者就有相应比例的潜在定价优势等等。这表明该理论在适用范围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可竞争市场理论对近20年来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政策思路的转换及措施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考研复试真题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