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美学(上)
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美学的自觉,就是在魏晋玄学的启示下发生的。
魏晋玄学的巨大影响,带来了老庄美学的复兴。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回到老庄美学的运动。
一、魏晋玄学与魏晋南北朝美学
魏晋南北朝艺术“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魏晋玄学家提出的“得意忘言”的理论(王弼)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号(嵇康)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和美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魏晋玄学是魏晋南北朝艺术和美学的灵魂: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1、魏晋玄学的兴起
玄学的产生,同汉末儒家思想危机的出现,同社会动乱引起的文人对人生的感伤有密切关系。其核心是企图从哲学本体论上去探求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2、魏晋玄学讨论的主要问题及思想观点
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调和儒道、会通“自然”与“名教”的哲学思潮,以“本末有无”问题为主题,用玄远而思辩的方法来讨论世界整体以及万物的存在根据的形上本体论。
玄学中关于“名教”与“自然”是否相符,——涉及伦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 “言”与“象” 能否“尽意”——涉及审美、艺术同理论认识的区别问题。
3/此外,在玄学的影响之下, 出现了过去所未曾有的、具有严格的理论思辨的专门性美学论文,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系统地论证了音乐美的本质在于“自然之和”。魏晋玄学发展到后期, 同印度传入的佛学发生联系, 这对东晋南北朝的美学产生了影响。如关于灵魂与肉体即“神”与“形”的关系的辩论,直接影响当时的绘画理论;顾恺之提出的“传神”术语出自佛学;主张“神不灭论”的宗
炳(375~443) 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的观点,企图对自然美的本质作出哲理的解释。
二、通过《世说新语》我们从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潮得到的认识:
(1)从《世说新语》中看到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已经从实用的、道德的角度转到审美的角度
人物品藻的变化——对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发生重大影响——引起了关于艺术功能的看法的变化
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 容止 》 )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 《容止 》 )
(2)从《世说新语》中看出魏晋士大夫对自然美的欣赏,已突破了“比德”的狭窄的框框
①他们不是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加到自然山水身上,而是欣赏自然山水本身的蓬勃的生机
②魏晋的文人不仅承认自然本身的美,而且认为自然美是人物美和艺术美的范本,用自然美比喻艺术美
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 》 )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言语》)
(3)从《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在人物品藻、自然美的欣赏以及艺术创作中,都特别强调主体要有一个审美心胸
(4)从《世说新语》看出魏晋士大夫文人对于自然、人生、艺术的态度,往往表现出一种形而上的追求。他们往往倾向于突破有限的物象,追求一种玄远、玄妙的境界。
(一)“得意忘象”(王弼)——哲学命题、美学命题
王弼在 《 周易略例 · 明象 》 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1、含义:“意”要靠“象”来显现(“意以象尽”),“象”要靠“言”来说明(“象以言著”);
“言”只是为了说明“象”,“象”只是为了显现“意”;(为得到象,就须否定言;得到意必须否定象)
2、“得意忘象”的积极影响:
(1)在《易传》基础上对“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进一步发挥,从一个角度对意象的关系作出深一层的探讨
(2)“得意忘象,得象为言”对于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启发 ①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
②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
(3)“得意忘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给了很大的启示
(二)“声无哀乐”(嵇康)
1、命题包含论点:(1)音乐是自然产生的声音,它并不包含哀乐的情感
(2)音乐不能使听者产生哀乐的情感
①嵇康认为哀乐的情感是因人事的变化而引起的,本来就藏在人的内心,只不过因为音乐和声的触发而表现出来
②音乐并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他也不同意音乐可以移风易俗的观点
2、“声无哀乐”否认音乐包含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否认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哀乐的情感,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1)艺术欣赏中不同的欣赏者产生的美感具有差异性,嵇康夸大了差异性,
否认欣赏者和艺术美之间的因果关系
(2)音乐具有形式美并不错,嵇康认为音乐的本质和作用仅限于这种形式美,否认音乐的社会意识形态
(3)嵇康虽然反对对音乐和社会生活简单化的理解,但极端的认为音乐(艺术)和社会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3、积极意义:①反对对音乐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作简单化的理解,反对无限夸大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②反对封建统治者对音乐加强控制
③此命题反映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形象的认识的深化
(三)“传神写照”(顾恺之)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在这句话中,顾恺之提出了“传神写照”的命题,并且指出,“传神”处主要在于眼睛,而不在于“四体妍媸”。
《 世说新语 》 还记了另外一则有关传神的故事:
顾长康画袭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袭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从这个故事看,顾恺之并不认为只有眼睛才能传神。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不同,表现个性和生活情调的典型特征也不同,只要抓住表现每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的典型特征,就可以达到传神的要求。
1、顾认为,画人物要想传神,不应着眼于整个形体(自然的形体),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神”:指一个人的风神,一个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是符合玄学的情调) *顾恺之否定“以形写神”,这同当时在玄学影响下的人物品藻的风气是有关的
(顾恺之强调“传神”,同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有关。汤用彤指出:“神形分殊本玄学之立足点。”“按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重神理而遗形骸。” 魏晋名士之人生观,就是得意忘形骸。这种人生观的具休表现,就是所谓“魏
晋风度”.任情放达,风神萧朗,不拘于礼法,不泥于形迹。影响到人物画,就产生了“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所以汤用彤又说:”顾氏之画理,盖亦得意忘形学说之表现也。”
我们从 《 世说新语 》 中可以着到,在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下,魏晋的人物品藻有一种略形而重神的倾向。像‘神姿,、”神隽”、“神怀”、‘神情”、‘神明气.神气,、“神色气“神采,、“神骏”、“神韵”、“神貌”、“风神”、“神味,等概念大量出现在人物品藻之中。这些和“神”有关的概念,并不是指人的道德学问,而是指人的个性和生活情调。)
2、顾认为“传神写照”还要求把具有一定个性和生活情调的人放在同他的生活情调相适应的环境中加以表现
3、顾恺之命题因素:
(1)同先秦哲学和汉代哲学关于“形”“神”的理论有关
(2)同魏晋玄学和魏晋风度的影响有关
(3)同当时人物品藻的风气有关
(4)同老子美学的影响有关
4、顾恺之下一个命题:“迁想妙得”
“迁想”:发挥艺术想象 “妙得”:把握一个人的风神、神韵,突破了有限的形体,通向无限的“道”(“气”)
(四)“澄怀味象”(宗炳)——《画山水序》
《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在这段话里,宗炳明确区分了主体和客体的两种不同的关系。“圣人含道应物”,是说“圣人”把握了‘道”,来面对客观世界,处理实际事务。这是哲学的、政治的、实用的关系。“贤者澄怀味象”,是说“贤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这是审美的关系。‘澄怀味象”就是概括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个命题。
1、“澄怀味象”就是概括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一个命题
2、关于“味”:
(1)指一种精神的愉悦,精神的享受,是审美的“味”
(2)宗炳又用“应目会心”和“澄怀观道”对“味”这一审美心理活动做进一步规定
(3)“味象”与“观道”是一致的,是同一个心理过程
(4)“味”(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怎样才能产生)
①从主体方面说,有一个条件是“澄怀”,即观照者必须有一个审美的心胸,“以玄对山水”
②从客体方面说,首先要有“象”(形象),是审美概念的象
3、此命题的评价:(1)把老子美学中的“象”“味”“道”“涤除玄鉴”等范畴和命题融化为一个新的美学命题,对审美关系作了高度概括,对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命题的否定
(2)只有实现对“道”的观照,感觉经验才会成为审美经验
(五)“气韵生动”(谢赫 南朝《古画品录》)
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古画品录 》 ) 要把握“气韵生动”这个命题,首先要把握“气”这个范畴。
“气”这个范畴在先秦哲学和汉代哲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老子、 《 管子》、孟子、庄子、荀子、 《 淮南子 》 、王充都有很多有关“气”的论述。 《 淮南子 》 、王充的哲学就是元气自然论的哲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思想家都受这种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影响。阮籍、嵇康都认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是元气,天地万物统一于元气。元气有阴有阳,阴阳二气变化而产生天地万物。
1、“气”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魏晋南北朝“气韵生动”的美学是在这种元气自然论哲学的影响下产生
2、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元气论包含哪些内容呢?
(1)“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
(2)“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一个范畴
(3)“气”是概括艺术生命的一个范畴
3、“气韵生动”的含义(“生动”是对“气韵”的一种形容)
(1)“气”应理解为画面的元气,它来自于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是两者元气化合的产物,这种画面的元气是艺术的生命:“韵”本指音韵、声韵,“气韵”的“韵”是就人物形象所表现的个性、情调而言;
“气”“韵”不可分,“韵”由“气”决定,“气”是“韵”的本体和生命,“气”属于更高的层次,“气”表现于整个画面,并不只是表现于孤立的人物形象
(2)“气韵生动”VS “传神”:“韵”≈“传神写照” “气”>“传神写照”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又是对于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总体的概括
4、“气韵生动”的命题和中国古典美学意境说有内在的联系
5、从“气韵生动”看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
(1)西方的模仿说着眼于真实的再现具体的物象,中国的美学元气论则着眼于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中国绘画比之西方绘画要更富于哲学的意味(绘画及其他艺术)
(2)中国美学的元气论对艺术家(艺术创造主体)的看法也和西方模仿说不同,要艺术家用全身心之气来和宇宙元气化合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产生了一批很有美学理论价值的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的《古画品录》,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等。这些著作大多是文艺学和文艺批评著作,但是包含有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这些著作同时也可以看作是美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在这些著作中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其中有的是从先秦的哲学范畴转化而来的,如“气”“妙”“神”“意象”等等,有的则是在概括当时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美学范畴,如“风骨”“隐秀”“神思”等等。魏晋南北朝美学家还提出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命题,如“得意忘象”、“声无哀乐”“传神写照”“澄怀味象”“气韵生动”等等。所有这些范畴和命题,对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