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1波谱诺 社会组织与个体

社会组织和个体  (重点)
3章 文化   4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5章 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6章 社会化   7章群体和组织        8章 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3章  文化
文化变迁:(22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补充)

符号: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门创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符号是指一群人所认可的任何能有意义的表达自身之外事物的东西,所有的数字和文字都是符号。特定的图标也是一种符号。●通过符号,人类能够理解现实世界,能够交换和保存复杂的信息。●符号通过把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联系起来,帮助我们达到对后者的理解;●符号不仅代表某种事物,而且暗示了对象征事物的态度。

萨皮尔—沃夫假设:语言间的区别不仅反映了言语者的需要和环境的影响,还对言语者看待世界的方式产生影响。语言和思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持同一种语言的人要比不同的人的看法一致的多;●此假设在最极端的含义可推断出结论,即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群体语言习惯的基础上无意识的构建成的,语言是我们对现实世界进行思索的特定方式。●其比较和缓的推论是,语言预先设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其影响程度不如极端推论那么强。

价值观:价值观是社会人们共同持有的寡欲如何区分对错,好坏,违背或符合意愿的观念。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目标和理想普遍的和抽象的挂念。●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文化的价值观是通过其符号系统传递下来的●。价值观不能孤立的存在,它们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集合模式。●典型的价值观往往成对出现有正面的必有反面的存在。●价值观取决于行为,行为决定于价值观,价值观和行为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规范: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要求如何行动、如何思考、如何体验的期望称为规范。●规范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正式的规范通常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非正式的是不成文的,但是往往能被社会成员所理解。最重要的规范往往是社会中大多数人公认的规范。●大部分的社会规范都与人们的社会地位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或者与特定的时期有关。规范与价值观相比,规范是特殊的具体的,受具体情况限制,通常被认为是行动的方针。●社会习俗,民德和法律是三种主要的社会规范。

约制:一个社会要运作必须要强化它的规范,因此人们被迫遵从,或者接受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行动,即使这样做是困难的和不愉快的。●对规范的遵从通过约制的压力得到强化,即一种社会控制的过程。●约制可以是正面的,即对行为正当的人奖赏,也可以是负面的,即对违反规范者的惩罚。约制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实际上,规范是否发生作用取决于人们自我遵守规范的程度。

文化的分析:文化分析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考虑,要分析一个整体文化,要涉及的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挂念是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被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文化分析的冲突论视角:文化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保护或者促进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这一视角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社会存在着,后者说也许存在着许多相互冲突的文化要素,不同的文化要素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级的利益。这种冲突论视角的核心概念是意识形态。

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种族中心主义是某些人倾向于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所观察到的文化,认为那些与自己价值观相矛盾的习惯和信仰是落后和野蛮的,对那些与自己价值观一致的习惯大加赞扬。很自然的认为自己的文化是对的而其他文化是错误的倾向。●种族中心主义可以在社会履行正向的功能,维护文化价值观和规范,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极端的会妨碍社会的成长和发展的文化交流,导致社会鼓励。●种族中心主义可能被政治滥用。●文化相对性就是根据文化自身的标准来衡量评判,真正要理解和正确评价一个文化特性,就必须把它视为一个更大的文化或者社会的一部分。

亚文化:当一个社会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含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职业发展种类,可能基于种族民族差异,可能源于地区差异。每一个复杂的社会都包含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直接对直流文化中心如价值观、信仰、风俗等构成挑战的亚文化称为反文化。

Nonmaterial culture非物质文化   norms规范   folkways社会习俗  sanctions约制
Subculture亚文化      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整合

4章 社会与社会结构
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自致地位: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获得的身份地位被称为自致地位。
先赋地位: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身份被定义为先赋地位。

角色冲突(考过):在每天的社会互动中,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可能拥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联系的两种或者更多的身份。当来自于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的时候,置身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状态。

角色紧张: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统一角色中,又这种情形导致个人压力就称为角色紧张。

社会群体:角色和身份是社会群体和组织最典型的组成要素,一个群体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感的人所组成的集合,群体内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特定的目标和期望。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社会结构,每个群体也可以叫做一个社会系统。
1.    群体中的结构水平,某些人类集体不是群体,因为不具有社会结构;仅仅具有某些共同的社会特征叫做社会类属,社会类属可能转化为群体;一些规模较大的更具结构化的群体被称为组织,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的建立的群体。
2.    群体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是规模小非专业化的群体,典例是家庭;次级群体就是成员以一种有限的非个人的方式交往。(第7章)
3.    群体中的不平等和差异,人们根据财富去哪里和声望将人们及其社会地位排除等级,即社会分层(第9章)
关于社会的功能主义视角: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每一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护了社会稳定,社会像人的身体或者活的有机体,社会的构成部分以系统方式结合,维持平衡状态。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整体利益共同发挥的各部分组成,强调秩序,稳定和共识。孔德和斯宾塞提出功能主义最基本原则,社会和生物有机体在许多方面相似。受帕累托影响,斯宾塞和其追随者坚持系统会自然的去向均衡和稳定的观点,同时社会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功能。涂尔干将社会看作由道德价值共识来规范的特殊有机体,有机团结社会成员承担着相似的经济角色,且互相依赖。帕森斯认为社会满足四个需求,才能发挥维持秩序和稳定的功能,即目标获得、对环境的适应、社会整合和越轨行为的控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的部分都发挥正功能,当社会结构中的某一单位阻止了整个社会或其部分的需求满足,它就是反功能。

关于社会的冲突论视角:冲突论认为人们因为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发生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社会各部分不是整体部分平稳运行的,实际上是互相冲突的。秩序是冲突的一种结果。冲突论者认为,社会,社会设置和社会秩序主要通过强力来维持的,而非通过共享价值观粘合,他们关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群体维持统治的方式和权力的最初获得。马克思主义是典型的冲突理论,强调社会中经济力量的重要性,认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冲突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颠覆。达伦多夫和马克思一样认为社会总是倾向不稳定和变动的,坚持把社会变迁作为关注点。米尔斯发展了当代冲突理论的中心思想,其精英统治观点,认为社会是部分精英群体控制大部分权力。大众和精英群体的对立冲突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变迁。

集合行动(21章需补充)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

Achived status自致地位  ascribed status先赋地位 role confilct角色冲突 
manifest functions显功能               latent function潜功能   social category社会类属
5章 社会互动和社会网络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的一种研究视角,创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注重微观方面—社会互动和社会中的个人。符号互动论的特征是,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强调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注重对个人之间互动的过程的探讨;重视对实际生活和互动过程的经验世界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符号互动论对恢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人的主观世界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刺激了现象学进一步发展。但是符号互动论过分侧重个人的个别的因素,忽视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作用;其命题、方法论并没有指导研究大型、总体的社会现象;强调主观意义和价值,方法论注重个人感觉和直觉,限制了研究活动的范围。代表人物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角色置换: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和客我,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可我在社会化中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模仿、嬉戏、与群体游戏。在嬉戏阶段儿童开始角色置换。。。。。。。人们往往站在他们互动的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通过密切注意互动对象使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对方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要表达的意思。

共享定义:进行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是对语言和其他具体的符号,而且包括日常社会情境,别人都和我们使用同样的定义,即共享定义。多数共享定义是在无意识中领会的,这种定义的共识是人们互动的得以进行的关键。由于社会的成员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解释定义同样的情景,所以他们可以以某种组织化的方式共同采取行动。托马斯定理认为,人们一旦将某种情境定 义为真实的,就会产生真实的影响。

拟剧论(补充):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了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这种观点把人们看做是戏剧中的演员。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演是由观众来判断的,这些观众对表演的失误非常警觉,而这些失误有可能反映了演员真实性格的某些方面。

镜中我: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反应。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感觉阶段,即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定义和解释阶段,即我们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自我反映阶段,即由上述想象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有机和稳定的联系,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社会中,但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总的方面去考察,因此他是以相互作用或者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本土方法论(补充):本土方法论是加芬克尔。。。。他断定必然有一套我们大家都不言自明的规则,并且可以运用这套规则去指导我们在新的情景中的行动,这套规则就是本土方法论。换句话说,本土方法论就是某种简化的程序,使人们即使在不认识的情况下,也能有效的沟通。

会话分析(补充):。。。。。。。。。

互惠:多数社会交换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每一次让渡都包含者关于某种回报的期待,这种回报可能使当场实现的,也可能是日后。但是,关于最终可以获得回报的某种预期的确指导着整个关系。互惠原则假定当事人之间存在某种基本的平等关系,他有助于通过创造持续的相互间的关系来维持交换的平等。


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网组成,网络和群体有某种相似性,成员之间偶尔有互动,并通常共享某种松散的认同和团结感,可能还有某些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但是网络成员的关系一般更具有局限性和松散特征。社会网络自然而然形成,且发挥重要作用,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和选择,是信息和建议的基本来源。社会网络的重要特征是密度和多重关系的卷入程度。

社会互动的形式: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
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 


6章 社会化
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是艾里克森表示人在成长或者说社会化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表现出积极地反应,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危机,这种危机就称为认同危机。埃里克森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强调理性的自我世界,把自我的发展氛围8个心理阶段,每个阶段都是认同危机来定义的。这8个认同危机的概括是信任与不信任,自主和怀疑,主动和内疚、勤奋和自卑感,认同和角色混淆,亲密和孤独,待机关怀和自我沉浸,完美和绝望。

角色置换: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和客我,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可我在社会化中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模仿、嬉戏、与群体游戏。在嬉戏阶段儿童开始角色置换。。。。。。。人们往往站在他们互动的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通过密切注意互动对象使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对方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要表达的意思。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第一水平,前习俗成规,人们按照预期的奖惩判断对错。第一阶段是惩罚和顺从导向,即服从权威,避免惩罚。第二阶段是天真的快乐主义,个人工具主义阶段,道德伦理建立在个人需要和要求上,即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的行为就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道德习俗性,法律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指导方针,第三阶段,人们关心使他人开心和被当做好人,扮演好角色,遵守规则和期望,保持良好人际。第四阶段,恪守秩序,维护社会群体利益社最重要。
第三个水平,习俗成规后期,建立在应用抽象的道德法则基础上,第五阶段,维护契约性道德、个人权益,和民主法律的道德展现。第六阶段,个人良心道德原则阶段,受人类普遍原则指导,不受具体法律所约束,这些原则集中为一条主张人类平等权利和尊重个人尊严的普遍性公正原则。

再社会化:社会化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在进行,但我们形成的人格大部分是建立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未发生变化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在那时确立的自我认同上,然而,青少年和成人会经历一种过程,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接受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再社会化。

论述社会化和人的自由:
一、社会化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1、现代社会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与行动自由,但是社会机构与结构也日益复杂化、专门化,在把人从传统关系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是个人单一化,包含了异化的危险。
2、高度社会化一方面为人赢得了更多自由空间,但是工业社会基于社会分工的组织的专门化也易使社会和群体产生雷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变为拉平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另一面就是取消个性。
二、自由的可能性
1、人是积极的存在物。人在社会互动动中创立了社会规则,文化和社会规则是由人创造和改变的。
2、社会化似乎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自由,但人的创造力最终的源泉是社会。        
3、社会化一开始就需要个体的合作,每个人都有能力拒绝接受社会的某些教导。
4、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个人把握命运,改变生活的能力在增强


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增加)
 1、文化传承的功能——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转移,文化遗产继承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共同结果,文化传承与转移社区文化横向渗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基本社会化,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人不能选择文化环境) 预期社会化过程  
2、社会稳定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人的行为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社会化对个人的作用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格——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7章群体和组织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初级关系特征:初级关系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关系,包括每个个体的多种角色和利益,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的人格的互动为特征。
1、初级关系中的人扮演多种角色并把许多个人利益带入
2、初级关系包括广泛的角色和利益,也就包含了全部的人格。
3、以大量自由交往为特征
4、充满情感的交流
5卷入个人独特性格,关系不会轻易转移另一人。

简述形成群体的原因: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工具性需要和表意的需要,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界限也十分明显,这两方面的差异就是形成群体的基本原因。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成员完成单独不容易完成的事情,群体能更有效的达成目标
。一些群体满足表意的需要,群体帮助成员实现感情欲望,通常是提供表达情感的支持和自我表达额机会。
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对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形成特别重要的,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参照群体作为一个心理参照点,反衬出其他群体在变迁中所产生的要求和期望。正面参照群体的价值和标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社会基础。
简述组织的目标和特征:1、为了更高效率达成群体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分工和权威分配2、权力相对集中于领导或执行主管手中,他们使用权力控制组织成员活动并将他们导向组织目标3、组织成员不是固定的,使得组织可以超越某一特定成员二生存,组织成员可以用常规方式替补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正式结构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正式结构的显功能是富有效率的达成组织目标,组织也必须提供正式的约束手段,运用于群体成员的详细的奖惩规则,确保对规则的服从。非正式结构是群体成员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虽然不在组织的规划内,但是对组织功能发挥也必不可少。非正式结构有时候能够给提高组织的效率。

组织制度化:组织成功吸纳到员工,并且得到他们的信赖,能富有成效的实现目标,能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就是组织的制度化。
1、制度化使得程序固定,员工的关系更正式,组织行为更稳定,但是创造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结构就很难,导致组织的僵硬化。
2、制度化使得成员更好的协作,组织的连续性增强,能得到最好的功能发挥的方法。
3、制度化会导致目标置换,员工更加关心组织本身的存续和自身在组织中的位置,而不去关心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
弹性组织的特点:
1、弹性组织提倡新的产品设计和连续的产品多样化,而不是科层的标准化产品。
2、通过更广泛的职责分解来鼓励民主参与,减少敌对的劳资关系。
3、管理者、员工和顾客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创意和新思想的实施。
4、生产费用比科层高,但是具备变换产品样式的能力,在盈利方面超过科层组织。

8章 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并非坏的和不可接受的,且并非总是自愿的。越轨行为并不意味着犯罪,虽然不被赞同,确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用解释越轨的理论,举例当代中国的越轨现象:
(一)莫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指出,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存在冲突和紧张时,越轨就可能产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许多制度规范变得不再适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体制改革使原来的规范,人们活动的制度规则不同程度的失效;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一些新观念进入我国的社会生活,在这些指导下的行为和原有规范的不协调十分明显。    
(二)越轨有社会正功能,即有助于澄清和定义社会规范,增进群体团结,带来社会系统的变迁,使得人们更加遵从规范;越轨也有反功能,普遍的越轨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且越轨可能使生活不可预知而充满危险。中国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群体性越轨行为。一是普通大众,例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和作弊行为,当发现大多数人都在违背红灯停和诚信考试的的规范时,你会想为什么自己要和别人不同,这就是越轨导致的遵从动机的弱化。二是有权者越轨;行政执法人员越轨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某些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但是,正是这些越轨行为导致党和国家更加关注法制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官员违法犯罪的监督和制裁,使得社会法律和监察系统更加完善,这就是是越轨带来社会变迁的正功能。 

社会控制:社会越轨常常导致社会努力去惩罚冒犯者试图减少或消除进一步的不良行为,旨在防止越轨并且鼓励遵从的努力就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内在控制就是指导人们自我激励并且按照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外在控制就是通过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制裁使人们遵从的压力。

内在控制:内化是指个人对群体和社会规范的认可,一旦社会规范内化成功,即使无人监督人们自觉会遵守。良心是社会控制的内部机构,内化的社会规范导致自责、负罪感从而放弃越轨行为。内化是对社会控制最有效的途径。
外在控制:略

越轨的社会功能:
(1)正功能①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②越轨能增进社会群体团结     
③越轨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      ④越轨能促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2)反功能         ①越轨的普遍导致人们对遵从动机的弱化
②越轨使生活不可预知并且充满危险。



越轨的社会学视角(越轨的原因)
(1)结构性紧张理论:莫顿指出,社会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冲突和紧张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2)文化传递理论:习得越轨观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采取越轨形式。
(3)社会控制理论:人是利己的和反社会的,犯罪是因为社会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4)冲突理论和越轨:社会规则是在社会权势的参与下制定的,因此无权无势的人越轨频率更高。
(5)标签理论:越轨行为是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成为越轨,是相对的事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整理笔记1波谱诺 社会组织与个体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