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概念
1、货币制度: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2、电子货币:用一定金额的现金或存款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通过使用某些电子货币方法将该数据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该数据本身即可称作电子货币
3、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二、简答
1、简述马克思货币五大职能及其中最基本的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执行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所执行的职能
(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
(4)支付手段:指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作单方面的转移 最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如何理解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哪种货币体制下产生的?
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在金银复本位制的双本位制下产生
3、简述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及其层次
(1)划分标准:货币层次按照流动性程度的强弱划分
(2)层次(我国央行):
0M= 流通中的现金
1M(货币)= 0M+银行的活期存款
2M(货币+准货币)= 1M+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4、简述货币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三、论述
1、试分析金银复本位制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机理,并分析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发生的现象
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
(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2、分析我国M1/M2比率同时上升时经济上升,反之亦然
如果M1增速大于M2,意味着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速大于定期存款增速,企业和居民交易活跃,微观主体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景气度上升。
如果M1增速小于M2,表明企业和居民选择将资金以定期的形式存在银行,微观个体盈利能力下降,未来可选择的投资机会有限,多余的资金开始从实体经济中沉淀下来,经济运行回落。
8、为什么中国人民银行要调整M2的统计口径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目前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实际上货币条件与经济的增长是相适应的。
第二章 信用与利率机制
一、概念
1、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反应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2、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
3、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
4、到期收益率:是指来自于某种信用工具的收入的现值总和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时的利率水平
5、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二、简答
1、简述现代信用的四种形式
(1)商业信用:是厂商在进行商品销售时,以延期付款赊销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的基础。
(2)银行信用:是指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及某些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行为主体的信用关系。
(3)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外国政府举债或向外国政府放债的一种形式。
(4)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信用。
2、简述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
(1)平均利润率:一般企业所支付的利息率必然以平均利润率作为最高界限,如果利息率超出这一界限,就会使企业运用借入资金所生产的利润等于或小于零,企业就不会再从金融机构借入资金了。
(2)银行成本:主要指银行借贷资金的成本及银行经营的所有费用
(3)通货膨胀预期:预期通胀率↑→利率水平↑ 预期通胀率↓→利率水平↓
(4)中央银行政策
(5)商业周期
(6)借贷资金供求状况
(7)政府预算赤字
(8)国际利率水平
3、简述四种不同信用工具到期收益率(i)的计算 (1)简易贷款的到期收益率:
其中:L代表贷款金额,I代表利息支付额,n代表贷款期限,i代表到期收益率 (2)固定分期偿还贷款的到期收益率:
其中:R代表每期支付金额,n、i同上 (3)附息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其中:Pb代表债券价格,F代表债券面值,C代表每期支付的息票利息,n代表债券的期限,i同上
(4)贴现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其中Pb,F,i同上
4、简述信用工具的构成
(1)短期信用工具:
本票:是出票人签发的按指定时间向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
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一种要求付款人按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额的票据
支票:是活期存款户签发的要求开户银行向收款人(持票人)支付一定款额的票据 信用卡:是消费信用的一种形式,具有先消费后付款的特点
(2)长期信用工具
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利润分成(领取股息)和公司管理凭证的票据 债券:是指发行者承诺按一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
5、试比较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联系与区别,并据以阐释费雪效应
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实际利率,指考虑物价因素后的利息率。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费雪效应是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在某种经济制度下,实际利率往往是不变的,因为它代表的是你的实际购买力。于是,当通货膨胀率变化时,为了求得公式的平衡,名义利率——也就是公布在银行的利率表上的利率会随之而变化。
6、什么是利率体系,由哪些构成
(1)利率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利率按一定的规则所构成的系统,一般分为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三种。
利率体系的划分方式有两种:①按所依附的经济关系划分为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②按借贷主体划分为银行利率(中央银行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率,有价证券利率和市场利率。
(2)利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中央银行贴现率与商业银行存贷利率。中央银行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短期融通资金的基准利率。它在利率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反映全社会的一般利率水平,体现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方向。商业银行利率又称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时所使用的利率。它在利率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2)拆借利率与国债利率。拆借利率是银行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借贷利率,主要用于弥补临时头寸不足,期限较短。拆借利率是短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国债利率通常是指一年期以上的政府债券利率,它是长期金融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利率。
(3)一级市场利率与二级市场利率。一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发行时的收益率或利率,它是衡量债券收益的基础,同时也是计算债券发行价格的依据。二级市场利率是指债券流通转让时的收益率,它真实反映了市场中金融资产的损益状况。
7、什么是央行票据?其作用是?
(1)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
(2)央行票据是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目的是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的减少。 当央行发行票据时,是一种向市场出售证券、回笼基础货币的行为;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基础货币的投放。
8、什么是负利率?其弊端是?
(1)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
(2)弊端:
1)在生产领域,负利率扩大的资金供需缺口,加剧了通货膨胀。
2)在流通领域,加剧了囤积居奇之风,并且加剧了房屋短缺,也加剧了通货膨胀
3)资产泡沫,热钱过多
9、为什么要应用实际利率衡量债权债务关系而不是用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虽然签署债务协议时双方签署的协定是名义利率,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实际利率,即债权人关心自己能获利多少,而债务人关系自己实际债务负担多重,他们会在实际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一个名义利率。如果在协议期间发生预期以外的通货膨胀,极端的例子是期间遭遇恶性通货膨胀,则实际利率有可能为负利率,即债权人实际是损失的。
10、金本位下汇率为什么会保持稳定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而各个国家的货币含金量通常稳定的,所以汇率也是稳定的。
11、简要说明银行信用及其与商业信用相比较而表现出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主要特点有:
①商业信用所提供的资本是商品资本,仍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是产业资本的一部分。
②商业信用体现的是工商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
③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是一致的。
(2)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①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方向性。商业信用只能由生产商品的企业向需要该商品的企业提供。
③商业信用具有对象上的局限性。工商企业一般只会和与自己有经济业务联系的企业发生商业信用关系。
(3) 银行信用的特点有:
①从资本类型上看,银行信用中贷出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资本,因此银行信用能够超越商业资本只限于产业内部的界限;此外,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式提供的,能够克服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局限性。②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它以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为中介,以货币形式对社会提供信用。
③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不一致。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某些缺点,成为当代经济中信用的主要形式,但它还不能完全取代商业信用。
(4)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表现在:
①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而存在,是银行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例如,一些银行信用业务就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互相补充,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商业信用与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为产业资本循环服务,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在商业信用无能为力的地方,银行信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从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
12、简要说明利率市场化及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1)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一是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是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赋予银行金融产品定价权,客观上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又对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增值、保值提供机会。
四是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需解决大量人口的新增就业,解决新增就业的最主要贡献来自于城镇中、小企业;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不断改善的过程。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会促进金融市场主体的发育和充分竞争,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章 金融市场
一、概念
1、金融市场: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2、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交易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子市场,一般指经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市场
4、国债回购交易:是指买卖双方在成交的同时约定于未来的某一时间以一定价格双方再行反向成交
5、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杠杆或信用交易为特征,以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为基础而衍生的金融工具或金融商品
二、简答
1、简述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金融市场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包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家庭在内)
(2)金融市场工具(即资金短缺部门、单位或借入资金的部门、单位或筹资者,向资金盈余部门、单位或借出资金的部门、单位或投资者融入资金所出具的契约或凭证)
(3)金融市场媒体(包括经纪人和金融机构)
(4)金融市场的组织方式(主要包括拍卖方式和柜台方式)
2、简述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
(1)融通资金功能:指金融市场在社会总储蓄向总投资的转化当中所充当的中介功能
(2)资源配置功能:指金融市场带动了社会物质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将社会资源由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
(3)宏观调控功能:指政府通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4)经济“晴雨表”功能:指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应了微观及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3、简述基础性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金融衍生市场的主要构成 基础性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外汇市场构成;
货币市场主要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等子市场构成;
资本市场主要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构成;
金融衍生市场主要包括金融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金融互换市场。
第四章 金融机构
一、概念
金融机构:也称金融中介机构,是资金盈余者与资金需求者之间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
二、简答
1、试述金融机构产生的原因
(1)处理信息问题的竞争优势
(2)业务分销和支付优势
(3)风险转移优势
2、简述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
(1)融通资金的信用中介,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
(2)创造信用货币,扩张信用
(3)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3、简述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1)存款性金融机构
(2)非存款性金融机构
(3)官办和半官办的专业信用机构
4、简述我国现行金融机构体系及构成
(1)货币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即一行三会)
(2)商业银行(分为国有商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行及住房储蓄银行)
(3)非银行金融机构
(4)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第五章 商业银行
一、概念
1、商业银行: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具有综合性服务功能的金融企业。
2、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3、担保贷款:是指以特定的担保品或第三人的信用作为保证的贷款,如果借款人不履行义务,银行有权处理其用作保证的担保品,或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按照约定履行义务。
4、信用风险: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没有能力向银行偿还本金或者有意不履行还款义务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指由于不确定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给银行贷款带来的风险
6、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7、抵押贷款:抵押贷款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向银行取得的贷款。
二、简答
1、简述商业银行的主要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通过代理客户支付货款和费用,对付现金等,称为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货币保管人、出纳和支付代理人。
(3)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的独有职能):通过原始存款和存款准备金制度,形成数倍的派生存款。
(4)金融服务职能:代发工资,代缴水电费等
2、简述商业银行资本的功能及其构成
(1)资本的功能:营业功能、保护功能和管理功能
(2)资本的构成:
1)普通资本(包括普通股、资本盈余和未分配利润)
2)优先资本(包括优先股、资本票据和资本债券及可转换债券)
3)其他资本
4)其他来源
3、简述影响商业银行资本需要量的主要因素
(1)整个国家及银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
(2)银行信誉的高低
(3)银行负债机构
(4)银行资产质量
(5)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规模
4、简述《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Ⅱ》
(1)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不小于8%;有关资本的定义加入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2)监管审核
(3)市场约束(增强银行信息的透明度)
《巴塞尔协议Ⅲ》
(1)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
(2)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3)各家银行应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总额不得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
新巴塞尔条约的三个条款:
a.最低资本要求: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b.检查审理程序:监管者通过监测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方案
c.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要求银行提供信息透明度,使外界对他的财务、管理有更好的了解
5、简述商业银行负债的主要构成
(1)自有资本
(2)存款
(3)短期借入款
6、简述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构成
(1)现金资产:库存现金;法定准备金;存放同业;托收未达款(应收账款)
(2)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业务
(3)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业务,包括担保贷款、消费贷款和公司业务贷款等。
(4)证券业务:包括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两种。
7、简述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担保贷款的一种。
不同点:
(1)定义不同。
(2)方式不同。抵押贷款不转移财产,质押贷款转移财产。
8、简述贷款五级分类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哪些为不良贷款
(1)五级分类内容:正常性贷款;关注性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2)不良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
9、简述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目标
(1)取得利益 (2)降低风险 (3)补充资产流动性
10、简述商业银行无风险及有风险表外业务的主要构成
无风险表外业务
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咨询业务
有风险表外业务
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与利率或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11、简述商业银行贷款审查的6C原则
(1)品德(主要考察借款人是否具有清偿债务的意愿以及是否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条件);
(2)能力(主要指借款人的偿还能力)
(3)资本(即借款者的货币价值)
(4)担保或抵押
(5)环境(指厂商得以在其中运营的经济环境或贷款申请者的就业环境)
(6)连续性(事业的连续性,指借款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景)
三、论述
1、请论述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种类,并支持商业银行采取哪些贷款保护措施来规避风险?
贷款风险的种类有:
(1) 信用风险。
(2) 市场风险。
(3) 操作风险或利率风险。
贷款风险的防范或贷款保护是:
(1)减少信用贷款的比重,扩大抵押贷款比重,以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
(2)对存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以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经营损失。
(3)建立贷款呆帐或坏账准备金,防止贷款风险给业务经营带来的冲击。
(4)对于大额贷款,可采取银团贷款或几家银行联合贷款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5)对贷款进行风险转移,采用投保等方式。
2、请指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以及商业银行如何实现这些原则的协调?
(1)盈利性 (2)安全性 (3)流动性
(4)“三性”的对立统一
对于三性的矛盾和统一,银行经营的总方针就是谋求三性的尽可能合理的搭配协调。三性的相对地位是:盈利性为银行目标,安全性是一种前提要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的操作性或工具性的要求。银行经营的总方针,就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通过灵活调整流动性,来致力于提高盈利性。
3、商业银行管理理论主要有哪些?
(1)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以及主动能够加以管理的是资产业务。其中包括真实票据论、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超货币供给理论。
(2)负债管理理论:银行可以主动管理负债,通过积极的竞争去争取各种存款机想欧洲美元、联邦资金借款来影响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
(3)资产负责联合管理理论:协调搭配作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三性要求。
4、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5、商业银行流动性供给的渠道和因素
商业银行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
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现金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贷款需求提供的现金称为“充足流动性”。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1)
(2)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
1)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如金融危机,造成流动性紧缺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变化,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流动性增加
3)资本金融市场的走势。走势趋低,则流动性会减少。
内部影响:
1)资产质量,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有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和固定资产
2)资本质量 商业银行的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主要包括股本、资本盈余、公开储备等。附属资本包括资产重估储备,非公开储备,普通呆账准备金等
3)营运质量,服务好的,存款多。对风险管理好的,流动性多。
6、商业银行现金管理
银行现金管理,是指银行凭借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手段和丰富的经验,将收款付款、账户管理、投资、融资、信息服务等产品进行有机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现金管理方案,提供综合性服务协助客户对现金流入、流出及存量进行统筹规划,在保证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第六章 中央银行
一、概念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2、最后贷款人:指央行执行的在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最后办法的职能。
二、简答
1、简述央行的基本职能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
(3)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
2、简述央行负债业务的主要构成
(1)货币发行业务
(2)存款业务(主要指代理国库及集中存款准备金的业务)
(3)资本业务
3、简述央行资产业务的主要构成
(1)贷款和贴现
(2)证券买卖业务
(3)金银、外汇储备业务
4、简述央行制度的主要类型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3)准中央银行制度
5、简述央行与商行的主要区别
(1)中央银行业务操作情况集中反映在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表上,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影响存款机构准备金数额,见解调节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实现对金融的宏观调控。
(2)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其突出职能是制定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提供支付清算服务。
6、中央银行的制度类型有哪些
(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
(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专门设立专司中央银行的职能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3)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建立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
7、独立的中央银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组织独立、政策独立、人事独立、经济独立
第七章 货币供给
一、概念
1、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社会公众供给货币的经济行为。
2、货币供给量:是指在企业、个人以及各金融机构中的货币总存量。货币供给量是一个时点数,是一定时刻的货币存量。
3、基础货币:由公众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构成,它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扩张的基础,又称为高能货币和强力货币。
4、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
5、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贷款、贴现、投资等业务转化而来的存款,也称衍生存款。
6、二级银行体制:现代银行体系是二级银行体制,整个银行系统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层次。
二、简答
1、简述基础货币的构成
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再贴现、黄金外汇占款、购买政府债券和负债项目的政府存款等
2、简述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及作用机制
根据货币供给模型,货币的供给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
C为现金与货期存款比率;rd为活期存款准备率;re为超额准备率;t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rt为定期存款准备率
(1)基础货币
(2)货币乘数
(3)货期存款与定期存款转化率
①定期存款利率 定期存款利率高,人们将从活期转向定期
②收入和财富 定期存款时财富的一种方式
③公众投资渠道的多少 渠道多,活期存款多,渠道少,定期存款多
3、简述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央行规定
(2)超额准备金率
①保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即市场利率。利率上升,银行会减少超额准备金。
②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及资金成本的高低。银行容易借贷,且成本低,则会减少超额准备金
③社会公众的资产偏好及资产组合的调整。如果公众偏好现金,为防止清偿能力不足,会持有大量超额准备金
④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偏好程度。敢于冒风险的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比率低
(3)现金漏损率
①公众的消费习惯和流动性偏好。
②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③银行系统的服务质量
(4)货期存款与定期存款转化率
①定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高,人们将从活期转向定期
②收入和财富:定期存款时财富的一种方式
③公众投资渠道的多少:渠道多,活期存款多,渠道少,定期存款多
4、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
这是最主要的因素。若中央银行的债权增加,则其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从而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反之,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
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因此,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债权净额。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从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入流通领域。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三、论述
1、试写出现代二级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主要理论模型并具体分析影响和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如何理解货币供应量是由央行、商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的?
(3)央行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系统创造存款货币。而创造存款货币离不开需要吸收存款人的存款,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又借贷给贷款人,贷款人得到款项后又会把钱支付出去,得到支付的人又会把钱存入银行成为存款人。这样货币变创造出来。由货币供给模型来看,央行可以控制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可以控制超额准备金率,而存款人和借款人影响现金漏出,从而影响了现金存款比率。
2、二级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特点
(1)中央银行不直接与个人和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只与商业银行有直接资产负债业务,由商业银行办理与个人和企业有关的业务。
(2)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权。
(3)中央银行通过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进行一定的管理。
在二级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和基础货币数量决定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和存款货币的数量。
3、货币乘数,其作用,货币乘数是否一定大于1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放大数倍,以达到所需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一定大于1,通常情况下实行的都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准备金一定小于存款,则货币乘数一定大于1。
4、法定准备金为零是否会使信用的创造无限扩大
不会无限制扩大,因为银行为了自身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还是会准备一些超额准备金的以备提取。这样超额准备金率就不会为零。而社会公众还会持有一部分现金,这就造成现金漏出,进而影响现金存款比率。这样货币乘数并不是无限大,一定得基础货币不能使信用无线扩大。
5、什么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什么是逆回购,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最低限度的不得用于放贷的准备金为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占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用r表示,r=RE/D,即准备金/存款。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都可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但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投放流动性的效果是永久的,而逆回购的效果是暂时的。当逆回购到期的时候,央行会收回流动性。
6、央行提高存贷款利率,这样会不会让国际热钱涌入
一般来说,央行利率提高会引起国际热钱流入,来追求相对高额的利息收入。但考虑到目前资本账户仍处于严格管制之下,套利资金进出不便,热钱的主要目的是追逐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而加息恰可抑制资产价格上涨(热钱流入动机就会大幅减少)进而热钱流入的动机减少。
7、货币供给量还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内生变量含义为非政策性变量,由经济内部机制来决定,不为政策所左右。外生变量为政策性变量。可以通过政策来控制。各种学派对内生还是外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货币供给量既有其内生性,也有其外生性。
其外生性,央行的确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根据货币乘数模型,央行可以通过法定准备金率和基础货币的的供给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在经济形势下行的时候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为市场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平稳运行,减少通胀。
其内生性,央行不可以脱离经济形势,脱离货币需求而随意控制货币供给量,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和货币需求作出相应合理的货币政策,这是其内生性的表现。
8、在现代二阶制银行制度下,简述货币供给模型理论内容,并根据此模型说明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并由此判断关于货币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的争论实质,及其对政策制定的意义。
现代二级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有两种形式,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现金是由央行发行的,由商业银行投入流通。货币存款是由商业银行系统创造出来的。从总体上来说,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是整个货币供给的基础,称为基础货币。货币供给模型为M=k*B 其中k为货币乘数。k=(1+c)/(rd+e+c)在基础货币一定的条件下,央行可以通过控制法定准备率来调整货币乘数进而调整货币供给。
这个模型认为央行可以对货币供给量进行控制,因此货币供给是外生的,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游离于经济之外。
争论的实质就是央行增加货币供给量时是主动的增加货币还是被动的增加货币,即央行能否控制货币发行。
一方面,央行确有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即货币供给有它外生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央行不能随意的控制货币,必须根据经济形势来控制货币的供给,即货币供给有它内生性的一面。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两方面都要考虑到,既要主动出击稳定经济形势,又要根据经济形势来合理控制货币的供给。
9、论述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是否会下降
从数量方程MV=PQ出发,根据新古典主义,P的变化将主要取决于M的变化,即货币的增长率,所以提高货币增长率将会引起价格的上升,即通胀上升,然后根据费雪定理i=r+通胀,而实际利率不变(从古典主义出发,当然如果考虑凯恩斯主义会影响实际利率),所以名义利率上升
第八章 货币需求
一、概念
1、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2、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总和。
3、货币均衡: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
4、货币失衡: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
二、简答
1、试述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交易方程:MV=PT
(M流通中的货币平均量,V货币平均流通速度,P价格,T商品的交易数量)
费雪认为:一般物价水平决定于流通的货币数量,货币的流通速度以及商品的交易数量三个因素。
有以下几个要点:假定V,T不变,P与M成正比;假定M与T不变,P与V成正比;假定M,V不变,P,T成正比。
在上述的三个关系中,费雪认为第一个最重要。
2、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货币需求函数
(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需要,是收入的增函数。二是预防性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和支出的意外变化而保留的货币余额,也是收入的增函数。三是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从事证券投机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是当期利率的减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来选择持有货币还是债券。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L为货币总需求,L1为交易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L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Y为现期收入,r为市场利率。货币需求与现期收入成正比,与现行市场利率成反比。
(4)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强,加之利率水平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货币需求函数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极度不稳定的。
3、简述货币失衡的调节措施(货币政策相关)
(1)、调整货币供应量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
第二,再贴现率;
第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调整货币需求量
增加商品供给量,包括积极扩大进口
(3)、混合型调整
(4)、逆货币运行方向调整
指在货币供应量大于货币需求量时,中央银行并不是压缩货币供应量,而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途径来促进货币供需全面均衡。
4、简述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函数及主要结论
弗里得曼认为货币需求是一个由许多变量决定的函数,将货币看成是一种资产,认为它仅是保持财富的一种方式,从而使得货币需求理论成了资本理论中的一个特殊论题。弗里得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M=f(P,rb,re,△P/P,W,Y,u),该式中,P代表价格水平,rb,re分别表示债券、股票的预期名义收益率,△P/P为通胀率,W为非人力财富占人力财富的比例,Y为恒久收入,u代表影响货币需求偏好的其他因素。
5、简述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从宏观角度:
(1)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2)市场商品供求的结构变化
(3)价格水平
(4)收入的分配结构
(5)货币流通速度
(6)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
(7)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产业结构、城乡关系及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交通运输状况等客观因素
从微观角度:
(1)收入水平
(2)收入的分配结构
(3)价格水平及其变动
(4)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
(5)心里和习惯等因素
6、简述古典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主要观点
(1)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把财产和收入的一部分用货币形式持有,而另一部分用非货币的形式持有。
(2)人们所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额实际上是人们在持有货币获得利益、进行投资获得收益以及用于消费获得的享受三者之间权衡的结果。而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全国居民愿意用通货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与货币数量的比例。
(3)人们用通货形态保持的实物价值称为“实物余额”,把与保持的实物余额价值相应的通货数额称为“现金余额”。
公式
M= KY 或 M=KPy式中,M—货币需求量 K—人们愿意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Y—名义国民收入 P—表示物价缩减指数 y—实际国民收入,
Y=Py剑桥方程式:注重货币的贮藏职能;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现金余额学说分析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这是货币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破。
6、简述货币主义的需求函数及其影响因素
(1) )
Md/p是实际货币需求 ;Y为持久性收入;W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为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b为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re为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1/P*dp/dt为预期的物价变动率;u代表货币的效用及影响此效用的因素
(2)影响因素
1)收入水平
即Y和W w小货币需求大,出于谨慎预防须持有更多的货币
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即rm,rb,re,1/P*dp/dt
3)持有货币的效用,即u
结论:货币需求对持有货币机会成本因素不敏感,w,u稳定。Y持久收入也较稳定,因此货币需求也相对稳定
三、论述
1、请论述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主要依据
弗里德曼认为在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中,恒久收入是稳定的,而至于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比较小,因为对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与货币收益率的比较,当市场上债券等资产收益率提高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善服务(在实际利率高限管制的情况下)或提高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的利率(在没有利率高限的管制的情况下),使得货币收益率与其它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保持不变,从而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大。因此,货币需求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2、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即流动性偏好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即为进行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被称为交易需求。
预防动机即为为应付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这类需求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投机动机即为人们根据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期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获利的愿望。
凯恩货币需求函数为M=M1(Y)+M2( i )
M1是为满足交易和预防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凯恩斯认为M1主要取决与经济形势和货币收入。因此M1是关于收入Y的函数。并且收入越高需求量越高
M2是为满足投机动机所需要的货币量。凯恩斯认为M2主要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因此M2是利率i的函数。利率越高,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高,从而投机性货币需求也就减少。
3、现金交易方程
即费雪方程式,MV=PT。M为流通中货币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交换。因此,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总额MV与商品的交易总额PT一定相等。费雪进一步认为方程式中的V和T长期都不受M变动影响。因此,货币量M增加会使一般物价水平P同比例上升。
第九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一、概念
1、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输入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又称斯勘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输入型通货膨胀与开放经济有密切的关系,开放的程度越大,发生的概率越大.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传导途径主要有三个:(1)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2)货币供给途径(3)成本传导途径
二、简答
1、简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度量指标、主要成因及类型
(1)主要度量指标: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NP平减指数
(2)主要成因:
1)需求拉上说(指“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而引起的通胀)
2)成本推进说
3)供求混合推进说
4)“结构型”通货膨胀说
5)通货膨胀预期说
(3)类型:
1)根据物价上涨速度快慢划分:爬行式、步行式、跑步式、奔腾式
2)根据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隐蔽型
3)根据成因划分: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
2、人民币升值能否缓解通胀压力
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关系,首先要看通货膨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来的。
(1)如果通货膨胀是由国内需求过渡引起的,那么人民币升值会缓解通货膨胀。
(2)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投资过热引起,那么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际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所以,人民币升值不一定能缓解通货膨胀,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缓解也可能加剧,关键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3、如果央行购买100万债券,商业银行归还100万贷款,货币供给会有何变化
如果货币乘数为5,则央行购买债券为整个经济提供了500万的货币供给量。商业银行归还贷款,由于这100万贷款不是准备金,归还之后不参与流通,所以经济又减少了100万。整个经济得到的是400万的货币供应量
4、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央行必然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央行可以采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和在债券市场上卖出债券回收流动性,使货币供给量降低。
5、加息对通胀的影响
就货币市场来说,央行加息,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上升,货币需求减少,货币回流银行,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通胀。
就借贷市场来说,央行加息,贷款成本增加,企业和个人贷款需求减少,从而投资减少,通胀
第十章 货币政策
一、概念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p214)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税率,增加财政支出,以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相反,要降低物价上涨率,就必须酸碱货币供应量,提高税率,雪见政府支出忙着优惠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因此,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有三种可能:(1)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2)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3)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组合。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4、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准备金数量,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商业创造能力和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5、货币政策时滞:指货币政策从指定到活动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过的一段时间。
6、回购协议:回购协议广义上指的是有回购条款的协议。狭义指的是在回购协议市场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的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原定价格或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以获得即时可用资金;协议期满时,再以即时可用资金作相反交易。回购协议从即时资金供给者的角度来看又称为"反回购协议"。
二、简答
1、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之间的关系
(1)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2)货币政策各个目标之间既统一又矛盾。从长期看,这些目标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但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由于需求的继续增长而产生的,因此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同时存在。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常常伴随物价的上涨。在经济衰退时期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但会造成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相对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相反,在智利通货膨胀时,采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会抑制投资和消费,阻碍经济增长。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对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以物价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常常会影响到国际收支平衡。如果针对国内发生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降低货币供应量,则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利率的提高有可能导致资本的流入,资本项下出现顺差,同时由于国内物价上升的势头减缓和总需求的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常项目下也可能出现顺差,从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相反,若片面追求贸易平衡而认为制造货币贬值以刺激出口,也可能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加剧。
4)物价稳定与金融市场稳定之间的矛盾
中央银行为实现物价稳定,会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公开市场业务),这会影响债券价格,进而使利率发生波动,金融市场变得不稳定。相反,中央银行若以稳定利率为目标而变动货币供应量时,又会通过队总需求的作用而导致物价不稳定。
5)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就业人数增加,收入水平提高,使得进口增加,出口相对减少,从而扩大国际收支逆差。为了减少逆差,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抑制国内需求,这又导致失业增加。
6)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国内经济增长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和支付能力的增强,从而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同时国内本来用于出口的一部分商品也因此转为国内需求,若出口贸易的增长不足抵消这部分需求,就会导致贸易收支产生逆差性的影响。
2、简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及其构成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制度
(3)直接信用控制:利率控制、信用配额管理、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特别存款、间接信用控制
3、简述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动来引起总支出、就业、物价等经济变量的变化,以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4、简述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及其常用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一些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这些变量就是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表面,从货币政策的运用到产生效果之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过程中有必要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目标的设置。
(1)选择标准:
1)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
2)可测性: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3)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指标,央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
(2)常用中介指标:
1)利率:可控性强;可测性强;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需求。
2)货币供应量
5、简述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1)货币政策时滞: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需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即为货币政策时滞。(内部时滞、中期时滞/信用市场时滞、外部时滞)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
(4)其他因素:体制因素;金融创新
6、简述货币政策的时滞及其种类
(1)内部时滞:是指自经济现象发生变化,需要采取对策加以矫正始,直至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为止的时间过程。
认识时滞:即当经济现象发生变化时,有些中央银行由于经济资料缺乏或决策者反应较慢,不能明确判断此种经济形势变化的意义极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后,中央银行才能获取准确资料,取得明确认识,决定开始研究对策。这段时间就是认识时滞。
行政时滞:即中央银行明确经济形势变化的性质及其将产生的影响后,将立即对此种经济形势研究可行的对策,但研究与行动都需要耗费时间,在决定实施何种政策工具之前的时间过程叫作行政时滞。
(2)中期时滞:指自中央银行采取行动以致对金融机构发生影响,使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或其他信用情况,以便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力的实践过程,所以也称为信用市场时滞。
(3)外部时滞:自金融机构改变其利率和行用供给量始,至对实质经济产生影响的实践过程,叫作外部时滞。
决策时滞:利率和信用条件改变后,个人与厂商面对新形势,改变自己的投资决策或支出决策,在采取行动之前,这段时间称为决策时滞。
生产时滞:个人和厂商局的定支出意向后,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产生影响,这段影响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称为生产时滞。
7、再贴现政策及目的
(1)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再贴现贷款的数量,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
(2)主要是控制货币供给量,但还有一个作用是使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防止金融恐慌的效应。
三、论述题
1、论述央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及其优缺点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
2、结合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分析央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有效调控调节;
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但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
3、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可以采取哪些货币政策调控措施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回笼货币,减少经济体系中的存量。
(2)提高利率,如提高再贴现率、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存款利率等。利率的上升促使人们将更多的钱用于储蓄,从而使消费需求减少,利率的上升使投资成本上升,对投资需求也有抑制作用。
4、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利弊
固定利率的利弊。固定利率在核算上简单方便,使得借贷成本一目了然,便于投融资双方制定资金计划。但对于长期借贷双方而言,风险较大。
浮动利率的利弊。浮动利率为投融资双方提供了管理利率风险的可能,在核算上更精细,但也更复杂,同时也免除了利率风险。但不便于计算和预测收益与成本。
5、为防止人民币升值,央行在外汇市场购买美元,这一行为对存款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的影响 央行为抵消这一影响该怎么操作
央行在外汇市场购买美元是用基础货币购买的,也就是央行对社会注入了基础货币,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使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基础货币的增加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抵消这些影响的操作是应该采取相反的货币紧缩政策,如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在债券市场抛售债券和提高再贴现率
5、法定准备金为零是否会使信用的创造无限扩大
不会无限制扩大,因为银行为了自身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还是会准备一些超额准备金的以备提取。这样超额准备金率就不会为零。而社会公众还会持有一部分现金,这就造成现金漏出,进而影响现金存款比率。这样货币乘数并不是无限大,一定得基础货币不能使信用无线扩大。
6、什么是货币局制度
是指政府以立法明确规定,承诺本币与某一确定外国货币之间可以以固定比率进行无限制兑换,并要求货币当局确保这一兑换义务的实现的汇率制度。这一制度是货币发行制度和汇率制度的结合。说它是货币发行制度,因为他以法律形式规定当局发行的货币必须有外汇储备和硬通货的全额支持。其次他才是一种汇率制度,保证本币和外币之间在需要时间按事先确定的汇率进行无限制兑换。
7、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利弊
固定利率的利弊。固定利率在核算上简单方便,使得借贷成本一目了然,便于投融资双方制定资金计划。但对于长期借贷双方而言,风险较大。
浮动利率的利弊。浮动利率为投融资双方提供了管理利率风险的可能,在核算上更精细,但也更复杂,同时也免除了利率风险。但不便于计算和预测收益与成本
8、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特点与优缺点
“存款准备金”的特点是典型的规模可测、可控资金,只要 “机构专业”、“规模合理”、“科学运营”,就会发挥既能控制“热钱”、“准热钱”,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作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1)优点
1)作用快速有力
2)作用呈中性,对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产生相同影响。
3)特定条件下可以起到其他货币政策无法替代的作用
4)强化了中央银行的资金实力和监管金融机构的能力
(2)缺点
1)作用效果过于猛烈
2)准备金比率频繁变动会给银行带来不确定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3)受到中央银行维持银行体系目的的制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容易,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难。
9、指数联动政策的作用
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以便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如利率指数化,工资指数化,税收指数化等,指数化政策的作用就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促进是整个经济运行稳定。
第十一章 金融创新
一、概念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具体而言,是指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二、简答
1、简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起诱发作用
(2)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起完善作用
2、简述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1)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
(2)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
(3)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
3、简述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和主要内容
直接导因:
(1)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
(2)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放松
(3)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
主要内容:
(1)金融业务的创新 (2)金融机构的创新
(3)金融市场的创新 (4)金融工具的创新
第十二章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一、概念
1、金融风险: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金融危机: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
3、金融安全:指金融体系具备抗拒风险、免遭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简答
1、简述金融危机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主要种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外债危机
特点:金融危机具有潜伏性、突然性、综合性、蔓延效应以及全球破坏性等基本特点
2、简述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及特点
主要种类:
(1)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政策性风险、货币风险和国际收支风险)
(2)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资本风险和竞争风险) 特点:
(1)作为研究对象的风险特指微观风险或个别风险;
(2)个别风险的分析主要服务于面临资产选择的微观投资主体;
(3)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理性投资者可以在不同的资产选择中对风险和收益作出估计或替代性决断。
第十三章 金融监管
一、概念
金融监管:是指国家政府根据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有效运行的客观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共同利益要求,通过一定的金融主管机关,依据法律准则和法规程序,对金融体系中各金融主体和金融市场进行检查、稽核、组织和协调。
二、简答
1、简述金融监管的原则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
(2)依法监管原则
(3)自我约束与外部性强制相结合原则
(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
(5)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6)综合监管原则与机构一元化原则
2、简述金融监管的内容
(1)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预防性管理
(2)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3)对危机的处理
(4)对监管者的监管
3、简述金融监管的目标
(1)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维护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
(3)保证金融机构竞争的有效与公平
(4)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