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大题知识点资料

主观题

1、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答:《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创办经过:最早来华办报的是传教士马礼逊,1807年9月到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813年,米怜受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协助马礼逊。1814年初,米怜前往南洋群岛地区散发《新约》中译本。1814年冬返回广州,建立在马六甲设立对华传教基地,马礼逊同意。1815年,米怜携妻子和刻工梁发等人来到马六甲,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它是第一家近代中文报刊。(2)基本内容:阐发基督教教义;宣传伦理道德;介绍“国俗”,即各国情况;介绍天文地理知识。

(3)性质:(4)特点:孔子加耶稣的宣传形式,用传统的儒学思想附会基督教教义 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答:外报的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

外报的积极作用:1、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经验和方法,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3、简要评述王韬的生平和主要贡献

答:王韬,原名利宾,又名瀚。有三件事对他影响最大,上书太平军,游历英法,主编《循环日报》

主要贡献:

(1)鼓吹国人办报

中国人应自行办报,不仅要办中文报纸,还要办西文报纸。

(2)重视报刊政论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

(3)致力于革新文风

用浅显的文字,议论时政。

(4)创办了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因此,要宣传变法自强。

4、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答:(1)内容方面,外报可以报道百姓的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之记载朝廷之政事。(2)在办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中国古代报纸,却找不出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办报方针的文章。(3)在版式上,外报拥有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广告等体裁形式,而中国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4)在机构设置和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版到营销能有序的运作,中国古代报纸,邸报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没有专业的编辑人员。(5)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外报已经利用近代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而邸报和京报只是手抄或木刻活字印刷。(6)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他们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的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

5、《申报》办报初的成功经验

答:(1)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如总主笔蒋芷湘、钱欣伯、主笔何桂笙都是有才能的文人,熟悉中国的风土人情和读者心理。(2)《申报》是一张较为完备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3)《申报》
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4)注重国际新闻报道。(5)注重社会新闻报道。

6、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答:1、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1)1895 年 8 月 17 日,维新派第家报纸 ?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强学会成立后(11月中旬)更名为《中外纪闻》(梁启超主编),成为其机关报,(康有为在《万国公报》发表其生平第一篇政论文章《强学会序》

(2)1896 年 1 月在上海创办《强学报》作为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2、《知新报》,康广仁,1897 年2 月22 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3、《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 年 4 月 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1)言论最为大胆;(2)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 年 3 月7 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

4、《国闻报》,严复,1897 年 10 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特点:(1)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2)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

(3)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5、《时务报》梁启超(梁启超后来还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从报》)

(1)《时务报》:

①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

②1896 年 8 月9 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

③《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 ④形成了“时务文体”,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

⑤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①近代中国报刊政治家、新闻思想家,一生创办领导报刊 17 种,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

②参加“公车上书”,是维新派报刊宣传主将,主办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从报》。

③发表《变法通议》,创立“时务文体”其办报实践及新闻思想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影响巨大。

④梁启超新闻思想:认为报刊的功能是 ,“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 ⑤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

7、简析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特征与意义?

答:1896-1898年间出现的国人办报热潮,初步具有全国性、多样性、和进步性等特征,主要表现是:全国一些大城市和省会城市开始创办报刊,但尚未形成全国网络;有综合性的时事政治报刊,也有商业报刊、文艺报刊、科技报刊等,但数量不多,特色不鲜明;宣传变法自强,介绍新知识,表现爱国热情,发挥启蒙作用,但还没有“唤起民众”。

意义:第一、两个突破,即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 第二、两个开端,即我国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

第三、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

8、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答: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

种“新文体”。

特征: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

9、《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答: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早期宣传内容集中在:(1)揭露和声讨请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车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3)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会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4)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10、“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答:“苏报案”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

1903年6月,从日本回国的青年革命家邹容出版了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年6月29日,《苏报》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11、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答:《民报》与《新民众报》讨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a、要不要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满清”统治;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讨战结果是《民报》获胜,《新民丛报》失败。 这次论战的意义:a、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第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在革命、保皇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报刊占了主导地位,预示着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b、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饭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道路的斗争。C、和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宣传相比,它是一场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D、通过两派报刊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e、论战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促进了革命报刊的发展;f、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发展。

12、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也可以说成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答:(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2)明确提出革命办报主张。(3)认为报纸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4)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5)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6)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13、大公报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答:(1)第一个阶段(1902—1916)由英华主持,是一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2)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3)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4)

第四阶段(1949—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14、《时报》的业务革新举措

答:第一、首先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文体移植于日报,开辟了“时评一”、“时评二”、“时评三”三个栏目,聘请陈景韩、包天笑和雷奋分别主持评论国内大事、外埠新闻、本埠新闻。第二、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设立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画、文艺等7个专版,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第三、首先采用1至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第四、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

15、《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答:(一)批判封建论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发动文学革命。

16、《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1)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每周评论》起到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2)五四运动爆发后,《每周评论》不仅对于运动作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给予其支持和引导。

(3)《每周评论》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创举”,此外,它还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4)以《每周评论》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

(5)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周评论》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

17、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提倡自由平等地讨论问题。

(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3)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4)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

(5)报纸副刊的革新。

(6)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18、《申报》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答:骤变的形势使《申报》的纪念活动打断了,却深刻地教育了史量才,民族危亡的严酷事实和救亡运动的爱国激情,使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危害,毅然赞同团结抗日的主张。《申报》纪念六十周年,推出了一系理的革新活动。(1)《申报》的改革以“时评”为“龙头”。(2)《申报》业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副刊《自由谈》的变化。(3)此外,《申报》还增办了《妇女园地》、《经济专刊》、《医药专刊》、《图画专刊》等很多副刊,利用报纸事业的发展来辅助教育事业。

19、简要评述邹韬奋的办报思想。

答:(1)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2)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3)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促膝谈心、明显畅快。(4)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5)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第一,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第二,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第三,“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也是邹韬奋的一条经验。第四,主张“为公择人”。

20、简要评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答:1935年,范长江被《大公报》聘为旅游记者,从成都出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对川、陕、甘、青、宁等省地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旅行考察,写了大量的旅行通讯,陆续

在《大公报》发表,后来报馆将这些通讯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范长江一举成名,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并被《大公报》聘为正式记者。《中国的西北角》第一次透露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发表后在全国引起轰动。

1937年2月,他先后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在《国闻周报》上发表《陕北之行》,也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对内主张和平统一,对外主张团结御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路线,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21、简要评述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的特点、学术价值及其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影响。 答:(1)是当时最有价值的新闻史著作,为我国新闻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2)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全书系统地、清晰地勾勒出从汉唐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脉络。

(3)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的原文。

22、延安《解放日报》是怎样进行整风改版的?其成效和意义如何?

答:一、改版方式

(1)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和博古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召开《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表明改版前《解放日报》宗旨和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宣传报道上成绩还是主要的。但它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一,二版主要是国际新闻,三版主要是国内新闻,四版是陕甘宁边区新闻和副刊。(2)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登载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的同时,还发表了自己改版社论《致读者》。改版后,《解放日报》的第一版变成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

二、成效

第一、增强了党性、组织性。

1、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3、加强党的领导,实行全党办报,在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二、增强了群众性。具体表现在:

1、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观点。

2、反映群众生活,报道劳动模范先进事迹。

3、加强通讯工作,依靠群众办报。

第三、增强了战斗性。

第四、改进文风。

第五、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1、新闻的实质和本源。

2、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3、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党的教科书。

4、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

5、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三:意义

(1)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

(2)还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

23、《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和斗争情况如何?有何意义?

答:(1)《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在创刊词中它庄严宣告将“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致力”。报纸出版后很受

欢迎,它在宣传抗日、开展群众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938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队撤出武汉,《新华日报》出版至24日,但25日就在重庆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在重庆出版了8年又4个月。

(2)《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奋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在这9年中,国民党一方面让《新华日报》公开发行,一方面又加以种种迫害。它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下,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获得了胜利。对国民党采取的“战时新闻管制”,《新华日报》采取多种斗争方式,如“暴检”。《新华日报》还经常采取给国民党“算账”的方式,写一结文章评论国民党统治区的言论环境,用其压制言论自由的事实揭露国民党表里不一的做法。善于利用矛盾。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原则,斗争到底,甚至不惜以“违检”的办法,冒着被查封的危险去夺取胜利。

(3)《新华日报》的许多做法和经验,都具有重要意义:

A、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

B、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C、高度的原则性和必要的灵活性相结合;

D、内容丰富,精心编排。

24、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意义。

答:(1)土改运动中,新华社和解放区的其他报刊、电台立即展开有关土改运动的宣传报道活动。但是,在土改初期,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土改宣传报道也犯了不少右倾错误。

(2)诸多报道的失实,妨害了土改运动的展开,还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了不信任的情绪。对此,知1947年6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主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侮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6月15日,该报整版刊登苏联剧本《前线》中有关“客里空”的情节。客里空是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特派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总指挥部听到的一星半点材料胡编乱造,最后终于暴露马脚,被广大红军官兵从前线赶走了。6月18日,该报与新华社晋缓分社联名发表《关于“客里空”检查》,连载4天,将检查的重点提向报社领导人员,提出把肃请“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该运动得到中共中央肯定,并通过新华社的宣传报道,推广到其他地区,新华社为此专门撰文。在其号召下,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自9月起普遍开展反对“客里空”运动。

(3)这场由《晋绥日报》发起的解放区新闻战线的反“客里空”运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A、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实,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B、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是,在该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误伤了一些好人。

25、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哪些重要重要问题,对无产阶级新闻学有何贡献?

答: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毛泽东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26、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什么贡献?

答:1948年9—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答题技巧:、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4、答题要点分析: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2)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3)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4)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何人

(3)起因、经过、影响

二、论述题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中国新闻史考研复习大题知识点资料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