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工程》
一、道路交通基础 1. 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15. 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
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2. 空气阻力Pw :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 坡度阻力Pi :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 惯性阻力Pj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 汽车动力因素:D=(Pt- Pw )/G=Ψ+δdv/gdt 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 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
7. 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
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 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
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 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
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10.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
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1. 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
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
12. 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
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h,veh/d表示。
13. 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
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 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
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6. 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
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三、道路横断面
17. 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
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 18.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带用红线绘制,
是道路交通用地加道路绿化用地与其它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其路幅宽度常称为红线宽度。 19. 一条机动车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
交通、环境、气候、车辆等均处于理想状态下,连续行驶的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某个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20. 分车带:在多幅路横断面内沿道路纵向设置的
带状分隔车流的设施。
21. 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
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
22.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它组成部分的
相接处的边缘石。
四、道路平面
23. 道路线型:指道路路幅中心线的立体形状。 24. 平面线型: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25. 极限最小半径:指圆曲线设置最大超高时采用
的半径最小极限值。
26. 缓和曲线: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时,汽车的行
驶曲率半径不断变化的路段。
27. 超高: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
小半径时,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曲线段的外侧路面横坡做成与内侧横坡同方向的单向横坡。
28. 行车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司机看到一定距
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后,刹车所需的最短安全距离。
29.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
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30. 会车视距: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
相遇及时刹车所必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五、道路纵断面
31. 纵断面: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它反映路
线竖向的走向、高程.纵坡大小,即道路的起伏情况。
32. 地面线:纵断面图上表示原地面高程起伏变化
的标高线,地面线上各点的高程.称为原地面标高。
33. 纵断面设计线:沿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立面设计
线,工程设计时中心线各点要求达到的高程称为设计高程(标高)。设计线与地面线各对应桩号点的高程差称为填挖高度。
34.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处,为保证行
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
35. 锯齿形街沟:露出路面部分的侧石与路线边缘
或平石,作为城市道路排除水的三角形沟,雨水由分水点向两旁低处进水口,街沟纵坡升降交替呈锯齿形。
六、平面交叉口
36. 分岔点: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
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37.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
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
38.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
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39. 视距三角形:由交叉口内最不利的冲突点,即
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
40.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
标志线、标志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41. 临界车道交通流量:是指某一信号相对每个车
道所观测的实际的交通流中最大的那个车道的交通流量。
42. 绿信比:即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
期长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43.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它表示相
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用秒表示;或者是这个起始时间之差对周期长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后者也可叫相位差比。
44. “绿波”交通:就是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
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绿灯。 交通岛的种类
45. 为渠化设的“岛”——导向岛,根据其功能,分
类如下:(1)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弯交通方向设置的岛(导向岛);(2)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主要是直行交通流)分开而设置的岛(分隔岛) (3)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安全岛或避车岛)
46. 交织:进入环形交叉口的车流能与驶出环形交
叉口的车流在环道上交织,需要有这样一个条件,即:驶出环道的前后两车之间的车头时距(t距)要能够使进入环道的一辆车驶入该前后二车之间并驶入靠近中心岛的内侧车道。
47.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
上互换一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48. 交织角:是由绕岛车道距中心岛缘石线1.5米
处与右转车道距外缘石线1.5米处连成的两条切线的夹角来衡量的。是检验车辆行驶安全程度的。
七、立体交叉
49. 匝道:是用以联结上下各层道路供左、右转弯
车辆行驶的道路。
八、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50. 饱和度:路网实际负荷与容许最大负荷的比值。 51. 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点终点间实际距离与其
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52. 干道网密度: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
值。
九、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53. 路基:在地面上按路线的平面位置和纵坡要求
开挖或堆填成一定断面形式的土质或石质结构物。
54. 路面:有各种不同的材料,按一定厚度与宽度
65. 出行生成的强度:是指单位用地面积或单位建
筑面积所产生的出行量。 66. 出行距离:从出行起点到终点实际走过的距离,
而不是空间直线距离。
67. 等距线:与某一地点距离相同的点构成的线。 68. 出行时耗:由出发点至到达终点所花费的时间。 分层铺筑在路基顶面上的结构物。
55. 强度:是车辆行驶,承担路面结构会产生不同
的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的能力。
56. 刚度:是指路面抗变形的能力,同样强度路面,
刚度可能不同。在强度足够,刚度不足的情况下,也会使路面产生变形,如波浪,凹陷等破坏现象。
57. 城市道路路面结构:根据受力状况和使用要求,
采用不同强度、规格的材料来铺筑。路面通常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
58. 柔性路面:主要包括用各种块料面层和各类有
机粘结料面层和各种基层(水泥混凝土基层除外)所组成的路面结构。
59. 刚性路面:主要指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
路面结构。
《城市道路与交通》
60.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质
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连线(如道路、轨道等)、交通工具、场站和管理规则和人员组成。 61. 出行:通常指个人、货物或车辆从一地向另一
地移动,完成一次有目的行程。
62. 出行时辰分布:城市居民的出行量受一日中时
段的影响在各时刻的分布状况。
63. 出行发生:出行的起点区域;出行吸引:出行
的重点区域。
64. 期望值(期望线、OD图):往返和巡回出行在
不同的空间位置间发生,将发生在起点区和终点区的出行汇总后,得到的城市居民出行的期望线图,即OD图,表示了居民出行活动中各个联系的方向及其联系的强度,可以大致反映居民出行的空间分布特征。
69. 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交通结构):指城市居民出
行中所采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构成。 70. 一辆车的生产率:指一辆车在单位时间内(一
小时、一天活一年)所能完成的客运周转量。 71. 客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数量与
距离的乘积,是客运需求大小的一个指标。 72. 运载能力: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一小时计)
沿路线一定的方向(单向)所能运载的乘客数。 73. 平均行驶速度:路线长度除以车辆在路线各站
之间行驶时间之和。
74. 运送速度:公共交通车辆运送乘客的速度。路
线长度/ 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与各站上停留时间之和。衡量乘客在旅途消耗时间多少的一个重要依据。
75. 运营速度:车辆在路线上来回周转的速度。2
倍路线长度/ 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各站上停留时间与两端始末站停留之间之和。是标志客运工作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
76. 港湾式停靠站:在城市机动车道不宜拓宽,车
流密度较大,并沿路侧用地许可的情况下,可将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的后退,做成港湾式停靠站。
77. 接运(接驳)系统:一般指将乘客从出发地接
至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车站以及从车站送达至目的地的交通服务系统。
78. 公交等时线:由任意一点到所制定的中心,所
花费的出行时间相等。
79. 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
网总长度之比(μ),在1.25-2.5之间。
80. 前自行车模式:在城市交通机动化程度不高的
情况下,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伐步工具,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81. 后自行车模式:经过自行车交通衰退,小汽车
风行的阶段后,世界各国出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寻求一种“绿色、低费用”交通方式的过程中,对自行车交通的重新认可和回归。
82. 路抛制:出租汽车的一种运营方式。出租汽车
可以在市内道路上慢慢行驶或在某一人流集散较多的地方停放,车辆可以随乘客的需要随时招呼停车服务。
《城市对外交通》
83. 道岔:用于线路的连接,使机车能够从一条线
路顺利地驶往另一条线路。
84. 车场:车站的重要部分,将办理同一作业的股
道两端用梯线连接起来组成。
85. 中间站:除了办理列车的交会、越行和沿零挂
列车的调车作业外,尚需办理客、货运作业,在某些中间站还要办理机车加水及部分检修作业。
86. 区段站:除了办理中间站的作业外,还要进行
更换机车、乘务组以及机车的整备、修理、检查和车辆的修理等。
87. 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主要办理旅客乘降、行
李、包裹的收发和邮件的装卸。
88. 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装卸货物以
及编组选配货物列车等作业。
89. 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
并设有比较完善的专门调车设备的车站。 90. 工业站:是工业企业专用线的接轨站,为某一
地区的工业企业服务或主要为某一个有大量装卸作业的大型工业企业(如钢铁联合企业、煤矿等)服务。
91. 港湾站:主要为有大量装卸作业的河、海港服
务的车站。
92. 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回合的地点,由
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线路联系组成的,在统一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体。
93. 航道:在河流中具有一定水深和宽度,可供船
队行驶的水道。
94. 回转池:为了便于船舶在港内运转,在水深适
当区域布置得供回转的水域。
95. 口门:是船舶出入港口必经之处,是两个外堤
堤头与岸边之间的航道,它应有明显的位置和恰当的方向。
96. 锚地:供船舶停泊、接受检疫、检查、进行编
解船队作业、水上装卸和供应燃料、饮料、食品或用作避风的水域。
97. 港池:船舶直接靠近码头装卸货物用的水域。
其他
98. 物流园区(distributionpark):日本称作物流团地,
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集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