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物理学: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地球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利用物理学的电学、磁学、热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等方面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地球的各部分的物理条件、物理性质、物理状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找出各个方面的发展与联系,寻求其变化规律,就构成了地球物理学的内容。
组成分类:地震学重力学地磁学古地磁学地电学地热学:
第二章
半衰期:定义为母核数目衰变为原来的一半所用的时间作为半衰期,用T1/2表示
第四章
名词:进动、章动、欧拉自由章动、钱德勒晃动、极移
基本理论:进动、章动和晃动的研究方法、维度观测原理
进动:地球像一个旋转的陀螺,由于转动体的回转效应,黄赤交角仍保持不变,而天极则以25700a为周期绕着黄极转动,也就是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沿着黄道每年向西移动50.25647”,物理学上成为进动
章动: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称为白道,月球运行的轨道与月的之间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使得月球引力产生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北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旋转的轨道不是平滑的小圆,而是类似圆的波浪曲线运动,即地球旋转轴在岁差的基础上叠加周期为18.6年,且振幅为9.21″的短周期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章动。在地轴的长期旋进中,在它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种短周期波动,即相当于天极相对于黄极做点头式运动。
欧拉自由章动:刚体地球的自由运动。转动轴绕着形状轴以305恒星日
钱德勒晃动:1891年钱德勒(S.C.Chandler)发现了周期为425-440恒星日的变化,这个周期约14个月的运动就是真实地球的自由章动,称为钱德勒晃动 极移: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也要发生变化——极移
第五章
名词:地球形状、大地水准面、正常重力、重力异常、固体潮、地球扁率、正常重力公式、(各种)重力校正、相对和绝对重力测量、重力均衡
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地球内部重力场特征、重力均衡与均衡模式、重力校正的物理意义、绝对重力的测量方法、相对重力的测量方法、确定地球形状的步骤
基本技能:重力校正与重力异常的计算
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定义就是与平均海洋表面最逼近的那个重力等
正常重力:。可以把地球内部物质分布和表面形状理想化,构造一个“正常的地球重力”,地球从总体上说处于流体平衡状态,大地水准面接近于旋转椭球体面。所以人们假定——个旋转椭球作为真实地球的理想模型,称为地球椭球。它产生的规则的重力场称为正常重力场。
重力异常是指在地面上观测到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相比较后的差值
地壳均衡:从地下某一深度起,相同截面所承载的质量趋于相等。分为普拉特均衡模式和艾里均衡模式。
固体潮:把地球整体在月球和太阳作用下的变形称为固体潮(Solid tide)
确定地球形状的步骤:1.先选择一个与大地水准面同重力位而又很逼近的等位面做为参考面(旋转椭球面,参考椭球面),这个参考面的形状简单,便于计算。
2.精确测定大地水准面与这个简单曲面的偏离,包括纬度方向上的偏离,经度方向上的偏离,以及局部偏离。大致经过:正球体、椭球体、纬向偏离、经向偏离、局部偏离
第六章
名词:体波、面波、横波、纵波、地球自由震荡、地震波影区、频散、费马原理
理论:地震波的分类,各类震相的传波、地层的圈层结构、地球自由振荡的分类与特征、snell定理
技能:费马原理与snell定理、拐点法积分法与球对称地球速度分布、各(远、近)震相的传播路径
体波:在整个体积内传播的波(P波与S波)
面波:含导波,与与界面平行的方向传播,在与界面垂直的方向上,波动的振幅急剧衰减。(瑞利波与拉夫波)
横波:是由旋度所产生的,质点运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
纵波:由于体积膨胀所产生的,介质中的质点运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相同。 地球自由震荡:一个机械系统,因受外力作用破坏其平衡状态,在撤去外力后,系统产生振动,称为自由震荡;大地震也能使整个地球震荡起来,称为地球自由震荡。
频散:面波的速度随周期而异,这种现象称为频散
第七章
名词:地震基本参数、烈度、震级、地震预报
基本理论:全球性地震带的分布及其解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异同
基本技能:震源机制解的意义与表示方法
第八章
名词:地磁要素、磁子午面、磁偏角、磁倾角、基本磁场、地磁极与磁极、古地磁学、地球磁矩、视电阻率
基本理论:地磁场的基本特征、地磁要素在地表的分布特征、地磁场长期变化特征、物质磁性分类、天然剩磁的分类、热剩磁的特点、古地磁学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法、电磁场的穿透深度及影响因素、地球电场的研究方法、地磁场高斯系数的物理意义
基本技能:磁偶极子场的计算
名词:热流、热导率、比热、热扩散系数、热产率、大地热流
基本理论:地球内部的热原类型、地球内部热的传输机制、热流测量的影响因素、全球热流分布特征、地球内部分布特征
基本技能:地表热流的测量方法
第十章
名词解释:转换断层
基本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地球物理观测依据、板块边界的三种形态 技能:利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震活动性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