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郑贵友讲义

北京语言 郑 贵 友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二、语法单位 
三、句子成分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第二章 词类 
一 、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四、各类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区别
 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象体词
五、各类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六、兼类问题
第三章 短语
一、 定义
二、 短语的种类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分的性质
二、主语、谓语 主语的语法构成 主语的语义类型
   谓语的语法构成
三、动语、宾语 动语的语法构成 有宾动词 
 无宾动词 宾语的语法构成 宾语的语义类型
四、定语    
五、状语
六、补语 补语的语法构成 补语的语义类型 宾语、补语的顺序 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七、中心语   
八、独立语
第五章 单句
一、基本概念
二 、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三 、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双宾语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存现句 “把”字句 “被”字句  “是”字句 “有”字句 “所”字句
四 、非主谓句
五 、单句和短语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二、歧义的种类(1) 
 同音造成的歧义 同形造成的
 歧义 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三、歧义的种类(2)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三 、复句的分类
四 、广义的并列关系
五 、广义的因果句 因果关系 目的关系 假设关系
条件关系
六 、广义的转折句
七 、复句的扩充
八 、复句的紧缩 
 
第一章 语法概说
一、语法和语法学
(一)语法
1.语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语法的含义
语法,是语言中的词、短语、句子的构造规律。
语言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其中,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中的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以及现成话的集合,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语法则是语言“建筑体”的建筑法则。
西方传统语言学认为,语法包括两个大的方面:词法和句法。
词法,主要涉及词的构成、词的分类和词形变化等内容。
句法,主要讨论短语和句子的构造规律。
不过,这个分类对于汉语语法来说,不完全合适。
首先,汉语的词法部分相对空虚:词没有完全的形态变化、语素构成词的方式不影响词的语法表现,词的分类也依据特定的句法环境来操作。所以,汉语的词法内容基本上比较单薄。
也正由于汉语的词的分类定性都必须依靠特定的句法环境来实现,所以,汉语语法有关词类问题的讨论总是要放到句法当中去进行,这样汉语的句法就比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句法范围要宽一些。
上述两点,正是汉语语法诸多不同于西方语言之处的亮点之一。
(2)语法的作用
研究语法,讲语法,那么语法的作用是什么?研究表明,语法的作用起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从说和写的角度来看,语法规定着人们怎样用词造句。
比如,汉语的“我看书”从排列的角度来看,可以有六种顺序,
  我看书 
书我看 
我书看
看我书
书看我
看我书 
但只有“我看书”是常态的,而“书我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是变式。其余几种排列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而这种排列顺序上的规则正是汉语语法规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可见,语法的法则在无形中制约了语言的使用。
b.从听、读、写的角度来看,语法指示人们怎样正确理解汉语的意义。
句子的意义是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所表达的,而不是词所表达的概念的简单相加之和,因而,要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除了要懂得句子中的词语的意思之外,还要懂得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对于句子语义内容表达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词语组合的语法手段(如汉语的语序和添加虚词)左右着句子语义内容的表述。
如:
① 人类需要动物。
动物需要人类。
② 这本书看了三天。
这本书看了三天了。
①显示,句子内部词语的排列顺序,也就是语序不同,句子的意义不同,而语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规则。
②表明,添加虚词“了”可以影响句子的内容的差异,而汉语中的添加虚词也是重要的语法规则。
两个例子都说明语法规则对于句子语义内容的影响。
2.语法的性质  
语法作为语言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具有独特属性的。这些属性也可以看作是语法的特点。
(1)概括性
又叫做抽象性。“概括”、“抽象”都是和“具体”相对应的。
语法中的任何一条规则都是对于若干具体语言事实加以抽象、概括的结果,任何语法规则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比如:
① 不+A:~红 ~大 ~好 ~光荣 ~骄傲——[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性质形容词可以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② *不+N:~茶杯 ~张三 ~电灯 ~语言——[具体语言现象]
——汉语的名词不受副词“不”的修饰。——[抽象概括出语法规则]
(2)稳固性
稳固性,说的是不易变性。语法规则是一种语言当中最为基础的部分,通常只发生缓慢的变化,是不容易发生急剧变化的部分。
语言中有两个基础部分,也可以说是核心部分,一是语法结构,二是基本词汇。这两个部分通常体现着一种语言整体面貌,这两个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种语言面貌的变化。
比如,汉语的“主+动+宾”的顺序,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形成,现在依然如此:
① 今日其来雨?
②今天将要下雨吗?
当然,不易变性的含义还包括语法的变化是有的,只不过不如词汇、语音变化那样快那样剧烈而已。有两个明显的例子:
一是古代汉语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吾谁欺?欺天乎?”、“尔何知?”等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二是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的规则,如“时不我待”、“不吾知也”等等,在现代汉语中也已经不存在了。
可见,语法规则的变化也是有的。
(3)民族性
语法的民族性,是说语法规则因语言的民族性而体现出不同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在宏观上,不同语言的语法范畴种类不同。
比如,一些西方语言的名词有“性”的范畴,如“太阳”属于阳性,而“月亮”属于阴性,“上衣”属于阳性,而“裤子”则属于阴性等等,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分属于阴性和阳性的名词在句子当中的语法表现是不同的。而对于这种现象,东方人或者具体说中国人就有些想不通,因为在汉语里,甚至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名词的“性”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又比如,汉语中有相当发达的“量”的范畴──计量人物、动作行为的量的范畴。具体表现是,一个数词必须通过量词的接应,才能和一个名词发生组合上的联系,即“数+量+名”,更加重要的是,不同的名词往往与一个特定的计量单位具有特定的选择关系,如:
三口人──* 三头人
三头牛──* 三头羊
但是,在西方语言中,大概是由于数的范畴相对发达的缘由吧,量的范畴是不存在的。
在微观上,语法的民族性也是明显的。比如:
汉语的语序是:主+动+宾
日语的语序是:主+宾+动
又如:
汉语的名词的“复数”数量是有限的:指人的普通名词+“们”
英语的名词的“复数”是完全的:名词+“-s” 
(4)递归性
所谓“递归性”原本是数学上的术语,说的是不同的运算过程可以重复使用同一个规则。移植到语言学上,指的是某种语法规则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体的构造过程中可以重复使用,从而使这个结构体由短变长,由简到繁的现象。比如:
桌子→木头桌子→一张木头桌子→我家的一张木头桌子……
综上所述,概括性、稳固性、民族性、递归性是语法的四大特性。
3.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前所述,讲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往往是把现代汉语与其他种类的语言对比,也可以是把现代汉语同古代汉语相对比。通常情况下说的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一般是将现代汉语同西方语言相比,找到汉语语法之与西方语言不同的地方,就归结为汉语语法的特点。从这个基点出发,现代汉语语法特点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短语和句子的基本构造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以下几种构造方式构造而成的:         
结构方式    短  语    句  子
主谓结构    我写  花红灯亮    我写了。 花红了。  灯亮了。
动宾结构    学汉语 写信 吃饭    来人!  抓住他!  请用饭。
偏正结构    大人  高举 我的书    你的票! 快跑!  高点举!
联合结构    读写   高大  我和你    你和她? 《儿子、孙子和种子》
中补结构    抬高 说清楚 放好    说清楚! 干得非常非常好。
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句子的方法和分析短语的方法基本一致。汉语句子的结构可以以短语为基础,弄清短语的结构模式,就可以基本上把握句子的结构模式。因为短语比句子简短,影响结构构造、分析的因素少。以此为基础,把握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
(2)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下边的图表反映了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语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给人的启示是:我们不能光依靠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来给汉语的词分类定性。
(3)量词丰富
汉语和西方语言相比,量词的发达、使用上的相对复杂性确实是一个特点。这当中,两个明显的特点是:
a.汉语的名词必须通过量词的中介作用和名词发生结构上的联系。即:
数词+量词+名词
b.名词和量词的搭配是不自由的:特定的名词和特定的量词之间有一定的选择关系。
一口人──*三口牛
三头牛──*一头羊
 汉语量词的这种选择性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二)语法学
1.语法学的含义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被简称为“语法”。
这样,“语法”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语法规则本身。指的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规则,这是所谓“客观语法”。
其二,研究语法规则的科学。指的是对于语法规则的研究,形成所谓的“专家语法”或“教学语法”。  
 2.语法学的种类
语法学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出发点,分别为不同的类别。
(1)宏观研究方法。
根据这一点,可以把语法学区分为:
a.实证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分类,如古希腊语法。
b.唯理主义语法:着重语法现象的解释,如十七世纪法国的语法学。
 (2)研究对象的时限。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区分为:
a.历时语法:对语法做历时的研究,如王力的《汉语语法学史》。
b.共时语法:对某一时段的语法状态进行如实的描写。如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
(3)研究者的社会目的。
据此,可以把语法区分为:
a.规定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匡谬正误”,如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
b.描写性语法:社会目的是客观地描写语法规则。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4)研究者的教育目的。
区分为两种:
a.理论语法:了解语言的通则,供教学研究参考。如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b.教学语法:罗列语法规则的规范现象,主要用于教学。如张志公等的《汉语知识》。
(5)对象范围。
据此,可以将语法学分别为两种:
a.普遍语法:研究探讨适用于各种语言的普遍性原则。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b.语别语法: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系统。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等等。
(三)语法系统   
1.语法系统
所谓“系统”,简单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整体的要素,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系统”应该理解为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统一体。
语法的构成也是如此。一方面,语法当中有各种各样的语法单位,如语素、词、短语、句子。另一方面,这些单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
这是汉语四级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示意图表,从中可以观察到汉语语法系统的构成特点:语素到词、词到短语两个过程是构成关系,而短语到句子、词到句子之间则是实现关系——在多数情况之下,汉语的一个实词或短语可以通过添加句调的方式实现为一个句子。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语法系统的含义:“语法系统”指的是语言中各级各类语法单位及其相互之间种种联系。
2.“语法系统”含义的双重性
由于“语法”含义的双重性,使得“语法系统”在客观上也必然存在着两重含义:
(1)客观语法系统: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语法系统,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系统,是实在的,可以被认知的。
(2)语法表述系统:是语法研究者对于客观语法系统进行观察、研究进而进行表述的结果,是有一定主观色彩的科学体系。
上述两个“语法系统”是有差别的。 
一种语言只有一个客观的语法系统,它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当中的。但一种语言的表述系统却可以有几个。造成表述系统多样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语法学研究的对象自身是复杂的,要全面把握并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二是语法学家的研究方法、角度、能力以及占有的材料、观察问题的方法、能力等等,都不尽相同,所以,尽管面对的是同样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或者不很相近的结论来。
 汉语语法体系也是如此。《现代汉语》现行的高校教材有: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兰州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上海本)以及张静编《新编现代汉语》(郑州本)等等,几种体系的具体情况都有不同,实际上体现了不同汉语语法研究者对于汉语客观语法体系的把握上的差异,实际上也就是汉语客观语法体系和汉语语法表述体系上的差异。
二、语法单位
1.语法单位
下边是一个例子,它说明汉语法单位的来源。
这个句子包括七个音义结合的最小的语音片段,由它们构成大、中、小不等的语言片段:
句子分析:我今天不去市里。→ 我+今天不去市里
短语分析:今天不去市区里→今天+不去市里
不去市里→不去+市里
不去→不+去 
我 不 去 ─→单纯词
语 素:  我 不 去 ——成词语素
  今、天、市、里——不成词语素 
由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下边的认识:
(1)语素:是词语的构成要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3)短语:又叫词组、结构,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语法单位。
(4)句子:是具有特定句调的、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    
下边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有些问题是光靠定义不能解决的。
汉语的词和短语之间的界线基本上是比较清楚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而短语通常是三个以上音节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现代汉语词是双音化的,而短语也有双音节的时候,这样,当一个组合体为“单音节+单音节”的时候,那么,这个组合体是短语还是词,就需要加以界定。
研究表明,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汉语短语和词的纠葛。
(1)汉语的文白交错,古今交错。
(2)汉语语素的单音节化。
不论如何,汉语的双音节短语和双音节复合词之间的界线都是汉语语法中的一个现实的问题。实际上,处于教学的需要,较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从方法上来看,基本上有两种。
(1)扩展法
理论背景是,复合词内部的结构比较紧密,通常不可以插入一个别的成分,而短语内部结构关系比较疏松,通常可以加入一个别的成分。具体验证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a.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可以加入一个成分C,构成的A+C+B成立,则A+B是一个短语。如:
大树──大的树   吃饭──吃着/了/过饭    写信──写了/着/过信
因此,“大树”、“吃饭”、“写信”都应该是短语而不是词。
b.假如有一个复合体A+B,如果A、B之间不能加入一个成分C,构不成A+C+B,则A+B是一个词,不是短语。如:
大车≠大的车   火车≠火的车   马路≠马的路
可见,这里的“大车”、“火车”、“马路”等都不是短语,而是词。
(2)结构意义结合的方法 
很明显,扩展法只是关注组合体结构上的凝固性: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个成分。但是,词和短语又都是一个表义的单位,意义上的因素不能不加以考虑。这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分别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具体过程涉及两个方面。
它的理论背景是,和短语相比,汉语的词具有结构上的凝固性和和意义上的融合性两个特征。
所谓结构上的凝固性,指的是词的中间因结构紧密,往往不能加入其它成分,即不能扩展。
所谓意义上的融合性,指的是词在表义上的整体性,即词义通常不等于各语素义简单相加之合。
相对来说,短语不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即短语在结构上是比较松散的,通常可以扩展,在意义上,短语的意义通常等于各词的意义相加之合。
将这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
a.[+凝固性]、[+融合性],如:语言 如果 非常 这是典型的词。
 b.[-凝固性]、[-融合性],如:我吃 打他 做好 这是典型的短语。
c.[+凝固性]、[-融合性],如:人民日报 笔谈 可以看作是词。
d.[-凝固性]、[+融合性],如:帮忙 走后门 可以看作是短语。
以上四种情况,a是词,b是短语通常大家都不会有意见,但对于c、d的看法可能就有分歧。考虑到汉语词双音化特征,将“笔谈”、“帮忙”看作是词,而将“人民日报”、“走后门”看作是短语似乎比较合适。
词和短语尽管大小不同,层次不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和短语都是语言中的备用单位,都是不具备句调的。
3.句子
句子和词、短语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句子是有句调的语言单位,是语言的成品。是话语的基本单位。  
(1)句子的含义
句子,是具有特定语调,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句调,实际上是一种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的现象。句调在语言中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在口语中,句调通过声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来实现。如:
① 他来了。(平调/缓降调)
② 他来了? (缓升调)
③ 他来了!(急升调)
④ 你来! (急升调)
  你去吧。(缓降调)
在书面语中,句调通常由语气词来帮助实现,如“吗、吧、啦、嘛、啊、呀”等等。还可以使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如“。”表陈述调,“?”表疑问调,“!”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标示感叹调和祈使调。
“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说的是每个句子都可以表达一定语义信息。还是上边的几个例子:
① 他来了。(告诉对方一件事)
② 他来了?(提出一个疑问)
③ 他来了!(表达某种情绪)
④ 你来!(发出某种劝诱)
不过,句子的语义信息也仅仅止于此。比如,“他来了。”“他”是谁?“他”从哪里来?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等等,都不是一个句子所能够一次性明确的。这正是句子表义含量的局限性,也是大段话语、篇章制作的必要性。 
(2)句子的分类
句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类:a.内部结构 b.整体功能。
a.内部结构类型──句型:
句型是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模式划分而来的类别。句子的结构类型通常可以表示为如下的系统:
b. 整体功能类型——句类
句类是根据句子的语气类型划分而来的有关句子整体功能、用途的类别。通常有四类。
① 小王过来了。——陈述句
② 小王过来了? ——疑问句
③ 小王过来了! ——感叹句
④ 小王,过来! ——祈使句
(3)句式
除了上述两种类别之外,句子还可以根据一些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分别为各种不同的格式。这种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独特之处的句子格式,叫做“句式”。
汉语的句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a.“把”字句。如:
① 我把书丢了。
② 小王把自行车摔坏了。
b.“被”字句。如:
① 他被同伴打了一顿。
② 他被打了一顿。
c.“是”字句。如:
① 我是昨天来的。
  ② 他是没听见。
d.“有”字句。如:
① 桌子上有三本书。
② 床上有一堆衣服。
e.“连”字句。如:
① 这首歌连我都会。
② 这事,连小孩也会做。
汉语句式是汉语语法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难点。
三、句子成分
(一)句子成分的含义
汉语的句子,除了独词句之外,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构成的。词在句子的构成中所充当的角色、发挥的职能并不一致,分析句子,对句子内部各词语的句法职能进行观察和研究,就会找到一个个具有不同语法职能的句子构成成分,这就是句子的成分。所以,
所谓“句子成分”,说的是根据句子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不同的组合关系,以及各自语法职能划分而来的句子的结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
由此可以看到句子成分有如下特点:
其一,句子成分是句子分析的结果。
句子成分是通过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的分析得到的,应该是先有句子,而后得到句子成分。
其二,句子成分具有特定的语法职能或“身份”特征。
句子成分可以是由词充当的,也可以是由短语充当的,但与词和短语不同的是,不同的句子成分表示某种句法职能、身份:它们是词语在参与句子组合之后获得的某种语法结构职能、身份,而单独的词语,是不具有这种“身份”或者“角色”的。
比如:
通过上边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组句子结构成分:
这也就是所谓的汉语“十大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动语、宾语、中心语、修饰语、定语、状语、补语、独立语。
(二)句子成分的界定
1.主语和谓语
(1)主语和谓语是对配对成分,在主谓句中,句子主语以外的部分都是谓语。
(2)没有主语就无所谓谓语,反之亦然。如:
(3)主语和宾语没有直接的结构关系。
2.动语和宾语
(1)动语只和宾语具有配对关系,动语是大宾语的成分。
(2)没有动语也就无所谓宾语,反之亦然。如:
上述例子,尤其是第二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宾语是和动语相对待的,没有宾语也就无所谓动语,反之亦然。
(3)如果一个句子是主谓句,并且有宾语,它的结构格局是:
在这种情况下,动语和谓语的关系比较明显:动语包含在谓语之中。所以,有人也称动语、宾语等为句法成分,以区别于句子成分——它们没有直接构成句子,而是直接构成句子的结构成分。
3.中心语和修饰语
有一个理论上的背景,即中心语和修饰语的确定都应该在偏正结构的框架中进行──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的中心语,而修饰语也是偏正结构中的修饰语。
(1)中心语:是偏正结构中被修饰、限定、补充的成分。
如:
(我的)书‖丢了。
你‖[马上]来。
他‖听<懂>了。     
他‖拿了(我的)书。
中心语可以是主语或宾语中心,也可以是谓语中心。
(2)修饰语:是偏正短语中的附加成分。具体包括定语、状语和补语。
a.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是:
X(+的)+名:(我的)书 (木头的)房子 
(吃的)东西 (大)房子
X(+的)+动:(他的)到来‖给我们增添了欢乐。
(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其中,第二种结构模式否定了以前关于定语的一种说法:“定语是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
b.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结构模式有:
X(+地)+动/形:[马上]去  [已经]走了 
[高兴地]说  [快]跑  [很]好
X(+地)+名词(语):[都]星期三了 [才]三百斤 [已经]科长了
第二种模式很好地说明了以往的一种关于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附加成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c.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后附加成分。如:
激动得<不得了>  写得<漂亮>  高兴<极>了
  写了<三遍>    说<清楚>
4.独立语
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的一些特殊成分。如:
应答语:是是是,你说得对!
象声语:“呼——呼——”,大风刮个不停。
插入语:这件事,看样子,没戏了。
呼语:老王,你过来!
从对外联系的角度来看,独立语不和其他结构成分发生固定的结果联系,因而,是一种“失偶的成分”。
上边说的汉语句子成分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个部分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1.要明确各种句子成分的内涵。
2.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主语和谓语、动语和宾语等等。
3.这里的句子成分内涵、外延都与中学时接触的相关概念有出入,出入在哪里?
四.句子分析——分析句子的两种方法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1.“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内涵
句子成分分析法,是传统的分析句子的方法,它把句子成分分别为主、谓、宾、定、状、补等六类,然后按照这些成分的搭配情况来说明句子的各种结构格局。
这个定义实际上指出了句子成分分析法的几个方面的本质:
a.分析对象或适用范围:句子分析
b.分析过程:确定成分
c.分析目标:确定、说明句子的结构格局
2.分析步骤
(1)两心相照
先找出句子的两个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二者之间用双竖线“‖”隔开。主语下加双横线“=”,谓语下加单横线“_”。(如果有宾语,也相继找出,下加波浪线“~”)。这样句子的两个中心成分基本上确定下来“主语──谓语”,宾语理论上不是一个中心,但实际上也必须看作是一个“可有”的中心。
(2)非心向心
非心向心:分别找出各核心成分的附加成分,分别用符号——定语( )、状语[ ]和补语< >标出。
(3)最后确定句子的结构格局。
如:
分析表明,这个句子在结构上是一个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二)层次分析法
1.语言单位组合的层次性
已有的研究已经证明,词在构成语句时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这种先后顺序实际上就体现了语言单位组合机关的层级性。
如:
语法分析的目的是揭示语言单位内部的组合实质、规则,而上述语言单位内部组合的层次性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种实质、规则的揭示是以往的句子成分分析所不能完成的,因而有必要引进一种新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语言研究的需要产生的。
2.层次分析法
从上边的讨论中已经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实际上就是依照语言单位组合层次性特点,对语言片段进行逐层分析的方法。因为每一次切分都要找到这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构成成分,所以,又成为“直接成分分析法”。也因为每次分析都要进行二分,所以称为“二分法”。
依照层次分析的具体方式,层次分析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操作细节。即“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的方法。
下面分别介绍。
(1)“从大到小”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分析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结构层次,首先要找到构成这个句子的两个最大的直接成分,如主语—谓语、动语—宾语等等。分别在它们的下边加上框线,同时,标明二者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
b.分别分析两个直接成分,层层二分,到词为止。如: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
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2)“由小到大”的过程
具体步骤是:
a.先找出构成分析对象的各个基本单位(通常是词)。
b.按照组合的顺序,尝试有两个基本单位构成一个较大的结构体,同时表明每个结构体内部两个基本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依此程序,再由这些较大的结构组合成更大的结构,直到构成整个分析对象为止。     
c.通过分析明确分析对象的结构类型。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①属于主谓句、动宾谓语句;②属于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③属于非中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这个结果是与“由大到小”的分析过程是一致的。
由上边的分析过程基本上可以知道,层次分析法比句子成分分析法更科学、可靠,也更加精密,是一种好的分析方法。
句子分析,是句子的语法分析,尤其是汉语的句子分析更要注意把握语法的标准,才能保证具体的分析过程的严密、有效。

课前提问 
(1)什么叫句子成分? 
(2)句子成分是怎么来的? 
(3)主语和谓语的相对性怎样来理解? 
(4)动语是什么东西? 
(5)中心语与补语的确定在什么背景下? 
(6)怎样来确定定语? 
(7)状语与补语怎样来确定? 
(8)句子分析的目的? 
(9)句子成分分析的步骤? 
(10)成分分析的理论背景是什么? 
第二章 词类
一.词类的含义及词类划分的目的
(一)词类的含义
词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a.按词的音节的多少分类:单音词─复音词
   b.按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少分类:单纯词─复合词
   c.按词的历史来源分类: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
我们将要说的词的分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即这里所谓“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正因为如此,这里的词类的划分标准应该是语法上的标准,而不是语音的或者词汇的、语义的。总之:
“词类”应该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根据语法的标准划分而来的词的类别。
(二)词类划分的目的
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什么?现在看来,起码有以下两点是要重视的:
1.语法分析的目的之一,是揭示语法规律的本质。词类在语法当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语法研究必须如实地揭示这种客观存在。
2.语法描写、说明的需要。要进行语法描写或者语法解释,词类的概念是重要的。例如,要说明下列语法现象所包含的语法规律就非有词类的概念不可:
a.写信       b.我去
吃饭        你来
走路        他写
……        ……
──────     ──────
动+名→动宾     名+动→主谓
实践证明,词类的概念是重要的。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所以,划分词类的标准就应该是一个语法上的标准,而不应该是一个语音上的或者词汇上的甚至语义方面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词类划分甚至词的定性、归类过程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问题是,这个用于词的语法分类的标准具体是什么?它是词的语法功能。
从整体上来看,“词的语法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词的形态变化。西方大多数语言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形态变化,
如:名词,有“数”和“格”等变化,动词,有“时体”和“人称”方面的变化,而形容词则有“级”的变化,等等。重要的是,具有上述相同形态变化的词,在语法表现上具有一致性。所以,依靠这些变化,基本上可以将词类划分开来。打个比方,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的词类,如同一个社会中不同行业的人们穿着不同的制服,仅仅依靠着装的不同,就足以将不同行业的人们区分开来。
但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汉语的词不具有上述一贯到底的形态变化。比如,汉语的动词有重叠变化,但是并非所有的动词都有这种重叠变化。汉语的名词有一些是有特殊标记的,如“~子”、“~儿”、“~头”等等,但也只是部分名词有上述标记而已,所以,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或者标记显然不能作为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二,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汉语的词没有一贯到底的形态变化,正如不同职业的人们没有穿有特征的服装一样──我们不能依靠外部形态上的差异来区别不同职业的人们,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的人群的活动范围、他们所经常接触的对象以及他们不经常接触的对象以及他们经常扮演的社会角色等等来判断他们的社群类别。汉语的词类划分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词可以和哪些词组合,不能与哪些词组合以及它们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给词分类。比如:
能够受数量词语的修饰,不受副词修饰,经常作主、宾语的词都是名词。
可以受副词修饰,可以带宾语,经常作谓语或者谓语核心的通常是动词。
词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因为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作主、宾语的不都是名词,作谓语的不都是动词等等。
此外,词的语法意义,如“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变化消失等意义的词”等等,也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原因在于,有时,语法意义相同的词语,其语法功能未必相同:
战争─打仗  忽然─突然  必须─ 一定
等等。总之,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只能是词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而且,以前者为主。
三.词的一级分类和再分类
和一些西方语言的词类划分不同,汉语的词类划分不是一次到位,而是分两个级次的。即汉语的词类划分步骤是先进行词类一级分类,然后进行再分类。(一)词的一级分类
面对汉语的词,首先进行的是词的一级分类:根据是否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可以将汉语的词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而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
虚词:是没有实在的意义,只表示结构、语气等等语法意义,而且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等等。
(二)词的再分类
在词的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就可以进行词的再分类了。具体过程是:
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将实词区分为名、动、形容、数、量、代、副、区别、象声、叹等类别。相应的,也将虚词区分为介、连、助、语气等等类别
词的再分类,尤其是实词的再分类在汉语语法中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四.各类实词
下面介绍各类实词的类别情况。包括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介绍各类实词的内部情况,如词的含义、类别、语法特征等。
二.是必要的情况下还要介绍容易发生纠葛的词类之间的相互区别的方法。
其中,以各类词的语法特征的介绍为主体,以容易发生纠葛的词类之间的相互区别的方法的介绍为重点。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后者以前者为基础。
词的语法特征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特定词类的组合能力的情况。
二.是特定词类充当句子成分的情况。
三.是特定词类可有的形态变化的情况,如重叠等等。
下边分类介绍。
(一)名词
1.名词的含义 
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以及时间、地点的名称的词。
如:
人  农民  市民  老王  小李 ──人名
猫  桌子  政治  意念  思想 ──物名
今天  晚上  天上  河里   ──时间名、处所名
2.名词的语法特征
名词的语法特征一方面是名词类别的语法个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名词与非名词的语法区别。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受数量词语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
如:
一个茶杯  三个人  一只猫  一种意念
*不学生   *很桌子   *马上椅子
时下存在一些流行的说法,如:
非常男女  很绅士  很大陆
但数量不多,可以清楚地感觉到是一种带有浓厚南方地域特征的“北上”式的说法。是否能够
在普通话中生存下去,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经常作主语、宾语。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可以作状语:
① [今天]咱们开个会。
② [屋里]他们几个正在开会呢。
所以,有人把名词中的时间名词、处所名词看作是特殊的名词。
(3)指人的普通名词加上“~们”可以表示复数。
工人们  战士们  学生们  孩子们
*老王们  *桌子们  *猫们  *老虎们
(4)名词不能重叠
*桌子桌子  *茶杯茶杯  *花生花生
有一些具有重叠形式的词语,看似名词的重叠形式:
人人  家家 年年  天天  队队
但实际上,这些词语已经被借用为量词,属于量词重叠。这可以通过和普通单音节量词的对比中得到证明:
a.它们都表示“每一”的意思,和单音节量词重叠相同。
件──件件  颗──颗颗  个──个个
家──家家  年──年年  天──天天
b.可以单独出现在“数+( )+名”的环境中:
一件衣服  三颗星星  五个人
一家人   三年时间  五天时间
由此可见,这些现象应属于借用的单音节量词重叠,而不是名词重叠。汉语的名词是不能重叠的。
(二)动词
1.动词的含义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如:
走  笑  飞  吃  研究 学习  抵抗  思考── 动作行为
爱  恨  喜欢  希望  担心  愿意 感觉  ── 心理活动
发生  发展  出现  变化  生长  消失   —— 存现消失
起来  下去  过去  来  去  上  下 过来── 动作趋向
能够  应该  可以  能  会  肯  敢 应当── 能愿动词
2.动词的语法特征
(1)动词多数受副词的修饰,但除了心理动词和能愿动词之外,不受程度副词“很、太、十分、非常”等的修饰。
如:受“不/没”修饰 受一般副词修饰 受程度副词修饰
来 不来 大概来 *很/非常来 
去 不去 大概去 *很/非常去
吃 不吃 大概吃 *很/非常吃
喜欢 不喜欢 大概喜欢 很/非常喜欢
担心 不担心 大概担心 很/非常担心
应该 不应该 大概应该 很/非常应该
愿意 不愿意 大概愿意 很/非常愿意
(2)动词经常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带宾语。
①他来了。
②我已经写了三封信。
(3)多数动词可以重叠。
a.形式:
a1.单音节:A──AA,如: 
说──说说 看──看看 想──想想
a2.双音节:AB──ABAB,如:
研究──研究研究 考虑──考虑考虑
b.意义:动词重叠后表示“量小、时短、尝试”的语法意义。这个特征可以通过将重叠前后的动词作一个对比看出来。
(4)动词后附“着/了/过”表示动态。
如:
装着书 写着字 修着路 看着报──持续态
装过书 写过字 修过路 看过报──经历态
装了书 写了字 修了路 看了报──经历态
汉语的动词,在各种词类中是一个复杂的类,内部情况也并不完全一致。其中,尤其是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是比较特殊的类,许多语法功能上的特性可能与一般动词不尽相同,学习和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课前提问 
(1)语法的词类与语音中的词类有什么区别?
(2)划分词类有什么用?
(3)词类划分的标准?
(4)什么叫语法功能?
(5)汉语词类划分的标准?
(6)为什么不把充当句子成分能力作为划分词类标准?
(7)词类一级分类的标准?
(8)汉语词语法特点从几个方面解释?
(9)名词不能重叠,人人、家家怎么解释?
(10)动词重叠方式与重叠意义分别是什么?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的含义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和名词的空间特性及动词的时间特性不同的是,形容词主要表示事物的内部属性和外部样态。
表性质的,如:好 坏 热 冷 真 假 长 短 粗 细 伟大 渺小 
表状态的,如:雪白 笔直 通红 黢黑 碧绿 绿油油 血淋淋 亮堂堂 
还有个别是表示数量多少的,如:多少 许多 好多
2.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多数可以接受程度副词“很、太、非常”等的修饰,并且都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如:  
红:不红 很红 非常红 
红上衣 红灯笼 红手帕 (直接修饰名词)
伟大:不伟大 很伟大 非常伟大
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战士 伟大的国家 (间接修饰名词)
研究表明,表示性质的形容词都可以有上述语法表现。而表示状态的形容词却不具备上述语法表现:汉语的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原因在于状态形容词从内部已经有了表示程度或者量的意味的成分,不需要再用程度副词进行程度或者量的标示。如:
雪白:“雪”是“白”的程度标记。
笔直:“笔”是“直”的程度标记。
亮堂堂:“堂堂”是“亮”的程度标记。
(2)形容词除了作定语之外,还可以作谓语或者谓语中心。有时还可以作补语。形容词不带宾语。
如:
① (壮丽的)河山 (作定语)
② (伟大的)公民 (作定语)
③ 山河‖壮丽 (作谓语)
④ 他跳得<高>。 (作补语)
⑤ [快]跑 (作状语)
形容词带宾语是有争议的。基本现象是:
纯洁思想 端正态度 严格纪律 他红了脸
理论上讲,这类问题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争论,但是,事实上,尤其是在教学实践中,最好的方法是认定这些词是兼属于形容词和动词的,当它们带上宾语之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属于动词。
(3)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
a. 形式
a1.单音节:A──AA,如:
高──高高 大──大大 慢──慢慢
a2.双音节:AB──AABB,如:
高大──高高大大 干净──干干净净 实在──实实在在
a3.双音节:AB──A里AB,如:
糊涂──糊里糊涂 罗唆──罗里罗唆 古怪──古里古怪
b.意义
形容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与特定的句法位置有关。
b1.形容词重叠作状语通常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如:
① 长长的眉毛  大大的眼睛 
② 朴朴素素的衣着  实实在在的态度
b2.形容词重叠作状语、补语表示程度加深。如:
① 轻放──轻轻地放 
② 写清楚──写得清清楚楚
上述有关形容词重叠的意义的说法指的是不含贬义的形容词。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主要区别
汉语实词三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从总体上来说,动词和形容词有较强的一致性,所以,合称为“谓词”,以便与以名词为主体的“体词”相对。所以,如果是鉴别三类词,应首先将名词从三类中找出,具体办法是,选择几个名词与动词、形容词相对的指标,使二者加以区别:
     名词     谓词(动词/形容词)
受副词修饰     不能     可以
重叠    不能     可以
充当句子成分    主宾语    谓语、谓语核心
然后,可以根据各种语法表现,使动词和形容词也得到区别:
     动  词     形 容 词
受“很”类副词修饰    多数不能     多数可以
带宾语     可以    不可以
重叠方式、意义    AB─ABAB
时短、量小、尝试    AB─AABB
“喜爱”色彩,程度加深 
概括意义    动作行为、心理变化…    性质、状态
(四)区别词
1.区别词的含义
区别词,是标示、区别事物属性的词。
如:
大型─袖珍  高级─低级
男式─女式  多项─单项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到以下两点:
一.在意义上,区别词通常是从不同的角度、级次、方面标示、区别某同类事物的属性。 
二.由于上述表义上的特征,区别词通常是成对的,分别表示一类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属性或者两个级次。
2.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1)区别词的主要功能是直接修饰名词性成分。
如:
大型计算机  高级娱乐  男式皮鞋  多项成果
袖珍计算机  低级娱乐  女式皮鞋  单项成果
 (2)不能独立成句,后加“的”构成“的”字短语,可以作主语、宾语。
如:
① 男式的便宜。
② 鞋油我用高级的。 
关于区别词的归属问题,是有争议的。传统上把它归入形容词,看到的是它可以修饰名词,这和一般的形容词一致,但又不能作谓语或者谓语核心,这一点又与一般的形容词不同,于是,称之为“非谓形容词”。这里把它单独列为一个词类,是看到它与形容词不同的一面,看到它的句法、语义个性。应该说,归入形容词和单独列为一类都有一些道理,这是要明确的。
(五)数词
数词的含义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2.数词的种类
从上述数词的定义中也可以看到,数词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基数词和序数词。
(1)基数词:表示数目多少的数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类别。
a.整数,如:一 二 三……百 千 万 亿……
b.分数,如:三分之一 五分之二……
c.小数,如:三点五 四点二……
d.倍数,如:三倍 五倍 一千三百五十二倍……
e.概数,即大约数。有两种表示方法:
e1.数词+数词:八九十 五六十 二十五六 三十八九……
e2.数词+概数词:二十左右 四十上下……
(2)序数词:表示次序的数词。相邻的数词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一个序列,自然可以表示一定的次序。
比如,篇章表述过程中的条款排列可以用数词表示: 
这个问题涉及三个方面:一是……; 二是……; 三是……。
除了这种用相连的数词自然表示某种次序之外,汉语还有一些其他方法:
a.第+数词:第一 第二……第一万八千九百四十三……
b.基数词+量词: 一年 两年 三年……
一条 两条 三条……
c.按照某种习惯、共识的顺序排列:
大哥、二哥、三哥……
一楼、二楼、三楼……
3.数词的语法特征
数词的语法表现比较单纯,通常很少单独活动,最常见的语法功能是和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整体上发挥语法作用。
如:
三吨 五公斤 八年 十五件 六百二十三公里……
正因为如此,有的语法著述将数量短语称为“数量词”。
课前提问 
(1)形容词重叠的方式和意义? 
(2)为什么有的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3)为什么把形容词和动词合在一起称谓词?
(4)区别词和形容词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5)数词的语法功能是什么?
(6)汉语概述在表述方式上有几种?
(六)量词   
1.量词的含义
量词,是表示人物、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词。
和许多西方语言相比,量词是汉语中特有的,也许是因为汉语的数的范畴不发达的缘故吧,汉语的量范畴是非常发达的。这决定了汉语的量词内部情况比较复杂。
2.量词的种类
汉语的量词根据计量的单位的差异,大体上可以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物量词和动量词。
(1)物量词
物量词,又叫做“名量词”。指的是表示人或事物计量单位的量词。
物量词内部根据发挥计量作用的时间的久暂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专用物量词和借用物量词。
a.专用物量词:原本就是人或事物计量单位的量词,或者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人物量词的量词。
有以下几种:
a1.个体量词:用于个体事物计量的量词,即计量以“一”为单位或者“论一”的事物的量词。
如:
[条] 计量条状的事物。如“带子、路、绳子”等。
[张] 计量片状的事物。如“纸、画、桌子”等。
[粒] 计量较小的球状的事物。如“珍珠”。 
[颗] 计量球状的事物。如“星星、心”等
a2.集合量词:用于计量以“二”或者以“二”以上的数量为单位的事物的量词。
如:
[双] 鞋 筷子 袜子……
[套] 动作 思路 方案……
[群] 人 牛 羊 丹顶鹤……
[些] 人 东西 粮食 水……
[打] 茶杯 啤酒 塑料袋……
a3.度量衡量词:用于计量物体的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的物量词。
如:
分  寸  尺  米  公里    —— 计量长度
两  斤  克  公斤  吨    —— 计量重量
亩  公顷  平方米  平方公里 —— 计量面积
升  立方寸  立方米  立方公里—— 计量体积
a4.复合量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量词复合而成的计量单位。
如:
架次  人次  秒立方米  吨公里 
b.借用物量词:从名词中借用过来的物量词,或者说用作物量词的时间比较短,还兼有名词语法特征的物量词。
如:
年  天  县 国  省  人  队 
证明是:一,这些词语都可以重叠,且重叠后表示“每一”的语法意义。二,这些词都可以出现在“数+( )+名”的环境中,这是量词出现的典型语境。
联系名词的语法表现,结合上述方法,可以证明下列词是兼属于物量词和名词的词:
碗  杯  头  车
证明方法:
当它出现在“数+量+( )”的环境中时,它应该是一个名词,即此时,它与名词的语法表现一致。如:
一只碗  一个杯(子)  一颗头 一辆车
当它出现在“数+( )+名”的环境中时,它应该是一个量词,即此时,它与量词的语法表现一致。如:
一碗饭  一杯水  一头白发  一车煤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量词。动量词内部也可以根据发挥计量作用的时间的久暂分别为两个大的类别: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
a.专用动量词:原本就是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量词,或者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动作行为计量单位的量词。
如:
次  下  回  遍  番  趟 
b.借用动量词:由与动作行为相关的事物名称中借用过来的动量词,或者说用作动量词的时间比较短,还兼有相关名词语法特征的动量词。
如:
切一刀  砍一斧子  放一枪 ── 从动作实施的工具名词中借用而来
咬一口  看一眼   插一嘴 ── 从动作相关的器官名称中借用而来
踢一脚  打一拳   插一腿 ── 从动作相关的肢体名称中借用而来
3.量词的语法特征
(1)量词最为常见的语法表现是和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含指量短语),共同发挥语法职能。
如:
数+量:三块 四批 五回 六个……
指+量:这块 那批 这回 那个……
(2)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表示“每一”的语法意义。如:
个──个个 家──家家 件──件件 人──人人
少数情况下也有“许多”的含义:
朵朵白云飘在天空中。
如前所述,和许多西方语言相比,量词是汉语独有的,加上特定的量词和计量对象之间的特定的选择关系以及文化的因素等等,使得汉语的量词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成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因此,量词的教学和学习过程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七)代词 
1.代词的含义
代词,是具有替代、指示意义的词。其中: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叫做人称代词。
表示疑问的代词,叫做疑问代词。
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代词叫做指示代词。
汉语的代词是把名、数、动、形、副等词类中具有代替作用的词收集到一起而形成的类。它是一个意义上的类,没有功能上的一致性。所以,我们不要笼统地认为,汉语的代词都是名词性的。实际情况是:汉语的代词有名词性的,也有数词性的,还有动词、形容词性以及副词性的。
2.代词的种类
如前所述,汉语的代词可以分别为三类: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各有其用法。
(1)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人称代词的系统可以描写如下:
在具体语言实践中,人称代词在正常情况下其所替代的对象是明确的,但在一定情况下,也有所代不确定现象:
①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
② 人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说话。
如上例所示,其中的人称代词“你”、“我”都有所指,但具体指示对象不明确,这就是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
总之,人称代词的虚指用法的要点是:
a.代词有所指。
b.但所指对象不明确、不具体。
(2)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称、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
因为要区别,所以,人称代词通常是在意义上两两相对的:
这 这里 这样 这儿 这么
  ——以“这”为代表,表示近指:所指距说话人距离近
那 那里 那样 那儿 那么
  ——以“那”为代表,表示远指:所指距说话人距离远
此外,指示代词最常用的语境是一种对举的语境:
① 这是讲桌,那是窗子。
② 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他的。
在上述用法里,“指称”和“区别”的语义功能是同时发挥的:以①为例,在用“这”和“那”来分别指称“讲桌”和“窗子”的同时,也对它们进行了区别。实际上,指称也是代替:用一个指示代词来替代一个人或物。
在下边的句子里,“这”不表示近指:
③ 这个人不知道又哪里去了。
不论如何,上边①、②之类正常的用法中,“这”、“那”之类人称代词的指示、替代对象是明确的,如上例中的“这”指称“讲桌”、“那”指称“窗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有的时候,指示代词的指称、替代对象不明确,这就是指示代词的特殊用法:
① 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到底什么好?
② 大伙围着机器,摸摸这,摸摸那,喜欢得不行。
上边是指示代词的虚指用法,其要点是:
a.代词有所指。
b.指称对象不确定、不具体。
(3)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的代词。 
疑问代词的主要功能表示疑问,帮助句子构成疑问语气。但是,不论如何,疑问代词都有替代的作用。和上述两类代词相比,疑问代词的替代作用是间接的:它是通过提问寻求替代──替代对象往往在答句当中。这样,疑问代词也是有所代的,而且,在正常情况下,疑问代词的替代对象也是具体的、确定的。如果出现下边的情况:
a.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b.所指对象不确定、不是个体。
就是疑问代词的特殊用法。有两种具体的情况:虚指和泛指。
a.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一个疑问代词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不表示疑问,而且所指不具体,不确定,就构成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① 你一定是和他说了什么。
   ② 我猜他是在等谁。
这样,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的要点是:
a1.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a2.疑问代词有所代,替代对象不具体。
b.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
一个疑问代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不表示疑问,而且所指示对象是某类人、物的整体中的所有成员或者任何一个,就构成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如:
① 他在医院里,谁都不去看他。
② 我好了,现在哪儿都不疼。
可见,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的要点是:
b1.疑问代词不表疑问。
b2.有所指,其所指是某类人或事物的整体、全部。
疑问代词,是一个特殊的类,也是一个有许多问题的类。
课前提问 
(1)量词和数词最本质的差别在哪儿?
(2)个性量词与集合量词最本质的差别?
(3)“碗、杯、车”怎样证明其是量词或是名词?
(4)量词的语法特点是什么?
(5)代词的本质是什么?
(6)代词都是名词性的吗?
(7)指示代词的虚指用法指的是什么?
(8)疑问代词的泛指用法是什么?
 (八)副词
  1.副词的含义
副词,主要是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表示动作或者状态、属性涉及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以及肯定或者否定等意义,有时,也可以用于表示两种动作或者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这里,可以初步了解到,副词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作状语。二,发挥一定的关联作用。
2.副词的种类
副词通常可以根据它在具体语法环境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区分为以下几种。
(1) 时间副词:
已经 曾经 刚 刚刚 正在 将要 马上 
(2) 范围副词:
只 都 全 仅仅 单单 一概 一共 总共 一齐 一味 几乎 一同
(3) 程度副词:
很 最 极 挺 顶 太 真 格外 更 更加 愈发 过于
(4) 语气副词:
究竟 难道 偏偏 简直 大约 居然 其实 
(5) 肯定/否定副词:
必 必须 必定 务必 不 没 没有 未必 不必 不免
上边各类副词的语法意义,以及各类副词所涵盖的具体成员都是需要把握的,语法研究通常把副词的语义类型及其成员作为基本概念或者原始概念。
3.副词的语法特征
副词的语法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写。
(1)副词一般不受其他词类的修饰。这是副词组合功能方面的规则。
(2)副词最为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充当状语。这方面的情况比较复杂。
a.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性成分,作状语是最为常见的用法:
刚刚到这里   已经走了   非常高兴
b.修饰代替动词、形容词性成分的代词,作状语:
①事情已经这样了。
②这种病就那样了。
c.修饰充当谓语核心的名词性成分:
①今天才星期一。
②王老汉都七十岁了。
③三斤苹果一共八块七毛钱。
(3)充当补语
充当补语的副词通常是一些程度副词,如“极、很、坏、死、透”等。如:
精彩极了   人多得很   大家恨透了他
(4)关联作用
副词可以发挥特定的关联作用。不过,和连词不同的是,副词发挥关联作用的同时,还是充当句子成分的,可以说,关联作用是副词充当状语的复作用。汉语副词发挥关联作用的情形有如下几种。
a.单用发挥关联作用。
如:
说干就干   死也不投降   说了又说
b.同一个副词前后叠用发挥关联作用。
如:
又高又大   越说越伤心   边走边说
c.两副词配用发挥关联作用。
如:
① 再困难也难不倒他。
② 他非学不可。 
d.副词和连词套用发挥关联作用。
如:
① 不管多难受也得学会。
② 我连一个字也不认得。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表示时间,但语法功能不同,使用时需要区别。下边是两组词,分析并说明它们的区别,并考虑为什么。
a.从前 过去 起初 刚才 当时 现在 进来 目前 原来 
b.已经 曾经 正在 将要 马上 即将 常常 刚刚 立即 
分析——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界定方法:
(1)时间名词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时间副词不可以:
现在的事情  目前的任务   当时的情形   刚才的情况——时间名词
*正在的事情  *将要的情况  *刚刚的情形  *马上的任务——时间副词
(2)时间名词可以作主语,时间副词不可以:
① 现在是八点钟。
② 当时四月。
③ *正在是八点钟。
④ *曾经是四月。
(3)时间名词可以和介词构成介词短语,时间副词不可以:
至于过去   关于将来
*至于曾经   *关于即将
5.状位副词和状位形容词
汉语的副词可以作状语,形容词也可以作状语,那么,处于状语位置上的副词和形容词应该用什么方法加以区别?下边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比如:
① 关于这个意见,各位代表一致同意。
②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不能一概否定。
其中的“一致”、“一概”都是位于状语的位置上,如何判别那个是形容词,哪个是副词?
研究表明,具体的判别方法有以下几种。不过,总体上说,还是要依据副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1)形容词可以受否定副词“不”和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作谓语;副词不可以:
一致: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 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形容词
一概:*大家的意见不一概 *大家的意见很一概——副词
(2)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副词不可以:
一致:一致的意见 一致的说法
一概:*一概的意见 *一概的说法
由此两项基本上可以使上述两种位于状语位置上的词加以区别。
副词的数量有限,属于封闭性词类,但问题并不单纯。 
(九)象声词
1.象声词的含义
象声词,又叫拟声词,是描摹自然界声音的词。
2.象声词的语法特征
(1)象声词主要功能是作状语。
如:
① 一阵大风“呼——”地刮了过来。
② 外面“叭——”地响了一枪。
(2)复音的象声词可以作定语、谓语和补语。
如:
① “哗哗”的流水声,打破了深山的寂静。
② 那蜜蜂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③ 他现在睡得呼呼的。
(3)可以独立成句:
① 咣!门被什么东西撞开了。
② 轰隆!外面传来了一声炮响。
3.象声词的个性
象声词作为一类词,尤其独特的个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象声词作为一类词,尤其富有独特的个性,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摹拟性
一方面,象声词只跟声音相联系,不和具体事物联系。比如“鸭”,本是一种叫声,但已经跟一种动物相联系,它不是象声词,是一个名词。而“呀”只是描摹一种感叹声,不表示具体事物,它才是象声词。
另一方面,象声词既然是对声音的一种“摹仿”,就只能与真正的声音接近、相似,而不大可能与本来的声音完全相同。比如摹拟麻雀的叫声是“唧唧喳喳”,摹拟喜鹊的叫声是“喳喳”,这些跟原来的声音都是有一定距离的。
(2)在词的形式上,具有非定形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象声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造出来:人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临时造出一个言语表达需要的象声词来。第二,象声词只有结构形式,没有相应的结构关系。
比如“A(呀)、AA(呀呀)、AB(哎呀)、ABB(哎呀呀)、AABB(哎哎呀呀)、ABAB(哎呀哎呀)”等。从单音到复音,都只不过是声音的叠用,没有构成联合、定中、主谓等结构关系。第三,象声词也可以很短,只有一个音节,也可以很长,包含几个音节,使用起来不像别的词那样受到限制。比如:“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唧!”再比如:“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下边是一个实际的例子:
啊吆哇,你干什么呀,灰皮嚷了起来。(范小天《桂花掩映的女人》)
这里的“啊吆哇”很难说是一个词还是三个词。这个形式可以映证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
(十)叹词
1.叹词的含义 
叹词,是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或者表示呼唤、应答的词。
比如,表示愤怒用“哼”,表示欢乐用“哈哈”,表示痛楚时用“哎呀”,表示呼唤时用“喂”,表示应答时用“嗯”等等。
2.叹词的种类
叹词通常可以分别为以下几个类别。
(1)表示感叹的叹词,如“唉、啊、哎呀、哼、喔”等。
(2)表示呼唤的叹词,如“喂、哎、嗨”等等。
(3)表示应答的叹词,如“哎、嗯、啊”等等。
3.叹词的特征
(1)叹词是一类特殊的词类,它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既不是纯粹的实词,也不是纯粹的虚词。在结构上,叹词往往独立于句子的主体结构之外独立成句,在意义上,叹词与后边整个句子的主体结构有密切的联系。
① 哎哎哎,别拿我的书!(焦急)
② 唉呀,这里太热了。 (叹息)
③ 啊!原来是你! (惊讶)
(2)叹词通常位于句子的开始,后边常常用逗号或叹号与句子的主体隔开。如上述三例中,①、②是用“,”隔开,③是用“!”隔开。
有时,叹词用于句子的中间或末尾,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
① 你这个人,唉呀,拿这些东西干什么。
② 你呀,我早就看见了,哼!
(3)叹词表达感情的复杂性
叹词的数目不少,而且,表达感情时,临时的区别比较细致。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同样一个叹词,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
① 啊,是你? (惊讶,语调高扬、短促) 
② 啊,你再说一遍! (没听清楚而追问,语调高扬、舒缓)
③ 啊,是这么回事! (恍然大悟,语调低降,舒缓,声音较长)
④ 啊,就这样吧。 (表示同意,语调低降,声音短促)
⑤ 你去吧,啊。 (表示嘱咐,平调)
⑥ 让我过去吧,啊。 (表示请求,平调)
(4)在书写形式上,叹词没有固定的写法。疼痛时可以说“哎吆”,也可以说“啊呀”;应答时的“ài”可以写作“哎”,也可以写作“嗳”等等。
4.叹词和象声词
汉语的叹词和象声词没有大的区别,通常所说的区别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叹词和特定的人相联系,在摹拟声音的同时,还带有这样、那样的感情或情绪。象声词则通常与特定的物相关,一般是纯粹的摹拟声音。比如,同是“呜呜咽咽”,在下边的不同的语境中分别与人、物相关而分别是叹词和象声词:
① 一进大门,就听见张妈“呜呜咽咽”的哭声。(象声/感叹)
② 远处传来“呜呜咽咽”的喇叭声。 (象声)
(2)叹词和象声词入句充当特定的句子成分时,在书面上都可以加引号(“”),但是,如果是充当独立成分,则只有象声词可以加引号,叹词不加引号。比较可知:
① 叭!枪声又响起来了!=“叭!”枪声又响起来了! 
② 唉!枪声又响起来了! *“唉!”枪声又响起来了!
其中,“叭”是象声词,“唉”是叹词。
五.各类虚词
(一)介词
1.介词的含义
介词,是用于名词性成分的前边,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意义的虚词。
2.介词的种类
汉语的介词种类繁杂,通常根据它与介词短语中的语义特征分别为以下几种。
表时间、处所:自 自从 打 在 当 于 到 趁 向 往 朝 由 沿 顺
表对象:对 同 跟 管 将 与 和 对于 关于 至于 把
表方式、方法、依据:按 按照 根据 遵照 本着 用 以 靠 拿 经 经过
表原因:由于 因 因为
表目的:为了 为 为着
表被动:被 叫 让 给
表排除:除 除了 
表比较:比
3.介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介词的语法表现比较单纯,所以,其语法特征也相应比较简单,有以下几点。
(1)主要功能是与名词性成分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作状语、补语、定语。
如:
① 他[在家]休息。
② [沿着山路]往前走。
③ 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
④ 大家反复研究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
(2)标示特定的格角色。
如:
① 这事[由小赵]引起,也[归他]处理。(施事)
  ② 我[把那个苹果]吃了。 (受事)
  ③ 我[用这把刀]切肉。 (工具)
  ④ 我[在教室里]看书。 (处所)
  ⑤ 我[向他]借了五百元钱。 (对象)
(3)介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不能重叠、不能后加“着、了、过”表示动态。
例略。
4.部分介词和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介词又名“副动词”、“次动词”,这实际上体现了它与动词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一些介词虚化得比较彻底,已经没有了动词痕迹,但有些虚化得比较晚,在具体表现上还残留有动词的痕迹。这部分介词有时在运用时,需要与动词进行界定,如 “在、给、叫、用、拿、比、到、通过”等等。具体界定方法如下。
(1)介词不能带“着、了、过”表示动态,动词可以:
① 我给了他一封信。 (动词)
②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 (介词)
③ 他拿我开玩笑。 (介词)
④ 他拿着书。 (动词)
有个别介词自身带一有“着、了”等语素,不要误认为动态助词,如 :沿着、为了、当着。
(2)介词不能重叠,动词可以:
① 他叫人打了。 *他叫叫人打了。 (介词)
② 你叫他,他就来。 你叫叫他,他就来。 (动词)
③ 他比我高。 *他比比我高。 (介词)
④ 我和你比。 我和你比比。 (动词)
五.各类虚词
(二)连词  
1.连词的含义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
2.连词的类别
连词,根据其连接对象的差异可以分别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1)词语连词
词语连词指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典型的词语连接词一定用于词语之间,而不用于分句之间,如“和、与、同、跟、及、以及、并”等。此外,“并且、或、或者、而”等也是词语连接词。
词语连接词一般是用于词语之间,而且通常单独使用,一般不存在配对适应的问题。只有“或”稍微特殊。比如“或前或后”,这里的“或……或……”前后连接两个词。
(2)句间连词
句间连词,指的是在复句内部分句与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典型的句间连词,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如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那么……”、“要么……否则……”等等。
句间连词,有的是前位连词,有的是中位连词。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使用是配对应和的。如“因为”和“所以”相应和,“虽然”和“但是”相应和。有时,即使形式上只出现一个连词,但实质上这种应和性仍然存在。比如:
① 虽然我身体不怎么好,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② 我身体不怎么好, 可是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①例形式上的“虽然”和隐含的“但是”之类相应和; 后一例, “可是”同隐含“虽然”之类的关系词语相应和。
有的连词,兼属词语连词和句间连词。比较:
① 我们应该并且能够解决教师们的困难。
② 我能够把他请来,并且有办法让他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前一个“并且”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并且”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再比较:
① 街道宽阔而清洁。
② 不应当临急抱佛脚,而应当平时多用功。
前一个“而”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而”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
3.连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连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两点。
(1)连词只有连接作用,通常不能作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中的实质性结构成分。
连词的作用是“连结”:既有“连接”的意思,又有“组接”的意思。即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连词的作用只有连接,不能成为句子成分,比如,“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中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都只是连接小句从而发挥语法作用的辅助性语法单位,都不是句子成分。
(2)连词起码具有双向性
具有连接作用的连词,不论是单个使用还是成套使用,通常总是要涉及到两个或几个单位。此时的连词就具体体现出它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如,“我和你”中的“和”涉及到两个单位,是一个具有双向性的连词。
假如有单位A+B,那么位于A+连+B中的连词,就可以看作是“中位连词”。把位于“连+A+B”中的连词叫做“前位连词”。此时,连词的双向性特征决定了中位连词和它所连接的两个单位之间是“等距离关系”。具体体现是:在“A+连+B”之间不能插入其他词语尤其是副词X。即:
A+和+B→AX+和+B
就我和他去天津≠我就和他去天津
这可以看作是连词和介词不同点之一。
前位连词不位于A、B之间,但是,它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游移,这也反映出连词和介词不同之处。比如:
① 因为张老师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② 张老师因为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但有时,这种唯一影响意义的表达:
① 不但小张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小张不但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② 小张不但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不但小张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4.部分同形的连词、副词
有些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分别发挥连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是兼属于两类词的同形形式,因而需要界定。如:
① 尽管天气不好,出发时间不变。
② 出发时间不变,尽管天气不好。
③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判别表明,①、②中的“尽管”是连词,③中的“尽管”是副词。主要的判别标准是:根据连词和副词的语法特征,连词具有双向性,可以表明它所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充当状语。而副词只具有单向性,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在通常情况下,居于前位的连词往往和居于中位的连词或关联副词配合使用,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因为A,所以B”属于前位连词和连词的配用,而“只有A才B”,则属于前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配用。中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中位连词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边,而关联副词只能出现在主语的后边。如果中位连词和关联副词一起出现,就会构成“连词+主语+关联副词……”的说法。例如:
①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动用了这笔钱。
② 因为情况紧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③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上述几例中的“所以”是连词,“才”是关联副词。再如:
① 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写得很好。
② 虽然他没上过大学,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③ 虽然她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其中的“但是”是中位连词,而“却”是关联副词。
5.部分同形的连词和介词
有些连词和副词属于同形单位,如“和、跟、同、于、及”等等。这些词在使用上有时需要界定。
具体界定方法还是要根据连词、介词的语法个性。
① 二黑和小琴两个人到区上去了。
② 小李已经和大家谈过了。
③ 和小王相比,小李很比较务实。
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1)连词“和”具有连接作用,如①。它所连接的两个项目构成联合关系,可以前后易位,而不影响语义表达。介词“和”不可以。
(2)介词“和”前边可以出现一个副词,如②。连词“和”不可以。
(3)介词“和”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始而没有或者不需要另外一个和它相呼应的配用成分。连词尤其是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通常不出现在句首——因为它要连接两个项目。③中的“和”是一个介词。一个出现在句首的前位连词,它往往还可以位移到主语之后,并有另外一个连词或者关联副词与之配用:
① 虽然我没去,但是他去过了。
② 我虽然没去,他却去过了。
以上,是关于汉语连词的一些讨论,当然是关于汉语连词的最为一般的讨论。
五.各类虚词
(二)连词  
1.连词的含义
连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联结作用的虚词。
2.连词的类别
连词,根据其连接对象的差异可以分别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词语连词
词语连词指在词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典型的词语连接词一定用于词语之间,而不用于分句之间,如“和、与、同、跟、及、以及、并”等。此外,“并且、或、或者、而”等也是词语连接词。
词语连接词一般是用于词语之间,而且通常单独使用,一般不存在配对适应的问题。只有“或”稍微特殊。比如“或前或后”,这里的“或……或……”前后连接两个词。
句间连词
句间连词,指的是在复句内部分句与分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典型的句间连词,用于连接分句与分句。如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那么……”、“要么……否则……”等等。
句间连词,有的是前位连词,有的是中位连词。从总体上说,他们的使用是配对应和的。如“因为”和“所以”相应和,“虽然”和“但是”相应和。有时,即使形式上只出现一个连词,但实质上这种应和性仍然存在。比如:
① 虽然我身体不怎么好,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② 我身体不怎么好, 可是每星期讲几节课是没有问题的。
①例形式上的“虽然”和隐含的“但是”之类相应和; 后一例, “可是”同隐含“虽然”之类的关系词语相应和。
有的连词,兼属词语连词和句间连词。比较:
① 我们应该并且能够解决教师们的困难。
② 我能够把他请来,并且有办法让他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前一个“并且”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并且”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再比较:
① 街道宽阔而清洁。
② 不应当临急抱佛脚,而应当平时多用功。
前一个“而”连接词语,是词语连词,后一个“而”连接分句,是句间连词。
3.连词的语法特征
汉语连词的语法特征有以下两点。
(1)连词只有连接作用,通常不能作句子成分或句子成分中的实质性结构成分。
连词的作用是“连结”:既有“连接”的意思,又有“组接”的意思。即把两个或几个语法单位接起来,使之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
连词的作用只有连接,不能成为句子成分,比如,“因为A,所以B”、“虽然A,但是B”中的“因为”、“所以”、“虽然”、“但是”都只是连接小句从而发挥语法作用的辅助性语法单位,都不是句子成分。
(2)连词起码具有双向性
具有连接作用的连词,不论是单个使用还是成套使用,通常总是要涉及到两个或几个单位。此时的连词就具体体现出它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如,“我和你”中的“和”涉及到两个单位,是一个具有双向性的连词。
假如有单位A+B,那么位于A+连+B中的连词,就可以看作是“中位连词”。把位于“连+A+B”中的连词叫做“前位连词”。此时,连词的双向性特征决定了中位连词和它所连接的两个单位之间是“等距离关系”。具体体现是:在“A+连+B”之间不能插入其他词语尤其是副词X。即:
A+和+B→AX+和+B
就我和他去天津≠我就和他去天津
这可以看作是连词和介词不同点之一。
前位连词不位于A、B之间,但是,它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游移,这也反映出连词和介词不同之处。比如:
① 因为张老师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② 张老师因为病了,今天的课由李老师来上。
但有时,这种唯一影响意义的表达:
① 不但小张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小张不但可以去,小李也可以去。
② 小张不但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不但小张可以去,还可以当队长。
4.部分同形的连词、副词
有些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分别发挥连词和副词的语法功能,是兼属于两类词的同形形式,因而需要界定。如:
① 尽管天气不好,出发时间不变。
② 出发时间不变,尽管天气不好。
③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
判别表明,①、②中的“尽管”是连词,③中的“尽管”是副词。主要的判别标准是:根据连词和副词的语法特征,连词具有双向性,可以表明它所连接的两个语法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充当状语。而副词只具有单向性,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在通常情况下,居于前位的连词往往和居于中位的连词或关联副词配合使用,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因为A,所以B”属于前位连词和连词的配用,而“只有A才B”,则属于前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配用。中位连词与关联副词的主要区别在于:中位连词可以出现在主语的后边,而关联副词只能出现在主语的后边。如果中位连词和关联副词一起出现,就会构成“连词+主语+关联副词……”的说法。例如:
①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动用了这笔钱。
② 因为情况紧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③ 因为情况紧急,所以我才动用了这笔钱。
上述几例中的“所以”是连词,“才”是关联副词。再如:
① 虽然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写得很好。
② 虽然他没上过大学,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③ 虽然她没上过大学,但是她的文章却写得很好。
其中的“但是”是中位连词,而“却”是关联副词。
5.部分同形的连词和介词
有些连词和副词属于同形单位,如“和、跟、同、于、及”等等。这些词在使用上有时需要界定。
具体界定方法还是要根据连词、介词的语法个性。
① 二黑和小琴两个人到区上去了。
② 小李已经和大家谈过了。
③ 和小王相比,小李很比较务实。
从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出:
(1)连词“和”具有连接作用,如①。它所连接的两个项目构成联合关系,可以前后易位,而不影响语义表达。介词“和”不可以。
(2)介词“和”前边可以出现一个副词,如②。连词“和”不可以。
(3)介词“和”可以出现在一个句子的开始而没有或者不需要另外一个和它相呼应的配用成分。连词尤其是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和”通常不出现在句首——因为它要连接两个项目。③中的“和”是一个介词。一个出现在句首的前位连词,它往往还可以位移到主语之后,并有另外一个连词或者关联副词与之配用:
① 虽然我没去,但是他去过了。
② 我虽然没去,他却去过了。
以上,是关于汉语连词的一些讨论,当然是关于汉语连词的最为一般的讨论。
课前提问 
(1)什么叫副词?副词最主要的语法功能?
(2)副词起关联作用时与连词有什么本质差别?
(3)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有什么差别?
(4)状位副词与状位形容词有什么差别?
(5)什么叫介词?介词的语法功能包括那些方面?
(6)怎样区别一些纠缠不清的介词与动词?
(7)连词与介词有什么区别?
五.各类虚词
(三)助词
1.助词的含义、种类和特点
(1)助词的含义
助词,是附着在其他语言单位之上,表示结构关系、动态等语法意义的虚词。
(2)助词的种类
汉语的助词通常可以分别为以下几类。
a.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等。
b.动态助词,如“着、了、过、来着”等等。
c.比况助词,如“一样、一般、似的”等等。
(3)助词的特征
汉语助词一些主要特征:
a.不能脱离其他语言单位而独立使用,粘附性强。
b.本身不表示实际意义。
c.通常读轻声。 
2.结构助词
结构助词,是连接两个词语,或者附加在某个词语之上,表示一定结构、关系意义的助词。如“的、地、得”等等。下边分别作一些讨论。

“的”连接前后两个词语,构成名词性的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二者具有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的”是定语的标志。模式是:A+的+B。如:
我的书 来看的人 碧绿的油茶

“地”连接前后两个词语,构成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偏正短语,表示前后部分之间具有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地”是状语的标志。模式是:A+地+B。
如:
他紧张地看着我 整天广州上海地跑 挑逗地说

“得”连接两个词语,构成后附的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偏正短语,表示前后二者之间具有中心语和补语的关系。“得”是补语的标记。模式是:A+得+B。
如:
说得好 清楚得很 听得懂 拿得起来

“之”是由古代汉语中沿用而来的一个助词,基本使用环境有两个:
其一,是用于“四字格”中:
四口之家 乔迁之喜 东方之珠 船长之死
其二,是与“的”配用,以避免呆板、重复:
论家庭的分裂与重构之文化背景 
“之”与“和”的使用特征相近,但并非所有情况之下都可以互换:
甲的乙=甲的: 我的书=我的
甲之乙≠甲之: 国家之兴亡≠国家之
可见,二者还是有所不同。

“所”附加在一个词语之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是汉语里把动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一种手段。
如:
所见 所说 所听
(6)“的”的其他用法
“的”在汉语中是个用法复杂的助词。除了用作定语的标志之外,还有以下几种用法。
a. X+的→“的”字短语
“的”可以用于一个词语之后,构成一个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的”字短语,因而,被称为汉语非名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另外一种手段。如:
中文的 历史的 数学老师的
我的 他的 我们俩的
吃的 用的 写书的 卖菜的
大的 红的 通红的 高高兴兴的
b.“代/人名+的”
插入在一些“动+宾”结构之间,充当准定语:
① 别开他的玩笑。
② 净挑我的眼。
③ 别拆老王的台。
c.用于“V1的V1,V2的V2”对举格式中,表示“有的……有的……”。
如:
① 敌人死的死,伤的伤。
② 大家说的说,笑的笑。
(主+[主+谓]) 
“V的”接近于“的”字短语中的“的” 
d.用于“人名/代+的+角色名/身份名/职务名”的格式中,表示某人具有或承当某种角色、身份或职务: 
① 今天晚上有场剧,马连良的诸葛亮,裘盛戎的张飞。(当)
② 这次大会,老王的主席,老张的副主席。(扮)
这种用法接近于准定语的用法。下边是“的”附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构成隐蔽性施事定语的一些用例:
① 他的英语教得好。→他教英语教得好。(从事) 
② 他的篮球打得好。→他打篮球打得好。(打) 
③ 他的三千米得了冠军。→他跑三千米得了冠军。(跑) 
萧国政《隐蔽性施事定语》一文讨论了这个问题。(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2;又载《现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3.动态助词
动态助词,指的是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或者性状的发展或情况的虚词。通常指的是“着、了、过”等。
(1)着
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持续态。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
a.用在连动式中V1之后,表示动作者进行某个动作时的状态或者方式。如:
笑着说 扶着一个人走进来 红着脸说
b.用于“V着V着,S2”的格式中,表示一个动作正在持续时,发生了其他动作,原动作停止,含有不知不觉的意味。如:
① 孩子哭着哭着,睡着了。
② 老汉走着走着,摔了一跤。
c.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祈望某种状态的持续:
① 你歇着,我去看看!
② 机灵着点!
(2)了
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完成态。
动态助词“了”最为常用的用法是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因而,是一种具有动态含义的用法。如:
写了一遍 吃了饭 麦子黄了
(3)过
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曾经有过某种动作、变化或者形状——经历态。比如:
去过北京 原来胖过
“过”在使用时,有两个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a.“过”通常用在动词的宾语之前:
吃过生鱼片 *吃生鱼片过 
b.否定式中一定是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加否定词“没(有)”,此时,“过”仍然保留。如:
吃过生鱼片 →没吃过生鱼片
学过俄语 →没学过俄语 
(4)来着
口语词,用于句子末尾,表示说话前不久发生了某事。有以下几种情况。
a.用于陈述句末尾,表示某事发生不久:
① 我去打电话来着。→我刚才去打电话了。
② 小王找你来着。 →小王刚才找你了。
b.用于疑问句的末尾,询问刚发生不久的事情,或者曾经知道但想不起来的事情:
① 你说要去哪里来着?
② 这人我见过,他叫什么来着?
4.比况助词 
比况助词,附加在某些词语的后边,构成比况短语,表示比喻。如:
花园似的城市 猪狗一样的人 碗口一般粗细
上边,是汉语助词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前所述,助词是汉语中比较独特的一类词,助词的意义、用法都是粘附性的,因此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加以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明助词的意义,不如说明助词的用法。
五.各类虚词
(四)语气词
1.语气词的含义
语气词,是用来表示某种特定语气的虚词。
语气词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词,常见的如 “啊、嘛、呢、吧、呀、了、的、罢了”等等。
2.语气词的特点
语气词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大多读轻声。句调的高低升降变化通常体现在语气词前一个音节上:
① 你去吗? ——“去”的音高相对高些
② 你去吧!——“去”的音高相对低些
(2)除了特殊用法之外,一般用于句末。如果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还会构成一个音节:
呢+啊→哪 了+啊→啦 了+呕→喽
(3)语气词和句调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气,反之,几个不同的语气词也可以表示一种语气。
如“啊” 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气:
① 小刘不去上海啊? (是非问句,句调低平,逻辑重音明显)
② 咱们什么时候走啊?(特指问句,句调高扬,句子语气和缓)
③ 你到底来不来啊? (选择问句,句调较高扬)
如“吧”、“嘛”、“啊”都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的末尾,都表示一个降低的陈述句调:
① 既然必须去,那就去吧。(表示同意某种意见、要求,语调低降)
② 别那样,人人都可以嘛。(表示显而易见,句调低降)
③ 他可是已经来了啊。 (表示解释、提醒,句调低降)
3.语气词的位置
语气词常规的位置是句子末尾:单句句末、复句中某个分句末尾。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语气词也可以用于句中。有两种情况:
(1)句子开头的一个成分(通常是话题)之后常用语气词:
① 他呢,可以不去了。 
② 在广州的时候啊,我天天吃叉烧。
这里的语气词的基本作用是:强调突出其前边的成分,同时,又表示语尤未尽,后边还有继续的述说。当然,不同的语气词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还是有差异的。
(2)联合结构中,各部分后边用语气词。如果是并列两项以上,语气词使用的方式是:
① 衣服啊,化妆用品啊,贵重物品啊,都在这里装着。
② 冰箱啦,彩电啦,录像机啦,都是他送的。
如果并列的是两项,则通常只用一个语气词:
③ 纸啊笔的,都装在上衣兜里。
④ 人们围在一个小广场上,唱啊跳的。
4.语气词与非语气词
(1)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汉语“的”有两个:一个是结构助词,另外一个是语气词。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a.结构助词“的”的两个特征是:
a1.用于短语的内部或者末尾,表示结构关系。
a2.不能省略。如:
我的书 大的给你 铅笔呀,小王有一支长的。
a3.此外,如果是结构助词“的”,其后可以补出可以成为中心语的名词性成分,如果是语气词“的”则补不出。如:
① 我是外来的。 →我是外来的顾客。
② 我是喜欢的。 →*我是喜欢的□。
有一种情况,“的”的性质比较明显,单用“是的”,其中的“的”绝对是语气词,而不是结构助词。
③ 你真的不怕吗?
——是的。
b.语气词“的”的主要特征是:
b1.用于句子的末尾,表示肯定语气的加强。
b2.可以省略。如:
①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
② 眼睛半睁半闭(的)。
(2)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汉语 “了”通常有“了1”、“了2”两种用法,有以下差别。
a.了1
用于句子中间的动词、形容词之后,表示某种动作完成或者具有了某种属性。这是典型的动态助词“了”的用法,也称为“了1”如:
写了信 红了脸 洗了衣服
b.了2
用于句子末尾的名词性宾语、数量、时量补语之后,表示陈述语气,是语气词“了”,也称为“了2”。如:
① 现在都飘雪花了。
② 我写了三遍了。
③ 我们都写了三个小时了。
c.也有兼属于上述两种情况的:用于句子末尾的动词、形容词的后边。具体情况也有两种:
c1.用于表示未然意义的句末动词之后,表示即将发生的某种变化,或者纯粹表示祈使,是语气词“了”。比如  :
① 老师,我走了。 ——表示某种即将发生的变化,是语气词“了”
② 听我的话,把贷款退了!——加强祈使语气,是语气词“了”
c2.用于表示已然的句子末尾的动词、形容词之后,是语气词和动态助词的混合形式。比如:
花开了。 脸红了。 信写了。 人走了。
例中“了”都兼有“状态”和“语气”两种用法、特征,同时表示“变化”和“陈述”。当然,上述结论并非终结性的成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六.兼类问题
(一)兼类的含义
从理论上说,词类是可以区分清楚的,但实际上,只有典型的形式可以区分清楚,总有一些词语是处于两类词的中间地带的,在语法、语义上,既像甲类,又像乙类,这就是所谓“兼类”或者“跨类”现象。
所谓兼类,指的是有些词在不同的环境里经常具有两类或几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二)兼类的种类
汉语词类中,具有兼类现象的词类通常有以下几种。
名兼动:指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 
[报告]
一份报告 写报告 报告写得好 ——名词
向上级报告报告 报告一件事 报告了这件事 ——动词
同类的还有:领导、声明、证明、说明、工作、变化。
动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
[可怜]
可怜可怜他 只可怜他一个人 ——动词
可怜的孩子 他真可怜 ——形容词
同类的还有:饿、挤、直、坚定、便宜、壮大、明白。
名兼形: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常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语法特点并且意义上有联系的现象。
如:
[困难]
有困难 困难很多 一些困难 克服困难 ——名词
很困难 太困难 困难时期 生活困难 ——形容词
属于这类的还有:科学、标准、光明、理想、实际、秘密。、
(三)兼类的条件
对于词的兼类,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态度。
1.承认兼类的存在:兼类,是用离散的标准划分连续的实体的结果。
2.用一个合理的标准划分词类,所得到的词类应该是大致明确的,也就是说,兼类不能太多,否则这个标准就是有问题的或者是无效的。
3.属于兼类的词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1)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种不同词类的语法特点。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活用”不能列为兼类:
① 老栓,你运气,就是运气了你。
② 既然大家都喝白干,我也白干一下。
其中的“运气”、“白干”不是兼类,而只是一种临时活用。
(2)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语法表现有差异,但意义上仍然有联系。否则,就只能是同音词。如下例中的“白”和“怪”分别都是同音词,不是兼类词:
白布——白,一种颜色。 (形容词)
白干——白,徒然的、没有结果的。 (副词)
怪事——怪,奇怪的,不合常规的。 (形容词)
怪疼的——怪,挺、很。 (副词)
这样,兼类词应该具有的条件是:
a.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经常具有不同类词的语法特征。
b.意义上有联系。
词类问题,在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研究中,都是作为基础研究进行的。汉语的词类,由于词的形态不发达,所以不论整个词类的划分,还是个别词的定性、归类,都存在一些问题。词类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值得重视。
 
课前提问 
(1)什么叫助词?助词的本质特征? 
(2)助词一般有几种?
(3)汉语结构助词有哪些?
(4)结构助词的三个“的”在使用上有什么差别?
(5)结构助词“的”与语气词“的”有什么差别?
(6)“着、了、还”在使用上有什么差异?
(7)语气词“了”与动态助词“了”有什么差别?
(8)现代汉语语法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  短语
一.定义
短语,是介于句子和词之间的语法单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的语法单位。
二.短语的种类
短语可以从内部结构和整体功能两个角度进行分类。
(一)结构类型
这是根据短语内部结构区分出来的类型。
1.基本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基本结构类型,指的是汉语的语句(短语和句子)基本结构方式。
基本结构类型的特点:
a.使用频率高。
b.由此造出来的语句的数量大。汉语80%以上的语句都是通过这些方式组合而成的。
汉语短语基本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联合结构:短语内部组成成分之间具有联合关系。具体包括“AB”以及“A和B”两种模式。如: 
名+名:人和马 理想和现实 北京、上海、天津
动+动:踢打 解释说明 又唱又跳
形+形:生动活泼 平凡而伟大 又快又好
(2)偏正结构:短语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有偏正关系。有“A的B”和“A地B”两种结构。如:
定+中:荷塘月色 自由的人民 文章的修改
状+中:极其关心 紧紧地搂着 十分困难 
都可以 不怎么样
(3)动宾结构:短语的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有动宾关系。如:
看书 来人 告诉他 坐汽车 吃快餐 回老家
写字 想家 赞成这样做 知道你来 喜欢打篮球
(4)中补结构:短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有“AB”和“A得B”两种结构:
动+补: 说清楚 爬了起来  变得更好 
形+补: 热极了  快得很  急得发火
(5)主谓结构:短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有主谓关系。汉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比较松散,所以,通常可以有停顿或者可以插入一个成分,这种个性往往被当做判定主谓结构的标准。即:
  
按照这个标准,下边的短语都是主谓结构短语:
名+动:  老李开车 菊花盛开
名+形:  头脑清醒 身材高大
名+名:  今天星期四 明天元旦
名+主谓:  产品样式多 他心地善良
(6)连动短语:短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有连动关系。其特点是:几个分别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的动词短语连用。几个连用的动词短语分别能够和主语发生主谓关系。几个动词短语的顺序不能颠倒。如:
我去找他问问。 
你坐我的车回家。
他拿起工具冲出门外。 
老张接过自行车一溜烟跑了。
(7)兼语短语:短语内部的构成成分之间有连环套叠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汉语的兼语短语是一种复和式,研究表明,它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因表达的需要粘和在一起的,由于两个短语的共同部分(动宾的宾和主谓的主)在粘合过程中叠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短语结构:
让他来     派他去 
__       __
 ̄ ̄        ̄ ̄
动+兼+宾   动+兼+宾 
2.非基本结构类型及其特点
短语的非基本结构类型,指的是短语不同于句子结构的类型。
短语的非基本结构类型的特点是:
a.是短语结构特有的。
b.大都有特定的词语作标志。
具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1)复指短语:组成成分之间在意义上有复指关系。如:
名+名:“革命”二字 大胜这孩子
代+代:他自己 我们大家
代+名:他这个人 我老家 
名+代:爹妈他们 祥子你
名/代+数量:你们两个 小山和冬冬两个
(2)方位短语:X+方位词(标记)
名+方位词:院子里 大树下 村子东头
数+方位词:三十以上 三十左右 
动/主谓+方位词:解放以前 开学以后 他来到这里以后
(3)能愿短语:能愿动词(标记)+X。如:
能愿+动:可以看 能听 会来
能愿+形:会好 能好 肯定坚强
能愿+能愿:可能会 应该愿意
能愿+主谓:可能他来不了 应该你去
(4)数量短语:X+量词(标志)。
指代+量词:这批 那封 
数词+量词:三个 一斤 
(5)介宾短语:介词(标志)+名词
介+名:在从前 往天津 被小王 把东西
介+方位短语:在改革中 在操场上 从心里
介+主谓:为身体健康 关于小王进修
(6)“的”字短语:结构助词“的”附加在一个词语之前,整体上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的现象。即:X+的(标记)。如:
代+的:你的 他的
名+的:木头的 钢铁的 石头的
动+的:吃的 玩的 工作的 写字的 干活的
形+的:大的 红的 粗壮的 聪明伶俐的 又快又好的
主谓+的:他写的 我要的 大家正在讨论的 
“X+的”是汉语非名词性成分名词化的一种手段。
(7)“所”字短语:结构助词“所”附加在一个非名词性词语的前边,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的现象。即:所(标记)+X。
所见  所闻  所说  所领导  所知道  所理解
“所+X”是汉语非名词性成分名词化的手段之一。
(8)比况短语:比况助词“一样、一般、似的”附加在其他词语的后边,构成一个比况
短语,用于比喻。即:X+比况助词(标记)。如:
木头似的  铁打的一般  强盗一样
(二)短语的功能类型
短语的功能分类,实际上就是将短语和词相比,看它与汉语的哪类词功能相当,就把它归并为哪类短语。据此,汉语短语的功能类别有如下几种。1.名词性短语:功能相当于名词的短语。即通常可以和介词构成介宾短语,经常作主语、宾语的短语。包括:
(1)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
(2)名词构成的联合短语;
(3)名量词参与构成的量词短语;
(4)复指短语;
(5)“的”字短语;
(6)“所”字短语;
(7)方位短语。
2.动词性短语:功能相当于动词的短语。即经常充当谓语或谓语中心,或者可以带宾语的短语。包括:
(1)以动词为核心的偏正短语和中补短语;
(2)由动词构成的联合短语;
(3)动宾短语;
(4)能愿短语;
(5)连动短语;
(6)兼语短语;
(7)由动词性成分作谓语的主谓短语。
3.形容词性短语:功能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即通常可以修饰名词,或者可以作谓语或谓语核心的短语。包括:
(1)由形容词构成的联合短语;
(2)以形容词为中心的状中短语和中补短语;
(3)比况短语。
4.副词性短语:功能相当于副词(作状语),而又不能简单归入上述三种类型的短语。包括:介宾短语。
课前提问 
(1)短语分类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
(2)短语的基本机构类型有哪几种?
(3)连动短语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主谓短语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5)兼语短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非基本结构类型的特点?
(7)短语的功能类型是怎么来的?
三.短语的构成手段
汉语短语和句子的构成手段有非常一致的地方,其中,语序和添加虚词都是重要的手段。
(一)语序
可以按照词的不同排列顺序构成短语。如:
闭上眼睛 — 眼睛闭上
研究民俗 — 民俗研究
古书收购 — 收购古书
(二)添加虚词
添加虚词也可以构成不同的短语格局。
1.加不加虚词,可以构成不同的短语:
我弟弟(定中) — 我和弟弟(联合)
他奶奶(定中) — 他和奶奶(联合)
2.添加不同的虚词也可以构成不同的短语:
我的弟弟(定中)— 我和弟弟(联合)
他的奶奶(定中)— 他和奶奶(联合)
总之,汉语的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就是构成不同语法格局的手段。变更短语中不同的语序,添加虚词或添加不同的虚词,都可以造成不同的短语语法格局。
四.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一)定义
1.简单短语:指的是包括两个构成成分而只有一个结构层次的短语。例如:
我|去  学习|知识  真|本事  好|极了  工人、|农民
2.复杂短语:指的是包括三个以上构成成分而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短语:
我|今天‖去     学习|语言‖知识 
非常‖高兴地|说   干得|漂亮‖极了
二)短语由简到繁的手段
一般认为,汉语的复杂短语是由简单短语通过一定的方式扩展而来的。研究表明,汉语的复杂短语是由以下几种方式扩展而来的。
1.局部发达:是简单短语构成成分的某个局部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整个短语由短变长或者由简单到复杂。如:
A+B→(A+C)+B:英语教材→初级英语教材
A+B→A+(C+B):学习文件→学习最新文件
2.前后衔接:在一个简单短语的前边或后边加上另外一个成分,使原来的简单短语由简单变复杂或者由短变长:
A+B→C+(A+B):去北京→小往去北京
A+B→(A+B)+C:小王去→小王去北京
3.交互延展:把两个结构相同的短语中功能相同的成分合并在一起,使原来的两个较短的实体合并为一个较长的实体。如:
提高师资水平,充实教学设备→提高充实师资水平和教学设备
上述过程可以形式化为:
(A+B)+(C+D)→A+C+B+D
4.连环式:把两个具有共同成分的短语连接在一起,整体上形成一个具有连环特征的结构体:
通知小王,小王来一趟。
→同志小王来一趟。
5.延伸式扩展:以简单短语内部的某个成分为中心,同时向左、右扩展,构成一个相对复杂的短语:
睡觉→足足睡了三天的觉
写信→长长地写了一封信
不能保证汉语的简单短语到复杂短语的扩展过程就只是上述几种方式,但上述几种方式至少可以说明汉语简单短语到复杂短语的扩展的过程。
(三)复杂短语的结构分析
这里的分析指的是使用层次分析进行的句法分析。这样,复杂短语的结构分析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的目标
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汉语的一个句法结构,通常要实现以下几个基本目标。
(1)指出分析对象的内部结构层次。
(2)找出各层次的直接结构成分。
(3)标明每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结构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
上述三个目标中,(1)和(2)属于切分的问题,(3)则属于定性的问题。在汉语的句法结构的分析过程中,这两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
2.分析步骤
有“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具体过程的差异。
(1)由小到大的分析过程:
a.找出一个句法结构的两个最大的构成成分,分别加上框线,并标明二者之间的语法关系。 
b.分别分析这两个直接构成成分,层层二分,到词为止。如:
(2)由小到大的分析过程:
a.首先找出构成这个句法结构的各个词。
b.然后按照组合的顺序,逐步找出两个相邻的单位组成较大句法结构的过程,直到构成整个分析对象为止。同时标明各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如:
3.特殊情况的处理
层次分析在汉语句法分析中的运用是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特殊处理的:
可以看出,层次分析对于汉语兼语短语的分析不是很灵便。
五.单义短语和多义短语
(一)含义
短语和词一样,也有单义和多义之分。
单义短语,指的是只具有单一含义的短语。
多义短语,是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含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含义的短语。如:
① 咬死猎人的狗
(狗咬死了猎人/猎人的狗被咬死了)
② 揭发强盗的儿子
(强盗的儿子被揭发/某人的儿子揭发了强盗)
③ 帮助过她的孩子
(有个孩子帮助了她/有人帮助了她的孩子)
(二)多义的分化
多义短语所含有的多个意义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结构的揭示而得到分化:如果一个多义短语的多义是由于短语内部包含了不同的结构层次的原因造成的,那么,多义的分化就可以通过对这种不同结构层次的揭示而使多义得以分化。其实质是:使多义短语的每一个含义都与一个特定的结构层次相对应,即,使一种特定的结构形式表达一种语义内容,从而使形式与意义进行单一的结合。如:
下边是几个多义的短语,试用上述方法加以分化:
① 爸爸和妈妈的学生
② 两个工厂的领导
③ 保护人民的战士
④ 关于鲁迅的小说
⑤ 新职工宿舍
六.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
(一)自由短语
自由短语和固定短语的区别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揭示。
自由短语:指的是临时组合的,没有固定形式而且通常整体意义等于各部分意义相加之和的短语。没有固定形式,说的是结构上不具有凝固性,即内部可以插入一些别的成分,如结构助词、动态助词等等。整体意义通常等于各部分意义相加之和,说的是整体意义往往就是字面意义 。比如:
写信:写过信 写了信 
学习现代汉语:学习过现代汉语 学习了现代汉语 
在形式上,上述两个短语内部都可以加上一个助词而不发生结构上的变化,在意义上,上述两个短语的整体意义等于各部分意义相加之和,即等于它的字面意义。
(二)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说的是结构上具有凝固性,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的短语。
所谓“结构上的凝固性”,说的是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中间不能插入别的词语,字数不能增减,各成分的排列顺序也不能随意颠倒; 而所谓“意义上的整体性”,指的是短语的意义不等于各部分意义相加之和,即整个短语的意义不等于字面意义,它是几个词作为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意义。因而,固定短语的意义往往是区别于字面意义的比喻义或者引申义。
汉语的固定短语通常有以下几种。
1.部分熟语:即熟语中的成语和惯用语。前者以四字格为常见,后者以三字格为常见:
水落石出  万流景仰  粗枝大叶  叶公好龙  (成语)
打游击  挖墙角  敲边鼓  枕边风  唱高调 (惯用语)
2.对称结构:一些结构相同、成对出现的短语组合。如:
你一言,我一语 人不知,鬼不觉 
深一脚,浅一脚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3.专有名称:表示国家、机关、机构、报刊杂志名称等意义的短语。由于起指称功能的规定,也具有特定的熟语特征。如:
人民日报  新华书店  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国安理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这些短语都完全符合固定短语结构意义两个方面的特征,都属于固定短语。
课前提问 
(1)短语的构成手段有几种?请举例?
(2)怎样界定简单短语和复杂短语?
(3)从简单短语扩展到复杂短语的手段有几种?
(4)连环式指的是什么?
(5)层次分析应实现哪些目标?
(6)多义短语是什么意思?
(7)分化因内部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多义现象应该怎么做?
(8)自由短语与固定短语应该怎样区分?
(9)固定短语有几种?
(10)短语和词有哪些不同点?
七.短语和词宏观上的同与异
(一)相同点
1.结构上:汉语词和短语基本结构类型相同。
词和短语都有五种基本结构类型: 
     词     短 语
联 合    人民、伟大、语言    笔和墨、改革开放、学习讨论
偏 正    皮鞋、鲜红、火车    新生活、向前发展、猛打、高举
动 宾    动员、刺耳、司令    开车、干活、写信、建设国家
中 补    减少、突出、船只    打扫干净、解释清楚、说明白
主 谓    春分、日食、眼红    生活快乐、青春万岁、人民幸福
2.功能上:汉语词和短语有一定程度上的功能一致性:在很多情况下,在句子中的同一位置上,性质相同的词和短语可以相互替换:
(1)名词—名词性短语:
邮递员已经走了。
送报纸的 
(2)动词—动词性短语:
他哭了。
咧开大嘴哭了 
(3)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
他(很)高兴。
高兴得手舞足蹈 
通过这种替换,我们可以得到短语的功能类别。
(二)不同点
1.结构上:有两种情况。
(1)汉语词和短语非基本结构类型不同。词和短语各有自己的独特的结构类型。
a.短语独特的非基本结构类型。
在短语的各种结构类型当中,“复指”、“方位”、“能愿”、“数量”、“介宾”、“‘的’字”、“‘所’字”等等,都是汉语合成词结构中没有的。
b.汉语合成词结构中的一些有个性的结构方式。
在词的各种结构类型之中,“前缀+词根”(如“老虎、阿姨”)、“词根+后缀”(如“桌子、石头”)、“名+量”(如“船只、人口”)等,都是短语结构中所不具备的。
(2)基本结构类型相同词和短语,其结构手段也不一致: 
     定中     中补    联合
词     公路 火车 市民    提高 说明 立正    思想 语言 矛盾
短语    我弟弟 旧图书    说清楚 打扫干净    聪明灵俐 讨论通过
    我的弟弟 旧的图书    说得很清楚 
打扫得真干净     聪明又伶俐
讨论并通过
这种现象表明:汉语词和短语内部组合成分之间的松紧程度不同:
词内部结构比较紧密,一般不能扩展。
短语内部结构比较松散,通常可以扩展。
2.功能上:也有几种情况。
(1)功能类别的多少不同:
a.词在功能类别上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b.短语功能类别少,只有相当于实词的功能类别,而没有相当于虚词的功能类别──所有的短语都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2)功能相当的短语和词的语法功能也有差异:
a.单独添加句调成句:
  除了个别短语(如介词短语、“所”字短语)之外,汉语的短语大多可以后加句调构成句子,原因在于:在表义上,短语表义比较丰富,往往可以自足。
词则不然,虚词不能单独成句,实词加句调单独成句也需要特定的环境,如问答语境等等,主要原因在于,词表义比较简单,往往需要其他成分的提示、帮助。
b.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不同:
单个的动词、形容词单独充当谓语的情况有限,通常要前加状语或者后加助词“了、过”等等。如:
① 他已经写完了。
② 花已经红了。
不过,动词性、形容词性的短语单独充当谓语的能力就比较强。具体实例略。
单个的名词充当谓语,要受到许多限制,而同职能的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语就相对自由一些:
① *他人。 *他山东。
他山东人。
② *它头发。
他黄头发。
动词、动词性短语充当主语的情况也是如此。
上述种种讨论都显示,汉语的词和短语有相同之处,但相异之处应该是主要的,这使得词和短语客观上分化为两种不同的语法单位。
 
第四章  句子成份
一.句子成份的性质
(一)配对性
句子结构中的直接构成成分,往往是两两相对的,是同现的,相互依存的,这就是句子成分的配对性。
句子成分的配对性通常体现在,具有直接关系的句子成分之间往往是对应关系:
句子成分配对性的特点是:具有配对关系的句子成分之间是同现的,相互依存的,离开了一方,另外一方也就无所谓存在了。
这一点,在前边的“语法概说”中,已经有所表述,这里不再讨论。
(二)应对性
句子成分的应对性,指的是某些句子成分之间可以互易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汉语句子成分应对性通常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主—宾应对:主语、宾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如:
① 三个人坐一条凳子。→一条凳子坐三个人。
② 西昌通火车了。→火车通西昌了。
③ 自古英雄出少年。→自古少年出英雄。
2.定—中应对:句子中的定语和中心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如:
① 水汪汪的眼睛。→眼睛水汪汪的。
② 朵朵白云,阵阵春风。→白云朵朵,春风阵阵。
3.状—中应对:句子中状语和中心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意思基本不变:
① 你错写了几个字。→你写错了几个字。
② 四周出奇地肃静。→四周肃静得出奇。
③ 车子很慢很慢地开着。→车子开得很慢很慢。
4.主—谓应对:句子中的主语、谓语互换位置而句子的基本意思不变。如:
① 一斤白菜三元钱。→三元钱一斤白菜。
② 一张死契六十块大洋。→六十块大洋一张死契。
上述各种应对关系的事实都是存在的,语法研究要做的是:进一步找到上述各种易位的条件
二.主语、谓语
(一)主语的语法构成
总体上说,可以充当汉语主语的语言成分很多。在汉语的词类中,除了副词、叹词和各种虚词之外,其他各类实词和词组都可以充当主语。就此而言,汉语的“主语”似乎是比较讲究“民主”的——汉语的主语不是“名词性成分”的专利。
从具体情况来看,汉语主语通常由以下各种成分来充当。
1.名词性成分充当主语。这是汉语最为常见的主语构成形式。如:
① 他松了一口气。
② 小王走了。
③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④ 这来的便是闰土。
⑤ 科学的春天到来了。
2.数词、量词、数量词组作主语。如:
① 九是三的三倍。
② 个个是英雄。
③ 一公斤等于二市斤。
3.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方位词组作主语:
① 郊外很干净。
② 中午太热。
③ 村子的东面是一条河。
与这类主语相配和的谓语通常是描写、判断或者说明性的。
4.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充当主语。如:
① 去是正确的。
②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③ 写得清楚不等于写得好。
④ 向群众宣传是对的。
⑤ 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
⑥ 俭朴是一种美德。
⑦ 聪明伶俐是他的天性。
5.介词短语充当主语。如:
① 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
② 靠西墙是一片竹林。
上边较为详尽地讨论了汉语主语的语法构成情况。之所以要如此细致地分析汉语主语的构成情况,目的还是在于提醒人们:汉语的主语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都是由名词性成分充当的,一些非名词性成分,甚至于个别由虚词参与构成的短语,有时也可以充当主语。隐含在这种现象背后的最为基本的原因还在于: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一对多的或者交叉的关系。
课前提问 
(1)词和短语的相同点有哪些?
(2)词和短语在结构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3)句子成分的两种特性是什么?
(4)主语的语法构成说明什么问题?
(二)主语的语义类型
上边谈到的主语的语法构成,主要是从主语的自身来讲的:汉语的主语都是由哪些成分充当的。此外,汉语的主语还可以从它与句中动词的逻辑、语义关系上来观察。这就是主语的语义类型。
从语义的角度来看,汉语的主语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施事主语:句子的主语是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
① 小王已经吃完饭了。
② 他 走了。
2.受事主语:句中主语是句中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如:
① 信 写完了。
② 饭 吃过了。
③ 他被人推醒了。
3.当事主语:交际双方交谈时涉及到的第三者。如:
① 这个学生我教过。
② 老张这个人我听说过。
4.工具主语: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工具。如:
① 这把刀我切过菜。
② 那个筐子只能装菜。
5.时间、处所主语:主语表示时间、处所。如:
① 中午太热,就不要来了。
② 山顶上是一片树林。
通过上边的讨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语义上,汉语的主语不一定都是施事,受事、时间、处所、工具等等也都可以充当主语。研究汉语主语的构成,可以明确汉语主语在语法构成方面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并以此印证汉语语法的特点。
(三)谓语的语法构成
1.在通常情况下,汉语的谓语由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构成,如:
① 他来了。
② 我愕然了。
③ 他能干、会说。
④ 故乡好多了。
2.主谓短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如:
① 他神色慌张。
② 什么事他都明白。
3.有时谓语可以是谓词性代词,如:
① 他怎么样?
② 他这人就这样。
4.此外,数词、量词也可以充当谓语,如:
① 他二十三。
② 歌声阵阵,白云朵朵。
5.有时,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谓语:
① 他四川人。
② 那个人黄头发。
分析表明:汉语的谓语不都是动词、形容词性的,一些名词性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充当谓语。当然,在语法研究上,这种条件是值得研究的。
三.动语和宾语
(一)动语的语法构成
如前所述,动语是带宾语的成分,它和宾语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从可以带宾语的角度来观察、研究汉语句子成分中带宾语的成分——动语,可以发现动语在构成上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动语最常见的语法类型是动词性成分:
① 他是矿工。
② 我知道他来了。
③ 桥上站着一个人。
④ 大家学习讨论了这个问题。
⑤ 他学会了做饭。
2.个别情况下,动词性的代词也可以带宾语:
⑥ 我怎么他了。
从上边的讨论基本上可以看出:汉语的动语基本上是动词性的。
(二)从宾语的角度看动词的类
从带宾语的情况,可以看到动词内部的种种差异。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宾动词:可以带上宾语的动词。有以下几种:
(1)单宾动词:只带一个宾语的动词。
a.体宾动词:只能带名词性宾语的动词。如:
种庄稼 拔草 写信 穿衣服 建设国家 垄断市场
b.谓宾动词:只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
禁止吸烟 企图反抗 感觉身体不舒服
渴望自由 予以驳斥 严加防范
c.自由动词:可以带上述两种宾语的动词,又称“万能动词”。如:
喜欢:喜欢数学 喜欢小孩 (+名词性宾语)
喜欢打球 喜欢热闹 (+名词性宾语)
怕:怕热 怕水 (+名词性宾语) 
怕冷 怕挨打 (+名词性宾语)
(2)双宾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如:
我给他一本书。
我送你一支笔。
我借给他三十块钱。
2.无宾动词:不带宾语的动词。有两类。
(1)典型的无宾动词:不带宾语,也不能扩展。如:
病  醒  休息  出发  发抖 
(2)离合词:通常不带宾语,有时可以扩展出宾语来:
睡觉→睡了一觉 革命→革他的命 上当→上了别人的当
其他还如“结婚、打仗、作主、走路”等等。 
三)宾语的语法构成
汉语宾语的语法构成情况也比较复杂。
1.最常见的宾语当然是名词性的:
① 我是教师。
② 他写完信了。
③ 我正在打电话。
④ 他打了一场篮球。
2.动词、形容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宾语:
① 他们开始行动。
② 我学会了开车。
③ 他认为干得不错。
④ 自己觉得很美。
⑤ 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上边的讨论证明:汉语的宾语不都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性的。语法研究要进一步讨论的是,在何种条件之下,汉语的非名词性成分可以充当宾语。
(四)宾语的语义类型
宾语的语法构成,主要是从宾语自身来考察宾语的情况。而宾语的语义类型则是联系它与动语的关系而进行的。从这一点出发,汉语的宾语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受事宾语:宾语是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是最典型的宾语,有人称为“逻辑宾语”。如:
① 他打人。  ② 我吃饭。
③ 小王写字。 ④ 老李打井。
2.施事宾语:宾语是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如:
① 前面走过来一个人。
② 胡同里飞出来几只燕子。
3.工具宾语:宾语表示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工具,如:
① 他在刻钢板。
② 我用毛笔,你用钢笔。
4.处所宾语:宾语表示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
我一直吃食堂。
5.原因宾语:宾语表示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原因,如:
① 他正在笑自己。
② 他一直呆在家里养肝病。
6.目的宾语:宾语表示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如:
① 他在跑调动。
② 我去忙器材。
7.角色宾语:宾语表示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角色,如:
① 他唱青衣。
② 小李踢中锋。
研究表明,汉语宾语的语义类型是非常丰富的,具体语义类型一时难以列举完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汉语的宾语在语义上不都是受事。
课前提问 
(1)汉语谓语构成情况怎样?
(2)汉语谓语构成情况体现什么原则?
(3)动语和谓语什么关系?
(4)汉语动语的构成情况怎样?
(5)单宾动词的情况怎样?
(6)无宾动词的内部情况怎样?
(7)宾语从语法构成上说明什么问题?
(8)宾语的语义类型根据什么划分的?
(一)定语的含义
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如:
① (桌子的)材料是木头的。
② 我喜欢(大)房间。
③ 我想找点儿(吃的)东西。
(二)定语的构成
汉语定语的构成成分范围比较广泛,在各类实词、短语中,除了副词和“的”字短语之外,其他各类实词和短语都可以充当定语。如:
① 他买了些新鲜水果。
② 一连开了三天的会。
③ 他们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④ 正在跑过来的小女孩是他的孩子。
(三)定语的种类
定语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1.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定语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组合式定语”和“粘合式定语”。
(1)组合式定语:直接附加在中心语之前,中间不加“的”的定语。即“定+中”。比如:
① (他)弟弟考上清华了。
② 我喜欢看(古代)小说。
(2)由结构助词“的”与中心语连接的定语。即:“定+的+中”。如:
①《呐喊》是(鲁迅的)小说。
② (黑色的)天空突然划过一道闪电。 
③ 他不太适应(北方的)气候。 
2.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定语也可以区分为两个种类:“限定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
(1)限定性定语:从领属、时间、处所、范围、数量等方面对中心语加以限定的定语。在形式上,限定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具有应对性。如:
① (他们的)教室很大。 (领属) →*教室他们
② (今天的)事情都做完了。 (时间) →*事情今天
③ (中间的)商店是卖花的。 (处所) →*商店中间
④ (所有的)报纸都卖光了。 (范围) →*报纸所有
⑤ (十二个)月是一年。 (数量) →*月十二个
(2)描写性定语:从性质、状态、特征等方面对中心语加以描述、说明的定语。在形式上,描写性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具有应对关系。如:
① 女孩都喜欢穿(漂亮的)衣服。 (性质) →衣服漂亮
② 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 (状态)→庄稼绿油油
③ (脖子上吊着望远镜的)连长转过身来。 (特征)
→连长脖子上吊着望远镜
此外,一些数量短语充当的定语似乎也可以看作是描写性定语:
① 他拿出来(几件)东西。 →东西几件
② 今天买了(两条)长裤。 →裤子两条
③ 屋子放得下(四张)桌子。 →桌子四张
其实,将上边的两种定语——限定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两点:
a.在定语中,限定性定语是多数的,定语通常都必须能够对中心语进行某个方面的限定。 
b.描写性定语则是定语中的少数的。况且,即使是描写性定语,也是具有限定性的:它的描写性在处于定语位置时还只是隐性的,此时,限定性才是显性的。只有它位移到中心语之后,对原中心语加以描写、说明的时候,它的描写性才得以显化。
描写性定语可以看作是定语的特殊类别。
(四)多层定语及其顺序
1.多层定语
事物往往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规定或者说明。与此相应的是,在语法中,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语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加以限定、描写,这就形成多层定语:一个中心语之前带有多个定语的现象。
2.多层定语的顺序
语言是一种线性的序列,几个定语通常一字排开,先说的在前,后说的在后,这样,多层定语与中心语的空间距离有远有近,于是,就形成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
研究表明,汉语多层定语的一般排列顺序是:
领属词/名词 +时间/处所词+数量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名词性短语+粘和名词/形容词+中心语
①(我们 今天晚上 那个 — — 歌咏) 比赛改期了。
②(— — 未有过的 — 新的 —) 生活开始了。
③(— — 一个 新来的 — 理科的) 毕业生分来了。 
④(— 地上 两本 封面掉了的 — 中学) 教材随风翻动着。
⑤(我们 — 两位 有30年教龄的优秀的语文) 教师也当上了代表。 
上边的顺序是一个普通的顺序,有时,出于强调的目的,也可以打乱上述一般顺序。
五.状语 
(一)状语的含义及其构成
1.含义
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性偏正短语中的前附加成分。
2.构成
汉语的状语在构成成分上是非常广泛的,研究表明,汉语的各类实词大都可以作状语,各种短语中,除了“的”字短语之外,都可以充当状语。
(1)最常见的是副词、形容词性成分充当状语,如:
① 我[马上]去。
② 他[大度]地说。
(2)名词性成分充当状语,如:
① 他[昨天]走了。
② 咱们[北京]见。
(3)非名词性的代词充当状语,如:
① 他[怎么]说?
② 他[这么/那么]说过。
(4)动词性成分作状语,如:
① 他[感激地]看着我。
② 事情[有计划地]进行着。
(5)数量短语充当状语,如:
①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
② 我曾经[多次]去过北京。
③ 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
(6)介词短语充当状语,如:
① 我[为大家]做饭。
② 小王[把自行车]丢了。
(7)主谓短语充当状语,如:
① 他[表情复杂地]看着我。
② 她正[感情丰富地]唱着一首歌。
(二)状语的位置
1.汉语的状语通常位于主、谓语之间。例略。
2.有时,也可以位于句首:
① [昨天],我们去了郊外。
② [在价格方面],他们也格外关照。
很显然,这种位于句首的状语是出于表述的需要,由句中前移过去的,因而,通常可以还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①'我们[昨天]去了郊外。
②'他们[在价格方面]也格外关照。
3.有时,状语还可以位于句子的末尾,如:
① 他们走过来了,[悄悄地,慢慢地]。
② 我要去广州,[今天晚上]。
这最后一种位置,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 “悄悄地,慢慢地”和“今天晚上”分别是一些独立的小句,不是倒置的状语。
三)句首状语与主语的区别
如前所述,主语是位于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而汉语某些名词性成分充当的状语也可以位于句首,那么,当:
NP[时间/处所]+VP 
的时候,句首那个“NP[时间/处所]”到底是句首状语呢,还是主语? 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研究表明,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出现在句首的情况有以下几种,可以分别处理。
1.句首是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其后续成分属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这个句首时间词、处所词应该是主语:
(1)后续成分是形容词性成分。如:
(2)后续成分是名词性成分:
(3)后续成分以“是”为核心:
2.句首是一个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其后是一个主谓短语,且句首的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可以后移到主、谓语之间,则句首的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是状语:
① [明天],我们去春游。→我们明天去春游。
② [今天],红旗如海,歌声如潮。→*红旗今天如海,歌声如潮。
3.句首是一个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后边是表示“出现/消失”意义的动词,宾语表示不定指的人或物,在句首的时间词/处所词是状语。即:
[时间词/处所词]+出现、存在、消失类动词+不定指名词
例如:
① [上午]走了一伙客人。
② [西屋]有一张床。
③ [台上]唱着戏。
总之,状语是汉语各种句子成分当中使用比较灵活的一个分子,其中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课前提问 
(1)定语的分类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
(2)组合式定语和粘合式定语本质差异在哪?
(3)描写性定语和限定性定语本质差异在哪?
(4)定语对中心语最本质的功能是什么?
(5)状语的位置有几种?
(6)什么情况下会使句首状语与主语发生混淆?
(7)应该怎样理解补语?
六.补语
(一)补语的语法构成
从总体上说,汉语的补语在语法构成上,也是比较丰富的。一般认为,除了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的”字短语之外,其它的汉语词、短语都可以充当补语。研究表明,汉语的补语构成起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形容词性成分充当补语。如:
① 太阳映<红>了大地。 (形容词)
② 他们干得<又快又好>。(形容词性短语)
2.动词性成分充当补语:
① 他站<起来>了。(动词)
② 他说得<有道理>。(动词性短语)
3.数量短语充当补语:
① 武汉我去过<一趟>。
② 这种事我经历过<一次>。
4.主谓短语作补语:
① 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② 小李讲得<唾沫四溅>。
(二)补语的语义类型
汉语补语的语义类型是根据补语与中心语的语义关系来确定的。由此出发,汉语补语的语义类型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的补语。如:
① 这句话听<懂>了。
② 家具修<好>了。
2.程度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及性状的程度的补语。如:
① 他气<极>了。
② 病好了<一些>。
③ 好得<很>。
3.趋向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的补语。如:
① 他走<过去>了。
② 他拿<来>一支笔。
4.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的补语。如:
① 他又看了<一遍>。
② 他被人踢了<一脚>。
5.可能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可能与否的补语。如:
① 这件事做<不得>。
② 饭还吃<得饱>。
6.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的补语,如:
① 他已经走到<操场上>。
② 把这个拿回<办公室>。
③ 鲁迅生于<一八八一年>。
④ 他讲了<五个小时>。
(三)宾语、补语的顺序
宾语和补语都是位于谓语核心之后的成分,即:
V+〈R〉+O
因而它们的排列顺序可能不止一种。总体上说,汉语的宾语和补语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动+宾)+补,如:
① 我找了他几次。→我(找了+他)+几次。
② 你拿一本书来。→你(拿+一本书)+来。 
2.(中+补)+宾,如:
① 他叫来三个农民。→他(叫+来)+三个农民。
② 我送去几封信。→我(送+去)+几封信。
3.[(中+补)+宾]+补,如:
① 我们走回家去。→我们[(走+回)+家]+去。
② 他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他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
(四)数量宾语和数量补语
如前所述,补语和宾语都是位于动词核心之后的成分,而且,宾语和补语都可以是由一个数量成分充当。这样,有时,位于动词之后的成分如果是一个数量成分,那么它到底是一个数量宾语,还是一个数量补语:
动词性成分+数量成分(宾语/补语?)
就需要进行界定。具体的界定方式有以下几种。
1.看数量短语中量词的性质:如果是一个名量词,这个数量短语通常是一个宾语;如果是一个动量词,这个数量短语通常是一个补语:
① 这类书我看过三次。(三次,动量词,补语)
② 这类书我看过三本。(三次,名量词,宾语)
2.看数量短语之后是否可以补出与量词相应的名词。如:
① 我瞄准靶子,打了一枪。
→我瞄准靶子,打了一枪+ 。 (一枪,动量词作补语)
② 我瞄准靶子,打了一发。
→我瞄准靶子,打了一发+子弹。(一发,名量词作宾语)
3.看谓语核心动词的性质:如果谓语核心动词是一个非动作动词,其后边的数量短语一律是宾语而不会是补语——补语是对动作行为的量进行补充的。如:
① 三次变成了两次。
② 总共有四次。
③ 这是四个,不是五个。
④ 不像十六米。
七.中心语
(一)中心语及其种类
1.中心语:偏正短语中的核心成分。
2.宏观上的偏正短语分为定中短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所以,与之相应的中心语也应该有三种:定语的中心语、状语的中心语和补语的中心语。
(二)定语的中心语
1.通常由名词性成分充当:
① 春天的阳光很亮。
② 我的书和笔都丢了。
③ 他是一个好人。
④ 我只要这一个。
2.也有由非名词性成分充当的:
① 孩子的离家出走是他没有想到的。
② 作品表述语言的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 其他人还要去门外迎接外宾的到来。
可见,以往关于“定语是名词性成分的修饰语”的说法是有局限的,汉语定语的中心语不仅仅是名词性成分,一些非名词性成分也可以充当定语中心语。
(三)状语中心语
1.状语中心语通常由非名词性成分充当:
① 他[经常]来。
② 地上[很]干净。
③ 他[总是]又说又笑。
④ 他[确实]精力充沛。
2.有时,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如:
① 他[已经]六十三岁了。
② 这些[正好]十八斤。
③ 你[都]大学生了,要注意卫生。
④ 明天[就]春节了。
(四)补语中心语
1.汉语的补语中心语通常由单个的动词、形容词充当:
① 他笑得很开心。
② 北京的冬天冷极了。
2.有时,也可以是一个动词、形容词性短语:
① 他机智勇敢得很。
② 每个人拿出一个笔记本来!
研究表明,汉语的补语中心语通常是一个简单的形式:以一个动词或形容词为常。
八.独立语
(一)含义
独立语,是在句子中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但具有特定语用价值的成分。因其不参与句子主体结构组合,所以又被称为“外围成分”、“超结构成分”或“游离成分”等等。比如:
① 老王,你过来!
② 据说,你要走了?
例中的“老王”、“据说”都属于独立成分。
(二)种类
汉语的独立语按其性质可以分别为四种:插入语、呼应语、感叹语和象声语。
1.插入语:又叫“插说”。指的是句中帮助表达某种附加意思的独立语。常见的也有四种。
(1)提醒性的:作用是引起对方的注意。如:
① 那片柿子树,你瞧,多么好看!
② 我这身体,大家知道,没问题。
其他还如 “你看、请看、你想、你注意、告诉你”等等。
(2)按注性的:对正文起注释、补充作用,或者帮助正文表达某种语气的插入语。如:
① 你,看样子,有三十了吧?
② 说真的,你那两手就不错。
类似的还如“依我看、可惜的是、遗憾的是、说老实话、不瞒你说、充其量、包括…、即…”等等。
(3)引述性的:表示消息来源的插入语。如:
① 听说,现在有人正在搬东西。
② 在南宋,据说,有许多书是用活字印刷的。
与此相同的还有“相传、据…讲、据…消息”等等。
(4)关联性的:用于上下文之间,表示某种联系。如:
① 总之,这件事是做不得的。
② 反之,就会犯错误。
其他还如“再说、换句话说、这就是说、换言之”等等。
总体上说,插入语是汉语各种独立语中比较复杂的一种。
2.呼应语:用于招呼别的人或物,或者用于应答别人的独立语。如:
① 小王,你来一下! (呼)
② 哎,这就来了! (应)
3.用来表达强烈感情和语气的独立语。如:
① 噢,是牛奶! (叹词)
② 对对,是三个! (肯定独立语)
③ 不,他没来! (否定独立语)
4.象声语:摹拟自然界声响的独立语。如:
① “啪——啪——”就是两枪。
② “呼——呼——”,风刮个不停。
(三)特点
通过上边的讨论可以看到,汉语独立语总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通常与别的成分用标点隔开。
(2)出现位置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可以分别出现在句首、句中、句尾,有的可以分别出现在上述三个位置中的两个。如上述①中的“老王”还可以出现在句尾:
①'你过来,老王!
相应的,②中的“据说”也可以有另外不同的出现位置:
②'你,据说,要走了?
③'你要走了,据说?
其实,这也正是“独立”含义的本质所在。
上边讨论的是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汉语各种配对关系的句子成分的个性,相互之间的句法、语义联系。
二.要明确汉语各种句子成分在句法构成和语义个性方面的不同与西方语言的种种个性特征。
三.明确汉语各种有纠葛的句子成分之间的种种现象,以及具体的界定方式、方法。
 
课前提问 
(1)什么是结果补语?请举例? 
(2)可能补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宾语和补语的排列顺序有几种?
(4)数量补语与数量宾语发生纠葛有几种情况?
(5)独立语中的“独立”是什么意思?
(6)独立语有几种?
(7)独立语有什么特点?
(8)什么叫句型?
(9)什么叫句类? 
第五章  单句  
句型的归纳和整理是语法研究的基本工作之一。而句型教学则是语法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心之一。
第五章  单句
(二)句类
句子还可以从整体功能、用途的角度进行观察。“句类”,就是从句子的功能或者语气上对句子进行观察、区分的结果。因而,
所谓句类,实际上是句子的用途、功能或者语气的类别。
传统语言学研究指出,从句子的用途、功能或者语气上观察句子,可以看到句子有四种不同的类别:
1.陈述句:说明一件事情。陈述句发挥特定的陈述功能,在语气上属平直调或者缓降调。如:
① 他来了。
② 小王走了。
2.疑问句:提出一个问题。在语气上,疑问句有一个缓升的语调。如:
① 他来了吗?
② 小王走了吗? 
第五章  单句
3.感叹句: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强烈的情绪。在语气上,感叹句有一个急升的语调:
① 他来了!
② 小王走了!
4.祈使句:表达命令、劝诱、禁止意义的句子。在语气上,祈使句可以是一个急升调,也可以是一个缓降调。如:
① 你来!
② 小王,你走吧。
其实,每一类句子都是一个功能范畴——表达功能的范畴,比如,陈述范畴、感叹范畴、疑问范畴、祈使范畴等。这样,语法研究还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以下研究:
汉语怎样表达陈述范畴?
汉语怎样表达疑问范畴?
汉语怎样表达感叹范畴?
汉语怎样表达祈使范畴?
这些问题都是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问题。
第五章  单句
(三)句式
除了上述两个角度之外,句子还可以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结构特性加以区别。
句式,就是在结构上有独到之处的单句格式 。
汉语的句式通常有“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有”字句、“连”字句等等。
任何语言的语法学习,除了学习一些句子类型之外,还必须把握一些特殊的句子格式,所以,句式教学,是语法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二.句型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一)句型确定的原则
在确定一种语言的句子结构类型之前,首先要对这种语言的句子进行结构分析,确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成分的类,确定句子成分之间的搭配关系的格局,最后归纳、确定句子格局的类——句型。句型确定的具体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1.确定句型,不考虑句子语气方面的因素,即语气的差异不影响句子结构格式:
① 你是谁? (疑问语气、疑问句) 
② 我去! (感叹语气、感叹句)  主+谓:主谓句
③ 你来一趟!(祈使语气、祈使句)
第五章  单句
2.用语法功能相同的词语替换句中词语,不改变句子的结构类型。如:
N1│V │N2
他 │ 写│信。 
我 │ 看│书。     主+谓:主谓句
北京│ 是│大城市。 
小王│ 来了。 
这里,实际上包含了一个规则:由相同词类构成的不同的句子属于一个句型。
3.句型是句子的结构类型,因此,句子中的超结构成分(即独立成分、独立语)不作为确定句型的因素。如:
① 身体怎么样了,老刘?
② 你想,我能不去吗?
③ 这件事,看样子,没戏了。
这个原则是在提醒人们,首先,要明确句子中的独立成分与句中其他成分不存在结构上的联系,因而,不能误将独立成分作为一个句子的普通成分。如上述三例中,如果将其中的“老刘”、“你想”、“看样子”三个独立成分作为一个普通的成分来处理,就有可能对各个句子的结构类型做出不同的判断。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要明确独立成分的个性、特征,要能够认识并判断哪个成分是独立成分,这实际上也是免将独立成分作为一般成分处理的前提。此前,在上一章中强调独立成分的特征、种类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第五章  单句
(二)确定句型的方法
原则与方法不同,前者是宏观上的规定,而后者则是微观上、具体过程中的细则。
确定句型的方法有三点。
1.句型是一个层级性系统,在确定句型时,要从大到小、从上到下逐级进行。如上面基本概念中看到的汉语句型系统图。 
实践证明,越级操作的结果是句型系统混乱,达不到划分句型的目的。
第五章  单句
2.如果一个句子整体上是一个偏正结构,则它的结构类型要由被修饰的中心语部分的结构类型来确定。如:
① [关于种棉花],我没有经验。(单句、主谓句、动宾谓语句)
② [在我国],北方还是冰天雪地,而南方已经开始播种了。(复句、转折关系)
如果没有看到①中的句首状语“关于种棉花”而误将①的句型判断为偏正结构,就是不合理的,因为从句子成分的角度来看,句首状语不是必有的结构成分。②的情况更加明显,如果按照宏观结构来确定句子类型,它可能被判定为单句,但实际上,这个句子是一个复句,这是公认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必须根据被修饰的部分的结构情况才能得出 。
课前提问 
(1)什么叫句型?句型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2)根据语气可以把句子分为几种?
(3)什么叫句式?举例?汉语里有哪些句式?
(4)句子分类指哪些?
(5)句型确定的原则有几个?
(6)独立成分为什么不能做为确定句型的因素?
(7)什么叫主谓谓语?
(8)什么是连动短语?
(9)什么叫兼语短语?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一)主谓谓语句
1.主谓谓语句的含义
用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如:
① 小王‖心地善良。
② 那个人‖身材高大。
由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主谓谓语句的总体结构是是:
曾经有人认为,上述大小主语之间往往隐含着领属关系,所以,整个句子应看作是定中短语作主语。但是,大小主语之间确实可以加上一个状语,从而证明它们是不同的句子成分,整个句子是主谓谓语句:
① 小王[的确/确实……]心地善良。
② 那个人[的确/确实……]身材高大 。
第五章  单句
2.主谓谓语句的类型
主谓谓语句可以根据大小的情况区分为以下类别。
(1)大小主语之间具有领属或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如:
① 我‖身体很好。 (领属)
② 咱们俩‖谁也别去。(局部—整体)
(2)大小主语与小谓语之间有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关系。
如:
① 他‖普通话说得不错。
② 那个人‖我们一起打过球。
③ 这支笔‖我写过字 。
(3)大主语是个话题,整个谓语从某个方面对这个话题进行说明。
如:
① 无线电,‖我是外行。
② 那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4)大主语和谓语中的某个词语是复指关系。
如:
① 小王, 他是我们的班长。
② 白杨树,‖我赞美你。
(5)大主语和谓语有解注关系。
如:
① 白菜‖五毛钱一斤。
② 红酒‖十块钱一瓶。
上边的种种主谓谓语句都是各种著述中意见比较一致的,摘录在这里,供大家了解。
第五章  单句
3.主谓谓语句和“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汉语中有一种句子,叫做“定中短语作主语句”,故名思义,其主语是由一个定中短语充当的。但外表上非常像主谓谓语句。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出不同点,并说明理据。
第一组    第二组
老王白发苍苍。 我们工厂很大。
小李思维敏捷。 车间书记是我。
车间热气腾腾。 连队战士活跃。
─  ──   ─  ─  ─
A B  C    AB C
第五章  单句
这两组句子的共同特点是:都可以分为三段。似乎A、B之间都隐含有领属的关系。但却是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这里有两个问题是:
a.到底这两组句子有何区别?
b.怎么区别?
研究表明,上述两组句子中,第一组是“主谓谓语句”,第二组是“定中短语作主语句”。具体判别方法有以下两种:
(1)看A+B+C内部可有停顿的位置:如果是“A,+B+C”,则整个句子是主谓谓语句;内部停顿是“A+B,+C”,则整个句子就应该是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第一组     第二组
*老王白发/苍苍。 我们工厂/很大。
*小李思维/敏捷。 车间书记/是我。
*车间热气/腾腾。 连队战士/活跃。
可见,第一组应该是主谓谓语句,而第二组应该是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第五章  单句
A              B
a1老王(呢/嘛/呀)白发苍苍。 *b1我们(呢/嘛/呀)工厂很大。
*a1'老王白发(呢/嘛/呀)苍苍。 b1'我们工厂(呢/嘛/呀)很大。
a2小李(呢/嘛/呀)思维敏捷。 *b2车间(呢/嘛/呀)书记是我。
*a2'小李思维(呢/嘛/呀)敏捷。 b2'车间书记(呢/嘛/呀)是我。
a3车间(呢/嘛/呀)热气腾腾。 *b3连队(呢/嘛/呀)战士活跃。
*a3'车间热气(呢/嘛/呀)腾腾。 b3'连队战士(呢/嘛/呀)活跃。
可见,A组的可有停顿位置符合主谓谓语句的特征,属于主谓谓语句。B组的可有停顿位置符合定中短语作主语句的特征,属于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语言实践中,有一些是兼具上述两类句子特征的句子。如:
① 西湖春色正浓。 
② 中国历史悠久。 
③ 照片颜色发黄。
试通过上述界定方式加以界定。 答案
答案:① 西湖/春色正浓。 (主谓谓语句)
西湖春色/正浓。 (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② 中国/历史悠久。 (主谓谓语句)
中国历史/悠久。 (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③ 照片/颜色发黄。 (主谓谓语句)
照片颜色/发黄。 (定中短语作主语句)
4.主谓谓语句和“主谓短语作主语句”
汉语中还有一种句子与主谓谓语句容易发生纠葛,这就是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句子,简称“主谓作主句”。
典型的“主谓作主句”指的是以下句子 :
① 他当书记,‖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② 你心里想什么,‖我早就知道。
观察表明,这类句子的结构特征是:
a.前后两个部分有“,”隔开。
b.前一个部分是个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后一部分表示判断,作句子的谓语。
如果取消中间的“,”,就可能与动宾短语作小主语的主谓谓语句相混淆:
① 笨人干活不耍滑。
② 这个人说话风趣。
上述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型?为什么?
实际上,上述两个句子就是一种兼具上述两种特征的句子格式。找到或者加上不同的标记,就可以实现为不同的句式。具体界定过程的关键是,根据“主语+谓语”之间可以添加状语,可以有停顿的特征,找到句子内部的可有的停顿位置,即找到添加状语的位置:
[1]笨人干活不耍滑。
→笨人(,/嘛/的确)干活不耍滑。(主谓谓语句)
→笨人干活(,/嘛/的确)不耍滑。(主谓作主句)
[2]这个人说话风趣。
→这个人(,/嘛/的确)说话风趣。(主谓谓语句)
→这个人说话(,/嘛/的确)风趣。(主谓作主句)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他走路姿势好看。
我睡不着是当然的。
我打字快起来了。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二)双宾语句
1.双宾语句的含义
汉语的带宾动词从大宾语的角度来观察是比较复杂的。起码有以下几种情况。
a.无宾动词:不带宾语的动词。
如:
病  醒  休息  出发  发抖 完毕  苏醒  气喘 
生气  站岗  结婚  作主  睡觉  革命  上当  理发 
b.有的必带宾语:
结(婚)  姓(张)  具有  含有  企图  成为 
C.多数带一个宾语:可以带体词性宾语、谓词性宾语、兼带体词、谓词性宾语
d.也有带两个宾语的:
一个动词如果同时既涉及对象又涉及事物,就可能带上两个宾语。这就是所谓的双宾语句。
如:
① 我给他 一本书。
O1  O2
O1:近宾语/间接宾语 O2:远宾语/直接宾语
② 小张告诉我 一件事。
O1  O2
O1:近宾语/间接宾语 O2:远宾语/直接宾语
第五章  单句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双宾语句的结构模式为:
S+VP+O1+O2
两个宾语的结构语义特性是不同的。
从距离动语的物理距离的远近来看,O1是近宾语,O2是远宾语。
从与动语的语义关系的来看,O1与动语具有间接的语义关系,是间接宾语。O2与动语具有直接的语义关系,是直接宾语。
另外,从逻辑—语义的角度来看,两个宾语也是有差异的。
O1通常是一个生物体,或者是一个可以代表生物体的机构名称。
多数情况下是指人的,如上述①中的“他”和②中的“我”。有时还可以是指人以外的动物或者代表人的机构:
③ 我给猫一条鱼。(“猫”是动物)
④ 书店送给图书馆一些书。(“图书馆”是代表人的机构名称)
O2通常指无生命的物。
如前述①、②中的“书”和“事”。但也有指有生命的人或物:
⑤ 孤儿院送给老张一个孩子。
⑥ 我给了他一只猫。
第五章  单句
2.总结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双宾语句的总体特征:
a.有两个宾语,O1通常表示对象,O2通常表示事物。
b.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上的联系,否则就不成其为双宾语句。
下边是两个反例:
① 我看过《子夜》、《青春之歌》。
(《子夜》不表对象,且联合结构作宾语)
② 谁也没买她一根火柴。 (“她”表对象,但定中短语作宾语)
由于上述两个句子的宾语都是一个结构体,因而不构成双宾语而是一般的单宾语。
3.双宾语句的范围
汉语的双宾语句根据核心动词的语义类别可以分别为以下几种。
(1)“给予”类:句中核心动词是“给予”类动词。如“给、给予、送、赠、还、交、赏、告诉、教导、V给”等等。
例如:
① 他送给我一支笔。
② 我告诉他:小王来了。
广义的“给予”类动词还应包括“泼、扬、撒、洒、淋、唾、溅”等等。
(2)“获取”类:核心动词表示“获取”意义。如 “问、拿、抓、请教、询问、反问、打听、请示”等等。
例如:
① 我问你一个问题。
② 他请示上级:能不能提前放假 。
(3)“称谓”类:核心动词表示“称谓”义。如 “叫、称、喊”等等。
例如:
① 大家都叫他“王掌柜”。
② 山民们都称他“雷神夜”。
也有人说这类双宾句中的两个宾语是同位短语,因而不是双宾语句。
(4)杂类:核心动词是“欠、限、瞒”等等,不容易归入上述几类中去。
例如:
① 我限你三天时间,过期不候。
② 我瞒过你什么事?
第五章  单句
4.复杂的双宾语句
复杂的双宾语句指的是:两个宾语中的一个或者两个宾语内部又是一个复杂的成分。如:
① 我给他们每个人一杯矿泉水。(O2是一个复杂的成分)
② 老师给他们一人两本书。(O2是一个复杂的成分)
③ 我给他们来访的客人 一人一杯矿泉水。(O1、O2都是复杂成分)
④ 老师给他们刚刚进校的学生 一人两本书。(O1、O2都是复杂成分)
汉语的双宾语句确是一种有特点的句子格式,有很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课前提问 
(1)举例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句子?
(2)主谓短语作主语的句子在宏观上有哪两个特点?
(3)什么叫双宾语句?
(4)什么叫远宾语和近宾语?
(5)什么叫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
(6)宾语1宾语2中宾语1的语意特征是什么?
(7)宾语1宾语2中宾语2的语意特征是什么?
(8)双宾语句有什么特点?
(9)双宾语句有几个种类?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三)连谓句
1.连谓句的含义
连谓句,是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连谓短语,指的是一个短语内部连用几个动词性成分,表示一个人的连发性、并发性动作行为,或者从不同方面分述某个人物。
下边是一些实例:
① 他写好报告 交给通信员。(连发性动作行为)
② 他拿着书 站在门口。 (并发性动作行为)
③ 他有权 提出申诉。 (分述某个人物)
2.连谓句的特点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的观察可以看到连谓句有以下几个特点:
(1)谓语部分连用的几个动词性成分的顺序不能颠倒。
如上述三例中的“写好报告交给通信员”、“拿着书站在门口”和“有权提出申诉”都不能颠倒顺序,否则,或者意义发生变化,或者语义不通。此一项足以证明连谓短语不同于动词性的联合短语。
(2)每个连用的动词性短语都可以单独与主语发生主谓关系。
还是以上三个例子为例:
① 他写好报告交给通信员。→(他+写好报告)+(他+交给通信员)
② 他拿着书站在门口。→(他+拿着书)+(他+站在门口)
③ 他有权提出申诉。→(他+有权)+(他+提出申诉)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连谓句与兼语句的主要差异之一。
(3)连用的各动词性成分之间没有停顿,没有关联词语。否则就有可能是一个表示连贯关系的复句。下边是两个反例:
① 他走过去[,]拿起衣服出去了。
② 我缓缓地站起来,[然后]转过身去往外走。
第五章  单句
3.连谓句的结构类型
连谓句谓语连用动词性成分的项数可以是两项,也可以是几项。现在以两项为例,考查以下连谓句的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动宾+动)。如:
你倒杯茶水喝。 我找本书看。
(2)主+(动+动宾)。如:
我去看电影。 你来削苹果。
(3)主+(动宾+动宾)。如:
他去图书馆借书了。 几个人说着话走进院子里。
(4)主+(动+动)。如:
他笑着说。 豆芽炒着吃。
第五章  单句
4.连谓句的语义类型
连谓句谓语内部连用几个动词性成分,这些动词性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是不同的,根据这种语义联系,可以把连谓句的语义类型区分为以下几种。
续动式:几个动词性成分依次表示主体先后发出的动作行为。
如:
① 他转过身来 看了我一眼。
② 他点着烟 吸了一口。
伴随式: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伴随进行的
如:
① 他倚着门框 站着。
② 小栓坐在里面的桌前 吃饭。
目的式:后一个动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是前面的动词性成分所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① 金旺他爹去三仙姑那里 问病。
② 我们前去医院 看望了他。
补充式: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支配同一个对象,后一个动词性成分从肯定、否定各方面对前边的动作行为进行补充。
如:
① 下班了,他还穿着工作服 不脱。
② 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 直摇。
重动式:后一部分重复使用同一个动词,使相关的语义内容得到近一步的表述

① 他养花 养得好。
② 那个人玩电子游戏 玩得着迷。
连用的几个动词性成分分别从肯定、否定方面对主语进行分述。
如:
① 他有能力 做好这件事。
② 他再也没有勇气 坐那辆车了。
第五章  单句
5.复杂的连谓句 
复杂的连谓句指的是连用动词性成分的数量多于两项的情况。
如:
① 我实在没有勇气 回过头来 去找那只丢失了的鞋子。
② 容儿侧过脸来 瞪着眼睛 盯着巧巧 问道…… 
汉语连谓句也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句子类型,其中许多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廓清、理顺、发掘。
课前提问 
(1)什么叫连谓句,连动短语?
(2)连谓句的特征有哪些?
(3)根据什么分连谓句的语义类型?
(4)什么叫复杂连谓句?
(5)什么叫兼语句?兼语短语?
(6)兼语短语是怎么来的?
(7)兼语句的类型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8)兼语句最本质的特点?
(9)连谓句、兼语句的混合式在什么情况下合成?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四)兼语句
1.兼语句的内涵
兼语句,是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句。即一个主谓句的谓语部分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由于其中的宾、主相同套合而成的。如:
上级派他去。  你请他来。 
__     __ 
 ̄ ̄      ̄ ̄
由此可以得出兼语句谓语部分的结构特征:
主+VP1 +NP+VP2 
______
 ̄ ̄ ̄ ̄ ̄ ̄
第五章  单句
2.兼语句的类型
在兼语句中,有两个动词VP1+NP+VP2,但实际上VP2对于兼语句的构成没有多大的影响,VP1的类型是十分关键的,它实际影响了兼语句的构成。根据观察,VP1出现是有一定范围的,有条件的。根据VP1的类别,可以将兼语句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1)“使令”类:VP1具有“使令”意义。如“叫、使、让、派、催、逼、指使、鼓励、引导、允许、答应、劝说、组织、领导、召集、命令、阻止、禁止”等等。实例如:
① 我请你吃饭。
② 他要求我再说一遍。
(2)“心理情绪”类:VP1具有某种“心理情绪”的意义。如“爱、憎、嫌、怪、烦、笑话、喜欢、讨厌、佩服、感谢、责备、祝贺”等等。实例如:
① 大家喜欢他老实。
② 他爱人讨厌他赌钱 。
(3)“举荐”类:VP1具有“选举、推荐”的意义。如“选、选举、推选、推荐、举荐”等等。实例如:
① 大家都推荐他当班长。
② 咱们推选他当主席 。
(4)“有无”类:VP1具有“有无”的意义。如“有、没有、是”等等。实例如:
① 有几个人到处找你。
② 是瓦特发明了蒸气机。
第五章  单句
3.通过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有关汉语兼语句的本质特征。
汉语兼语句的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包含“兼语”成分,兼语成分对前面的动词(VP1)来说是宾语,而对于后边的动词(VP2)来说,是主语。因此,整个谓语部分可以分化出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来,其中的“宾语”和“主语”同形。这正是汉语兼语句的最为主要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点,使得兼语句和连谓句得以明确地区别。 
下边是两组相关的句子,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并说明理据:
① a 我催着他干活。
b 我瞒着他干活。
② a 那辆车有人坐。
b 那个人有车坐。
答案:① a 我催着他干活。 (兼语句:我催着他,他干活)
b 我瞒着他干活。(连谓句:我瞒着他,我干活)
② a 那辆车有人坐。(兼语句:有人,人坐)
b 那个人有车坐。(连谓句: 那个人有车,那个人坐)
第五章  单句
4.兼语句和连谓句纠结现象
兼语式和连动式在汉语中都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句式。由于经常使用,所以往往运用在一处,因此往往有一些纠结的现象。研究表明这种纠结现象通常有两种。
(1)混合式:有的兼语句中,前一个动词VP1含有“伴随”、“协助”的意义,这时,整个句子既属于兼语句,又属于连谓句。如:
① 他扶着老太太上车。
→他扶着老太太,老太太上车。
(分化出动宾、主谓短语,宾主同一,是兼语句)
→他扶着老太太,他上车。
(两个动词性成分同表述一个主语,是连谓句)
第五章  单句
② 老王领着大家走在大路上。
→老王领着大家,大家走在大路上。
(分化出动宾、主谓短语,宾主同一,是兼语句)
→老王领着大家,老王走在大路上。
(两个动词性成分同表述一个主语,是连动句)
下边是两个与此相关的句子,分析一下它们是否相同。如不同,要说出差异在哪里:
① 他催着老太太上车。
② 他陪着老太太坐车。第五章  单句
第五章  单句
答案:
① 他催着老太太上车。(他催老太太,老太太上车,是兼语句)
② 他陪着老太太坐车。(他陪着老太太,老太太坐车,他坐车,是兼语句和连谓句混合式。   
(2)交错式:指的是兼语句和连动句在句中交错出现的句子:
① 你去请 老王 来工地 开会。(连动+兼语+连动)
② 我要求 小王 代 我 请 老张 给老刘 写几个字。(兼语+连动+兼语)
5.复杂的兼语句
复杂的兼语句,指的是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兼语”的句子。如:
① 你派  小王 通知 小张 明天住院。
② 没有  人 请  他 找  我 回公司。
6.兼语句和主谓短语作宾语句
下边的两个句子非常相似:
① 我希望他明天参加会议。
② 我邀请他明天参加会议。
第五章  单句
两个句子的外部结构形式比较相似:都是S+VP1+NP+VP2,但实际情况有不同。
一般认为,①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简称“主谓作宾句”):它的核心动词是一个可以带谓词性宾语的谓宾动词,宾语则是一个主谓短语。而②则是一个兼语句。
问题是,如何判断并区别上述两类句子?已有的研究表明,
具体的界定方法有以下两方面。
(1)看句子的谓语部分是否可以分化出两个短语: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来,如果能,是兼语句;否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句。
在这方面,上述两个句子的表现是不同的:
① 我希望他明天参加会议。
*我希望他,他明天参加会议。(主谓短语作宾语句
② 我邀请他明天参加会议。
→我邀请他,他明天参加会议。(兼语句)
(2)看能否颠倒语序:汉语句子中的宾语大都可以位移到句首
,如:
吃饭了→饭吃了    写好信了→信写好了
如果一个句子是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那么,按照上述规则,这个由主谓短语充当的宾语也应该可以位移到句子的开始:
我希望他明天参加会议。
→他明天参加会议,我希望。(主谓短语作宾句)
我邀请他明天参加会议。
*他明天参加会议,我邀请。(兼语句)
下边是两个相关的句子:
① 她简直不能理解张老师在讲授什么内容。
→张老师在讲授什么内容,她简直不能理解。
② 小王坚信:小李是不会错的。
→小李是不会错的,小王坚信。
③ 党派他到兰考工作。
*他到兰考工作,党派。
④ 老王让我去买菜。
*我去买菜,老王让。
根据上边的讨论,可以看到①、②符合主谓短语作宾语的特征,而③、④则与兼语句的情况比较一致。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五)存现句
1.存现句含义
存现句,指的是说明某处或某时有某人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如:
① 河里漂着两只船。   (存在)
② 前面来了两个客人。  (出现)
③ 昨天走了两个陌生人。 (消失)
这类句子在结构上大都可以分为三段:首段是一个表示时间或者处所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如上边三例中的“河里”和“前面”和“昨天”。中段是一个表示“出现”、“存在”或“消失”意义的词语,如其中的“漂”、“来”和“走”,称为“隐现动词”。末段通常是一个表示“出现”、“存在”或“消失”意义的实体名词,如上述三例中的“两只船”、“两个客人”和“两个陌生人”。
2.存现句的种类
汉语的存现句可以根据句中动词的种类分别为以下两个种类:
(1)以上述①为代表,句中动词表示“存在意义”,
整个句子具有“存在”意义的“存在句”。
(2)以上述②、③为代表,
句中动词表示“出现”、“消失”意义而整句表示“隐现”意义的“隐现句”。
下边分别描述。
(1)存在句及其特征
a.存在句
存在句,是说明某处存在某人、物的句子。基本结构是:
某处+存在动词+某人、物
如:
① 墙上挂着几幅画。
② 桌子上有几本书。
③ 路西边是一片草地。
第五章  单句
b.特征
存在句的特征说的是其主要结构成分的特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描写。
b1.“V存在”:通常是表示“安置”意义的动词,如“挂、摆、放、刻、插、堆、穿写、画”等等。“V存在”之后通常附带“着”,表示存在
,如上述例[1]。也有时附带“满”,表示“尽是、全是”等意义。如:
④ 天空上缀满了小星星。
还有时,“V存在”后边加“了”,用法和加“着”一样,“着”和“了”可以互换。如 :
⑤ 墙上挂着(了)几幅画。
⑥ 四周围着(了)几十个人。
偶尔也有V后不加助词的例子:
⑦ 条案前立一张红木方桌。
但很明显,这种例子的自立性显然也比以上几种句子差,它出现的前后一定还存在其他句子。
b2.宾语通常是无定的,而且通常不是单个的名词:它一般由“一个”或“几个”意义的数量词语来修饰。
如上述⑤、⑥:
⑤ 墙上挂着(了)几幅画。
⑥ 四周围着(了)几十个人。
b3.有时,宾语是一个专有名词,前边也可以出现“(一)个”,但有时这个修饰语也可以不用:
⑦ 中国古代有个秦始皇。
⑧ 广场上耸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
第五章  单句
(2)隐现句及其特征
a.隐现句
隐现句,指的是说明某时、某处出现或者消失了某人、某物的句子。
如:
① 店里走了一伙客人。 (消失,位移性消失)
② 昨天发生了一件事情。 (出现,原点性出现)
b.特征
有以下几个方面。
b1.V隐现:通常含有“出现”、“消失”意义,
有两类:
V隐现1:“位移性的V隐现动词”,指句中动词或动词所附带的趋向补语具有位移性意义。
如:
① 对面来了两个人。 (位移性出现)
② 门洞里飞走了一只鸟。(位移性消失)
V隐现2:“原点性的V隐现动词”,指的是动词及其所带去向补语都不涉及空间变化。
如:
① 脑海里浮现出一幅画。(原点性出现)
② 村子里死了两个人。 (原点性消失)
b2.V隐现的后边通常带趋向补语或者助词“了”:
① 荒地里走出几个人。 (带“趋向补语”)
② 老张家昨天来了几个人。(带“了”)
b3.宾语通常是不定指的名词语。常常用“一个”“几个”等数量词语修饰。
有时,宾语不含数量短语,但末尾带语气词“了2”。如:
① 来客人了。(和“客人来了”比较)
② 张家丢钱了。
存现句,是汉语各种句式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其中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课前提问 
(1)混合式与交错式有什么差别?
(2)为什么说复杂的兼语句是复杂的?
(3)举例说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4)什么叫存现句?有哪两种?
(5)存在句中核心动词的主要特点?
(6)隐性句中核心动词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7)什么叫把子句?
(8)把子句使用的四种环境中哪点最关键?
第五章  单句
三.主谓句
(六)“把”字句
1.“把”子句的含义 
“把”字句,是用介词“把”将句中动词的受事提到动词的前边加以突出、强调的句子。
例如:
① 小王把书丢了。 (小王丢了书。)
② 他把饭吃光了。 (他吃光了饭。)
③ 他把那台电视修好了。 (他修好了那台电视。)
从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以下的认识:
(1)“把”字句的总体结构可以描写为:
NP1+把NP2+VP(+NP2)
(2)VP≠AP,即“把”字句中的核心动词不能是一个AP成分。
(3)“把”字句的基本功能是将句末的宾语提前到句中动词的前边,表示强调:宾语位于一个超常规的位置,一个显眼的位置,因而是一个被强调的位置。
这大概符合语法中的一个规则:凡是处于超常规位置上的成分,通常都是得到突出、强调的成分。
第五章  单句
2.“把”字句使用的环境
在语法里,凡是结构比较特殊的格式,使用的环境就越加特殊。“把”字句不是一般的句式,而是有独特形式特征的句式,所以,“把”字句的使用环境应该是比较特殊的。研究表明,“把”字句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的,各种使用环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言语操用者对“把”字句的择优的或者强制性的选择。
研究表明,“把”字句使用的环境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当谓语动词涉及两个方面:一个表示对象,一个表示对象被处置的处所、时间或者数量时,必要的话,可以使用“把”字句。如:
① 他 犯人 关 三天:关犯人 关三天
→他把犯人关了三天。
② 他 鸡蛋 放 桌子上:放鸡蛋 放桌子上
→他把鸡蛋放桌子上了。
③ 他 左手 摇 三下:摇左手 摇三下 
→他把左手摇了三下。
(2)当动词后带介词短语,又有受事成分时,有时要用“把”字将这个受事提前,加以强调。即:
如: 
① 一些大国 自己的意志 强加 于小国:强加自己的意志 强加于小国 
→一些大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小国。 
② 他 群众的热情 引 向正轨:引群众的热情 引向正轨
→他把群众的热情引向正轨。
(3)有时,动词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象,一个是事物,但其中那个表示“事物”的方面比较复杂时,就可以用“把”字将表示对象的成分置于动词的前边,使动词前后保持平衡:
① 玉宝 告诉 大家 周扒皮学鸡叫的事:告诉大家 告诉周扒皮学鸡叫的事
→玉宝把周扒皮学鸡叫的事告诉了大家。
他们 我把这最后通
② 我 退还 他们 这最后通牒式的信:退还他们 退还这最后通牒式的信
→我把这最后通牒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4)动词带宾语,又带情态补语时,用“把”字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使动词前后两端语义分布平衡。如:
① 他 搞 自己的家 富富足足、和美和美 
→他把自己的家搞得富富足足、和和美美。 
② 不能看 这件事情 太轻 
→不能把这件事情看得太轻。
上述几种“把”字句使用的环境,实际上是汉语“把”字句选择使用的可能条件或者择优使用“把”字句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可以选择使用“把”字句,或者说在这种环境下选择使用“把”字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无奈的选择,因为不使用“把”字句,整个语义内容就不容易得到较好的表达。
另外,汉语“把”字句是否只有以上几种选择使用的环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把”字句的特征
这里说的特征,是构成特征。主要考察构成“把”字句的各主要成分的语法构成情况。主要涉及NP2、VP动词和可有的NP3宾语几个成分。
(1)NP2,在语义上是句中核心动词的受事。从功能上来看,通常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一个非名词性成分,不过这个非名词性成分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名词化,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分。不论如何,这个NP2在意义上都是确指的:或者是在上文中曾经出现,或者是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在形式上,这些NP2都可以受“这个”、“那个”之类表确指意义的词语或者一些表特定意义的词语的修饰。如:
① 甲:我刚才放桌子上一个苹果。
乙:小王已经把[那个]苹果吃了。
② 我这里有本书,你把[这本]书送给老师。
③ 老王把[你刚才说的那个带花的布包]递给了我。
④ 他一向把吃[这件事/这个方面]看得很重要 。
(2)VP动词,通常是一个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并且有较强的动作性。传统上,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主要原因就是句中的这个主要动词具有较强的动作性,可以使它所关涉的对象NP2发生某种变化。在形式上,VP通常不能是一个光杆形式:它的前边或者后边要有一些其他的成分:
V+宾: 你把这件事告诉小王。
V+补: 把门关上!
V重叠: 都把自己的情况说一说/说说。
V+助: 我把灯关了。
状+V: 把门向外拉!
在诗歌歌词等韵文中,由于受到韵律的限制,或者是为了符合韵律的要求,常有“把”字句中V动词光杆形式出现的情况:
我高高兴兴把桥上,看看四外的好风光。
这当然属于特殊情况。
(3)NP3,V动词的可有宾语。如果V动词之后还有宾语的话,它通常不应是一个受事宾语,因为“把”后边的NP2在语义上是它的受事。研究表明,NP3在语义上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a.NP3是NP2的接受者或唯一终点。如:
① 我把作业交给了王老师。
② 把书给我!
b.NP3表示NP2存在的处所:
① 把书放回桌子上。
② 我把他送进了医院。
c.NP3表示NP2受V动词影响的结果:
① 把地面砸了个大坑。
② 把墙挖了个洞。
例中的“大坑”和“洞”,都是“砸”和“挖”后的结果:动作之前它们是不存在的。有人把这类语义成分也看作是广义的受事。
d.NP2表示V动作的工具或数量:
① 把这些玉米过过筛子。
② 把他关三天!
e.NP3是NP2的一部分:
① 他把眼睛闭上了一只。
② 他把大门上了闩。
4.特殊的“把”字句
上边说的都是普通的“把”字句。语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把”字句,它们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有一些独到的地方,这里收集了三类,作一个介绍:
(1)表示“致使”意义的“把”字句:在形式上,这类“把”字句中的V部分通常是一个兼属形容词的非动作动词,所以,V与NP2的关系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动作与受事的关系,甚至不是动宾关系: 致使
① 把他冻得直哆嗦。
(冻致使他哆嗦,“冻”和“他”不是“动作+受事”的关系)
② 小明把鞋跑丢了。
(跑使鞋丢了,“跑”和“鞋”不是“动作+受事”的关系)
(2)表示“不如意”的事情。这类“把”字句在形式上,V动词+NP2不是动宾关系,NP2+V是主谓关系。如:
① 把个犯人 跑丢了。
② 天气这么冷,偏偏又把个帽子 没了。
(3)NP2表示V动作的处所、范围:
① 把个王府井 走遍了,也没找到那家书店。
② 你把抽屉 再找一遍。
因为V和NP2有上述关系,所以,这类句子大都可以变换为:
把NP+VP2→在NP2+VP
(把个王府井走遍了→在王府井走遍了)
5.“把”字句的表达功能
有两个方面。
(1)强调NP2受事,并含有动作行为对受事有所处置的意味。
“把”字句中的受事NP2由于被提到动词的前边,是处于一个非常规的位置,因而得到突出和强调。又因为V动词往往是具有动作性较强的词语,因而往往可以使NP2受事因受到某种影响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如:
① 把犯人押走。 (“押”使犯人“移动”)
② 把这封信写完。(“写”使“这封信”完整)
③ 把钢笔砸了。 (“砸”使“钢笔”消失)
(2)可以使句子表达的语义内容前后均衡,重点突出。
“把”字句的特点是用“把”将受事提到动词的前边,这样可以使动词前后的成分分布均衡,同时,受事由后边提到前边,作为句子的语义表达的重点而得到突出、强调。如:
① 排列 你的名字 在第一班第一号
→把你的名字排列在第一班第一号。
② 摔倒 我 在污泥里
→把我摔倒在污泥里 。
汉语的“把”字句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句子,加上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句子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一些异变,加上句式本身固有的一些特殊性以及使用“把”字句的语言环境的多样性等等,各种因素都使得“把”字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句式,有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课前提问 
(1)“把”子句中名词的特征是什么?
(2)“把”子句中动词有什么特点?
(3)特殊“把”子句的特点是什么?
(4)“把”子句有什么功能?
(5)什么叫“被”子句?
(6)把子句与“被”子句有什么差异?
三.主谓句
(七)“被”字句
1.“被”字句的含义
“被”字句,是用“被”将施事置于句子主谓之间或者单纯用“被”附在句中动词之前表示被动的句子。如:
① 小王 被 警察 抓走了。
受事 施事
② 小王被()抓走了。
施事不必说出,或不能说出,或说不清楚
2.“被”字句使用的环境
和“把”字句一样,“被”字句也有特定的使用环境。研究表明,汉语的“被”字句通常在以下几种环境下使用。
(1)如果存在一个受事和动作,还要表达被动的意义,而且为了避免受事作主语时不被误解为施事,通常选择“被”字句。如:
① 小王+逮捕了→小王被逮捕了。
② 鸡+吃掉了→鸡被吃掉了。
当然,有的时候,即使是受事作了主语也不会被误解为施事,就可以选择意义上的被动句:
① 信+写完了→信写完了。
② 饭+吃光了→饭吃光了。
(2)有时,受事充当主语,面对一个动作行为,要表达某种“不情愿”、“不愉快”意义时,选用“被”字句。
“被”字句是通常表示“遭受”意义,所以,受事主语所承受的动作行为往往是为“它”所不情愿的、不愉快的。  这种语义上的特征可以通过和与之对应的“把”字句进行比较非常清楚地看出来:
① 我把小王批评了一顿。(“我”是施动者,没有“不情愿”的含义)
② 我被小王批评了一顿。(“我”是被动者,表达“不情愿”的含义)
从总体上来说,上述说法是站得住的,汉语绝大多数“被”字句确实是表示“遭受”义的。另外,随着语言的发展,也确实有一些新兴的“被”字句不表示所谓的“遭受”义,而是表示某种合理的、愉快的、甚至是期盼的动作行为或事情变化:
① 我的这个设想被自己不久前的一个意外的奇遇证实了。
②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
③ 我被选为区团委书记 。
上述三个例子,①中的“被奇遇证实”没有“遭受”意义,“证实”这件事对于主体来说无所谓有益还是无益,是好还是不好。②中的“被一些事情感动”对于主体来说是好事; ③中的“被选为区团委书记”对于主体来说绝对是好事,可能是盼望已久的事情。但是,不论如何,上述几个句子中的主语所表示的人物所承受的某种动作行为仍然是被动的。
(3)当受事主语为动物等有生命的物种时,特定的语境有时不足以表明主语的施受个性、角色的时候,要表达“被动”的语义,而且为了避免歧义,可以使用“被”字句。如:
① 鸡吃光了。→鸡被吃光了。
② 他放走了。→他被放走了。
这类句子的谓语动词的后边通常都带有一个“出、到、成、走、完”之类的补语。
3.“被”字句的几种格式
汉语“被”字句通常有以下几种格式。 
(1)介词“被”后边有宾语。此时,“被”的作用是引进施事。
① 他被老张拉走了。
② 我被领导批评了一顿。
“被”后的宾语也可以是泛指人的,此时的施事者往往是无需指明或无法指明的:
③ 桌子让人借走了。
应该说,上边的各例是汉语“被”字句的典型形式。
(2)“被”后边无宾语,即“被”紧附在谓语动词上表示被动。在这种格式里,“被”字的作用只是表示被动。如:
① 办公室的门被撞开了。
② 屋里的东西已经被偷光了。
③ 面粉早被装上了车。
这里的“被”应该是一个副词。
(3)“被……所……”式:是由古代汉语中的“为……所……”格式变化而来的。主要用于书面语中。这种格式中,“被”后的名词一定要出现,谓语动词通常是双音节的,其后通常不再有其他成分。如:
① 人们已经被这种悲壮的场面所感动。
② 这种人正在被历史的步伐所抛弃。
(4)“被……给……”式:这里的“给”是结构助词,只是帮助表示被动,而且使句子口语性更强。
① 几个犯人被他给“修理”得规规矩矩。
② 一大块面包一会儿就被他给吃了个精光。
有时,“被”和“把”可以连用于同一句子之中,构成一个混合式:
① 那个孩子被人把他打了一顿。
② 他被人把眼睛给蒙上了。
4.“被”字句的结构特征
从上边的种种讨论中,可以看到,“被”字句的结构是: 
NP1(受事)+被+NP2(施事)+VP
考察“被”字句的结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看这当中几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情况。
(1)NP1:通常表示一个有定的信息,它是为交际双方都明确的。如果是一个定中短语,其修饰语通常是表示确定意义的“这个”或者“那个”以及其他具有确定意义的成分:
① 他在山里盖了间草棚,草棚又被烧毁了。
② 那件衣服早就被他送人了。
(2)VP动词:通常是一个具有较强动作性的动词,它能够支配受事主语,可以单独和受事主语构成动宾关系。所以,形容词和一些具备较强动作性的动词(如“有、是、姓、属于等”)都不能进入到“被”字句VP动词的位置上。
VP动词在句子当中通常不能是一个光杆形式。它的前后总是有一些其他辅助性成分,比如动作行为的方式、数量、时间、结果、趋向等等。
a.V+了/过/宾语/补语
① 他被大家说服了。
② 他从小就没被人骂过。
③ 他被选为团委书记。
④ 他的行李被运走了 。
b.状语+V。如:
① 你的话很容易被人误解。
② 他早就被解雇了。
V是光杆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a.是一些中补结构的复合词,因其内部已经有了相当于“补语”的成分,可以单独出现的句子当中:
① 这里的人们从来都没有被吓倒。
② 他的恶习并没有被纠正。
其他还有“提高、说服、推翻、摧毁、改进、扩大、压缩、阐明、推广、延长”等等。
b.是一些语义内容当中已经包含了动作结果、方向等不良意味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单独用于“被”子句中,如“害、杀、抢、捕、骗”等等。实例如:
① 宋教仁在北京被害。
② 他的钱包在回家的路上被抢 。
(3)动词之后通常没有宾语。特殊情况下可以有宾语:宾语是受事,宾语和主语具有领属关系或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可以清楚表明主语承当了动作行为之后的具体情况,为全句表述增添新的内容。如:
① 徐锡林是被挖了心。
② 他被蜜蜂蛰了手。
③ 我被这强烈的灯光照花了眼睛。
下边是一些反例:
④ *大家都被他那精彩的表演吸引住了目光。
⑤ *园子里的蔬菜被雨水冲洗了叶子。
⑥ *屈原被大鱼驮回了身体。
比较可知:
①、②、③中的“心、手、眼睛”体现了“挖、蛰、照”等动作的具体对象,没有这些宾语,相应动词的具体对象就不清楚,所以,它们是必有的; ④、⑤、⑥中的“目光、叶子、身体”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吸引大家”、“冲刷蔬菜”、“驮回屈原”里了。
5.特殊的“被”字句
如前所述,“被”字句的主语通常是句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整个句子表示的“遭受”意义是为受事主体所不愿意、感到不愉快的。
在特殊情况下,“被”字句的主语不表示动词的受事,而只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因而构成特殊的“被”字句。如:
① 操场上堆满了砂石。
② 走廊被学生们挤得过不去人。
和“把”字句一样,汉语的“被”字句也是一种使用频率高而且非常复杂的句子格式。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三.主谓句
(八)“是”字句
1.“是”字句的含义
(1)“是”的界定
构成“是”字句的“是”,有以下特征:
a.可以接受副词的修饰。如:
这些都是你的。
b.可以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如:
是不是有人来?
c.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你是老王?——是。
(2)“是”字句的含义
以上各例都是“是”字句:其中各句的谓语都含有一个“是”,“是”在这些句子中充当谓语的核心。由此可见,所谓的“是”字句指的是:
由动词“是”作谓语核心的动宾谓语句。
所以,“是”字句的结构模式是:
主+“是”+宾
2.“是”字句的类型
“是”字句在汉语的语言活动中运用广泛,使用频率高,表现灵活多样,类型也比较复杂。这里主要以结构为纲,先从结构上分类,再从意义上分析“是”字句各结构类型在表义上的差异。
(1)名1+是+名2
这是汉语“是”字句用法最为灵活的一种,具体情况又区别为以下几种情况。
a.表示同一关系的判断:其中,名1=名2,如:
① 我是小王。
② 小二黑是二诸葛的二小子。
b.表示种属关系的判断:其中,名1〈-名2。如:
① 他是北语的学生。 (他是北语学生的一员)
② 杜甫是河南人。  (杜甫是河南人之一) 
c.表示比喻、借代。即:用名2比喻、借代名1 。如:
① 金旺他爹是刘家峤的一只老虎。
② 她就是一株盛开的美人蕉。
③ 两个老爷一东一西。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d.表示存在。模式是:名1+是+名2,其中,“是”等于“有”。如:
① 靠西墙是一张大床。
② 四周是高低不平的远山。
如果“是”前边还有状语,有时不能用“有”替换:
③ 四周全是大山。≠四周全有大山。
e.宾语从某个方面对主语加以说明。如:
① 老王是个慢性子。         (性格)
② 小李是瘦高个。          (身材)
③ 回国日期,老张是明天,老李是后天。(时间)
④ 这次实习,一班是上海,二班是杭州。(处所)
⑤ 这次排练,小王是东郭先生,你是狼。(角色)
(2)名/非名+是+名/非名
a.说明原因,如:
① 人家是不知道,才来问你。
② 他不去旅行是身体顶不下来吧?
b.说明目的,如:
① 我来中国是学汉语。
② 他是来检查工作,我是来学习。
c.表示申辩,基本格式是:“是X不是Y”或“不是X是Y”。如:
① 这是进,不是出。
② 不是不想买,是买不起。
(3)X是X,(Y是Y)
a.强调主、宾同类──单项式,“是”的前边有“就、总、到底”等等。如:
① 事实就是事实。
② 对的总是对的。
b.表示两类事物界线分明,不会混淆──双项式:X是X,Y是Y。如:
① 字写得横是横,竖是竖。
② 老王这人一向公是公,私是私。
c.表示转折,模式为:X是X,就是……。如:
① 他这个人聪明是聪明,就是不用功。
② 这东西有是有,就是不能用。
(4)是X就Y,表示某事“没有例外”。如:
① 这种事,是个人就会。
② 这人,是节目就看。
总体上说,汉语的“是”字句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一方面,由于“是”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该句式使用上的广泛性,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主谓句
(九)“有”字句
1.“有”字句的含义
(1)“有”字句的界定
a.“有”是个非动作动词,基本意义是“领有”或“存在”,此外,还可以表示 “发生”、“出现”、“列举”、“包括”以及“达到”等等。
b.“有”能受副词“没”的修饰,不受“不”的修饰。
(2)“有”字句的含义
这里的“有”字句,是由动词“有”参与构成的动宾谓语句。如:
① 我有一本书。 (具有/领有)
② 山上有许多石头。(存在)
2.“有”字句的类型
如前所述,“有”的基本意义是“领有”、“存在”,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有其他各种不同的意义,“有”的意义不同,其用法也有不同。这里根据“有”的不同意义、用法,将“有”字句归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
(1)表“领有”、“具有”,模式是:名1+有+名2。具体情况又有以下几种:
a.宾语和主语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如:
① 人都有两只手。
② 大桥有十四个桥墩 。
b.宾语表示主语的某种属性。如:
① 这件事有重要的意义。
② 那只狗很有灵性。
(2)表示“存在”的“有”字句。模式是:时间词/处所词1+有+实体名1。如:
① 屋里有人。
② 地上有水 。
有时,句首处所名词的前边用了介词来表示强调“处所”的重要性,这时,处所名词的后边通常有停顿:
① 在墙角,有一个大铁柜。
② 靠窗户,有一把竹椅。
有时,有前边的“时间、处所”名词可以省略,形成“有+名词”的格式,常用于感叹句中:
① “有情况!”他一边喊,一边往外边奔。
② “有贼!”高玉宝大喊了一声。
有时,表示“存在实体”的名词也可以放在“有”的前边:
① 桌面上中餐西餐都有。
② 山上茶花杜鹃花都有。
(3)表示“发生”或“出现”的“有”字句。模式是:名+有+动。如:
① 他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
② 孩子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这里的“有”通常可以用“出现”来替代。此外,此时的“有”后边可以带“了”。
这是“有”的特殊用法。可以看作是“名1+有+名2”格式的类推。
(4)表示“列举”、“包括”意义的“有”字句。有三种具体情况。
a.名+有+联合短语/数量短语,名词与“有”后面的联合短语或数量短语是同类事物。如: 
① 人造纤维有粘胶纤维、铜氨纤维和醋酸纤维等。 
②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二十多人。
b.名+有名X+名Y……,名词等于“有”后面各名词之和。
① 来客,有送行李的,有拿东西的,有送钱的。
② 操场上的人,有跑的,有跳的,有打篮球的。
c.名+有+数量名:宾语表示主语所指的数量,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① 一年有十二个月。 (数量名)
② 这本书有二十二页。(数量名)
③ “大”字有三划。 (数量)
这当中的“有”在意义上大致相当于“包括”、“等于”、“是”等等。
(5)表“达到”意义的“有”字句:名+有+名(约量/概数)。如:
① 这人有三十多岁。
② 刀的长度有一尺左右。 
以上是汉语“有”字句的一些情况。由于“有”在使用上的复杂性,汉语的“有”字句在使用上也有很多错综复杂的特性,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三.主谓句
(十)“所”字句
1.“所”的界定以及“所”字句
(1)“所”的界定
“所”是个结构助词,主要功能是加在动词的前边,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多用于书面语。如“所说”、“所见”等等。
(2)“所”字句
“所”字句,指的是含有“所”字短语的句子。如:
① 这就是你所说的“化合”?
② 这不是我所需要的东西。
因为“所”字句的关键是含有“所”字短语,因而“所”字短语是要进一步说明的。
2.“所”字短语的类型及其特点
(1)类型
“所”字短语“所X”可以根据“所”后成分的类区分为以下几种。
a.所+体宾动词,如:
所写  所做  所痛恨  所创造
b.所+能愿动词。如:
所能  所会  所愿  所能够
c.所+动词短语,如:
所独有 所极为关心  所必须学习  所极力吹捧
d.所+主谓短语→主+所+谓语。如: 
我认识→我所认识
我支持→我所支持
我能做→我所能做
(2)特点
a.“所”字短语一般是不自由的短语──通常不能单说。常见的形式是以“‘所’字短语+的”形式用于句中。如:
所说的  所没有的  所必须掌握的
有些固定说法中有单用的现象,如:
①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② 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 。
这类用法数量比较少,不能类推。
b.假如动词X是一个动作行为动词,“所X”在意义上指向动作X的受事。如:
① 关心的是你 (“关心你”或“你关心”)
② 所关心的是你 (关心你)
3.“所”字句的类型
如前所述,“所”字句,是包含“所”字短语的句子。根据“所”字短语在句中的位置,“所”字短语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
(1)“所”字短语充当定语的“所”字句。如:
① 这是钟表匠(所需要)的工具。
② 我(所看到)的黄河不是这样。
(2)“所”字短语充当主语的“所”字句。如:
① 你所见到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
② 秋风所掠走的,春风又送来了。
“所”字短语充当主语,其后必带“的”。
(3)“所”字短语充当宾语的“所”字句。如:
① 这正是我所需要的。
② 这种境界是画家们所追求的。
(4)“所”字短语充当介词宾语的“所”句。如:
① 困难比他们所想象的要多得多。
② 你照他所说的去做。
上边是汉语“所”字句的一些情况,实际上,由于汉语“所”字在用法上的复杂性,汉语“所”字句的复杂性也是必然的,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观察。
课前提问 
(1)“有”字句中有的最基本的含义。
(2)什么叫“有”字句?
(3)什么叫“所”字短语?
(4)根据什么给“所”字短语分类?
四.非主谓句
(一)非主谓句的含义
汉语多数句子,尤其是书面语中的句子,都是可以分析出主语和谓语来的句子,叫做主谓句。但是,也有一些句子,尤其是用于口语中的句子,往往是分析不出主语和谓语来的句子,这就是和主谓句相对而言的非主谓句。
非主谓句,就是结构上分析不出主语谓语来的句子,即句子的主题结构不是由一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句子。如:
① 刮风了。
② 蛇! 
(二)非主谓语句的种类
根据句子具体构成成分的复杂程度,汉语的非主谓句总体上可以分别为以下两种:无主句和独词句。
1.无主句
(1)无主句的含义
无主句,是结构上没有主语的非主谓句。如上述例①。
非主谓句中的无主句与主语缺省的句子是有区别的。
(2)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句的区别
从理念上来讲,无主句是或者很难确定,是说不出的;或者在任何环境中都无须说出来。这样,无主句和主语省略的句子对特定语境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两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区别。
a.主语缺省的句子的主语是确定的,只是处于上下文的限制、提示而有所省略而已,因而是可以补出的。而无主句往往是没有确定的主语,所以补不出主语:
① 小王刚才来了,[ ]又很快就走了。
② 救命!
两个例子所反映的情况是有差异的:根据语境的提示,可以判断出①中的[ ]省略了一个主语“小王”,是一个省略句或者“不完全主谓句”;②的情况就不同:我们无法通过一些语境的因素来判断其确定的主语到底是什么,因而,是一个省略句。
b.由于对语境的严重依赖,不完全主谓句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往往会表义不明确、不确定。比如上述①“[ ]又很快就走了。”离开了特定的语境,接受者就难以解读其明确的具体的含义。而②中的“救命!”则不然,没有特定的语境暗示,人们照样可以了解它的具体含义。
(3)无主句使用的环境
汉语的无主句通常在以下几种环境中使用。
a.叙述自然现象或提示新发生的某种变化。如:
① 下雪了。
② 发水了。
③ 集合了!
④ 下课了!
b.用于表述自然、社会、生活经验知识的格言、谚语,如:
① 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② 立冬不砍菜,一定受霜害。
c.用于某种劝诱、阻止、祝愿的情境,如:
① 请勿吸烟!
② 禁止携带易燃易爆品进站上车!
③ 祝你生日快乐!
④ 为两国人民的友谊干杯!
d.用于某种解释、存在的语境,如:
① 是我拿走了那个东西。
② 有人!大家注意!
2.独词句
(1)独词句的含义
独词句,是由一个词或者作用相当于一个词的短语充当句子主体的非主谓句。如前述“蛇!”就是。
独词句也是一种完整的句子,名词性的独词句不同于主谓句的主语,而非名词性的独词句也不同于主谓句的谓语。它不依赖于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也照样可以表达清楚、明确。
和无主句一样,独词句也没有省略什么,因此也补不出确定的主语或谓语来。
(2)独词句使用的环境
汉语的独词句通常用于以下几种环境中。
a.用于某些感叹的情景:
好大的雨!  这种人!  天哪!  真好!
b.叙述某种时间、场所或者提醒出现了某种新的情况:
① 星期天上午9:30,办公室。
② 第二年冬天。
③ 老鼠!
④ 鬼子!
c.用于特殊的祈使情景:
① (甲对乙一伸手)钥匙!
② (顾客对饭店服务小姐招招手)筷子!
d.用于呼应情境:
① 喂!老王!老王!
② 哎!来了!
③ 是!是!好!好!当然!
④ 怎么!为什么!
e.用作敬语:
① 劳驾!
② 谢谢!
③ 客气!
④辛苦了!
由于传统习惯、观念的影响,以往的汉语语法研究者们大多只是关注汉语主谓句的研究而不重视或者说忽视汉语的非主谓句的研究,这种操作上的偏颇所带来的缺憾已经在实践应用中日渐明显,因此,不论如何,有关汉语非主谓句的研究或观察都应该重新得到足够的重视。
上边谈到的是汉语单句类型中的一些最为常规的知识点。简单地说,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单句中的一些句子格式,相信这些知识会在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价值。
五.单句和短语
(一)单句和短语的一致性1.外部形态上相近似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关系与一些西方语言中的短语和句子的关系不同。从总体情况上来说,一个汉语的句子大致关系是:
这个公式可以进一步明确为:
句子=短语+句调
比如:
① 他去。 
② 快来! 
③ 考试?
④ 北京的秋天非常凉爽。
⑤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有两千多年了。
2.基本结构类型大致相同
在汉语的语法中,短语可以看作是抽象化了的单句,而单句则可以看作是通过语气具体化了的短语。这实际上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一种相类同的实质:二者的基本结构方式一致。
汉语的短语和句子大都是由下列五种结构方式构成的,即“主谓”、“偏正”、“动宾”、“联合”、“中补”。在汉语的句法结构构成中,这五种结构模式使用的频率高,造出的短语数量也多。
这种实质给人的启示是:分析短语和分析句子使用的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可以尝试以相对简单的短语为入手点,找到分析句子的方法,探索汉语句子的结构模式。
3.组词规则大致相同
由于没有外部形态的约束,汉语的词在构成句子和构成短语的过程中的表现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汉语短语内部组词的规则和句子内部组词的规则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汉语句法结构中递归性原则的突出表现,并使得句法套叠现象成为系统存在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下边是几个实例:
① 他去 
他去不行。 
② 快来 
我希望他快来。 
——短语和句子的组词规则一致
③ 我业务搞得好。 
④ 一个多么好的女人! 
——由递归原则运用造成的成分套叠
(二)单句和短语的差异性
不论如何,短语和单句都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尽管有一些一致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才是主要的,这种差异下使得它们成为两级不同的语言单位。
短语和句子的主要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有的短语不能实现为句子
单句大多由短语加上句调实现而来,但是,并非所有的短语都可以加上一个句调实现为一个单句。研究表明,汉语的短语根据其自身的活动能力可以区分为两个大的类型:自由短语——自立性较强,活动能力比较强; 粘着短语——自立性较差,活动能力比较差,通常不能单独活动而必须附着在另外一个短语之上发挥特定的句法职能。
这样,一个自由短语通常可以借助于句调的帮助而实现为一个句子,而一个粘着短语往往不能加上句调后实现为一个句子。比如:
① 我去。 写字呢。 我和他。 快来! 说清楚!
② 把我(放了) 被他(借去了) 至于老王
①中句都是由自由短语加上句调实现而来的。②中的各个短语很显然不能加上一个句调实现为一个句子,它们都是粘着性的短语。
2.内部构成成分的差异
句子是一种比短语复杂得多的句法单位,是一种动态的单位。所以,单句中有的构成成分,短语中不一定具有。比如,单句中必须有一个句调,就是短语中所不具备的:
单句=短语+句调
从宏观上来看,短语只相当于句子中的主体结构成分,而句子中的超句段成分之一的句调是它作为语言应用单位的标记,是短语这种作为语言备用的静态单位所不可能具备的。
此外,句子内部可以有语音停顿,形式上可以用“,”或者语气词(如“呢”、“吧”)来表示,如
① 他[,]还没有来。
② 我[呢]就不去了[吧]。
3.构成成分活动特点的差异
短语内部构成成分之间相对紧密,语序固定。
句子内部构成成分之间比较疏松,可以停顿、插入其他成分或者易位。下边是一个可以发生易位变化的句子:
他科长职务前几天被撤掉了。
→他科长职务,据说前几天被撤掉了。(停顿、插入成分)
→前几天,他科长职务被撤掉了。 (易位)
→他科长职务被撤掉了,前几天。 (易位)
如前所述,汉语的句子和短语有一些相近之处,但不论如何,二者之间的差异都应该是明显的、主要的,正确认识短语和句子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明确语言使用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利于语言静态单位和动态单位差异的确定,从而正确地使用语言,促进语言学习与教学的良性发展。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一.歧义的含义及歧义研究的目的
(一)歧义的含义
所谓歧义,指的是以下的语言现象:
① 公园里有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有三个孩子,他们是幼儿园的/孩子属于三个幼儿园)
② 我借他一本书。
(我借给他一本书/我从他那里借来一本书)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了解到:
歧义,指的是一个语言形式包含多种不同的意义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多义现象。
第六章 歧义分析
在一般情况下,歧义现象研究短语以上的语言单位。如歧义短语、歧义句等等。
单独的多义词通常放在词汇中研究而不放入歧义现象中讨论:
[报销]①领款人向财务主管报账,请求注销。②人或物毁坏。
[看医生]①请医生看病。②看望医生。
这种具有多个意义的词语,通常只要进入特定的句法环境,就只具有单义性,所以,如果不引起歧义,就不必放到歧义讨论中来。不过,如果引起了歧义,就必须作为歧义现象加以讨论:
①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灯泡毁坏了/报账了)
② 昨天我去看医生去了。(看望了医生/找医生看了病)
这种词汇上的多义是造成上述歧义的根本原因。
(二)歧义研究的目的
1.探究影响语言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因素。
2.为语言教学和学习提供依据。
课前提问 
(1)什么叫非主谓句?
(2)非主谓句有几种?
(3)什么叫独词句?
(4)什么叫无主句?
(5)单句和短语的共同点?
(6)短语和单句宏观上的差异有哪些?
(7)什么叫歧异?
(8)研究歧异现象有什么用?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二.歧义的种类
(一)同音造成的歧义
大概由于汉字的缘故,汉语尤其是在口语当中的同音词比较多。同音现象往往造成听者理解上的歧义。如:
① 吃这种药可以zhì癌。(治/致)
② 马上就要进行期zhōng考试了。(终/中)
③ 和人家说话不得无lǐ。(礼/理)
④ 对面走过来一duì青年。(对/队)
其他需要注意的还有“他、它、她|的、地、得”等。
由同音造成的歧义现象,只要写出来,就可以消除歧义,因为同音往往不同形。
第六章 歧义分析
二.歧义的种类
(二)同形造成的歧义
这里的同形,指的是一些语言单位只是形体相同,而读音、意义都不同。在书面语当中,这种同形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语言单位也可以造成歧义。如:
① 这树枝怎么会这样长?(zhǎng/cháng 声母差异)
② 我说不好。 (bu/bù 轻声与否)
③ 他想起来了。 (qilai/qilái 轻声与否)
④ 他吃了饭才走。 (cái/cái 有无重音)
二.歧义的种类
(三)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实词和虚词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之下都可以造成歧义。
1.由实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
① 我叫他敲了三下。 (允许/被)
② 小王走了三个小时了。 (离开/行走)
③ 他不能说。 (应该/能力/环境限制:病)
第六章 歧义分析
2.由虚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如:
① 我准备从上海去北京。(经过上海/从上海出发)
② 你给我写封信。 (对、向/代替)
③ 她梳着辫子呢。 (动作进行:正在梳/状态持续:留着)
二.歧义的种类
(四)一词兼类造成的歧义
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词类情况下在语义个性上也往往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① 大门没有锁。 
(锁1:名词/锁2:动词)
② 他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
(可1:语气词/可2:转折连词)
二.歧义的种类
(五)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语义关系不同,指的是一种句法结构之中包含有几种语义关系,这种隐含于同一种句法关系之中的不同的语义关系往往也可以造成歧义。
由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内部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
1.定+中:一个定中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如:
① 看见的人有哪些? 
(动作+施事/动作+受事)
② 我们参观了一家“妇女理发店”。 
(施事+处所/受事+处所)
2.动+宾:一个动宾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如:
① 他总共切了五块肉。
(动作+结果:把肉切成五块
动作+受事:把五块肉切小)
② 那人刚才问谁? 
(动作+内容:问有关谁的事情 
动作+对象:向谁问)
③ 我们准备选班长。 
(动作+目的:选出班长来 
动作+受事:选班长作X)
④ 村长罚他砍树木。 
(动作+原因:因砍树而罚他 
动作+内容:让他砍树作为对他的惩罚)
3.主+谓:一个主谓结构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1)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动作行为动词语的主语有时既可以是施事,又可以是受事,从而造成歧义:
① 他今天手术,不能来了。
(施事+动作:他给人作手术 
受事+动作:给他作手术)
② 他上课去了。 
(施事+动作:他讲课 
对象+动作:他听课)
(2)在特殊情况下,一些一般的人和事物也可以由于其主语语义角色的不确定而造成歧义:
① 这个人恨死我了。 
(施事+行为:这个人恨我 
对象+行为:我恨这个人)
② 这姑娘看得他脸都红了。
(施事+动作:姑娘看他,他脸红 
对象+动作:他看姑娘,他脸红)
4.联合短语A和B:一个联合短语中包含有不同的语义结构,从而造成歧义的现象。联合结构的内部的几个项目之间在语义上关系是有差异的:
(1)有的是加和关系——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属于并列关系的A、B不能分列。如:
(A+B)的C≠(A的C)+(B的C)
(2)有的是可分列关系——在特定句法环境下,属于并列关系的A、B可以分列。如:
(A+B)的C=(A的C)+(B的C)
下边是两个实例:
① 大家正在讨论老王和老张的事情。
→大家正在讨论有关老王和老张的事情。(加和关系)
→大家正在讨论老王的事情和老张的事情。(可分列关系)
② 妈妈正在讲星星和月亮的故事。
→妈妈正在讲关于星星和月亮的故事。(加和关系)
→妈妈正在讲星星的故事和月亮的故事。(可分列关系)
很明显,两种语义结构之下的句子的含义是不同的,即有歧义的。
二.歧义的种类
(六)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
有时,构成一个句法结构的词语及其顺序在表层上都是清晰的,但在构成的句法结构内部却可能隐含着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又影响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歧义。因此,所谓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指的是:一种词语排列顺序构成的某个句法结构内部隐含着不同的句法结构层次造成的歧义现象。由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现象比较复杂,这里以句法搭配的格局为出发点做一些介绍。
歧义条件:在语义上,定语和两个名词都能构成定中关系,且名1和名2也有定中关系。例如:
① 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定+中:三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
→(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定+中:属于三个幼儿园的孩子)
② 彩色铅笔盒子 
→彩色(铅笔盒子)
(定+中:彩色的铅笔盒子)
→(彩色铅笔)盒子
(定+中:彩色铅笔的盒子)
歧义条件:名1和名2可以有并列关系,名1、名2都可以和名3构成定中关系。
①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定+中:江苏的部分地区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江苏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定+中:江苏全部以及浙江的部分地区)
② 老张和老李的上级
→老张和老李的上级 
(定+中:老张的上级和老李的上级)
→老张和老李的上级 
(定+中:老张以及老李的上级)        
歧义条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同时,动词和名1、名2都可以构成定中关系。如:
① 看比赛的孩子
→看(比赛的孩子) 
(动+宾:看望比赛的孩子)
→(看比赛)的孩子 
(定+中:孩子看比赛)
② 咬死猎人的狗
→咬死(猎人的狗) 
(动+宾:猎人的狗死了)
→(咬死猎人)的狗 
(定+中:狗咬死了猎人)          
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和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发生中补关系,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动宾关系,而中间的动词或形容词又可以和后边的名词发生定中关系。比 如:
① 拉长的绳子
→拉(长的绳子) 
(动+宾:拉动长绳子)
→(拉长)的绳子 
(定+中:拉长了的绳子)
② 听不清楚的音乐
→听(不清楚的音乐) 
(动+宾:听着音乐,音乐不清楚)
→(听不清楚)的音乐 
(定+中:不能听清楚的音乐)    
歧义条件:前边的动词可以带主谓短语作宾语,后边的动词或形容词可以和前面的“动+名”整体构成主谓关系。如:
① 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动+宾: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主+谓:发现这种矿石,非常重要)
② 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
→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 
(动+宾:他的观点缺乏证据,值得怀疑)
→(怀疑他的观点)缺乏证据 
(主+谓:怀疑他的观点这件事还缺乏证据) 
歧义条件:动1可以带名1作宾语,也可以带“名1+动2+名2”共同充当的宾语,同时,名1既可以作动1的宾语,又可以作动2的主语。如:
① 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动+宾:老张表扬小李该批评)
→(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联合:批评老张,表扬小李)
② 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动+宾:理解了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件事)
→(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联合:理解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   
歧义条件:动词可以带双宾语,中间的名词或代词可以充当前边动词的宾语,又可以和后边的宾语发生定中关系。如:
① 喊他哥哥
→喊(他哥哥) 
(动+宾:喊他的哥哥)
→喊(他)(哥哥)
(动+双宾:称呼他为“哥哥”)
② 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动+宾: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问(那个陌生人)(姓什么)
(动+双宾:问那个陌生人,问姓什么)
  
歧义条件:介词和名1以及“名1的名2”都可以发生介宾关系,同时,名1和名2有定中关系。如:
①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介+宾: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有关)
→(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定+中:与牛郎和织女有关的故事)
② 对售货员的意见
→对(售货员的意见) 
(介+宾:对于售货员提出的意见)
→(对售货员)的意见 
(定+中:给售货员提出的意见)
二.歧义的种类
(七)语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
同一结构层次中包含不同的语法关系也可以造成歧义现象,即:
由语法关系的差异造成的歧义现象的内部情况也比较复杂,大致有以下几种。
1.动宾/偏正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偏正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学习文件 
动宾关系:学习(过/了)文件
偏正关系:学习(的)文件
② 修订方案 
动宾关系:修订(了)一个方案
偏正关系:一种修订(的)方案
其他还如“调查结果”、“模仿动作”等等。
2.主谓/中补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翻译准确 
主谓关系:翻译很准确,表达也清晰
中补关系:翻译得准确,表达得清楚
② 叙述清楚 
主谓关系:叙述很清楚 
中补关系:叙述得清楚
其他还如“认识透彻”、“钻研深入”等等。
3.联合/定中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和一个中补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学生家长座谈会 
联合关系:学生和家长的座谈会
定中关系:学生的家长的座谈会
② 虾仁炒鸡蛋 
定联合关系:(中午吃)虾仁和炒鸡蛋
定中关系:(中午吃)虾仁炒的鸡蛋
4.定中/同位重合:同一个表层结构中包含一个定中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造成多义。如:
① 他最讨厌陈龙这个徒弟 
定中关系:在陈龙的徒弟中,他最讨厌陈龙的这个徒弟
同位关系:在自己的徒弟中,他最讨厌这个徒弟——陈龙
② 就他们老师没来 
定中关系:其他人的老师都来了,就他们的老师没来
同位关系:学生都来了,就老师没来
二.歧义的种类
(八)指代不明造成的歧义
这是由代词的指示对象不明确造成的歧义。这种歧义现象比较简单:
① 刚才老张把信交给老赵的时候,他的脸涨得通红。
(“他”指老张还是老赵?)
② 昨天晚上,小李看见小王和他爱人在河边散步。
(“他”指小王还是小李?)
二.歧义的种类
(九)省略不明造成的歧义
汉语的主语经常可以承前省略,这是一种使语言经济的表达方法,但如果省略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
① 我认识他的时候,[ ]也不过十多岁。
(“我”还是“他” 不过十多岁?)
② 我猜想他已经知道了一些情况,[ ]所以,就派人来查看查看。
(“我”还是“他” 就派人来查看查看?)
二.歧义的种类
(十)范围不明造成的歧义
语言中一些表示某种范围的词语,如“以上、以下、以内、以远”等,如果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范围不明确,也会造成歧义。如:
① 六十岁以上的工作人员一律退休。
(“六十岁以上”含不含六十岁?)
② 春运期间,郑州以远有硬座票号。
(“郑州以远”包括不包括郑州?)
③ 十八岁以上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十八岁以上”含不含十八岁?)
(十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造成的歧义
语言中有一些词语除了具有字面义之外,还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如果这两种意义同时存在,就会造成歧义。如:
① 他经常到隔壁王二嫂那儿吃豆腐。
② 他还没来得及考虑个人问题。
③ 老王家的二小子又进去了。
④ 锁柱哥,我要和你好一辈子。
⑤ 这家伙真是一条狗。
⑥ 你的耳朵呢?
上边介绍的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歧义问题。歧义问题的研究,在任何一种语言语法研究中都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一时说清楚的问题。汉语语法研究中的歧义研究虽说已经有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发掘、研究。
 
第七章 复句
一.复句的含义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句的句子。
1.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句
(1)内容上有联系。下边是一个反例:
小王来了,天上有一只鸟。
(2)结构上互不包含,即互相不作句子成分。下边是两个相关的例子:
他告诉我,但不许告诉你。
他告诉我:不许告诉你。
2.全句只有一个句调:通常情况下,如果只说出其中的一句,就会让人感到意尤未尽——语气不完整。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是小王呢,还是小张?
或者你去,或者他去。
要是他去,我就去。
3.小句,又叫做单句形式,即结构上和单句相同,但语气上或者意义上不是独立的分句。
第七章 复句
二.复句中的关系词语
(一)关系词语的含义
关系词语,是复句内部用来联结各小句,标明语义关系的词语。其主要特性是:衔接性和标志性——实际上,标志性和衔接性的功能是同时发生的。
(二)关系词语的范围和性质
1.关系词语的范围
汉语复句中的关系词语,指的是能够发挥衔接、表示复句语义关系的词语,只要具有上述作用、性质的词语,都是关系词语。
从这一点出发,汉语的关系词语包括以下几种。
(1)连词:连接分句,不充当句子成分。
单用的:所以 因此 或者 甚至 但是 ……
两两套用的:因为A,所以B 
如果A,那么B  
虽然A,但是B 
第七章 复句
第七章 复句
2.从上边的讨论中可以发现,关系词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
(1)从功能类别上来看,关系词语不固定属于某一个类别:可以是连词,也可以是副词等等。
(2)从长度上来看,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
(3)在句法职能上,不具有专职性:有的只发挥关联作用,有的则在发挥关联作用的同时,充当句子成分。比如:
不论A,都B。
→不论情况如何变化,都要完成任务。
第七章 复句
3.关系词语的作用
关系词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衔接、标示某种关系:两个小句之间原本存在某种关系,用X关系词语来衔接、标示这种特定的语义关系。如:
他三下两下穿好一件衣服,然后,大步流星地走出院子。
他去了,而且去得最早。
(2)显化某种关系:各小句之间本来隐含某种或几种关系,用特定的关系词语使特定的语义关系得到明显的标示。如:
① 隔了几道墙,声音听不清楚。 
→因为隔了几道墙,所以声音听不清楚。 (因果)
→如果隔了几道墙,声音就听不清楚。 (假设)
② 小王的话影响了你,影响了我…… 
→小王的话既影响了你,也影响了我…… (并列)
→小王的话不但影响了你,而且影响了我…… (递进)
第七章 复句
(3)转化某种关系:各小句之间原本具有A关系,现在使用另外一套关系词语,使A关系转变为B关系。如:
① 那时,他们很少交谈,即使偶尔交谈,也只是工作上的联系。(让步)
→那时,他们很少交谈,虽然偶尔交谈,但也只是工作上的联系。(转折)            
② 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因而,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因果)
→不但许多事情都搞清楚了,而且许多人都觉得在精神上高大起来。(递进); 
第七章 复句
三.复句的分类
(一)分类的原则
汉语复句分类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关系:是复句内部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标志:是联结、标示各小句之间语义关系的关系词语。如:
因果关系 
比如:
① 没有事,很无聊。
(没有特定的关系词语作为标记,语义关系模糊、不确定)
② 因为没事干,所以很无聊。(因果)
③ 如果没事干,就很无聊。(假设)
坚持汉语复句分类的这种原则是有道理的:
(1)逻辑-语义关系是隐含的,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或者不确定性。而关系词语的标志,是一种客观的形式,不会因人而异,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评判标准。
(2)语义关系和形式标记并非一一对应,但是,如果抓住特定的形式标志,就可以控制或者确定具体的语义关系。如:
逻辑基础相同,但使用了不同关系词语标记,就形成不同的复句句式,如果不抓住特定的关系标记词语,复句内部特定的语义关系就不容易确定。
第七章 复句
(二)二分和三分
1.二分
分句的分类是有差别的。
传统语言学是根据复句内部的各个小句在语义上的正副轻重,将复句总体上一分为二:
联合复句:复句内部各小句在表义上是平等并列的,没有主次、轻重之分。联合复句通常包括并列、连贯、选择、递进等关系的复句。
偏正复句:复句内部各小句在表义上不是平等并列的,有主次、轻重之分。偏正复句包括因果、条件、假设、转折、目的、解说等关系的复句。
第七章 复句
2.二分的缺陷
这种一分为二的作法是有缺陷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复句中内部各小句之间未必都是没有主次、轻重之分的。如: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而且下决心锤炼她。(后重)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反而下决心锤炼她。(明显后重)
他不仅不后悔启用郎平,却反而下决心锤炼她。(绝对后重)
(2)偏正复句中的各小句到底是哪个偏,哪个正?
除非你答应结婚,否则我不理你!(后偏前正)
除非他临时有事,否则他肯定来!(前偏后正)
第七章 复句
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倡导汉语复句的三分法:
复句:并列类复句
因果类复句
转折类复句    
原则还是那个原则: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
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发现以下事实:
a.并列类复句——并举罗列
并列关系:既有人找他,又有人找我。  (横列性) 
连贯关系:先有人找他,接着有人找我。 (纵列性) 
递进关系:不仅有人找他,而且有人找我 (合取性) 
选择关系:或者有人找他,或者有人找我。(析取性)
第七章 复句
上边的讨论显示:
广义的并列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横列性的并列,也可以是纵列性的并列,可以是共时的并列,也可以是历时的并列,可以是合取的,也可以是析取的,等等,不过,有一个本质属性:如果排除上述种种个性上的差异,只要甲乙各事件之存在并举罗列的关系,而不存在因果上的联系,就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并列关系。
b.因果类复句——因果顺承 
因果关系:因为有人找他,所以他很高兴。 (已然性) 
目的关系:一定要有人找他,以便让他高兴。(虚拟性) 
假设关系:如果有人找他,他准会高兴。  (虚拟性) 
条件关系:只要有人找他,他决会高兴。  (未然性) 
第七章 复句
从上边的讨论中可以看到:
上述种种类型的实例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因果关系之中去。而广义的因果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事实性的,也可以是虚拟性的,可以是已经实现了的,也可以是未实现的,等等。不过,有一个本质上的共同点:如果排除上述种种个性上的差异,只要各小句之间存在事实上的、逻辑事理上的因果、顺承关系,就都可以归并到广义因果关系之中。
第七章 复句
上边的种种讨论说明:
广义的转折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截了当的转折,有先让步的转折,有先假设然后进行的转折。不过,有一个本质的共性:舍弃上述种种的语义关系的个性,只要甲乙两个事件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拟转关系或者矛盾关系,就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转折关系。
课前提问 
(1)把连贯关系放进并列关系的道理?
(2)把假设、目的、条件都放到因果关系去的道理是什么?
(3)广义的转折关系怎么说?
(4)让步的转折关系与其他转折关系有什么区别?
(5)怎样证明让步关系就是一种转折关系?
(6)“虽然…但是…”和“即使…也…”让步关系的区别?
(7)假设性让步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第七章 复句
四.广义的并列关系:并列、连贯、递进、选择
(一)并列关系
1.并列关系的含义
并列关系,指的是复句中的几个小句在语义上具有平等并列的关系。
2.并列关系的典型格式
典型格式有以下几种。
(1)又A又B    ——平列关系并列句
(2)不是A,就是B ——对照关系并列句
(3)A,就是说B  ——解注关系并列句
第七章 复句
3.并列关系的种类
并列关系的复句有以下几个种类。
(1)平列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几个小句分别叙述几件事或者一件事的几个侧面。
b.平列关系的典型格式是“既A,又B”、“也A,也B”、“一边A,一边B”、“一方面A,一方面B”等等。如:
她又会做诗,又会画画。
他既不是教师,又不是工人。
c.特殊情况:
有时,上述成套的关系词语也可以只出现一个“又”、“也”。如:
这里(既)看不见灯光,也听不见声音。
我(既)是学英文的,又是教英文的。
有时,可以是没有关系词语的:
我叫王志,这位是省里来的记者。
(往往被判断为两个小句)
第七章 复句
(2)对照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前后两个小句表示相对的语义内容,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
b.其典型格式是:
不是A,而是B
c.对照关系具体可以分别为两个次类:肯否对照和反义对照。
c1:肯否对照
A、B两个小句一个表示肯定,一个表示否定,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比如:
他不是在祝贺你,而是在讽刺你。
他是想借故离开,而不是真的去开会。
上述两个句子都属于“肯定/否定对照”。
c2.反义对照
A、B两个小句表义相反,并列在一起,形成对照。下边是一些反义对照的例子:
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七章 复句
(3)解注关系的并列句
a.含义:几个小句分别表示对象和解释的关系,并列在一起,构成一种既平列,又说明的特殊关系。
b.解注性并列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A,就是说B。
A,换句话说B
A,A1,A2,A3……
c.种类
解注关系的并列句有两个种类。
c1.对等式解注:两个小句语义对等。如:
敌人在烧房子了,这就是说他们要逃跑了。
→A,这就是说B
文如其人,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文章。
→A,换句话说B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在于:有标记。下边是两个无标记的例子: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一根麻线难搓绳,一人难办大事情。
→S1(比喻/解释)+S2(对象)
c2.总分式解注关系:两个小句在表义上具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但在表义上,总说和分说有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如:
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当了演员,一个还在读中学。
(总←分[解释])
小张今年二十三,小李今年二十五,两人都是大四的学生。
(分←总[解释]) 
第七章 复句
(二)连贯关系
1.连贯关系的含义
连贯关系,几个小句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叙述几件连续发生的事情,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说明几个相关的意思。
2.典型格式
A,接着/然后/又/才/就/于是B 
起先A,然后/接着/后来B
如:
① 他摇了摇头,又打了一遍手势。
② 走进大门,他才想起这样作未必合适。
③ 一进省城的大门,他就觉得气氛不对。
④ 吃完了饭躺下来,老王这才踏实了一些。
⑤ 他蹲下身子,背起受伤的人,一只手提着药箱子,快步朝市中心走去。
上边几个例子,都是有特点的:①、②属于典型格式的例子, ③、④属于有特殊标记的例子,⑤属于无标记的例子。
第七章 复句
3.特殊的连贯句
下边是个特殊的连贯关系复句——顶针式连贯句: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和尚有个碗,碗里有颗豆,我吃了,你馋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它的结构形式是:A—B,B—C,C—D……
比较可以发现这种特殊的连贯句和一般的连贯句的差别:一般的连贯句几个小句体现一种时间先后的顺序,而这种特殊的连贯句中的各小句则由特殊的衔接方式,体现某种逻辑上或者空间上的联系。
4.提示
连贯关系的几个小句,如果舍弃时间、逻辑上的顺承个性,则各小句在表义上也呈现较强的平列性,因而,与并列关系有一定的同一性。
第七章 复句
(三)递进关系
1.递进关系的含义
递进关系,说的是后一个小句所表述的内容比前一个小句在某些方面更进一层。
2.典型格式
递进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预示下文即将发生递进           表示递进
第七章 复句
3.关系词语使用情况
在递进句中,预递词和承递词的使用情况是多样化的,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预递词、承递词套用表示递进。如:
他不但书读得多,而且字也写得好。
不光铁会生锈,就连铜、铝等金属也会生锈。
(2)预递词、承递词中,只用其一表示递进。如:
他不说话,甚至连表情都没变。
他会作曲,而且会唱。
不过,如果一个也不用,有时不大容易确定是否表示的是递进关系。如:
铁会生锈,铜、铝等金属也会生锈。(并列?)
他会作曲,也会唱。(并列?)
由此可见预递词和承递词之对于递进关系的促成、强制作用。
第七章 复句
(3)一种特殊的递进格式
上述种种一般的递进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比较可知,下边是两个特殊的例子:
他不但不和解,反而发了一顿脾气。
他非但没有退缩回去,反而腆着脸笑嘻嘻地走过来。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之处在于:先说出一个否定意思(不A),以此为基点,向一个肯定的意思(B)反转推进,形成反转性递进句——反递句。
第七章 复句
(四)选择关系
1.选择关系的含义
选择关系,说的是小句间具有选择关系的复句:说话人用两个或者几个小句列出几件事或者几种情况,让对方从中选择一种。
2.典型格式
选择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或者A,或者B。
其他的还有:
不是A,就是B。
要不A,要不B。
与其A,不如B。
第七章 复句
3.选择关系的种类
从各小句内部的语义关系来看,选择关系的种类基本上可以分别为以下两种:直陈式和疑问式。下边分别讨论。
(1)直陈式选择句:是用陈述句构成的选择句。有三种具体的情况:任选句、限选句和决选句。分别介绍。
a.任选句:表达或此或彼,任凭选择意思的选择句。语气比较和缓。以“或者A,或者B”为代表。
如:
或者你来,或者他去,你们自己安排。
上午就去,或者下午抽时间去,反正取回来就行。
有时,任选句的选择范围不一定是两项,可以是多项的:
打打球,看看电影,玩玩牌,或者到郊外散散步,随便你怎么样去做,只要高兴就行。
总之,任选句的总体特征是不限定选择的项目。这一点似乎可以看作是这两种选择句的形式上的一般特征。
b.限选句:表达非此即彼的意思,要求从两个项目中选择一项,强调二者必居其一,语气比较坚定。限选句的典型格式是“不是A,就是B”、“要不A,要不B”、“要么A,要么B”。
例如:
你们两个人,不是你去,就是他去,你们看着办。
要么去做工,要么在家带孩子,你自己做主。
有时,“或者A,或者B”在语境的暗示下,也可以表示“非此即彼”的限选句的含义。比如:
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调,二者必居其一。
如果“要么A,要么B……”、“或者A,或者B……”有三项或者三项以上,则通常被认定为任选句:
人们要么尊他“孙老”,要么唤他作“老孙”,要么称他“孙猴”,要么就叫“孙会计”。
c.决选句:表达“舍此取彼”的含义,强调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经过衡量决定选择其一,语气更加肯定。决选句的典型格式是:
与其A,不如B。
与其A,宁可B。
与其A,毋宁B。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句子:
与其苟且一生,不如轰轰烈烈一场。
这个责任与其让李自成来负,毋宁是应该让丞相牛金星来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方式,也是一种优选式。
第七章 复句
下边是上述三种句子关系的比较: 
     直陈句    任选句    决选句
选择意向    或此或彼    非此即彼     舍此取彼
语 气    比较和缓    比较坚定    非常肯定
确定与否    选择未定    选择未定    选择已定 
第七章 复句
(2)疑问式选择句:是用疑问句构成的选择复句。典型格式是:
是A,还是B?
A,还是B?
例如:
是你去,还是他去?你们两个商量。
你去,还是他去?你们两个商量。
在一般情况下,“是A,还是B”总是和疑问语气相联系起来,只有在充当无条件句的前句时,这个格式不表示疑问:
不论是你去,还是他去,都必须把这件事情办好。
上边介绍的是选择关系的一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选择关系复句的内部所包含的几个小句,实际上也是列举了几件事情、几种情况,以供人据实选择。所以,如果舍弃了各小句之间的选择关系的语义关系的个性,则各小句之间的并举罗列的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因而,被视为广义并列关系之中的一种。
如前所述,汉语广义并列关系复句中包含四个下位的关系类型: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这些不同的、有语义个性的复句关系的共同点在于:它们所包含的小句之间都含有并举罗列的特征,如果舍弃各自的语义关系个性,这种共同的并举罗列的语义关系特征,就可以将它们聚合在一起,构成汉语的广义并列关系的复句。
第七章 复句
课前提问 
(1)连贯关系最本质的特点?
(2)递进关系应该怎么说?
(3)选择关系怎么分的类?
(4)任选句的特点?
(5)限选句在形式和意义上有什么特点?
(6)决选句怎么解释?
(7)任选和限选的共同点?与决选句区别?
第七章 复句
五.广义的因果句
(一)因果关系
1.因果关系的含义
因果关系,指一般的因果关系。指复句内部包含的小句之间,具有实际上的因果联系。
2.因果关系的种类
因果关系可以根据其中“因”与“果”的不同联系划分为两个类型。
(1)说明性因果:主要用于说明两件事情之间的因果联系:一个小句提出原因,另外一个小句说明在此原因之下产生的结果。
说明性因果句的典型格式是:因为A,所以/因此/因而/故/以至B。如:
因为贫农最革命,所以他们取得了农会的领导权。 
由于饿,她已经没有力气走路了。 
他家住的地方远,所以晚来了一步。 
他靠久了,想活动一下身体。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上述几句的表述顺序都是由因到果:前句表述原因,后句表述结果。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因果关系也可以是由于上述表述顺序相反的顺序,即“由果溯因”的顺序:前一句说出某种结果,后一句补充说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
他之所以没来,是因为有病。 (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 
当时我啥也没说,因为我无话可说。(补充结果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复句
第七章 复句
五.广义的因果句
(二)目的关系
1.目的关系的含义
目的关系,指的是表述行动及其目的的复句。
2.目的关系的典型格式
目的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第七章 复句
目的关系的上述两种典型格式实际上体现了目的关系的两种类型:求得目的关系和求免目的关系。
(1)求得目的关系:表述实施某种行为,企求取得某种结果的目的句。
求得目的关系以“A,以便B。”为代表格式。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要注意身体,以便早日康复。
他顺势伸了伸四肢,借以轻松轻松。
你别拿走,放在这里,好让我仔细看看。‘
(2)求免目的关系:表述实施某种行为,以求避免某种结果的目的结句。
求免目的关系以“A,以免B。”为典型格式。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医生正在抓紧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你快回去吧,免得家里担心。
你要尽量做好,省得让人家批评。
如前所述的各种目的句有各自的语义个性,不过,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其中的两个小句行为句和目的句中,目的句通常表示某种结果,而行为句通常表示某种原因。目的句通常可以转变为原因句:
要注意身体,以便早日康复。
→要早日康复,所以,要注意身体。
你快回去吧,免得家里担心。
→别让家里担心,所以,你快回去吧。
实际上,这也正是将目的关系归入到广义的因果关系复句之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和依据。
第七章 复句
五.广义的因果句
(三)假设关系
1.假设关系的含义
假设关系,指的是小句之间具有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小句表示某种假设的前提,后一个小句表示由这个前提推导出来的结果——所以,在逻辑上,与一般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有较强的一致性,这正是将之归为广义的因果关系复句的重要依据。
2.假设关系典型格式
假设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例如:
如果你起得早,就告诉我。
假如你是外地人,感觉就不同了。
第七章 复句
上边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关系词语齐全。
有时,关系词语可以不出现:
你不表态,大家会失望的。
一般的假设关系是假设的前提在前,而结果在后。有时,还可以是结果在前,假设的前提在后的倒序形式,目的是结果更加醒目:
就是党的干部也难免要受到批评。
3.特殊的假设句
有两类格式:
(1)要不是A,就B——反事实假设与结论:前句提出一个反事实的假设,然后,后句接着表述由这个前提推出的结论。如:
要不是我及时出手,你早就死了。
[我及时出手了] [你没有死]
要不是我来得早,他也被抓走了。
[我来得早] [他没被抓走]
第七章 复句
(2)如果说A,那么就B——说法上的假设与结论。如:
如果说小王是老虎,那么他爱人就是武松。
如果说你是业务上的尖子,那么,小王就是尖子中的尖子。
在表达上,这种说法上的假设具有某种比喻效果,还有一定的夸张性。
4.提示:假设关系中的虚拟的前提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拟原因,由此可以推出一个结果,因此,假设关系中的前提和和结果之间也是某种因与果之间的关系,这是将假设关系归入广义的因果关系的本质原因。
第七章 复句
五.广义的因果句
(四)条件关系
1.条件关系的含义
指小句之间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2.典型格式
条件关系的典型的格式有:
只有A,才B。/只要A,就B。 
除非A,才B。
无论A,都B。
3.条件关系的种类
上述三种格式,实际上体现了条件关系的三个种类。条件关系的复句内部,可以根据条件与结果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有条件句:一个小句说明一个或几个条件,另一个小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之下产生的结果。常见的格式是:
只要A,就B。/一A,就B。
只有A,才B。/必须A,才B。
除非A,才B。
如:
只要我一外出,家里就安静了。
“我外出”是“家里安静”的充分条件:只要“我外出”,“家里就安静”。不过,它并不是唯一的条件,除了“我外出”之外,其他如“不说话”、“病了”、“死了”等等,都可以产生“家里安静”的结果。
由此可知,所谓“充分条件”是:有A就有B,没有A,未必就没有B。
只有呼吸到空气,人才能活着。
其中的“呼吸到空气”,是“人活着”的必要条件,人要活着,必须要呼吸到空气,但是,只是呼吸到空气还不能保证活着,此外,还必须有“吃食物”、“喝水”、“必要的安全”等等。
所以,所谓“必要条件”是:没有A,就没有B; 但是只有了A,也不成B。
除非你去接,他才肯来。
其中的“你去接”是“他来”的唯一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就不能得到这个结果。
所以,所谓“唯一条件”是:除了A,就不成B。
第七章 复句
(2)无条件句:前一个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一个小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一个结果。常见的格式是:
无论A,都B。
不论A,都B。
不管A,都B。
任凭A,都B。
比如: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完成任务。
不管下雨下雪,他都按时来。
任凭别人说什么,自己都要有自己的原则。
(3)“只要A,就B。”和“只有A,才B。”
两种格式表意有同有异。比较:
只要好好干,就有出路。(劝告性说法,语气灵活,条件易满足。)
只有好好干,才有出路。(警告性说法,语气坚定,条件必备。)
第七章 复句
(4)“只要A,就B。”和“如果A,就B。”例如:
如果有机会,我就去。
只要有机会,我就去。
两个格式在表意上也是有同有异。
a.共同点是:“只要A,就B。”和“如果A,就B。”都有假设的意味,都表示充分条件:假设的前提也是条件。
b.不同点是:“只要A,就B。”强调条件,指明条件。
“如果A,就B。”强调某种假设的前提。
而且,在下边两种情况之下,二者是不能替换的:
b1.在单纯表示假设而不表示条件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用“只要”替换:
如果过不了这一关,我怎么办?
≠只要过不了这一关,我怎么办?
b2.在以事实为假设条件的情况下,“只要”不能改为“如果”:
只要有一张嘴,我就要说话。
≠如果有一张嘴,我就要说话。
4.提示:条件关系的复句中,条件实际上也是结果的“因”,而结果也可以看成是由这个“因”造成的“果”,因而,条件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广义因果关系中的一种。
课前提问 
(1)“只要A…就B”和“只有…才”有什么区别?
(2)“只要A…就B”和“如果A…就B”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替换?
(3)突转句的主要特点?
(4)让步句和突转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5)“虽然A…但是B”和“A…但是B”有什么差别?
第七章 复句
六.广义的转折句
(一)突转关系
1.突转关系的含义
突转关系,是前一个小句没有预示要发生转折,后一个小句突然发生转折的转折关系。
2.典型格式
A,但是B。
比如:
大家让他说,但是他什么也不说。
事先说得好好的,遇到事却都变了卦。
上边的两个例子在转折意义上比较重,叫做“重转”。下边是几个转折意味轻,即“轻转”的例子:
小王也来了,不过来得比较晚。
两个人依旧来往,就是很少说知心话了。
在意义上,后边的表示轻微转折的小句通常含有补充的意味。
3.突转句的特点
通过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以下关于突转句的特点:
(1)在意义上,只说出前句并不意味后边即将发生转折,实际上,转折的意味是后句带来的。
(2)在形式上,前句不带预示转折的词语,唯一的标记转折的词语在后一句开始或者句中。
突转句,是直截了当的转折,不需要任何铺垫就进行的转折。
第七章 复句
(二)让步关系
1.让步关系的含义
让步关系,是先让步,后转折的一种转折关系:前一个小句有让步关系标记表示退一步讲的意思,同时预示后边即将发生转折,后边的小句跟着表达逆转的内容。
2.典型格式
虽然A,但是B。
即使A,也B。
宁可A,也B。
这当中的“虽然”、“即使”、“宁可”等都是表示“让步”的词语,称为“让步词”。让步词是很重要的,由于让步词有预示转折的作用,所以,有时只出现让步词,后面没有转折词也不会影响让步关系的成立:
虽然我一再让他说,他什么也不说。
3.让步关系的种类
根据让步关系内部的情况,可以把让步关系再行分为三种:
(1)事实性让步句
(2)虚拟性让步句
(3)容忍性让步句
下边分别介绍。
(1)事实性让步句
a.典型格式
事实性让步句的典型格式是:
  
例如:
虽然情况越来越坏,但我们的行动计划不能改变。
尽管天很黑,但摸过来的敌人还是被我们发现了。
第七章 复句
b.事实性让步句的含义
通过上边的讨论,可以得到事实性让步句的含义:前一句先承认A事实,后一句转过来说B事的成立不受A事的影响。
上边的两个例子是典型的例子,让步句在前,转折句在后。下边是一个颠倒顺序的例子:转折句在前,让步句在后:
他的英语说得很好,虽然他并没有真正学过英语。
可以体会到,在这种颠倒了顺序的例子中,转折句的意义更受人关注,而后边的让步句在意义上明显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c.事实性让步句和突转句
c1.格式比较
事实性让步句:虽然A,但是B——前句含有预示转折的标记词语“虽然”。
突转句:A,但是B——前一句没有预示转折的标记词语。
c2.相同之处
两个格式有相同之处,有时可以互相转变: 
一方面,事实性让步句“虽然A,但是B”可以去掉“虽然”类让步词语,变成突转句“A,但是B”:
① 虽然情况越来越坏,但我们的行动计划不能改变。
→情况越来越坏,但我们的行动计划不能改变。
② 尽管天很黑,但摸过来的敌人还是被我们发现了。
→天很黑,但摸过来的敌人还是被我们发现了。
另一方面,也有些突转句可以通过添加“虽然”类让步词语,转变为一个相应的事实性让步句:
① 我要妈妈讲,但是她什么也不讲。
→虽然我要妈妈讲,但是她什么也不讲。
② 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虽然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c3.不同之处
语言事实表明,并非所有的突转句“A,但是B。”都可以通过添加“虽然”类让步词语转变为事实性让步句“虽然A,但是B”。如:
我握着她的手,手指很长,但是很凉。
→我握着她的手,虽然手指很长,但是很凉。
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研究表明,事实性让步句的构成基础是两个小句所表示的A事和B事之间具有因果联系,即B事以A事为原因:
因为A,所以B。
如果逆转这种关系,就构成:
虽然A,但是B。
其中,A事是事实,但B事没有按照常规而以A事为原因说下去,而是按照一个与A事相反的方向表述下去。如:
① 情况越来越坏,所以我们的行动计划要改变。
——A、B顺接,B以A为因。
→情况越来越坏,但是我们的行动计划不能改变。
——A、B逆接,A没有让步。
② 虽然情况越来越坏,但是我们的行动计划不能改变。
——A、B逆接,A有让步。
如果A、B两事之间没有这种因果关系,虽然可能用“A,但是B。”的方式表示突转,但是却不能用“虽然A,但是B。”的方式表示让步性转折:
*我握着她的手,因为手指很长,所以很凉。
→我握着她的手,手指很长,但是很凉。
*我握着她的手,虽然手指很长,但是很凉。
这正是部分突转句不能通过添加“虽然”类让步词语转变为“虽然A,但是B。”的让步性转折关句的根本原因:在“A,但是B。”中,如果A、B两事之间不存在因果上的联系,就不能够通过添加“虽然”类让步词语转变为事实性让步句“虽然A,但是B。”。
(2)虚拟性让步句
a.虚拟性让步句的含义
虚拟性让步句,说的是先承认某种虚拟的情况A,然后反过来指出B事的成立不受虚拟情况A的影响。
b.典型格式
这个格式的基本含义是:承认A,但是B与A无关。其中的A事,是虚拟的,而非现实的。如:
即使困难再大,我们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与困难大小无关)
即使能力再强,恐怕也做不好这件事。
(做好这件事与能力强无关)
c.倒序
也有A、B两句倒序的例子,其中的位于前部的B句成为关注的部分:
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即使剩下最后一个人。
d.虚拟性让步句隐含转折关系
表面上的虚拟性让步关系中隐含着转折关系,这种隐含的转折关系只要在后句添加“但”类表示转折关系的转折词语,就可以得到具体的显化:
即使困难再大,但我们也要完成这个任务。
即使能力再强,但恐怕也做不好这件事。
现实的语言活动中有类似的实例:
如果承袭了这笔财产,即使是合法的,但也不光彩。
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吧,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个“友邦”也都有的。
从上边的讨论中,可以发现,事实性让步句“虽然A,但是B。”和虚拟性让步句“即使A,也B。”之间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先让步,然后转折。不同点在于,事实性让步句“虽然A,但是B。”是对事实的让步,而虚拟性让步句“即使A,也B。”是对虚拟情况的让步。因此,前者也称“使让”,后者也称“虚让”。
(3)容忍性让步句
a.容忍性让步关系,指的是强制自己有所忍受的让步句:前一句先表示有所忍让,后一句反过来表明决心达到的目的。
b.典型格式
容忍性让步句的典型格式是:
整个格式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忍让A,但是要B。从中可以体会到转折的意味。如:
宁可多花钱,也要按时完工。 (肯定)
他宁愿多吃苦,也不让孩子有半点委屈。(否定)
c.隐含逆转关系
容忍性让步关系内部隐含有转折性,这种隐含的转折性可以通过添加“但”类转折词语加以显化。比如:
宁可慢些,但也要好些。
他宁愿孤注一掷,但也要弄个明白。
相应于“实让”、“虚让”,容忍性让步句又称为“忍让”。
d.忍让和实让、虚让
“忍让”、“忍让”,“忍让”的目的为了抉择,所以对于“忍让”来说,所让过的是事实的情况还是虚拟的情况并不重要。所以,在忍让句中,前一小句可以是对事实情况的让步,也可以是对虚拟情况的让步。
d1.当忍让的内容是事实情况时,忍让和实让相同:
那时候,他宁肯自己挨饿,也要让孩子吃饱。
当时,她宁可睡在马路上,也不愿再回那个家。
d2.当忍让的内容是虚拟的情况时,忍让和虚让相同:
我宁可自己跳进地狱,也要把她救出来。
必要的时候,宁可自己牺牲,也要保护群众。
不过,尽管A可实可虚,但终归是忍让,这是“忍让”不同于“实让”和“虚让”的个性特征。
下边是对上述三种让步关系的比较总结:
     事实性让步句    虚拟性让步句    容忍性让步句
典型格式    虽然A,但是B。    即使A,也B。    宁可A,也B
格式含义    承认A,但与B无关    承认A,但与B无关    忍让A,但要B
A的虚实    A实    A虚    A可实可虚
转折隐显    显性转折    隐含转折    隐含转折 
从中可以看出三种让步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假转关系
1.假转关系的含义
假转关系,也就是假言逆转关系,说的是前一个小句指明一个事实A,接着指出如果不这样就会成为B事。
2.典型格式
假言性逆转关系的典型格式是: 
例如:
这话该说了,否则就晚了。
快走吧,不然就来不及了。
第七章 复句
3.特殊格式
有两个特殊的格式:
(1)因为A,否则B:强调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假言逆转关系。如:
他和小马因为化了装,否则也难进城。
他因为有事没有参加打斗,不然,那顿打是免不了的。
(2)要不A,否则B:强调A、B选择项之间的假言逆转关系。如:
要不照我的意思办,否则,我饶不了你。
要不照我的意思办,不然,就照小王的意思办。
由上边的种种讨论可以知道,假言逆转关系的总体特征是含有假设、否定、逆转三方面特性的一种转折关系。
上边讨论的是汉语广义转折关系的一些内容,总之,不论是直截了当的转折,先让步后进行的转折,还是假言的转折,都是转折关系。
第七章 复句
七、复句的扩充——多重复句
(一)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又叫多层复句,说的是包含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小句,即包含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关系的复句。如:
因果          假设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
“多重”是多个关系层次的意思,没有三个以上的小句,就不能构成多个层次,但是,上边说三个以上的小句可以构成一个多重复句。但是这三个小句之间如果不构成不同层次关系,也就不能构成多重复句:
并列    并列    并列
山青了,|树绿了,|花开了,|江水也格外清了。 
第七章 复句
(二)分析多种复句
如前所述,多重复句是一种构成成分相对复杂、内部结构层次也相对复杂的句子。所以相对于简单的复句(包含两个小句,只有一层关系的复句),它的内部结构、语义关系都是需要加以分析的。
有两种分析方法:句中加线标明法、图表表示法。
1.句中加线标明法,又叫加线法,有三个要点:
(1)看清被分析的多重复句包含几个可以成为“小句”的单位。用数字依次标明它们的顺序。
(2)弄清各小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关键是要把握每个关系词语的管辖范围。没有关系词语的可以尝试添加一些关系词语,以正确判断复句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3)用单竖线“︱”划出第一个层次,并注明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分别分析前后两个部分,用双竖线“‖”标出第二层次,并指出其间的关系,依次类推。如:
第七章 复句
2.图表标示法,又叫“图解法”或者“层次分析法”。要点有二:
(1)用数字标出各可以成为小句的单位的顺序。
(2)用层次切分的方法逐层加以图解,并标明每一个层次上的语义关系。如上边的句子还可以分析为:
  
下边是几个相关的练习(请分析多重复句):
(1)她虽然认为老爷子挑花了眼,却不愿意忤逆了丈夫的心,就同意了两个孩子的这桩婚事。
(2)他的小腿浮肿还没有消退,因此,虽然该走的路他还能走,但只要能少走,他就不愿多走一步。 
参考答案:
转折            因果
(1)她虽然认为老爷子挑花了眼,‖却不愿意忤逆了丈夫的心,|就同意了两个孩子的这桩婚事。
因果              转折     条件
(2)他的小腿浮肿还没有消退,|因此,虽然该走的路他还能走,‖但只要能少走,Ⅲ 他就不愿多走一步。
第七章 复句
八、紧缩复句——紧缩句
(一)紧缩句
复句可以扩展,扩展了的简单复句成为一个多重的复句。复句也可以紧缩,紧缩后的复句就变成一个内容不变但形式上相当于一个单句的实体。如:
谁要是动,就炸死谁。
→谁动炸死谁。
只有有了水,才能游泳。
→有了水才能游泳。
比较可知:
(1)紧缩句在语音上是紧缩的:紧缩掉了原来小句间的停顿。
(2)紧缩句在结构上也是紧缩的:一些句间的关系词语得到了简省。
这样,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句子:在结构,它近似于单句,当它出现在复句内部时,只算一个小句,但是,又有别于单句:它表达了一个一般由复句才能表达的语义内容。紧缩句一般不做句子成分分析。
所以,所谓“紧缩句”,指的是:
原本构成复句的几个小句紧缩在一起形成的句子。它是用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语言现象。 
第七章 复句
(二)紧缩句的种类
汉语的紧缩句通常有两种类型:无标志紧缩句和有标志紧缩句。
1.无标志紧缩句
指原本构成复句的几个小句直接结合在一起,中间没有明显的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任何标点隔开,句子比较简短。如:
人欢马叫。 (并列)
雨过天晴。 (连贯)
人逢喜事精神爽。 (假设/因果/条件)
明天你去呀我去? (选择)
你不高兴我高兴。 (并列/转折/因果)
因为没有具体的标记,所以有些句子隐含的语义关系不容易明确。
第七章 复句
2.有标志紧缩句
指有一定形式标记的紧缩句。根据形式的不同又区分为三种小类。
(1)有成对关系词语作标记的紧缩句 
a.不A不B。 相当于“如果A……就B。”如:
钟不敲不响。
咱们不见不散。
b.非A不B。 相当于“除非A……就B。”如:
我非京剧不听。
他非找到凶手不罢休。
c.不A也B。 相当于“即使A……也B。”如:
这个道理不说也懂。
路不好走也要去。
d.再A也B。 相当于“即使A……也B”。如:
困难再大也不怕。
你再闹也没用。
e.一A就B。 相当于“A,接着B。”、“只要A,就B。”比如:
他们俩一见面就吵架。(A,接着B。)
这绳子一拉就断。(只要A,就B。)
f.越A越B。 相当于“越A……就越B。”如:
姜越老越辣。
他越说越激动。
(2)单个关系词语作标记的紧缩句
a.A才B。 相当于“只有A,才B。”如:
无私才无畏。
爱拼才能赢。
b.A就B。 相当于“只要A,就B。”如: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锯响就有末。
c.A又B。 相当于“A,但是B。”如:
想看又不想看。
住又不能住。
d.A也B。 相当于“即使A,也B。”如:
天蹋下来也不怕。
县长请也不去。
e.A都B。 相当于“无论A,都B。”如:
干啥都得专一。
买啥都来这里。
(3)复用疑问代词作形式标记的紧缩句。数量不多。如:
这孩子谁见谁爱。(不论A,都B。)
这地方要什么有什么。(不论A,都B。)
那里有桌子,你爱用哪张就搬哪张。(如果A,就B。)
其中的疑问代词都是任指的用法。
第七章 复句
九、复句和单句 
(一)复句和单句的对立
复句和单句都属于句子范畴,它们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都有一个句调。复句有简短的,而单句也有复杂的。因此,复句和单句有共同之处,但也应该有所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不是一刀两断的区别,而是一种交错的关系。
典型的单句和复句在结构上是对立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复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小句,因而,复句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小句或者单句形式。
2.单句的直接组成成分是句子成分,一个单句只能分解为不同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等等。下边是几个相关的例子。
小王和小李/可能不会来了。(主谓)
因为有事,小王和小李可能不会来了。(小句+小句)
小王可能不会来了,小李可能不会来了。(小句+小句)
形式上的长短不是判别复句和单句的标准:复句不一定很长,单句也不一定很短。如:
你听,我就吹。(复句)
邓小平同志1975年的言论,反映了他在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狠抓各项工作的整顿,为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为促进安定团结和国民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巨大努力。(单句) 
第七章 复句
(二)单句和复句的纠结
典型的复句和典型的单句之间有着明显对立,但在交界线上,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纠结的现象,具体说,有三种值得注意的情况。
1.复句格式用于单句之中
表面上看,在一些句子中,用上了“只有A……才B”、“只要A……就B”等使用单位,似乎是复句,但是,实际情况是,这里的“只有”等语言单位在主语、状语之间起强调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去掉这些关系词语,就可以看到句子的结构上的特征。如:
只有小王,才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用于主语之前)
无论文臣武将,都不得靠近。 (用于主语之前) 
即使在上学的时候,她也拿着一根棍子。 (用于状语之前)
不论什么时候,你都要小心谨慎。 (用于状语之前)
第七章 复句
2.某个小句是非主谓句形式,可能被认作修饰成分。如:
连贯关系   并列关系
半月春风,|草绿了,‖桃花也打苞了。
并列关系
高高的梯田,|山上有了绿意。
并列关系    解注关系
有的要吃,‖有的喊睡,|一片乱哄哄的叫喊声。
并列关系         解注关系
小船一会儿飞上浪头尖上,‖一会儿又埋在浪头底下,|好大的风啊!
第七章 复句
3.有的句子外观上难以判断是单句还是复句。如:
他们已经买了瓦,烧了砖。
(1)看作单句:“已经”一直管到“烧了砖”。
(2)看作复句:
a.“烧了砖”承前省略了主语“他们”;有语音停顿。
b.该句子可以扩展:
他们已经买了瓦,烧了砖,准备了足够的水泥和木料,打算过几天就动工盖房子……
在这样情况下,就只能将它认作是一个复句。
下边有一些相关的例子:
我们要吃,要喝。
我们还要善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新房子特别宽敞,明亮。
我请求你,要注意点影响。
4.一个硬性的规定
教学上要求学生怎样辨别单句、复句,所以,要划清界线,上边各句在教学上可以做一些硬性的规定:
在单句、复句发生纠葛时,凡是有语音停顿、书面上加了逗号的,可以判定为一个复句,并且可以认为其中有的小句在结构上有所简省。
以上讨论的是汉语复句的一些基本问题。实事求是地说,汉语复句的研究在汉语语法各个部分中,是比较详尽、系统、结果可靠的一个部分。但并不是说,其中的所有问题都已经得到合理的、科学的提示,汉语复句中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发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郑贵友讲义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