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真题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种教育法规、规则、条例等。
2、课程标准:
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指导性文件,是各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3、教学策略:
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4、操行评定评价法:
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状况作出评价的方法。
5、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底到高层次分为5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6、创造性思维:
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7、非学校化社会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激进主义教育改革思潮,倡导者是美国的伊里奇。他认为近代以来所建立起来的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校体系,具有压制性、同质性和破坏性,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降低了人类自我成长的责任心。因此,应彻底颠覆制度化的现代学校教育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学校化社会,代之以自主学习的“教育网络”,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人人平等、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
8、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学生评价:
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根据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0、注意的集中性:
在注意状态时,心理活动或意识能长时间停留在选定的刺激物上,以便对其作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11、亲社会行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道德标准,面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助人、谦让、捐献、自我牺牲等。
12、教师专业化发展:
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3、课程:
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以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4、教育评价:
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定的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15、心理健康:
(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智力正常,乐于学习和活动;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状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为正常;自我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主要判断依据有:统计常模、社会常模、社会适应状况、心理成熟度和主观感受等。
16、发散思维:
也叫分散思维,从所给予的信息中产生众多信息,或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自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其特点是求异和创新。
二、简答题
1、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活化文化:由存储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
(3)选择文化:根据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
(4)批判文化:是选择功能的深化,还具有改造功能;
(5)交流、融合文化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
(6)更新和创造文化:教育对文化选择、批判、融合、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更新发展;教育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2、学生的本质特点
(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认识对象:概括化的经验体系,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原因:教学活动的任务;学习时间有限;可缩短不成熟期,今后顺利发展;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最明显的时期,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更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上,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还变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上。
3、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主要指弄清问题的特点和条件,其依赖的基础是搜集与问题有关的大量资料
(3)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则和方法,凭借已有知识经验推测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4)检验假设:通过一定方法确定所提出的假设是否符合实际,或符合某些原理原则、公式
4、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应具备的素养
(1)对教育教学改进的热情,有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意识;
(2)有终身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及时了解和把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知识;
(3)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
(4)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教育教学研究体现客观、科学的本真特性;
(5)独立的教育研究精神。
5、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社会生活环境问题
(1)社会规范失控
(2)文化商品化,整个文化娱乐商场呈现低俗化倾向
(3)城市化影响,社会控制力削弱,个人空间结构与社会心理变化
(4)价值多元观
(5)人口流动影响
学校教育失误
(1)指导思想偏差
(2)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
家庭生活环境问题
(1)家庭生活“四过现象”:过高期望,过多照顾,过多爱护,过度保护
(2)家庭中出现“教育真空现象”
(3)家庭结构变化: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破裂家庭
6、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3)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在教学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景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是认识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7、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
(1)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2)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
(3)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
(4)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变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革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
8、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变革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价值观念的取向上,多元化是当前中学生思想和行为最明显的特点;
(2)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学生性格缺陷首先是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使孩子成为全家人的中心,受到过分的重视与溺爱;
(3)德育手段,跟不上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以二十世纪的方法去教育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使学生缺少兴趣,产生厌烦。
(4)应试教育阻碍着大教育的发展首先,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根深蒂固,使得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太重视升学率
(5)学生在校自主时间少,身心健康难以得到全面发展学生在校就是上课、学习、做作业、课业负担重。
9、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意义
(1)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
(2)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
(3)有利于向学生学习
(4)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及相关知识,教学活动的基础);条件性知识(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教育学科知识和技能);实践性知识(课堂情境知识,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技巧,教育智慧和教学风格)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分析研究学生的能力;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调控和反思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发展规划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11、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1)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2)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1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活即教育”是理论的核心内容,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2)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3)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4)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一书本为中心。
13、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1)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楷模感;(5)理解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
(2)善于创新,给学生以敏锐感;(6)富于同情,给学生以信任感;
(3)豁达坦率,给学生以宽厚感;(7)谦虚诚恳,给学生以民主感;
(4)办事果断,给学生以效率感;(8)博学多才,给学生以钦佩感;
班主任要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14、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高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5、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世界观教育是蔡的独创,他也是近代第一个提出美育的人。
(2)教育独立思想:1922年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教育独立应包括教育经费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教育行政独立。
16、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表现为:提高劳动自觉性,缩短掌握新技术和转换工种的必要时间,形成解决复杂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文明、参与生产管理能力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文化技术的生产;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人和科学技术都是潜在的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可能因素。但要使二者真正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因素,就必须使这些潜在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些又依靠
教育。
通过教育,人掌握了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的劳动力;通过教育,科学技术以劳动者为载体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于是,教育因此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18、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明确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
(4)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19、教师主要的职业角色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播着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20、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1)钻研和分析课程标准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
(3)确定教学目标分类
(4)列出综合性目标
(5)陈述具体的行为目标
2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更加客观、深刻,自我概念还不够完整、系统;
(2)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内心存在着“成人感”与幼稚型的矛盾冲突;
(3)内心体验更加丰富、细腻、内敛,表现出情绪的两极性特点;
(4)自尊心强,承挫力差,容易体验到自卑感
(5)表现出明显的逆反心理,易产生亲子间的冲突
22、学校生活的重心认识从知识传授向培育丰富人性的转变
要形成培育学生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学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必要的改革
(1)让学生从受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2)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时间和空间,要使学生发展丰富的人性,就必须使他们在身心安定、愉快的情景下学习,这就要求学校生活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3)要重建校园文化,变革学校生活和设计,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问题;
23、注意的类型
(1)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及任务要求,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学中:掌握教学规律;内容新颖丰富;方法多样,语言生动富于变化;声音快慢加重;手势
(2)随意注意:预先有预定目的任务,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保持的注意;
教学中:帮助学生预定目的任务;使学生了解知识意义和价值;引导良好的学习活动组织习惯
(3)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标但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学中:当教授完复杂的智力活动后,要利用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手段设法增进学生兴趣
24、信息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学校的类型;学校教育网络的建立;学校市场化;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学校教育观念方面的改革
(2)教育的国际化和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3)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解释:生产性---->政治性、文化性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学龄阶段-->人的一生; 青少年-->所有社会成员
25、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对人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2)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确定价值、标准、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受教育者(对学生外部调控和学生自我调控)
(3)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三个功能互相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的发挥需要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26、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师生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背景中,与师生双方密切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作为老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作为学生:
(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
(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交流,努力和教师保持良好关系
27、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拓展方法的运用,引发对教学理念的追求,增进教师对学生需求的了解,促使学生成长
(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
(3)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4)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价值感和尊严感
(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
28、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及如何培养
(1)构成:创造意识、推理能力、变通能力、灵感、机智
(2)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3)培养:激发学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教给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29、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A.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B.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
C.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30、制定教学策略主要考虑的依据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5)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3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知觉情景的影响:知觉情景越简洁明显,有关的条件越容易感知,问题越容易解决
(2)定势的影响:定势指心理活动一种特殊准备状态。即某一思维程序解决一类问题的习惯
(3)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物体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
(4)情绪和动机状态:恰当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积极情绪使问题顺利解决
(5)原型启发: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6)人际关系
32、师生关系的内涵: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33、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教育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师生本身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对学校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