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矿床思考题答案(供参考)

高等矿床学思考题 
1.岩浆矿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成矿和成岩作用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
(2)矿体主要产在岩浆岩母岩体内;
(3)浸染状矿体与围岩一般呈过渡关系(渐变过渡或者迅速过渡),贯入式矿体有清楚明显的界限,围岩蚀变不发育,但自变质作用较普遍;
(4)矿石的矿物组成与母岩的基本相同,仅矿石中矿石矿物相对富集;
(5)多数岩浆矿床的成矿温度较高,达 1200~1500℃;
(6)矿床主要和镁铁质岩 -超镁铁质岩等有成因联系,少数矿床与碱性岩或碳酸岩有关 
2.岩浆矿床有什么成矿专属性?这些专属性是受什么因素控制?
成矿专属性主要表现在:与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主要为铬铁矿矿床,与超基性 -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主要为铂族元素矿床,与基性 -超基性岩有关的岩浆矿床主要为 Cu-Ni硫化物矿床,基性岩有关的是钒钛磁铁矿矿床,深成碱性岩有关的是磁铁矿 -磷灰石矿床,金伯利岩浆有关的是金刚石矿床,蚀变花岗岩有关的是稀有及稀土元素矿床,安山岩有关的是磁铁矿 -赤铁矿矿床等;受控因素:
(1)
原始岩浆的性质和所含有有用组分的多少,对能否形成岩浆矿床有重要影响。例如铬、镍、钴、铂和钛等元素在基性、超基性岩中的含量远比中性岩和酸性岩中的高,所以这些矿产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密切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
(2)
岩浆岩挥发分含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控制,岩浆中含有适量的挥发性组分对形成岩浆矿床是有利的。挥发性组分容易与成矿金属络合,防止其分散到早期晶出的造岩矿物中去。
(3)
岩浆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酸碱度变化;
(4)
大地构造背景,不同的岩浆矿床与特定的岩浆岩有关,而一定类型的岩浆岩又与特定类型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关。例如伸展构造背景有利于幔源岩浆的形成,形成的超基性岩,金伯利岩,碳酸岩等分别对应不同岩浆矿床的形成。 
3.岩浆岩含矿性受什么因素控制?如何判别含矿性好坏? 
.岩浆源区,初始岩浆 /母岩浆的性质及其所含有用组分的多少,部分熔融程度
.岩浆侵位过程中的结晶分异和流动分异,形成铬铁矿堆晶层。 
.岩浆体系中硫饱和程度、Fe饱和程度,岩浆发生熔离作用等其中硫饱和途径主要有:不同性质岩浆混合作用、地壳围岩含硫地层的同化混染、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的结晶分异、长英质地壳的加入等等。如何判别含矿性好坏?含矿性的好坏可以通过研究岩浆岩来建立相应的机制,例如建立镁铁 —超镁铁岩含矿性的判别方法如下:
( 1)利用橄榄石的定量模拟计算来分析橄榄石中 Ni的含量 —受结晶分异作用的影响和受硫化物熔离作用的影响,
( 2)通过 Re-Os 同位素可以判定岩浆的混染程度、硫化物富集过程,
( 3)硫同位素是判断岩浆硫化物矿床硫的来源的有效方法,
( 4)利用 PGE含量来模拟母岩浆部分熔融程度的高低,
( 5)全岩的 Cu/Zr 比值是判断硫化物熔离的有效手段,
( 6)岩相分异对矿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已有矿体的保存或破坏作用 
4.正序与反序侵位序列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由基性岩浆分异的火成岩(包括纯橄榄岩、橄榄岩、辉石岩、苏长岩、辉长岩及斜长岩等)所构成的层状盆或漏斗状侵入体,岩体具良好的韵律层和旋回性,自下而上依次为超基性-基性或者是较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此序列为正序,反之为反序;
正序的形成是由于基性岩浆在深处由于结晶分异作用的进行,超基性-基性的物质结晶温度高,而先结晶,因比重大而发生重力分异,在底部先形成超基性 -基性岩层,而后伴随岩浆的冷凝、温度的下降,中性物质开始结晶分异,沉积于中间层,最后是结晶温度最低的酸性物质的结晶固结,它在最上层,这样就形成了正序序列,其可能来源于一个岩浆房,属同一期次的岩浆;
反序序列则不一样,可能为多期侵位的,它是酸性岩浆先喷发沉积在底部,而后中性岩浆次喷发就位于在中间,基性的岩浆最后喷发到顶部而形成的。也有可能与岩浆本身的物理性质有关,酸性不易流通,常就位在底部 
5.同样是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为什么蛇绿岩套含 Cr,而陆相热侵位的镁铁质-超镁铁
质岩则含 Cu-Ni?
陆相热侵位大型 Ni-Cu-(PGE)硫化物矿床与板内大火成岩省、科马提岩和镁铁 -超镁铁质
岩浆中富金属硫化物熔体的堆积有成因联系,且多与地幔柱事件相关。超镁铁质岩浆富 Mg,贫硫,侵位上升速率快,在地壳多有含硫围岩的加入( norilsk)。而镁铁质岩浆贫 Mg,再结晶晚期多会熔离出硫化物并成矿(金川)。前者硫饱和机制多为地壳硫的加入,或者多为结晶分异或围岩混染或岩浆混合所导致的降温、升压、降低 Fe含量、增加硅含量,从而导致各自硫饱和。
蛇绿岩豆荚状铬铁矿形成于以下环境:洋中脊环境;大洋环境的俯冲带上( SSZ)(弧后盆地、岛弧及弧前环境)多与超镁铁质岩浆的早期结晶堆积有关。陆相热侵位
(1)陆壳厚,围岩混染作用大,同化地壳中含硫(也有硅)围岩;
(2)地热梯度高,科马提质岩浆参与成矿;
(3)发生交代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贡献。
(4)原地就位,熔离成矿蛇绿岩
(1)形成于板块构造机制建立后的大洋岩石圈,而后通过俯冲作用构造就位;
(2)主要赋存于地幔橄榄岩中,方辉橄榄岩及纯橄岩为其成矿专属岩石。
(3)豆荚状铬铁矿中铬主要来自于原始地幔。二者差异现归纳如下 
1) 有用元素存在形式不同。陆相热侵位的铜镍矿中有用元素铜和镍大都以硫化物形式存 
在,而蛇绿岩型铬铁矿矿床的铬则存在于氧化物中,蛇绿岩套中铬铁矿成矿机制是在上 
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石榴石、单斜辉石不一致熔融形成铬尖晶石(铬铁矿),同时斜 
方辉石融化形成橄榄石(成因有很多种,以上来自课件);  
2) 成矿物质来源不同。铜镍矿床的矿质来源主要为被交代的再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大多 
有围岩中硫元素(有时也有成矿金属元素)的加入。而蛇绿岩型铬铁矿矿床的矿质来源 
很可能全部来源于深部原始地幔。  
3) 科马提质岩浆的作用。科马提质岩浆的参与会直接作用,有利于形成铜镍矿床,而蛇绿 
岩型铬铁矿矿床中没有类似的报道。  
4) 形成的构造背景不同。陆相热侵位的铜镍矿形成于大陆环境中,且偏向于克拉通边缘等 
部位,蛇绿岩型铬铁矿主要形成于大洋环境的地幔橄榄岩中。  
5)  a蛇绿岩套中铬铁矿床形成时,上覆的是洋壳;陆相热侵位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形成 
铜镍硫化物矿床时上覆的是陆壳。洋壳比较薄,矿床形成时的上覆压力比较小,陆壳较
厚,矿床形成时上覆压力大。压力更大有利于硫化物更充分熔离,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 b蛇绿岩套代表残余的洋壳,其初始形成时演化时间比较短,迅速固结,可能还无法达到硫化物饱和熔离,铬铁矿结晶时间早,所以容易富集成矿,最后随蛇绿岩构造就位。而陆相铁镁质 -超铁镁质热侵位,演化时间较长,后期演化同化混染围岩成分(如 S)容易达到硫化物饱和熔离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现今发现在陆相铁镁质 -超铁镁质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深部可能也存在铬铁矿床。 
6.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的最关键控制因素?母岩浆性质——形成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先决条件,因此是最关键的控制因素。首先,母岩浆的性质决定了 Cu、Ni、S、PGE等成矿元素含量。例如:富 Cu和 PGE矿床的母岩浆通常是地幔柱来源的;富 Ni矿床的母岩浆通常是非地幔柱性质的;如果母岩浆是由于地幔在低压下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拉斑玄武岩,母岩浆氧逸度低,硫饱和,则其所含的 Cu、Ni-PGE等成矿元素少,难成大矿;如果母岩浆是地幔在高压下高程度部分熔融(如科马提岩),所形成的母岩浆则含有较多的 Cu、Ni-PGE等成矿元素,成大矿的潜力大。其次,母岩浆的性质 (温度和量 )某种程度决定了其能同化混溶围岩的量,即还原硫的吸收能力。母岩浆 Mg#越高,岩浆温度越高,上升侵位时能量越大,能在几乎保持液态的情况下同化更多的地壳的还原硫,利于成矿元素的沉淀成矿。 
7.
地幔源区经历俯冲作用是否有利于成矿?
8.
如何确定母岩浆性质?冷凝边:通常代表着最早冷凝晶出的母岩浆,但也混染有围岩的成分。直接粉末测量主微量,可以代表母岩浆的成分。熔融包裹体:较为直接,但是如何判断熔融包裹体是最为原始的母岩浆还是经历一定的结晶分异的演化的岩浆;一般采用最大 Mg#值的熔融包裹体为母岩浆。方法: LA,内容:熔融包裹体的主量和微量成分,进而获得母岩浆的微量成分,主量可选择性使用;最早结晶的侵入岩:排除堆晶结构对估算的影响, Mg值的估算通常加上后期结晶出的岩体,并合理假定二者的相对含量,这样二者混合的成分通常代表母岩浆。方法: LA,内容:单斜辉石的微量成分,进而获得母岩浆的微量成分,部分微量元素要小心使用最早结晶的橄榄石:但是需要满足很多假设条件(如假设是平衡熔融, KD = (FeOmelt)/(FeOOl) 
是!  
a) 经历俯冲作用的幔源,通常在成分上是更为饱满的,因此更容易诱发部分熔融,产 
生成矿的母岩浆  
b) 经过俯冲交代的地幔源区,通常由于水流体的加入导致源区氧逸度升高,而氧逸度 
的增高,提高了硫在岩浆的溶解度,使得岩浆中硫是不饱和的,进而能携带更多的 
成矿元素如: Cu、Ni-PGE。  
c) 俯冲板片本身含有较多的成矿元素,因此经历俯冲交代的地幔能更加富集成矿元素  
d) 由于俯冲交代,使得原来赋存在地幔的成矿元素的硫化物不稳定,因而在地幔部分 
熔融时,这些成矿元素将更大程度地进入岩浆 
* (MgOOl)/(MgOmelt) =0.3,合理得出母岩浆最开始晶出的橄榄石的牌号,可以讨论下这里);无法得到微量元素含量;得不到成矿元素的含量;含水岩浆不适用。方法:电子探针,内容:橄榄石的主量成分,进而获得母岩浆的主量成分。 
9.橄榄石的结晶分异、与硫化物之间的反应对成矿的利弊?(邹屹)有利也有弊有利是因为橄榄石的结晶分异能降低岩浆中二价铁的含量从而降低硫化物在岩浆中的溶解度使得硫化物熔体在后期演化中分离成矿;有弊是因为橄榄石的结晶分异会使得成矿元素 Ni Cr进入结晶相橄榄石从而造成成矿元素的丢失不利于成矿。二者的利害关系,取决于岩浆中硫化物的所占的比例、硫饱和并与硅酸盐熔体分离的时间、及熔离前橄榄石结晶分异的持续时间。(陈喜连) 
1) 对于铜镍硫化物矿床,富含金属元素的硫化物熔体从硅酸盐中的熔离有利于该类矿床的 
形成。而硫化物在硅酸盐中的溶解度受到熔体中 Fe含量的控制, Fe含量越高,硫化物 
的溶解度越大,因此岩浆中含有较多的 Fe则不利于硫化物的熔离。  
2) 在硅酸盐岩浆中,早结晶的橄榄石具有高的 Fo和 Ni含量,此时岩浆中 Fe含量较高, 
晚结晶的橄榄石开始含 Fe,此时岩浆中的 Fe开始减少。
3)结晶的橄榄石在一定程度上会和与出熔的硫化物熔体发生反应,发生 Fe-Ni交换,使得
橄榄石中 Ni增加,而硫化物熔体中 Ni减少。综上,橄榄石结晶不能太早,因为太早会造成熔体中 Fe含量很高,硫化物熔体很难从中出熔;也不能太晚,因为太晚会与出熔的硫化物熔体发生反应( Fe-Ni交换),造成硫化物熔体中 Ni浓度的下降。王开元
橄榄石是岩浆演化早期结晶的矿物,橄榄石的结晶,降低了熔浆中 Mg,Fe,Mn,Ti,Ni,Co等元素的含量,不利于岩浆矿床的形成,但对于铜镍硫化物矿床,橄榄石的结晶提高了熔浆中 S的浓度,利于硫化物的饱和熔离,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硫化物熔离的主要原因就是硅酸盐矿物的结晶。橄榄石与硫化物之间的反应利于成矿,在硫化物熔离之后,会与橄榄石发生 Fe—Ni的交换反应, Ni会更多的向硫化物中富集, Fe则向硅酸盐熔浆中转移,而且随着硫化物中 Ni的含量的增加,该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越利于 Ni的富集和铜镍矿的形成。
10.岩体形态、产状对成矿的指示? 
1) 贯入式矿体,能形成块状特富矿;复式岩体体积愈大,矿床规模愈大;  
2) 成矿岩体岩性为超镁铁质-镁铁质岩,产状较缓,多呈岩盆、岩席或岩床状,多为深部 
熔离-就地熔离作用成矿。  
3) 成矿岩体岩性多为单一超镁铁质岩以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体规模较小,产状较陡, 
多呈岩墙、岩株状,主要为深部熔离-贯入作用成矿(有时间共同讨论)  
11、根据 .erny & Ercit (2005)的分类,加拿大 Tanco矿床属于哪个类型? Li-Cs-Ta(LCT)型和 Nb-Y-F(NYF)型加拿大属于前者 12、伟晶岩中绿柱石的化学分子式、其产出的颜色、晶形、所在结构带及共生矿物组合 
I:化学分子式: Be3Al2[Si6O13] 
II:从外带到内带(演化程度逐渐增大): 
III:颜色:绿柱石绿色→白色→浅玫瑰色 
IIII: 晶形:绿柱石长柱状→短柱状→板状; 
IIII:所在结构带及矿物共生组合:
发育好的伟晶岩内部结构分带:边缘带、外部带、中间带、内部带
边缘带:主要是细粒的石英和长石(长英岩带)
外侧带:主要由文象花岗岩和斜长石,微斜长石,石英和白云母组成(文象伟晶岩带)
中间带:主要有长石石英云母和绿柱石,锂辉石,是稀有金属有利的矿化地段。外侧带:主要有石英长石锂辉石组成,晶粒粗大。 13、富水和挥发分硅酸盐熔体在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富水和挥发分硅酸盐熔体特征:高挥发分、低粘度和密度、高溶解性和活动性。 
.水与挥发分使熔体扩散速率加快,使 Si,Al在较低温条件下快速移动。 
.降低岩浆的粘度和矿物结晶温度(水的降低作用大) 
.挥发分中 Cl、F等可与成矿元素形成络合物,以便富集在后期成矿,挥发分具高热容,
利于长期缓慢结晶。陈喜连
(1)含水量对于独立超临界流体相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独立超临界流体相的分离是伟晶岩形成的关键。
(2)含水流体可运移巨晶所需的物质组分,加大晶体生长,完成晶体和流体的就地平衡,晶体表面需富挥发分可以降低熔体粘度 ,促进短时间内所需的扩散,形成巨晶。
(3)高的挥发分可以加强不混溶程度,有利于稀有金属的迁移和富集。第三章思考题 
1.花岗岩的主要分类及其相伴的成矿作用?
花岗岩根据其物质来源和化学成分不同可以分为 I型、 S型、 A型及 M 型 4种类型:
(1)I型花岗岩:是偏铝质到弱过铝质岩石,其来源是下地壳的中基性火山岩及其变质产物,在矿物成分上,不含过铝质和过碱质矿物,黑云母和角闪石是其主要的镁铁矿物。
(2)S型花岗岩:是过铝质岩石,其来源主要是上地壳的沉积岩类,以含白云母、堇青石、石榴子石等过铝质矿物为特征,含钛铁矿副矿物。
(3)A型花岗岩:是在非造山带产出的,相对碱性的无水岩浆产物。化学成分是过碱质的,典型的 A型花岗岩是偏铝质的。常含钠质角闪石和钠质辉石。
(4)M型花岗岩:产于岛弧、大洋中脊和和大洋岛屿构造环境的花岗岩,多呈偏铝质的斜长花岗岩小型复合侵入体与岛弧火山岩相伴生。
花岗岩类型及其相伴的成矿作用: S型花岗岩与锡矿化关系密切, I型花岗岩与 Cu-Mo-W矿关系密切,同时与斑岩铜矿化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关系。 
2.
高氧化岩浆与高氧化成矿流体的表征?高氧化岩浆表征:岩浆中出现硬石膏、磁铁矿、磷灰石等矿物。
高氧化成矿流体表征:热液硬石膏和磁铁矿出现。 
3.
中酸性岩的成矿专属性是什么?受什么控制?
矽卡岩 Fe Cu矿-石英闪长岩、闪长岩等较为中性岩石
斑岩铜矿 -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偏酸性浅成岩 
Cu-(Pb-Zn)-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 
W-Sn-Mo -更加酸性的花岗岩类
主要控制因素:岩体的化学组成、岩浆演化程度、不同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背景值 
4.为什么多期杂岩体有利于成矿?
一般说来,岩浆的多次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复式岩体利于成矿,且晚期侵入阶段多与成矿密切相关。多期侵入体现深部岩浆房较为彻底的分异,是金属元素更加富集在某一期岩浆中(一般来说为晚期阶段)。另外,多期岩浆活动也可多次携带金属物质,多次叠加即可成矿。第四章思考题 
1.斑岩矿床的主要特点及开采品位的变化
斑岩型矿床矿床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侵染状矿床。其共同特征是:
(1)绝大多数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
(2)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在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
(3)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含矿斑岩侵入体的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 K2O一般大于 Na2O。矿化类型和岩体的酸性程度有关,据统计, SiO2含量 62%-68%的斑岩主要形成铜矿体, SiO2>68%的斑岩主要形成以钼矿为主的斑岩型矿床。
(4)矿体围岩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由内向外分别为钾化带、似千枚岩化带、泥岩化带、青磐岩化带、边缘带。
(5)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细脉网脉状构造。其中钾化带的矿石中浸染状为主和细脉状矿石,似千枚岩化带为细脉状和浸染状,泥化带为细脉状,青磐岩化带为细脉状和脉状,边缘带为脉状。主要矿石矿物有含金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金等。
(6)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自矿化中心向外主要为: Mo矿化、 Cu矿化、 Au-Ag矿化。
开采品位变化:矿化主要发生在黄铁绢云岩化带,从中心钾化带至黄铁绢云岩化带品位
越来越富,从黄铁绢云花带至青磐岩化带品位越来越贫 
2.斑岩矿床的垂直延伸尺度?高品位斑岩铜矿的特点? 
▲体系的顶部-爆破角砾岩筒、同源层状火山锥等构成; 
▲上部存在大脉型黄铁矿和铅锌银矿脉 ,向下裂隙增多呈细脉并逐渐变窄变细; 
▲体系中部-斑岩岩株和蚀变矿化体 , 细脉和网脉状裂隙 ; 
▲体系的下部和底部-似斑状斑岩柱和等粒状花岗质岩基垂向延伸一般在 4km这个范围内。 
.高品位斑岩铜矿的特点?
细脉交错而密集,反映裂隙发育;蚀变强,分带明显;多期成矿作用叠加;热液角砾岩型矿石发育,反映其热液充足;成矿斑岩体为多次分异后的岩体,矿质相对富集。金属硫化物主要为铜矿物,如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含量低;地表发育较厚的次生富集带;范晶晶深部具高位岩浆房,携带矿质的熔浆可经过多次分异作用而使矿质相对富集,表现为发育多期次中酸性火山 -侵入活动构成的复式杂岩体,小岩株成大矿;高氧化的岩浆 -成矿流体体系;较早出溶的高盐度超热岩浆流体,深部分离浅部就位;长时间大规模火山去气作用;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及次级横向断裂发育、破裂裂隙分布广且密度较高;热液蚀变分带明显且面积较大。 
3.浅成低温金矿的分类及特点根据流体的氧化还原性质,浅成低温金矿可以分为低硫化型和高硫化型两类:
(1)高硫化型( HS),相当于明矾石 -高岭石型,由酸性、氧化的热流体形成(高硫化作用)。
(2)低硫化型( LS),相当于冰长石 -绢云母型,由近中性、还原的热流体(低硫化作用)形成。主要特征:低硫型:
(1)矿体形态:明显的脉状为主(石英脉),有网脉状
(2)围岩蚀变:在靠近矿脉壁的围岩中发育冰长石、硅化(石英和玉髓)和绿泥石化;向
外为绢云母化、伊利石化,再向外为泥化蚀变矿物(高岭石和蒙脱石),最外带为青磐岩化。
(3)矿石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为主,可见孔洞充填状(条带、胶状、晶簇状)和角砾状构造。
(4)矿石矿物:黄铁矿、金银矿、自然金、闪锌矿、方铅矿、方铅矿、毒砂等;脉石矿物:石英、玉髓、方解石、冰长石、伊利石、碳酸盐等。
(5)成矿元素组合:以 Au、Ag、Zn、Pb为主, Cu、Sb、As、Hg、Se为辅。
(6)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含有来自岩浆的挥发份 S和 C,属还原、近中性流体,盐度 w(NaCl)小于 3.5。高硫型:
(1)矿体形态:不规则体型(残余多孔状硅核)
(2)围岩蚀变:核部为强硅化的残余多孔状硅核,其外为高级泥化带(主要为明矾石和高岭石,还有迪开石、叶腊石等),再向外为泥化带(伊利石化、蒙脱石、少量绢云母化);最外带为青磐岩化
(3)矿石构造:浸染状构造为主、可见角砾状、脉状构造、少见网脉状
(4)矿石矿物:黄铁矿、硫砷铜矿、黄铜矿、砷黝铜矿、铜蓝、自然金、碲化物等;脉石矿物:石英、明矾石、重晶石、高岭石、叶腊石等
(5)成矿元素组合:以 Cu、Au、Ag、As为主, Pb、Hg、Sb、Te、Sn、Mo、Bi为辅
(6)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性质为氧化、酸性流体, pH值< 2,盐度 w(NaCl)小于 5% 
4.斑岩铜矿什么情况下与浅成低温矿床共生?什么情况下二者分离?  
◆火山型斑岩铜矿床 ——形成于火山根部,而矿化作用既可发生在基性到中性的火山岩中,也可产在与之伴生的同源岩浆的深成岩体中,岩浆作用形成同源的和密切相关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组合。矿田范围和区域上多有浅成低温金矿相伴产出; ◆经典型斑岩铜矿床 ——产在浅成的岩株中,同岩浆源的火山柱很少保存下来,这种岩株侵入到与其无成因联系的围岩中,矿化可完全产在岩株中,也可产在岩株和围岩中。多与浅成低温金矿无缘; ◆深成型斑岩铜矿床 ——产于巨大的钙碱性深成中粗粒岩基(在 2-4km深固结)中,矿化产于一种或多种火成岩中。  
1.产于俯冲背景下的岛弧或陆缘弧上的斑岩铜矿一般与 HS、LS一起构成斑岩成矿系统。前提是斑岩体上盘有流体运移至浅地表的断裂。流体向上运移加入部分大气水,多形成 HS+ 
角砾岩筒矿;流体亦可侧向运移,混入较多的大气水,在距斑岩体较远处近地表处沉淀成 
LS或热泉。但当上覆地层未发育断裂时,两者便不共生。共生多产于火山系统中。 
2.
产于造山背景下的斑岩铜矿多不与浅成低温共生,或因为造山带抬升剥蚀比较快,先前共生的浅部 HS、LS被剥蚀破坏掉了,或因为造山带本身构造活动强烈,岩浆热液进一步向上运移过程中没有较好的部位沉淀成矿。 
3.陆内伸展背景下的富碱斑岩铜矿,也不与浅成低温共生 
5.
岩浆过程与流体出溶早晚对成矿有何影响?
高氧逸度岩浆 -流体体系利于成矿物质从地幔中脱离,其中板片熔融或板片脱水流体交代地幔楔可产生高氧逸度岩浆。另外在高氧逸度条件下, S以高价硫酸盐形式存在,这有利于成矿物质长距离的运移。
流体较早出溶,利于成矿。 Cu-Au为不相容元素,当岩浆 SiO2含量达 58%,磁铁矿的结晶会促使含 Cu-Au流体相分离。若岩浆较早达到水过饱和并释放流体相,会使较多的 Cu-Au以络合物形式进入流体相并参与后期成矿。若晚期出溶, Cu等可能会进入造岩矿物不能成矿。范晶晶
(1)岩浆过程通常包括熔离(不混溶)、结晶分异、同化混染、中间岩浆房的形成等。岩浆高温阶段以熔离作用为主,通常发生在基性超基性岩浆中,如硫化物熔体形成则利于形成铜镍硫化物矿床,富铁熔体形成有利于形成钒钛磁铁矿矿床;然而在斑岩系统中,早期硫化物熔离往往造成成矿元素的亏损不利于成矿。结晶分异作用一方面会使岩浆成分向中酸性演化,同时也生成大量挥发分组分,有利于矿元素不断进入演化的岩浆,当挥发分饱和出溶形成岩浆热液时,更有利于富集成矿元素。对于斑岩矿床,结晶分异会使岩浆氧逸度升高,可抑制硫化物饱和,同时溶解更多的 S,使成矿元素得以迁移富集;同化混染:岩浆侵入过程中会同化混染围岩,溶解外来物质而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在地壳活动强烈地区,岩浆与被同化围岩成分差别越大、侵入体规模越大、侵位越深、成分越酸性以及围岩破碎程度越高时,同化作用越强烈而且完全。同化混染可以活化并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有利于成矿;同化混染富硫地层可促进硫化物饱和形成岩浆硫化物矿床;同化混染还原地层可使硫酸盐还原,促进斑岩矿床中硫化物沉淀。
但有时同化混染围岩也会造成成矿元素的亏损等。
中间岩浆房:基性、超基性岩浆侵入过程中若存在一高位中间岩浆房通常有利于形成大型矿
床。中间岩浆房的存在会使下部基性岩浆不断注入,可持续提供物源及热源,同时促进结晶分异、同化混染作用进行,可分异多期中酸性岩浆,形成复式岩体。成矿元素经过多次分异通常富集于晚期岩体,进而形成富矿。
流体出溶越早越好。成矿元素相对于岩浆熔体更易与进入挥发分流体中,低密度流体出溶早会在深部就萃取成矿元素,并不断向浅部迁移并富集成矿即深部分离,浅部就位。若岩浆在深部高温时出溶超临界流体,由于其对成矿元素强溶解性及强迁移性更有利于成矿元素富集。 
6.
控制斑岩矿床矿种的主要因素斑岩矿床主要矿种有 Cu、Mo、Au、W、Sn、Pb等,控制不同矿床形成的因素主要有构造背景、物质来源、岩浆类型及演化程度等。物质来源:Cu 或 Cu-Au多来自富集的地幔楔或俯冲的洋壳; Mo来自下地壳,古老陆壳(老陆块、老基底、陆缘弧靠内陆一侧)、新生下地壳、俯冲带沉积物卷入,以显生宙为主; W-Sn多为上地壳来源; Pb多来自成熟地壳,早前寒武无铅矿。构造背景:和其来源相关, Cu 或 Cu-Au多形成于俯冲岛弧、大陆弧环境;其次为碰撞环境—幔源玄武岩底侵(板片窗、俯冲大陆板片断离)、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晚碰撞伸展环境—幔源衍生碱性斑岩。 Mo多形成于大陆弧边缘,同碰撞、晚碰撞或碰撞后伸展环境,其次还可形成于与陆内裂谷等有关的伸展背景。岩浆类型及演化程度:斑岩型 Cu(Au)矿多和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等有关,其次多形成于伸展背景中低程度熔融的碱性(钾质)斑岩中; Cu(Mo)矿化多与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 Mo矿化为主的斑岩多为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等,并且伴生 Pb-Zn-Ag等。 W、Sn矿化多与富硅、高分异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有关。从 Cu(Au)-Cu(Mo)-Mo-W、Sn,成矿岩体酸度( SiO2含量)逐渐增加,分异呈度增大。但与 W、Sn矿化相关的岩体氧逸度较低。 
7.
脉状钨锡矿床和热液银铅锌铜钼矿床:矿脉的垂直分带变化趋势为何相反?
岩浆热液钨锡矿床的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于岩浆同源的岩浆热液,成矿热源则来自于岩浆
岩本身。成矿温度较高,且矿液中富含挥发份,故自岩体向上至云英岩化带,矿化逐渐变富,再向上由于温度降低,成矿元素含量降低,挥发分减少,故矿脉逐渐变细,品位变贫。因而离岩体越近,则含矿性越好,所以导致深部的为大而稀疏的脉体,浅部则为微细脉矿体。
银铅锌铜钼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较浅,其成矿物质多为硫化物出熔作用,形成的火山气体,最后成矿元素沉淀下来,其与现代地热系统相似,越到后期,成矿物质越多,其构造裂隙也就越多,越有利于成矿,故其垂直分带则为顶部大脉,底部微细脉,最后伴随着成矿物质的进一步富集,在浅部形成富矿。
还原性斑岩型铜矿 
1、氧化性斑岩铜矿与还原性斑岩铜矿的典型特征?
构造背景: OPCD正常俯冲; RPCD:非正常俯冲——洋脊俯冲(包古图) 2、包古图斑岩铜矿成矿岩石是否经历了显著的围岩地层混染? 
1) 成矿斑岩具有 I型花岗岩的特点,各岩性间具有同源演化的特点,可能经历分离结晶 
作用演化而来。  
2) 具有与同期玄武岩和 MORB相似的 Sr-Nd-Pd-Hf同位素组成,暗示结晶分异作用。  
3) 主要的 δ34S为 0-1‰,接近地幔值, Hf-O同位素显示幔源岩浆或新生下地壳,不具有 
混合的特点。 
以上特点表明,包古图成矿岩石结晶分异作用,而无明显同化混染。
3、包古图斑岩铜矿岩浆房中可能经历了哪种过程?
包古图各岩体中斜长石发育明显的溶蚀结构,斜长石显示宽的 An值变化范围, An和 FeO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 An和 FeO均显示韵律性周期变化,斜长石剖面显示出多种不同的 Sr同位素变化,其中一个斜长石斑晶显示最佳的存留时间为 300y,斜长石结构、主微量元素及 Sr同位素均指示存在明显的基性岩浆注入,周期性的基性岩浆注入可能带来了丰富的成矿元素,形成斑岩型矿化。 4、通常研究岩浆房过程有哪些手段? 
1) 矿物反应结构,如斜长石的溶蚀结构,表明有岩浆的注入。  
2) 斜长石,主要做剖面主微量 -Sr同位素,研究 Sr同位素的变化趋势,根据 Sr扩散速率, 
可估算斑晶在岩浆房中的存留时间。斜长石的 An、FeO的周期性变化,指示基性岩浆 
的周期性注入。  
5、包古图斑岩矿床中 CH4的成因?费拖反应: nCO2+(3n+1)Η2→CnΗ2n+2+2nΗ2。成矿流体中 CH4的 C-H同位素组成与费托反应成因 CH4相似,表明成矿流体中 CH4主要来自费拖反应。
矽卡岩 1、矽卡岩矿床的两种成矿作用方式?主要有交代作用和扩散作用。 
1
)    渗滤交代作用:热液和岩石间的组分交换是通过流经岩石裂隙的流动热液实现的,而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是引起热液流动的动力,因而热液能作较长距离的运移,故有可能形成厚大的矽卡岩带。 
2
)    扩散交代作用(双交代):溶液和岩石间的组分交换,是以停滞的岩石粒间溶液为介质,通过组分的溶度差所引起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其反应如下: 3CaCO3+Al2O3+3SiO2→Ca3Al2Si3O12(钙铝) +3CO2↑;在扩散交代作用中,浓度梯度是扩散组分运移的动力,不形成厚大的交代带。 
2、碱性矽卡岩主要矿物组成、矿化类型、及与其它三种矽卡岩的主要区别? 
1
)    矿物组合:霓石、霓辉石、钠质透辉石、金云母、钠铁闪石、钠透闪石、条纹长石、钠
长石、钾长石等。
2)    矿化类型 
:除一般的矿化类型外,还伴生有 Fe、TR(?)、U、Th矿化 
3
)    区别:侵入体是碱性岩或碱性花岗岩 
3、矽卡岩找矿的有效物探方法有哪些?为什么?主要用重力 +磁法,而不用电法。因为下部可能存在含碳物质,如石墨,形成低阻体,影响对电法结果的判断。另外浸染状矿化和稠密状硫化物都是低阻体,不易区分。而矽卡岩矿物,如磁铁矿,存在强磁性,深部的矿化能形成高密度体,因此适合采用重力 +磁法的方法。 
4、斑岩 -矽卡岩型钨钼矿成矿岩体?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岩体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酸性岩浆岩。具有如下化学特征: 
1)  SiO2通常大于 70wt%,K2O大于 Na2O,K2O+Na2O值介于 6~10wt%之间,具有高硅、 
高钾、富碱的特点。  
2)  εSr(t)大于 0.7090。  
3) 通常具有很低的负铕异常,呈 V型(海鸥)稀土配分模型(?) 
问题:伸展背景下斑岩钼矿岩浆源区特征? 
1
)    伸展背景主要包括弧后陆内裂谷环境、大陆碰撞后伸展、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环境。 
2
)    斑岩钼矿的成矿岩浆通常为酸性小侵入体,如流纹斑岩、花岗斑岩、细晶斑岩等,岩石具有富硅、富碱、贫 CaO、MgO、FeO的特征, Sr-Nd-Hf同位素显示岩浆起源于古老下地壳。对于金属 Mo的来源,部分学者认为它们与岩浆同源,来自古老下地壳,也有认为 Mo来自地幔。 
3
)    对于超大型斑岩钼矿,成矿岩浆还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表现为多个近同时代、岩性相近的岩体,多期次岩浆活动带来的多期次成矿作用叠加形成超大型矿床。
花岗岩 W-Sn 
1.    这些花岗岩分类对花岗岩的成矿作用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花岗岩进行了分类,这些分类对花岗岩成矿作用的指导意义
在于,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往往形成特定的、相应的矿种和矿床类型,如 Cu-Au矿化主要与
M型和 I型花岗岩有关; W-Sn-Mo和亲石稀有元素的矿化作用主要与高度演化的 I型花岗
闪长岩和 S型花岗岩有关。这种组合关系对研究相应矿种和矿床类型的成因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明亮) 
I-S-M-A(Chappell and White, 1974) Cu-Au矿化主要与 M型和 I型花岗岩有关; Sn-Mo和亲石稀有元素的矿化作用主要是高度演化的 I型花岗闪长岩和 S型花岗岩有关。
磁铁矿-钛铁矿系列( Ishihara,1977)磁铁矿系列花岗岩主要与 Cu-Pb-Zn-Mo硫化物的成矿作用有关。钛铁矿系列花岗岩主要与 Sn-W成矿作用有关。
同熔型和改造型花岗岩 (徐克勤等, 1983) W、Sn、Mo、Bi、Nb、Ta、Be、U主要与改造型花岗岩有关; Cu、Pb、Zn、Au、Ag主要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 
2.
为什么不同学者提出的矿床模型即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差异?是何原因
对于一个或一种矿床而言,其基本地质情况(矿石矿物特征、矿体形态、赋存围岩、控矿构造等)是确定的,因此无论何种矿床成因模式,都要遵循这些基本事实,这必然导致成因模式上的相似性。但对其他成矿条件,如成矿年龄、矿质来源、迁移及沉淀机制等,由于不同学者对样品代表性的差异或分析方法的不同、对数据解释思路的不同,造成对矿床成因具有不同认识。(黄明亮) 
3.
研究脉状钨矿应该从那些方面入手?
①首先应明确矿床中主要的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石矿物类型(如黑钨矿还是白钨矿),这对矿床成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②其次应查明矿体与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如产于岩体内部还是外部围岩;按照距岩体的远近,矿体形态、规模、矿物组合及化学成分是否发生规律性变化;是否发育典型的五层楼模式分带);
③查明矿体侵位年龄与成矿年龄的关系,构建矿区年代学格架与构造格架;
④研究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与岩石成因(主量、微量、稀土、同位素);
⑤分析岩体对 W矿床成矿物质、热量的贡献(稳定同位素、熔(流)体包裹体、地质温度计);
⑥分析成矿流体的形成、迁移、沉淀机制及过程,总结矿床成因。第五章思考题 
1. VMS的主要特点及其矿床结构是什么?特点:
(1)VMS型矿床大多形成于海床之下或海底火山环境,产出于海底火山岩中,主要是钙碱
性的玄武岩 -安山岩 -英安岩-流纹岩系列(所谓双峰式火山岩建造)
(2)与同时代的镁铁质和长英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关系密切,形成于火山活动间隙期。在大多数火山岩区,该型矿床以趋向于成群或成束分布为特征。矿床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3)主要矿石为块状硫化物 (>80% sulfides),少量的枝状和浸染状矿石;矿石矿物中黄铁矿> 60%为块状矿。品位较富 ,含 Cu一般在 0.8-2.2%左右 ,有的高达 10%。 88%的矿床 Cu+Pb+Zn总品位 <10%, 平均为 6%。
(4)大都伴有多种组分 , 常见有 Pb、Zn、Au、Ag、Fe、S,此外还有少量 Se、Bi、As、 Gd、Te、Sn、Co、Ni等元素 ,可以综合利用。矿床类型从富铜型到富锌型都有,并且可能形成空间分带性;
(5)在几乎所有 VMS型矿床的矿石中 Zn > Pb。
(6)矿石形成年龄基本与火山岩的相同或略晚。结构
①矿体有整合和不整合两类,整合型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上盘岩石界线清楚,而与下盘岩石渐变过渡,矿石具块状构造。在整合矿体下,存在由浸染状、细网脉状矿石组成的不整合型矿体。
②从下向上、从内到外存在 Cu(黄铜矿)-Zn(闪锌矿)-Pb(方铅矿)矿化分带,黄铁矿出现在所有的带中。
③富铁(有时富锰)的硅质岩形成于海底热水活动的减弱阶段,被认为是经化学沉积形成的喷流岩,覆盖在块状矿石的顶部作为整合型矿体水平方向上的外延部分。
④除别子型矿床外,其他类型的 VMS矿床中,整合型矿体的下盘岩石中存在绿泥石和绢云母的蚀变,形成陡立的管(筒)状蚀变带,通常从内向外具明显的水平分带。管(筒)状蚀变带叠加在半整合蚀变带之上。 
2. VMS矿床的分类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哪些?
分类:黑矿型——汇聚板块边缘的岛弧火山带和弧后盆地。塞浦路斯型——洋中脊蛇绿岩套上部低钾枕状玄武岩。别子型——板块交界处尤其是弧前海沟中。诺兰达型——消亡板块边缘俯冲带上分异完全的玄武岩到流纹安山岩套中。乌拉尔(白银厂)型——弧后扩张盆地基性 -酸性火山岩中 Cu-Zn(Pb)型; 大红山型——地台边缘偏碱性火山岩中似黄铁矿型 CuFe矿床。
德尔尼型——大洋中脊蛇绿岩套超基性岩中的黄铁矿型 Cu-Co(Zn)矿床 ; 
.    将今论古,现代洋底正在进行的热水喷流系统(黑烟囱的硫化物和白烟囱的碳酸盐矿物)以及洋底低温渗流形成的 Fe-Si-Mn氧化物,可能对古地史中块状硫化物矿床和 BIF铁矿成矿过程有一定指示意义。 
.    与裂谷作用有关,受岩浆热驱动的红海热卤水中形成的富硫化物沉积物在很多方面可与 VMS对比;与裂谷有关的 Salton热卤水多数认为可与 SEDEX相对比。 
.    对黑烟囱成矿物质直接采样,可研究金属矿物的形成与演化(如何从不稳定矿物相转变为重结晶的矿物) 
.    研究黑烟囱和热卤水成矿过程中的成矿物质来源、流体运移和矿质沉淀过程,有助于建立古老 VMS成矿模式图,并指导找矿。 
.    可探究海底噬硫细菌等微生物对成矿的贡献。 
.     Fe-Si-Mn氧化物特别是大洋锰结核可提供大量矿产资源 
4.    火山岩建造、分异程度对 VMS有何控制?
两类火山构造对成矿有利。第一类是中酸性成分的、巨大的(约 50--100Km3)多期火山构造, 这类构造常常位于孤立的基底下陷构造中。酸性火山岩常形成面积有限的巨厚( 1Km以上)穹窿状多期构造 ,常在穹窿边顶部形成一个大矿体。第二类是存在许多局部火山构造的、规模不大的面状酸性火山岩发育区。局部火山构造赋存于较小的局部洼地中。矿体分布于不同剖面的不同层位上,规模最大的矿体通常位于岩层的边界上。从已知矿床综合看,似乎存在着火山岩分异越完全成矿越好的趋向。分异的建造主要分为两极分异的建造和连续分异的建造。两极分异的建造(玄武岩-流纹岩建造),酸性端员较基性端员发育者,成矿较好,矿化以铜锌或多金属组合出现时,铜矿优于铅锌矿。典型实例有白银厂、俄罗斯乌鲁普矿床等。连续分异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建造,以铜锌或多金属矿为常见,如乌拉尔矿带、诺兰达地区和我国新疆的阿舍勒矿床。此外火山岩的分异尚有下列几种情形:
①基性火山岩未分异或分异很差,铜矿化常为中小型,如塞浦路斯和别子型。
②由基性分异至中性火山岩,可出现大型的 Cu-Fe矿床(如大红山)。
③由中性-中酸性的偏酸性半系列分异火山岩。它可能是安山质岩浆的分异产物。矿化常为铅锌矿,可伴生高丰度的 Ag,而 Au则较贫。铜矿比较次要,如日本黑矿和伊比利安矿
带。四川呷村也可归于此类。
④只见单一酸性端员火山岩的地区,主要见铅锌矿化第 13章思考题 
1.沉积矿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沉积建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沉积矿床的特点: 
1
)沉积分异作用; 
2
)属同生矿床,矿体呈层状; 
3
)矿床产出在一定的沉积岩系和特定的沉积层位中; 
4
)规模大,矿石物质组成复杂多样。沉积建造是一套具有特定的沉积特征和纵向序列特点的一套岩类组合,它代表着地球动力演化过程中一定阶段的沉积总体特征。对成矿的的控制作用表现在: 
1
)是同生成矿的共生伴生地质体—主岩 
2
)可以作为后生矿床的主要就位场所 
3
)本身就可以作为矿层,还可以做为矿源层,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 
4
)是大部分变质建造的前身和物质基础 
5
)可以为成矿提供流体和矿化剂等,从而改变或控制矿质运移和沉淀的物、化条件。 
2.为什么黑色岩系有利于沉积成矿作用?
黑色岩系定义为含有机碳(≥ 1%)及硫化物(铁硫化物为主)和粘土矿物微粒的暗灰—黑色的硅岩、碳酸盐岩、泥页岩(含层凝灰岩)及其相应变质岩石组合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色黑 ,有机碳和黄铁矿较多 ,形成于还原或缺氧条件下并与生物活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有密切联系。黑色岩系对沉积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1)黑色岩系富含有机碳和粘土矿物及纳米级微粒,可以大量吸附金、铜、铅、锌、锑、汞、锰、银、镍、钼、钒、铂、钯等多种金属元素,利于其富集,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成矿。
(2)黑色岩系还可为多种类型金属矿床提供成矿物质或提供有利的成矿条件。可作为硫和金属元素的储存层,也作为后期成矿作用的矿源层 ,具有良好的金属元素同生沉积环境和热液萃取、活化、再富集的有利环境。
(3)黑色岩系中富含的有机质 (包括微生物 ) 可以直接与金属硫化物之间进行置换 ,金属离子也可以与有机质络合,有机质还可以作为还原剂存在于含矿热液中,可以促在成矿元素的活
化、迁移、富集以及矿石矿物的结晶。
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矿床指由块状、条带状、层状、浸染状硫化物顺层分布的矿床,主要产在海相碎屑岩 -碳酸盐岩过渡层间,成矿过程多与火山 -岩浆活动无直接联系,多存在燧石等同生沉积的喷流岩,多作为找矿标志。
一般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同生断陷盆地或裂谷环境下,与深大同生断层和同期张性断层有关,其一般为大型铅锌矿,以铜为主的矿床甚少,但该类型铜矿在中国占一定比例,且多遭受变质和后期岩浆 -热事件的改造。
成矿过程:海盆内的含矿物质由海底热泉提供,即被加热了的海水通过对流循环作用把成矿元素从喷口周围岩层中淋滤出来,并沿断裂喷流并同生沉积形成铁矿石硫化物相 (黄铁矿,伴有 Cu、 Au、 Pb、 Zn),碳酸盐相 (菱铁矿 )和氧化物相 (赤铁矿 )。有用金属元素以喷口为中心的垂向和侧向分带,依次为 Cu、 Au-Pb、 Zn、 Ag-Fe、 Mn。
而我国该类矿床多在燕山期遭受改造,中小型侵入体常常重新沿着代表基底构造薄弱部位的海底热泉喷口中心侵入,侵入体不仅从前寒武纪古老基底掳取并携带部分含矿物质,而且作为热源使原过渡层间的硫化物 (胚胎矿 )活化、转移和再富集,最终形成现今看到的沉积岩容矿块状硫化物沉积改造型矿床。 
4.    次生富集成矿作用发生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主要发生在什么类型的原生矿床中?其内部条件 : 原生体系发展为酸性的能力和便于溶液向下或侧向流动的内渗透性。在
典型的破裂裂隙密集区 , 富含黄铁矿的石英 -绢云母化蚀变带中的岩石 , 则提供上述条件。
其外部条件演化顺序 : 
地壳上隆 , 造成潜水面下降 --由上向下的氧化淋滤至潜水面附近的次生富集 ,氧化带
和次生富集带形成;—保护层的保护;—地壳再次上隆 , 剥蚀暴露。主要发生在金属硫化物矿床中尤其是铜的硫化物矿床,例如斑岩型铜矿,铜 -镍硫化物矿等。 
5.    现代热泉成矿对研究沉积矿床有什么启示?
地表热泉沉积物主要是硅华和钙华及其过渡类型,大多数是硅华和钙华的混合堆积物。在地表泉华、断裂裂隙充填物及其蚀变围岩中存在金矿化。泉华和蚀变围岩中亲花岗岩元素 Li、 Be、 Mo、 Ga、 Rb、 Cd 等含量高于地壳丰度值,可作为找矿指示元素。热泉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点总体上与现代海底热泉沉积物比较接近,但成因不同。
海底热泉是地壳活动在海底反映出来的现象。它分布在地壳张裂或薄弱的地方,如大洋中脊的裂谷、海底断裂带和海底火山附近。洋中脊是多火山多地震区,岩石破
碎强烈,海水能通过破碎带向下渗透,渗入的冷海水受热后,以热泉形式从海底泄出。
在冷海水不断渗入、热海水不断排出的循环过程中,洋底玄武岩中铁、锰、铜、锌等元素溶于热海水中,成为富含金属元素的热液而喷涌出来。由于洋中脊是大洋板块的分离部位,那里的岩石圈地壳最薄弱,因此又是地幔热流最好的突破口。热泉水带上来的物质多金属硫化物或氧化物,它们沉淀在热泉喷口周围,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 “热液矿床”。低温矿床 1、低温矿床和低温成矿域
低温成矿作用通常指约 200 ~ 250 ℃及其以下温度区间内的成矿作用,低温成矿域是与低温成矿作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低温热液矿床密集成群产出的区域。虽然低温热液矿床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低温成矿域尤其是大面积低温成矿域在世界上的分布则十分局限。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大面积低温成矿域仅有 2 个: 一个在美国中西部,成矿域内 MVT 型铅锌矿床、卡林型金矿和砂岩型铀矿等低温热液矿床不仅分布广,而且大都为大型-超大型矿床,是美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基地之一。另一个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湘及部分渝、鄂,该成矿域面积之大、包含的矿种之多、矿床组成和组合之复杂,在全球十分鲜见。 2、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主要矿床 (种)类型 MVT铅锌矿(川 -滇-黔矿集区)、卡林型金矿(右江盆地矿集区)、Au-Sb-As-Hg矿(右江盆地矿集区) ,Sb-Au矿(湘中盆地矿集区) 3、卡林型金矿床的分布和主要特点卡林型金矿床是指容矿岩石为沉积岩,金及载金矿物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且颗粒极其细小的矿床,常见有含 As、Sb、Hg等共生组合。主要特点:
(1)这类金矿可见于各个不同时代的沉积地层中。
(2)容矿岩石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细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以及硅质岩,并且有各种它们之间过渡类型的岩石。
(3)金矿化表现明显受构造影响,几乎所有卡林型金矿都显示有与断裂有密切的空间关系。
(4)常发育强度不同的围岩蚀变,主要类型有硅化,其次有脱钙化、泥化和各种氧化作用。
(5)最重要的特征是金与铁硫化物紧密伴生,矿石中可以有几个不同世代的黄铁矿,其次有毒砂、辉锑矿、雄黄、雌黄、辰砂以及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磁黄铁矿则只出现于少
数金(砷、锑)矿床中。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玉髓、水云母、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
铁方解石和重晶石等
(6)微细浸染型金矿一般品位低而分散,金的粒度也是极为微细的,很多矿床中属于次显微级,其中受到强烈构造影响及区域变质作用、成矿温度也比较高的矿床则出现显微可见金及明金。 4、为什么说我国卡林型金矿床还有很大找矿潜力与美国内华达卡林型金矿相比,两者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过程和机制,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低温的元素组合、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美国的卡林型金矿储量有 5000t,勘探深度达 3000m,而我国金的总量大约才 1000t,并且卡林型金矿勘探深度一般小于 500m,综上所述,我国的卡林型金矿还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5、你认为低温成矿可能的热驱动机制如何
同期的深部隐伏岩体、周缘造山作用、有高的地温梯度。含矿热液主要在重力(密度差)和构造应力(造山作用)等驱动下发生对流循环,并沿高角度断层向上运移,到达浅部后沿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有利岩性层位渗透交代-充填成矿。 
6、什么是矿化剂?它们在热液矿床的成矿过程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矿化剂:内生成矿作用中对成矿物质的搬运和富集起重要作用的物质。主要有 H2O、F、 Cl、B、S、As、C、P等,由于它们的熔点低、挥发性高,特别能与金属元素组成易溶络合物,因而这些金属得以保留在岩浆的残余溶液中并可能富集成矿。 7、为什么 He同位素是判断成矿流体中有无地幔流体加入十分灵敏的示踪工具?大气 3He/4He为 1Ra =1.4*10-6。地壳中 3He/4He≈0.01-0.05Ra,地幔中 3He/4He≈8Ra,相差约 1000倍, He是惰性气体,化学作用不会导致其分馏,所以可以稳定存在。成矿流体中如果有地幔流体的加入,其 He同位素组成会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在流体运移和成矿过程中,不受化学作用影响,所以用 He同位素判断成矿流体中有无地幔流体加入灵敏度很高,比较有效。矿物与矿床如何应用矿物研究矿床?有哪些分析测试方法?矽卡岩-斑岩型 W-Mo矿中白钨矿具有什么样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其意义?攀枝花钒钛磁铁矿
1.
岩浆源区及母岩浆性质有无特殊性? 
1
)成矿母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有利于钒钛磁铁矿的结晶堆积。
2)母岩浆富含 
Fe、Ti,由苦橄质岩浆演化而来。 
2.
为什么巨厚的钒钛磁铁矿层形成于岩体下部? 
1)水的加入可以导致铁钛氧化物早结晶,但不是关键的致矿因素。 
2) MELTS模拟计算表明,深部岩浆房封闭体系的分离结晶,形成富 Fe-Ti的基性岩浆。浅部岩浆房的分离结晶,使磁铁矿成为近液相线矿物。深、浅两个岩浆房的分离结晶是造成含矿岩体中钛铁氧化物早结晶的主要因素,并不需要碳酸盐同化混染。 
3.巨量钒钛磁铁矿的堆积机制及控制因素?对于攀枝花地区,作者建立的模型: 
1
)地幔柱与富含铁钛的洋壳相互作用形成富铁、钛的岩浆。 
2
)以层状岩体作为岩浆通道,有 Fe-Ti岩浆的多次补充。 
3)高 fO2下钒钛磁铁矿结晶并下沉堆积而成矿,富铁钛岩浆多次补充、钒钛磁铁矿
多次堆积,最终由多层形成巨厚的钒钛磁铁矿。矿田构造 1、矿田构造的任务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矿田构造的任务:
(1)研究构造与成矿关系的基本原理;
(2)研究各类构造的控矿作用;
(3)研究各类矿床的构造控矿特点;
(4)研究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内容:
(1)岩石在不同变形变质条件下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2)控矿构造类型;
(3)控矿构造的演化期次和发展阶段;
(4)控矿构造体系和构造分带性对矿床矿床系列的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5)成矿流体运移与构造条件的关系;
(6)矿床体聚集与堆积的构造圈闭条件;
(7)矿田构造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研究方法:
(1)区分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 
(2)
鉴别成矿构造的力学性质
(3)
判别成矿构造运动方式 
(4)
确定成矿构造的空间形态 
(5)
成矿构造强度分析 
(6)
确定成矿构造活动期次 
(7)
确定成矿构造物质成分 
(8)
成矿构造应力场分析 
(9)
成矿构造岩石矿物形变 
(10)
成矿构造与区域构造关系 
(11) 
建立矿田构造体系、编制矿田构造图、分析构造活动与成矿关系,建立成矿构造动力学过程 
(12)
成矿构造与成岩构造关系 2、成矿构造结构面类型有哪些?
(1)沉积成矿构造系统:地层岩性界面:硅钙面、膏盐、层接触面、古岩溶、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氧化还原带界面、地下水锋面、沉积原生构造界面。
(2)侵入成矿构造系统:岩相界面、侵入接触面(带)、捕虏体界面、侵入接触带 +层间滑脱面、角砾岩带。
(3)火山成矿构造系统:火山机构、火山岩相、火山构造、岩性岩相界面、火山沉积盆地、次火山岩体构造(和侵入成矿系统相同)
(4)断裂成矿构造系统:断裂面、裂隙面。
(5)褶皱成矿构造系统:褶皱轴部、塑性流变面、变形转折面(端)。
(6)复合成矿构造系统:上述各类结构面叠加断裂、褶皱结构面。 
3、成矿地质体的概念及意义?举例说明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概念:成矿地质体是成矿地质作用的实物载体,包括构造及其岩石组合体。意义:总结成矿特征,判断矿床类型,研究成矿要素,确定成矿地质体,建立找矿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沉积地质体研究内容
(1)沉积盆地及其岩层组合包括: A、地层:单位、时代、特殊标志层厚度、层序 B、岩石:类型、特征、组合、结构、构造、组分 C、建造:类型、序列、厚度、分布范围
D、沉积作用类型、沉积序列类型、古水深、古盐度、古水温、生物组合、氧化还原环境、
酸碱度 E、岩相:沉积相类型、岩石组合、沉积体系类型、生物相类型 F、古地理:古地理类型、沉积等厚线、物源供给方向、古水流方向、古气候带类型 G、盆地构造:盆地类型、盆地同沉积构造、盆缘构造、盆内构造 H、大地构造环境:旋廻、单元
(2)沉积地质体研究方法 A、编制沉积构造古地理图(复原) B、编制沉积建造构造图(现今) C、确定含矿地层及岩石组合 D、确定沉积原生构造 E、确定矿体空间位置火山地质体研究内容
(1)火山构造、火山沉积盆地、次火山岩体及火山岩组合包括: A、地层:单位、时代、层序、厚度、接触关系、基底时代及岩性 B、岩石:类型、特征、颜色、组合、岩石系列、演化系列、特殊岩类、岩脉、岩墙、化 C、矿物:成份、组合、特征、副矿物特征、包体、元素组分、同位素包裹体 D、喷发作用:喷发类型、韵律、古地理环境、矿化、蚀变、喷发沉积物物理化学条件 E、火山岩相:类型、岩相组合、喷发旋廻 F、火山构造:空间组合、剥蚀程度、火山机构、火山岩带构造、大地构造环境
(2)火山地质体研究方法 
1
)编制火山岩性岩相图 
2
)确定火山机构空间位置 
3
)火山热液矿床预测次火山岩体位置 
4
)火山沉积矿床确定含矿层位(一般为火山岩和上覆沉积岩界面)及火山机构复合部位 4、控矿与成矿构造的类型?控矿构造类型:(1)褶皱构造( 2)断裂构造( 3)侵入体构造( 4)火山构造成矿构造类型:(1)内生矿床的成矿构造( 2)沉积矿床的成矿构造( 3)变质矿床的成矿构造( 4)层控矿床的成矿构造 5、隐爆角砾岩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含义?
定义:隐爆角砾岩系指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形成的成因上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色的一套碎屑岩组合。隐爆角砾岩通常位于相关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次火山侵入岩顶部,构成侵入体的顶部带。
形成:由岩浆隐蔽爆破作用形成,是指在地下隐蔽条件下,所产生的岩浆爆发过程,在成因上与深源中酸性岩浆活动相联系。造成隐爆作用发生最直接的因素是受热的流体或气体,这种受热的流体或气体可以是多来源的,如来自岩浆直接分馏产物,岩浆水和地下水、海水的混合,或者是岩浆提供热源使岩体附近的地下水受热循环而导致爆破。发生隐爆作用要求气液流体内压力超过上覆岩石抗张强度和岩石静压力之和。要满足这个条件,一是岩浆能量释放要足够大,二是上覆岩石减压 —存在软弱带(断裂发育区),通常是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含义:对于寻找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床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爆破角砾岩筒的垂直分带对于预测成矿有重要的作用,一般金矿体产出于锥状爆裂角砾岩体的中下部,矿体总体形态呈下凹的曲面状,规模较大的富矿体位于锥状体瓶颈部位的上侧;在锥状爆裂角砾岩体的底部还发育一层金铜矿体,其总体亦呈下凹的曲面状,同时说明了流体不仅是构造作用的参与者 ,而且是重要的组织者。流体不仅是成矿元素运移与富集的载体,更是成矿流体运移通道与沉淀-就位空间的开拓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中国科学院大学矿床思考题答案(供参考)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