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名词解释总结116个

1.地理信息系统:用于采集、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2.投影:要素的空间关系从地球表面转换到平面地图的过程。(投影和投影变换一样么?)
3.方位投影:保持在特定方向上投影精度的一种地图投影,它也指以平面作为投影面的地图投影。
4.正形投影:保持局部开关的一种投影。
5.等距投影:保存某些距离的比例尺一致的一种地图投影。
6.等积投影:地球椭球面上的面状地物轮廓投影之后,仍保持面积不变,即投影平面上的地物轮廓图形面积与球面上相应的地物占地面积相等。
7.等角投影:投影面上两条方向线间的夹角与球面上对应的两条方向线夹角相等,即球面上小范围内的地物轮廓投影之后仍保持形状不变。
8.地图投影:经纬线在平面上的系统安排。(投影和地图投影不一样么?)
9.中央线:包括中央经线和中央纬线,它们共同确定了地图投影的中心和原点。
10.子午线:地理坐标系中表示经纬度的值沿测量位置的东西方向变化的线。
11.参考椭球:地球的简化模型。在其基础上构建地图投影,又称名义球体和生成球体。
12.比例系数:局部比例尺与参考椭球比例尺的比率,没标准线的比例系数为1.
12.椭球体:用于近似表示地球的模型,也称椭球。
13.标准线:投影面与参考椭球相切的线,标准线没有投影变形,其上比例尺与参考椭球比例尺一致,分为标准经线和标准纬线,我国的标准经线一般为105或112,标准经线为25和47
14:UMT格网系统:一个将84N到80S之间的地球表面分成40个分带的坐标系统,每带又续分为南北两个半球。(它与我们常说的UTM是一个东西么?)
15.高斯-克吕格投影: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并与椭球体面相切于一条经线上,该经线即为投影带的中央经线,按等角条件奖中央经线东西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投影到椭球柱面上,再展成平面构成的一种横轴等角切圆柱投影。
16. 地理关系数据模型:一种GIS数据模型,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储在两个分离而又相互联系的文件系统中。
17.基于对象的数据模型:一种对象来组织空间数据的矢量数据模型。
18.分区:可有空间不连接组分且可相互重叠的复合要素。
19.路经:在投影坐标系上可进行线性测量的线状要素。
20.矢量数据模型:用点及其X,Y坐标显式的表达空间要素及其部分空间关系的数据模型。
矢量数据结构:用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理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这种数据组织方式能最好地逼近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特征,数据精度高,数据存储的冗余度低,便于进行地理实体的网络分析,但对于多层空间数据的叠合分析比较困难。
21栅格数据模型:把整个空间用规则或不规则的铺盖覆盖,用一组铺盖单元记录或表达每一个地理实体的空间分布,并隐含的表达地理实体的空间关系的一种数据模型。
栅格数据结构: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简称为栅格数据结构,指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在各个网格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值来表示地理实体的一种数据组织形式。
22.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是利用一个任意坐标系中的已知X,Y,Z的坐标,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示。
23数据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规则格网点描述地面高程信息的数据集,用于反映区域地貌形态的空间分布。是DTM的一种特例。
24.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 Quad,DOQ):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像片或遥感影像,经逐个像元进行投影差改正,再按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
25.数字栅格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DRG):是根据现有地形图经扫描和几何纠正及色彩校正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数据集。
26.无损压缩:可以使原图精确重构的一种数据压缩类型。比如游程编码。
27.有损压缩:可达到高压缩比但不能完全重构原图像的一种数据压缩类型。
27.游程编码: 一种栅格数据的无损压缩方法,通过把具有相同属性的邻近栅格单元逐行合并在一起,记录其属性值和游程长度,从而实现对面状栅格数据进行压缩。
28.四叉树编码:一种数据压缩方法。通过将栅格数据按照四个象限进行递归分割,直到每个子象限的属性值相同为止。
29.小波变换:一种新的图像压缩技术。它将一幅图像看作是一个波,并且逐渐将该波分解为更简单的小波。
30.逐像元编码:一种栅格数据结构,按行列矩阵存储像元值。
31.栅格化:将由坐标点表示的点、线、面转换为由栅格单元表示的点、线、面的过程称为栅格化。
32.矢量化:将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图形的过程称为矢量化。
33.坐标几何:几何学的一个分支,它提供基于测量数据创建点、线、多边形数字化空间数据方法。
34.数字线划图(Digita Line Graphic,DLG)是与现有线划基本一致的各地图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且保存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
35.数字化:将模拟数据转化为数字格式的过程。
36.元数据:是指描述空间数据的数据,它描述空间数据集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数据集的其他特征,是空间数据交换的基础,也是空间数据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为空间数据的质量提供了保障。
37.屏幕数字化:利用诸如数字正射影像等源数据作为背景,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的手扶跟踪数字化。
38.扫描:将模拟地图转换为栅格格式扫描文件的数字化方法,通过跟踪描绘可将扫描文件转换成矢量格式。
39.仿射变换:对矩形对象作旋转、平移、倾斜和不均匀缩放,但保持线的平衡性的一种常见的几何变换方法。
40.几何变换:用一系列控制点和变换方程式,将地图或影像从和种坐标系变换为另一种坐标系的过程。
41.地面控制点: 从影像到地图变换过程中选择的影像坐标和真实世界坐标都能识别的点。
42.双线性插值法:通过4个相邻像元的距离加权平均值估算新像元值的重采样方法。
43.三次卷积插值法:通过16个相邻像元的距离加权平均值估算新像元值的重采样方法。
44.影像到地图变换:把卫星影像的行与列坐标转换成真实世界坐标的几何变换类型。
45.地图到地图变换:把数字地图转换顾真实世界坐标的几何变换类型。
46.邻近点插值法:采用邻近像元值估算新像元值的重采样方法。
47.金字塔法:建立不同的金字塔等级,以显示不同分辨率的大型栅格数据的重采样方法。
48.重采样:将原始影像的值或推导值赋予新转换图像每个像元的过程。
49.均方根误差:在几何变换中,用均方根估算控制点实际位置的偏差的统计方法。
50.聚合容差:用来接合点和线的容差,以消除容差内双重线的错误。
51.模糊容差:指定图层中两个节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容差,用来消除容差范围内双重性的错误。
52.悬挂弧段:左右两侧为同一多边形的弧段,并且弧段终点有悬挂节点。
53.悬挂节点:未与其它弧段相连的弧段终点的节点。
54.悬挂长度:指定输出图层悬挂弧段最小长度的容差。
55.图幅拼接:是指沿着一个图层的边缘,对相邻图层的线条作匹配,以使线条连续穿过两个图层的边界的一种编辑操作。
56.线的简化:通过消除线的某些节点面使线条简化或概化的过程。
57.线的平滑:通过对线添加新节点而使之平滑的过程,这些新节点通常由样条函数等数学函数产生。
58.地图拓扑:图层之间单一要素重合部分拓扑关系的临时集合。
59.层次型数据库:多层结构并用的”一对多“的关系连接不同层次的数据库。
60.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管理综合的和共享的数据库的计算机程序,能完成数据的输入、查找、检索、操作和输出等任务。
61.平面文件:一个大表中包含所有数据的数据库。
62.网络型数据库:基于表格之间内置连接的数据库。
63关系数据库:由表格集合组成的数据库,用关键字来关系各表格。
64.统计地图:以饼状图或柱状图等统计图作为地图符号的地图。
65.等值区域地图:将阴影符号用于收集的数据或统计值,以列举行政单元的地图。
66.对比:地图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元素,可通过地图符号的大小、宽度、色彩和纹理的变化来增强地图的外观或图形-背景关系。
67.插入:一个对象的不完整轮廓,使其显得好像位于其它对象之后的趋势。
68.分区密度图:按统计数据和额外信息来描绘相同数值区的地图。
69.点描法地图:用统一的点状符号显示空间数据的地图,每一个符号代表一个单位值。
70.图形-背景关系:将视觉上把更重要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视觉感知地势。
71.流量地图:以不同宽度的线状符号来显示不同数量的流量数据的地图。
72.分层设色地图:用渐变色彩方案显示空间数据差异的地图。  
73.分级符号地图:用不同大小的符号来代表不同数量等级的地图。
74.等值线地图:用等值线系统代表一个表面的地图。
75.地图设计:为取得地图的效果而进行的视觉设计的开发过程。
76.比例符号地图:用特定大小的符号表示每一个数值的地图。
77.续分结构:根据预期的视觉层次,把地图符号分为初级符号和二级符号两组的一种地图设计原理。
78.专题地图:用来强调一种主题的空间分布地图,如以县为统计单位的人口密度分布的地图。
79.视觉层次:将三维效果或深度引入地图,从而展开视觉设计的过程。
80.邻接:用于选择具有共享边界的要素的一种空间关系。
81.刷亮:用于在多视图中选择和高亮显示数据子集的一种数据探查技术。
82.包含:在数据选择中用于选择落在指定要素之内的要素的一种空间关系。
83.数据可视化:使用各种探查技术和图形,以理解和获得对数据认识的过程。
84.动态图形:一种数据探查方法,可直接对在多个动态链接视窗中显示的统计图和示意图的数据点进行操作。
85.地理可视化: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它是将地理空间数据通过制图学、GIS、图像分析和探索性数据分析进行综合的过程。
86.空间信息可视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复杂的科学现象和自然景观及一些抽象概念图形化的过程。
87.相交:一种空间关系,在数据查探中可以用于选择与指定要素相交的要素。
88.邻近:一种空间关系,在数据查探中可以用于选择落在与指定要素距离一定距离内的要素。
89.空间数据查询:通过对空间要素的操作来获取数据的过程。
90.拼接:把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层拼接在一起生成一幅新的图层的GIS操作。
91.剪取:一种GIS操作,生成仅包括落入剪取图层区域范围内的那些输入图层要素的新图层。
92.聚合容差:距离容差的一种,当点和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指定距离时,强行将两者接合在一起。
93.误差传递:在地图叠置输出图层中,由于输入图层的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94.G-统计量:用于衡量数据集中高、低值聚类的一种空间统计方法,包括整体的或局部的两种统计量。
95.莫兰指数:用于衡量数据集中的空间自相关程度的统计量。
96.叠置分析:将输入图层的几何形状和属性结合在一起,生成新的输出图层的一种空间分析方法。
97.雷普利K函数:通过一定范围的距离来差点模式是随机的、规则的还是集聚的一种空间统计量。
98.碎屑多边形:在地图叠置中,沿着两个输入图层的共同边界出现的面积很小的多边表形。
99.空间自相关:按照空间赋值状况,测量一个变量的数值之间关系的一种空间统计量,也被称为空间联系或空间依赖性。
100.聚合:一种综合归纳运算,生成比输入栅格更大像元的输出栅格。
101.块状运算:一种领域运算,它使用一个矩形并将所计算的值赋予输出栅格的所有块状像元。
102.局域运算:一个像元接一个像元进行的栅格数据运算。
103.领域运算:涉及焦点像元及其一组围绕像元的一种栅格数据分析。
104.镶嵌:将多个输入栅格拼成单一栅格的一种栅格数据运算。
105.重分类:对输入栅格的像元值重新分类,以生成新栅格的一种局部运算。
106.栅格数据提取:使用一个数据集、一个图形对象或者一个查询表达式从现有栅格提取数据的一种运算。
107.分区运算:涉及对相同值或相似要素的像元进行的一种数据运算。
108.透视图:产生陆地表面三维视图的一种绘图方法。
109.分层设色:用颜色符号表示不同高度分区的一种地图制图方法。
110.晕渲法:模拟陆地表面在阳光与表形要素相互作用下视觉效果的一种绘图方法,又称阴影地形法。
111.德功奈三角测量法:一种把点连成三角形的算法,它遵循所有点都与最近邻接点连接,且三角形尽量密集排列的原则。
112.泰森多边形(Thiessen polygons):局部拟合插值的一种,该方法确保在一个多边形内的每个采样点与多边形内已知点更接近,而与其它任何一个已知点距离更远,其本质是TIN三角形边的垂直平分线构成的多边形。也称冯罗诺多边形(Voronoi polygons)。
113.TIN:不规则三角网的简称。一种复合矢量数据模型,将地面上离散的采样点数据按优化组合的方法、连成相互连续的三角面,三角面的顶点就是离散点或离散点的插值。区域内有限的点集划分为连续的三角面,以此来逼近地面的地形表面,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不规则分布的观测点数据的位置和密度。
114.流域分析:流域分析在地形上追踪地表水的流向和轨迹,包括水流方向的计算,流域边界的提取和河网分析。对高程栅格数据进行领域分析生成流向栅格,接着对流向栅格及派生数据进行栅格数据操作,完成流域自动勾绘过程。
115.视域:从一个或多个观察点可以通视的地表范围。
116.各向异性:在空间输相关分析中,描述空间相关性方向差异的术语。
117.区间分组:在克里金法中为了操作和使用方便,用距离和方向均分半变异数据的过程 。
118.交叉验证:比较不同插值方法差异的技术。
119.密度估算:一种局部插值方法,该演绎法基于点的分布和点的数值来栅格密度。
120.确定性插值:空间插值方法的一种,没有对预测值的误差进行评估。
121.精确插值:空间插值的一种,控制点的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相同的插值方法。
122.整体拟合插值法:空间插值方法的一种,该插值方法用所有的控制点来估算未知点的值。
123.非精确插值:空间插值方法的一种,控制点的预测值与已知点不同的插值方法。
124.反距离加权插值(IDW):一种精确插值的方法,它假设未知值的点受近距离已知点的影响比远距离已知点的影响更大。其预测值介于最大值最小值之间。
125.核密度估算:把每个已知值的点与核函数关联起来,以二变量概率密度函数形式进行局部拟合插值法。
126.克里金法:一种随机性插值方法,假定属性的空间变异包含空间相关成份。它认为影响空间变异的因素有三种,表征区域变量变异的空间相关因素、表征趋势的“漂移”或结构及随机误差。
127.局部拟合插值:使用已知点样本对未知值进行估算的空间插值法。
128.局部多项式插值法:使用已知点的样本对和多项式方程来估算点的未知值的空间插值方法。
129.径向基函数:空间多种插值方法的集合,包括薄板样条、薄板张力样条和规则样条。
130.半变异:克里金法用于度量已知点之间空间相关程度的测度,计算公式为:
            γ(h)=1/2[z(xi)-z(xj)]2
其中,γ(h)为已知点xi和xj的半变异,h为两点之间的距离,z为属性值。
131.半变异图:克里金法中,用于表示半变异与已知点之间距离关系的图解。半变异的计算公式为:
γ(h)=1/2[z(xi)-z(xj)]2
其中,γ(h)为已知点xi和xj的半变异,h为两点之间的距离,z为属性值。
132.空间插值:用已知点来估算其它未知点的过程。主要用于估算出栅格中每个像元的值,是将点数据转换成面数据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使点数据也能用于空间空间分析和建模中。
133.随机性插值:用估算变异提供对观测误差的评价的空间插值方法。
134.薄板样条函数:局部拟合插值法的一种,该方法创建的面所经过的点与全部点的坡度变化量最小。
135.趋势面分析:基于已知点和多项式方程拟合近似面的一种整体拟合插值方法。
136.验证:对插值方法进行比较的技术,验证的方法是将控制点分成两组,一组用于建立模型,另一组用于验证模型的精度。
137.地址匹配:将表格中的地址用点要素的形式表示在地图上的过程。也称地理地址编码。一般需要两个数据集,第一个数据集是地址表格数据。第二个数据集是参照数据库。
138.地理编码:是指将数据库中存储的包含地址的数据转化为地图上具有地理位置的点,并进行显示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用户能用地址去确定它在地图上的位置,作为一个对象显示在地图上。
139.反向地理编码:是将用经纬度表示的位置数据转换成描述性地址的过程。
140.动态分段:计算路经上事件位置的过程。
141.最短路经分析:一种网络分析,在网络节点之间寻找最小累积阻抗的路径。
142.拓扑关系:拓扑关系是指网结构元素结点、弧段、面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主要表现为拓扑邻接、拓扑关联、拓扑包含。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位置关系,拓扑数据也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
143.空间索引:是指依据空间对象的位置和形状或空间对象之间的某种空间关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包含空间对象的概要信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空间数据结构,空间索引介于空间操作算法和空间对象之间,它通过筛选作用,大量与特定空间操作无关的空间对象被排除,从而提高空间操作的速度和效率。
144.点位符号图:在点状实体或面状实体的中心以制图符号表示实体质量特征。
145.线状符号图:采用线状符号表示线状实体的特征。
146.面状符号图:在央状区域用填充模式表示区域的类别及数量差异。
147.等值线图:将曲面上等值的点以线划连接起来表示曲面的形态的地图。
148.三维立体图:采用透视变换产生透视投影,使读者对地物产生深度感并表示三维曲面的起伏。
149.地貌晕渲图:以地物对光线的反射所产生的明暗使读者对三维表面产生起伏感,从而达到表示立体形态的目的。
150.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达空间对象的图形记号,通过尺寸、形状和颜色来表示事物空间的位置、形状、分布特点以及质量和数据的特征,常称它为地图的语言。
151.虚拟现实:是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新方式,是对现实或虚幻现实的仿真模拟,通过人与计算机交互操作,产生和现实世界相同和反馈信息,使人们感觉置身于现实世界中。
152.符号化:符号化是空间数据数字化的逆过程,是指将空间数据库内空间数据转变为地图输出时,对空间数据配置符号的过程。
153.图表统计专题图:采用统计图,如直方图、饼图等表示区域内的数据特征。
154.定位统计专题图:将固定地点的统计资料,用图表的形式绘制在相应的地点上,以表示该地方的某种现象。
155.质地专题图:也称色底专题图,是一种符号化的定性数据专题图,它反映制图区域连续分布现象的质量特征,它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面状符号及不同的晕线等表示区域内有差异性质的不同类型对象。
156.点密度专题图:用大小相同的点群表示专题要素的分布特征,点密集的地方表示专题现象集中,图上单一的点不是独立符号,它不表达现象的分布位置,只能从总体的点集来反映分布规律。
157.等级符号专题图:以大小不同的点符号表示专题图,根据属性数据表或其关联表中的一个字段或表达式,按运算法则来计算字段的值相应的点符号的大小。
158.电子地图:以地图数据库为基础,将地图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外存储器上,依托GIS工具对地图实现输入、输出、查询分析和显示。
159.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的数字化的认识,是以因特网为基础,以空间数据为依托,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具有三维界面和多种分辨率浏览器的面积公众开放的系统。
160.空间数据库:是描述空间物体的位置数据、位置数据元素之间拓扑关系及描述这些物体的属性数据的数据库。
161.空间数据库引擎:是一种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即在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之上添加一层空间数据库引擎,以获得常规数据库管理系统功能之外的空间数据存储和管理的能力。代表性的是ESRI的SDE。
162. HSV 模式:以色调(H)、饱和度(S)和亮度(V)来定义颜色的色彩模式。色调(H)是一种颜色与另一种颜色区别的性质;饱和度(S)是一种色彩的丰富程度或鲜艳程度;亮度(V)是一种色彩的明暗程度。
163. RGB模式:以红(R)、绿(G)、蓝(B)三种颜色作为基本色彩,红绿蓝三种基色各自不同的强度决定了其它颜色,通常每个基色的强度范围都超过256个级别,可产生1680万种不同色彩。
164. CMY模式:是打印彩色地图常用的模式,以青色、品红、黄色三种基本色彩以减色法生成各种不同的颜色,在打印同加上黑色构成CMYK模式的4原色。
165.大地基准: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
166.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基于地理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特定的原理和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操作、处理、分析、模拟、决策的功能。
167.合并:用两个表格的共同关键字把两个表格合并在一起的关系数据库操作。多用于“一对多“或”多对一“的关系中。
168.关联:用两个表格中的一个共同字,把两个表格暂时联合起来的关系数据库操作。
169.缓冲区分析:GIS最基本的空间分析工具,是解决邻近度问题的分析工具。如确定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信息系统考研名词解释总结116个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