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 新闻理论教程 含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新闻活动的本质与演变
第一节    新闻活动的产生
一,    传播与新闻传播

(一)    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交往的基本内容包括信息、观念和情感。简单说,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活动,这里的人不单是个人,也可能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或团体,这里的“信息”是广义的,包括所有的精神产物。
(二)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   信息的传受活动。
首先,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自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
其次,这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的交流活动是双重主体的过程性活动,即是由传播新闻的人和收受新闻的人共同完成的活动,
再次,由于这种信息交流活动的内容是一种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因此新闻传播必然是一种关于真实信息、新鲜信息的传受活动;
最后,这种将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信息传送给社会大众的传播必然是一种及时的、公开的传播。
(三)传播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传播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所有传播活动,但新闻学只重点研究人类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在现代社会,特别关注对通过大众媒介进行的新闻传播的研究
二、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
    (一)人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生
    (二)新闻传播与传播同步
    (三)新闻传播发生的依据
第二节  新闻活动的本质
一,    新闻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
二,新闻活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三,新闻活动是一种精神(文化)交往活动
四,新闻活动是具有多元功能的信息活动
第三节  新闻活动的历史演变
一、前新闻传播业时代
    前口语传播时代前口语传播时代
   前口语传播时代,是指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之远古时代的传播。
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
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时代是指人类利用书面文字开始新闻传播的时代,也就是一般史称的手抄新闻时代,它以印刷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始为下限。
二、新闻传播业时代
    印刷传播时代
   人类新闻传播革命性的变化应该说始于印刷新闻的诞生。印刷新闻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类别
    电子传播时代
   主要是指以广播和电视为主体的电子传播。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重要发明,标志着电子新闻传播时代的到来
    网络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将人类的传送与收受整体上带入主动的时代、互动的时代。实际上,网络媒介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对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新闻传收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后新闻传播时代
   人类现在具有的新闻传播形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出现新的传播新闻的观念和方式。至于将来的新闻传播到底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料,留给后人去做。

第二章    新闻活动系统的构成
    先从新闻传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静态观照的方式对新闻传播的类型构成、媒介方式构成做出宏观的说明,以静态解剖的视角对具体新闻传播的要素的构成做出分析;
    然后以动态的眼光,审视具体新闻传播过程的环节构成;
最后,静动合一,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矛盾构成做出揭示,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新闻传播的根本运行机制和动力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类型与要素构成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类型构成
传播的基本类型
    人际传播
    群体传播
    大众传播
二、新闻传播的要素构成
    作为传播内容的事实(信息)
    新闻传播者
    新闻收受者
    媒介
(二)新闻传播要素的基本含义
    事实或传播内容是指新闻传播的对象,即新闻报道的对象、信息或内容。
    传播者是指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或主体,即指那些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主要从事采写编评、制作、主持的工作者。
    传播媒介是指传送和收受新闻信息的通道或载体。
    收受者是指收受新闻信息的人或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网络新闻信息的浏览者。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环节构成
描述新闻传播环节的构成,是以新闻信息的实际流动过程为观察对象,根据新闻信息流动过程在不同时空段上承担的主要任务的明显差别,将其划分为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阶段。由于每阶段的相互组合连接共同完成着新闻信息传受的任务,因此相对全程性的信息流动,各个不同的阶段便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不同环节。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    基本流程一: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自身就是信息载体)→新闻收受者。这是人际传播方式中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
    基本流程二:新闻信息源→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媒介→新闻收受者。这是以物理传播媒介(最典型的就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新闻信息载体的传播流程。
二、新闻传播的基本环节
    采选新闻信息的环节。
    创制新闻文本(作品)的环节。
    传递新闻文本的环节。
    信息反馈环节。
    新闻反馈的真意在于传播者通过对收受实际情况的有效把握,调整后继的新闻传播内容、方式,甚至重新从整体上定位媒体的新闻传播。
    反馈信息的来源与获取大致有这样几种途径和方式:
    一是收受者自发的、比较零散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发表的各种看法、意见、建议等,
    二是媒体主管部门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监测与评估;
    三是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对媒体新闻传播行为的分析和评价;
    四是新闻媒体自己的信息调查部门或委托专门的信息咨询机构、舆论(民意)调查机构通过科学手段获取系统化的、规模化的反馈信息。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构成
一、新闻传播内在与外在矛盾的构成
    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内部的矛盾;
    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其外在传播环境的矛盾。所有新闻传播现象、传播活动,都是在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
(一)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
    新闻传播系统是由新闻传播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诸如传播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传播主体与传播媒介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传播媒介与新闻事实间的矛盾,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
(二)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
    新闻传播的外在矛盾是指新闻传播系统与新闻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或两个层次:一是新闻传播作为社会有机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体的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新闻传播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基本关系
    新闻传播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的区分,既是对新闻传播中客观实在矛盾类型的一种划分,也是一种理论逻辑上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采用的划分。内在矛盾的内在性,强调的是内在矛盾存在于新闻传播系统内部;外在矛盾的外在性,强调的是外在矛盾存在于新闻传播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
二、新闻传播内在矛盾的层次性
    在新闻传播系统的诸多内在矛盾中,有的矛盾具有总矛盾的性质,包含着其他的矛盾;有的矛盾只是新闻传播系统中一个侧面或一个环节的具体矛盾。因此,要充分掌握新闻传播的内在矛盾,还需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加以分析。
(一)宏观层次的总矛盾
    新闻传播解决的总体矛盾始终是:如何通过新闻传播满足人们或社会的新闻需求,即新闻传播者的传播行为与新闻收受者新闻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是新闻传播的基本矛盾。
    简单点说,新闻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矛盾就是新闻传播的总矛盾。
(二)微观层次的具体矛盾
    传播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
    传播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
    收受主体与事实间的矛盾
    收受主体与媒介间的矛盾
    传播媒介与事实间的矛盾
第四节   新闻传播模式的构成
模式是对现实的简化,与现实事物完全一样的模式无助于我们对实际的了解。新闻传播模式就是运用一定的图形、符号、程式对现实新闻传播活动情况的抽象、概括和反映。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模式
    第一,“点—点”模式。
    在“点—点”传播模式中,“点”是对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在同一量化标准下的几何抽象,这种抽象的前提是新闻传播者和收受者必须具有基本的对等性。
    第二,“点—面”模式。
    在“点—面”传播模式中,“点”和“面”同样是对传播者和收受者的一种抽象,将传播者抽象为“点”,将收受者抽象为“面”,其基本根据是传播者与收受者在量上的巨大差别,在质上的不同存在方式。
二、大众化新闻传播模式的具体构成
    首先,从传受关系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单向传播模式和双向传播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就是无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传播以线性的方式单向流动;双向传播模式就是有反馈环节的传播模式,传播以非线性的方式形成双向互动。
    其次,从传播目标收受者的数量规模上看,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可以划分为小众化传播模式、大众化传播模式、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
具体模式:
    第一,小众化传播模式。
    第二,大众化传播模式
    第三,小众化与大众化相融合的模式。

第三章    新闻活动者
第一节    新闻活动者的一般构成及总体关系
一,    新闻活动主体构成
(一)    按照职业活动标准的界定
直接专门从事新闻传播业务的职业工作者,也就是从事新闻采写,新闻编辑等工作的业务人员才是新闻活动的主体。  “后新闻时代”
(二)    按照参与标准的界定
只要参与到新闻传收系统中的人,就可以看作是新闻活动主题。
广义上说,可分为五类:新闻源主体,新闻传播主体,新闻收受主体,新闻控制主体,新闻影响主体。
二,新闻活动主体间的总体关系
1,    不同活动主体首先是共同的新闻活动主体。
2,    不同主体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新闻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    一定条件下,不同主体的角色可以重合和互换。
4,    不同主体间具有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二节    新闻传播者
一,    新闻传播主体的构成
(一)高位主体
    所谓高位主体主要是指新闻资产的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    高位主体是新闻传播总体目标的设计者和确立者,是媒体方针的制定者。
    高位主体是新闻传播活动规范的主要制定者。
    高位主体同时也是新闻活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
(二)本位主体
    所谓本位主体是指直接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主体,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工作者或传播者,它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力量。
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本位主体是新闻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
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本位主体是新闻价值的主要发现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    本位主体是具有自身利益追求的主体。
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的关系
    首先,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在新闻传播的组织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具有明显的差别,处于不同的层次。
    其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的利益追求与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
    再次,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之间也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或冲突性。
    最后,在一些特殊的媒体机制中,高位主体与本位主体只有逻辑上的区分,没有实体上的区别。
第三节  新闻收受者
一、收受主体的构成及特征
    收受主体的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从而达到对收受主体的具体把握。与传播主体(主要是本位主体)相比,新闻收受主体处于“后在”的位置(可称为后在主体),有其自身的地位和特征。
(一)收受主体的构成
    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或者说按照接触新闻媒体的稳定程度,可以把收受主体划分为:稳定型收受主体和偶然型或变动型(非稳定型)收受主体。
    按照接触新闻媒体类别的多少,可以将收受主体划分为:单一型收受主体与复合型收受主体。
    按照对一定新闻媒体接触的实际程度可以把收受主体划分为:现实型收受主体与潜在型收受主体。
    按照新闻传播媒体确立或形成的服务对象特征,可以将收受主体划分为:目标型收受主体与边缘型收受主体。
2收受主体的层次性构成
   首先,按照收受主体的社会存在规模或社会存在方式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    一是社会化层次,即把特定社会作为整体的新闻收受主体来看待,这个社会一般是指整个人类社会和一定民族国家构成的社会。
    二是群体化层次,即把特定的群体或群体组织作为新闻传播的收受主体。
    三是个体化层次,即把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人作为新闻传播的收受主体。
    其次,每一层次内部也有自身的层次结构,这种内部的层次结构在较为严格的组织性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    再次,收受主体的素质差别,使收受主体形成了素质上的层次性。
(二)收受主体的特征
    大众化的存在特征
    自主化的接触特征
    个性化的需求特征
    多样化的人性特征
二、收受主体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一,收受主体是后在主体。
    第二,收受主体的新闻需要是新闻传播的根本动力。
    第三,收受主体是新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    第四,收受主体是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
第四节 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关系
一、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历史演变
   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关系,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关系样式或模式。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演变,从新闻主体的角度,或更宽泛地讲从人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面貌。
(一)传受不分的混沌关系
    传受不分的关系,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人们还没有“传”与“受”的角色意识。在实际的信息传播活动中,传受角色在不断地相互转换。传受不分的关系,从总体上使新闻传播与其他传播混为一体。
    新闻传播活动中传受主体不分的情况,是一种持续性的存在,将伴随人类历史的始终,不会因为人类新闻传播进入新的时代后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一点,我们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看得非常清楚。
(二)传受分立的对应关系
    正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直接介入,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以身体为中介的直接新闻传播方式,变成了以大众传播工具为中介的间接传播,使传播者和收受者居于新闻传播媒介的两端,分立对应而存在。
    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分立对应关系,意味着传播主体意识与收受主体意识的强化和自觉,意味着传与受的矛盾,显化为新闻传播的主要矛盾,新闻传播正是在双重主体的对立统一中求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三)传受和谐的一体化关系
    当人类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之后,传播新闻的工具不再只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而是加入了“第四媒体”、“第五媒体”等等,这些新的传播媒介,改变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媒介的传统格局,改变的不仅是新闻的采制方式、刊播方式和收受使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集中体现就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变化。
二、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关系的新表现
(一)传受本位的新变迁
    新闻传播的实际只能是在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取得一种平衡,因为他们既是利益的共同体,又是利益的矛盾体,传播什么、怎样传播不可能总是以收受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为尺度,这是新闻传播的现实,同时也是事实,
(二)传受互动的新追求
    互动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社会的互动。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就是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的互动,互动的具体表现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的发送式向双向的、多向的交流式转变,
(三)传受平等的新理想
    新理想产生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多向传播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蕴涵着丰富的意蕴,它把了解世界的权利看成是所有人的普遍权利,它把每个人表达的权利正在变成一种可行的、现实的权利。从传播主体的角度看,就是将收受主体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主体,而不是看作被动的接纳新闻信息的“容器”。
第五节    源主体、控制主体与影响主体
一,    新闻源主体
拥有新闻信息并且实际介入或参与新闻报道得以形成的个体或组织主体。
1,    是新闻传收活动逻辑上的“主体”起点
2,    新闻源主体所提供的新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报道与收受的内容范围。
3,    新闻的诸多主要特性,都会受到新闻源主体的影响。
二,新闻控制主体
指那些通过一定的方式,限制、约束新闻传播内容、新闻传播方式的主体。
三,新闻影响主体
对新闻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方式的选择等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作用的主体。
第四章    新闻传收内容
第一节    新闻的形态
一、新闻的历史形态
    新闻的历史形态,是从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向度上,考察新闻作为一种意识形式与人类其他意识形式的历史存在关系。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在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有一个从混沌不分到相对分离、分立的过程,也有一个从分离、分立再到统一共存的过程。
(一)与其他信息不分的混沌形态
    在新闻传播的产生阶段及后来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并没有明确的新闻意识,即没有将我们现在所谓的新闻信息与其他信息明确加以区分的意识。新闻信息不仅在客观上与其他一般的信息共同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即使在传播过程中,也与其他信息浑然一体。
(二)与其他信息分离的独立性态
    明确的、普遍的新闻意识,是与西方近代报纸相伴而生的,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大众化、商业化的报纸真正勃兴起来,人们才将新闻信息与意见信息、广告信息等自觉地加以区分,与其他信息相分离的新闻传播观念才得以逐步形成和确立,人们对什么应该是新闻、什么不应该是新闻才有了比较稳定的标准。
(三)与其他信息共存的统一形态
    明确的新闻意识使人们将新闻传播与其他信息的传播从本质上得以区别,形成了分门别类的信息传播形式。
    但就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来看,即使人们具有了明确的新闻意识,即使社会拥有了相对独立的新闻传播媒介,仍然并不存在仅仅传播新闻信息而不传播任何其他信息的新闻媒体。新闻信息总是与其他信息共存于同一媒介之上,以统一的形态向社会传播。
二、新闻的过程形态
    新闻的过程形态,是在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中考察新闻形态的演变,即从新闻的本源开始到新闻的收受结束,看在一个传播周期中,新闻有无形态的变化,如果有,变化是什么。
(一)本源形态的新闻
1、本源形态的两种解释
    事实论解释
   事实论解释,就是把处于传播中的新闻的本源归结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其核心观点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形态,任何处于传播形态的新闻不过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陈述或摹写。
    信息论的解释
   传播形态的新闻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信息,新闻不过是以新闻方式对一定自然信息的反映或人工化。
2两种解释的关系
    第一,从本质上看,事实论与信息论是统一的。
    第二,事实论是更根本的解释。
    第三,信息论解释具有更直接的意义,而且信息论解释更能说明新闻由本源态向传播态转化的内在机制。
(二)传播形态的新闻
    传播形态的新闻才是人们真正面对的新闻,它把新闻事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以符号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蕴涵和包容着新闻传播几乎所有重要的基本问题,新闻传播是否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快速,新闻传播是否合法、合德,新闻传播是否体现了其应有的职业精神、实现了其应有的社会功能,等等,都会在新闻的传播形态中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三)收受形态的新闻
    收受形态的新闻是指经过新闻收受者“消费”的新闻,这时传播形态的新闻是以收受者对它的理解形态存在于收受者的大脑之中,可以说是理解态的新闻。
    理解态的新闻才是新闻最终的有效存在方式。收受形态的新闻是一种自由的、个性化的存在,收受者以各自对一定新闻的特有理解形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新闻,新闻对收受者的效应是以收受者理解的方式发挥的。
(四)新闻“三态”间的关系
    首先,任何新闻的历时性传播,在一个周期内,都会经过三种形态的演变,这是客观事实。
    其次,就性质来说,本源形态的新闻与传播形态的新闻、收受形态的新闻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自然信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后两者则是意识形态的存在,必然会受到传播者或收受者主观意识的影响。
    再次,就内容而言,从理想状态看,即假设传播形态的新闻对本源形态的新闻做了绝对真实的反映,而收受形态的新闻也对传播形态的新闻作出了绝对准确的理解。
第二节    新闻的界定
一,    新闻的基本特征
内容特征:真实与新鲜
传播方式特征:及时与公开
二,新闻的定义
、新闻定义的内涵与意义
    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闻又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对象。把握新闻的本质、理解新闻的特征,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给新闻下定义实质上就是揭示新闻的本质,概括新闻最根本的一些特征。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给新闻下定义,最基本的一点是,这种定义必须“是关于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简要概括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范式与类型
(一)新闻定义的两种范式
    从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将人们定义新闻的方式概括为两种基本范式:一是学院派范式。所谓学院派范式,是指那些主要从事新闻教学和新闻研究的教授、专家、学者们(包括以学者方式对待新闻问题的实际工作者),根据他们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结果,对新闻做出的界定。
(二)新闻定义的基本类型
1、从定义所选择的本位出发
    传者本位型
    受着本位型
    信息本位型
2、根据不同新闻定义对新闻上界临近概念的选择
    报道型
    事实型
    信息型
    手段型
第三节    新闻的功能
第一,本体功能。作为一种关于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发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信息的再现,新闻最直接的功能当然是信息功能,即消除人们对周围环境最新变动认识或心理不确定性的功能。
第二,派生功能。新闻的信息构成不是单一的事实信息,即使是单一的事实信息,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

第五章    新闻选择标准
第一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律性标准
新闻传播规律属于“是”的要求,传播主体必须遵循,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闻传播规律体现在传播内容的确定环节,主要表现为两种标准:新闻价值标准和传播技术标准。
一、新闻价值标准
(一)新闻价值的含义
1、新闻价值的多类定义
    标准说
    要素、标准合一说
    满足需要说
功能、效应说
新闻价值的界定
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客体的属性、功能对新闻主体的效应。或者说,新闻价值描述的既不是主体的新闻需要,也不是新闻客体的新闻价值属性,而是对象的新闻属性、功能对主体的效应,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3、新闻价值客体的构成与一般特征
    存在形式的先在性和外在性是新闻价值客体最基本的属性。
    新闻价值客体有意义的、现实的存在方式,乃是其作为新闻价值主体价值活动对象而存在的对象性。
    新闻价值客体又是一种具有相对性的存在,即新闻价值客体总是相对或针对一定的新闻价值主体而言的。
    作为新闻价值关系的一极,新闻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的价值活动具有客观的制约性。
(二)新闻价值属性
    事实具备什么样的属性时,才能成为新闻事实?这是新闻价值理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新闻价值理论探讨历史最长的问题之一,同样也是人们迄今为止基本达成共识的问题之一。
1、新闻事实价值属性的传统概括
    是否当前全局性的重大事件;
    是否与广大人民生活相关;
    是否为大多数人民所关心或能够引起广大人民关心;
    是否能引起大多数人民的共同兴趣;
    这一新闻是否真实;
    是否是最近发生的大事,即时效性之大小;
    是否老生常谈,毫无新内容。
2、新闻事实价值属性的内涵
    时新性
    重要性
    显著性
    接近性
       兴趣性
3价值属性间的基本关系
    在新闻价值五种属性中,“时新性”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属性,是处于第一层次上的价值属性。
    其次,五种价值属性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相互的内在联系性。
    再次,从总体上说,五种价值属性具有共同的根本属性,这里首先是指,它们都是揭示和描述新闻价值客体对象价值特征的概念,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三)确定传播内容的新闻价值
    新闻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是其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根本标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这种实际利益需要的对象就是一些具备特殊属性的事实——新闻事实。因此,这些体现或反映了新闻主体实际利益需要的客观属性,便成了传播主体用来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稳定的、规律性的标准。
二、媒介形态标准
    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传播技术的特征进行传播,也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传播技术运作的规律进行传播。
    这里,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如何根据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征选择、确定新闻传播的内容。按媒介介质特征和传播技术水平选择事实,这也可以称作选择事实的“工具尺度”,即要合乎“工具尺度”的要求,符合传播工具的客观属性。有什么样的传播工具才能进行什么样的传播,
第二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规范性标准
    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主体不只是根据新闻传播规律作出内容的选择,还要根据传播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就是说,还要根据一定社会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具体的条件确定新闻传播的内容。
一、合法性标准
    合法性,就是合乎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的要求,具体是指新闻传播主体选择的新闻事实和确定的报道内容,必须是法律规范允许传播的内容、报道的事实。
二、合政策性标准
    合政策性标准,是说新闻传播主体必须按照一定的新闻政策要求确定自己的新闻传播内容。
三、合纪律性标准
    严格意义上说,新闻纪律或新闻宣传纪律不是一个新闻学概念,但它在中国新闻传播实践中已经约定俗成,从事新闻研究、宣传研究以及新闻、宣传实际工作的人们几乎对它都能心领神会,而且它在实践中确实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    新闻业在中国的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所以它必须按照党的纪律行事,特别是党的机关报,必须坚定地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得利用手中的媒介,宣传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东西。
四、合德性标准
    “合德性”,就是新闻传播主体所选择的、作为公开报道对象的新闻事实,应该是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认可、允许和能够接受的东西,应该是新闻职业道德允许的东西。
第三节 确定新闻传播内容的其他标准
    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尽管规律性标准和规范性标准是确立新闻传播内容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但并不限于这些基本标准,在它们之外,还有与它们既有一定联系又不能够完全等同,既有可能统一又有可能冲突矛盾的其他一些标准,很有必要加以简要的阐释。
一、受众需要标准
客观需要和主观需要
二、宣传价值标准
    宣传是一种劝服活动,直接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他人的意识,使其接受宣传者的某种观念,最终目的则是期望接受宣传的人能够以宣传者期望的方式进行某种活动。
三、经济利益标准
    经济利益标准,也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市场标准。在市场经济制度中运作的新闻媒体,毫无疑义要遵守市场经济的逻辑,一切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设计与战术行为,都离不开对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考虑。
第四节    收受者选择新闻的标准
一,    新闻的价值属性
1,    真实性
2,    及时性(快速性和时机性或者叫做时宜性)
3,    针对性
4,    亲和性 亲和性的表现?
二,    收受者选择新闻的基本标准
有用性标准:知情需要、认识需要、休闲需要
有趣性标准:感兴趣、有趣味
第六章    新闻传播的普适原则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事实原则
一,    新闻真实
本质
    首先要求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    其次,真实讲的是对“实”的正确的、全面的反映,
新闻真实的特征
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新闻真实是过程性真实;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新闻真实是即时性真实;新闻真实是公开的真实
新闻真实的意义
    真实的首要意义是把新闻与非新闻区别开来,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据,是新闻安身立命的根本。新闻以真实作为自己的旗帜和灵魂,以真实奠定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    其次,真实是传播主体实现新闻传播目标的基础,失去真实性,新闻传播的追求也就失去了根基。
    再次,真实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
    最后,真实是满足收受主体新闻信息需求和新闻媒体获得信任的根本保证。
具体真实的实现
1,    要素真实
2,    事项真实
3,    关系真实
二,客观观念与方法
    客观原则或客观原理(要求)是人类新闻传播发展史上的一笔财富,是新闻传播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原则。
1客观原则的来源
    首先,客观原则是新闻传播业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同步发展的产物,
    其次,客观原则的产生与发展“还有一个哲学基础”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植根于人的精神交往需要和人的社会性道德意识。
    再次,便士报(the Penny Press)是客观原则发育的肥沃土壤。
    最后,不少学者指出,通讯社特别是美联社(成立于1848年)的诞生与发展,是客观报道原则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力。
2、客观原则的内涵
    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
    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
具体说,客观报道在操作上有这样的规范:
    以倒金字塔方式在第一段简述基本事实;
    以五个W报道;
    以第三人称语气报道;
    引述当事人的话;
    强调可以证实的事实;
    不采取立场;
    至少表达新闻事实的两面。
3、客观原则的意义
    第一,客观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特别是存在论意义真实的基本途径。
    第二,客观原则是确保新闻报道可信和公正的核心手段。
    第三,客观原则是充分实现收受主体知情权的保证。
4客观性的限度
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问题,要害是新闻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能否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反映,即能否反映出新闻事实那些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和内容。
    从新闻传播的实际出发,客观原则的限度,就是达到客观报道的规范要求(如上文所列诸条),即如果一则新闻报道达到了专业标准或规范,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专业标准和规范是专业领域的共识,是公有性的,而非私人性的,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必然是一定认识水平的表现,是主观限度内的客观标准。
三,全面观念与方法
    全面原则是再现新闻事实整体面貌的原则,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必然要求。不同层面的全面性,意味着新闻传播将会达到不同层面的真实性,因而全面是实现新闻真实的关键原则和手段。
1、全面性的含义
    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一个概念,既是新闻报道的一种观念,也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法。新闻传播的全面性,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零星的、正确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实、情况和意见。
全面原则的含义:
    一是针对个体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    二是针对同类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    三是针对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事实报道的全面性。
两个需要特别强调的方面:
    一是全面必须是包含对负面新闻事实报道的全面。
    二是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传播主体要特别注意顾及各方的情况和意见,要主动运用均衡或平衡报道的手法,把事实的整体状况再现出来。
    全面性原则的另一要求是,全面不能停留在对事实表面现象的全面罗列上,还应力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揭示事实的本质,达到一定的深刻程度,使人们对新闻事实本身本质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达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全面性的意义
    首先,全面原则提升了新闻传播的层次和境界,强化了新闻传播的理性精神,提高了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传播主体的要求。
    其次,全面原则是实现真实、客观、公正的必然理念和方法。
    再次,全面原则是一条确保为社会和人们提供比较健全的新闻信息服务的原则。
3、全面的限度
    与真实、客观一样,实现全面报道是可能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全面是新闻认识层面上的全面,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全面。有限度的全面性,首先是新闻传播的必然结果。新闻传播的全面性是新闻眼光下的全面性,是全面报道理念和全面报道方法下的全面性,不是有闻必录,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面性的大杂烩。
    其次,我们先假设一种理想的状态,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体、传播主体,主观上愿意实现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即把全面真实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此情况下,传播主体认识事实的能力与水平,客观事实本身构成或变化的复杂性,新闻传播环境限制或宽松的程度,等等,都会对传播主体全面把握新闻事实形成各种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
一,    公正观念与方法
1、公正的含义
    从本质上说,公正原则是相对事实原则的“应然之则”。公正原则的核心在于实现“新闻正义”,承担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职责,即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新闻自由权利。
    公正原则在宏观层面上,要求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作为守望环境的新闻传播主体,拒绝向任何权力和金钱做出不正当的倾斜。
    公正原则落实到具体的、微观的新闻报道活动中,其最典型的体现是要求传播主体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方式对待新闻事实的“当事者”各方。
    公正原则对新闻传播主体自身提出的直接要求是:不能利用职业之便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见,不能将非新闻的东西当作新闻来报道,不能有意进行失实的、片面的、歧视的报道以实现自己的私利,更不能以虚假的、有偿的报道来误导收受者、欺骗社会。
2、公正的意义
    作为新闻正义的内在要求,公正是新闻道德理念的核心,它要解决的是新闻传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问题。对新闻传播者来说,公正“是绝对的命令”,是传播者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有了公正的报道态度和公正的报道方式,才有可能获得公正的报道结果,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公正传播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基础。对新闻传播来说,有效传播的根基性因素是真实,公正,及时,公开。
3、公正的评判
    传播主体是否在新闻传播中坚持了公正的原则,达到了新闻正义,是需要社会进行监督评判的,这既有利于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新闻媒体社会功能的正当发挥。
在实际的新闻传受活动中,人们评判传播公正性的直接标准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规律性标准,即看被评判的新闻传播是否遵循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    二是规范性标准,即主要是看新闻传播从内容到方式,是否合乎现实社会对新闻传播提出的一系列规范性要求。合法性、合政策性是对公正性最基本的评判,合德性是对公正性进一步的评判。
二,新闻传播的立场与倾向
    传播主体不仅以事实原则(真实、全面、客观报道的原则)和新闻传播特有的方法原则(及时、公开的传播原则)传播新闻信息,而且会以自己认为的公正原则、特有的利益原则和立场原则去选择报道内容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传播倾向,即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目的不只是在于传播新闻事实之信息,还在于通过对新闻事实信息的各种处理而“说话”,
1、立场的含义
    新闻传播立场,指的就是传播主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的倾向或态度。或者说,立场在新闻传播中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新闻的倾向性。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一般是指传播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和观点、情感和态度。
2、立场的体现
    随着新闻传播职业化程度的提高,新闻传播业在社会系统中相对独立性的加强,传媒立场的公开性在总的趋势上走向强化,但我们必须同时注意到在“新闻”传播中立场和倾向却在日趋淡化。将新闻与对新闻反映的事实的立场加以比较严格的区分,正在成为各国媒体的基本规范。
3、立场的意义
    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倾向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但并不一定是单纯为了传播主体自身的利益或情感爱憎。我们认为,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倾向不仅是媒体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社会的要求,广大收受者的需要。只有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合理的倾向,媒体才能赢得人们的信赖。
    因而,在传播新闻事实信息时,适度而合理地以非新闻报道的方式表达倾向性,应当成为媒体及其传播者的自觉行为。
三、公正原则与立场原则的关系
公正原则从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上约束着传播者合目的性的追求,它不拒绝传播者在再现新闻事实时可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表达一定的倾向性,但它以“道德律令”的形式要求这种立场、倾向必须是“正义”的、公平的和合理的,是社会公众期待新闻传播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
第三节  新闻传播的方法原则
一、及时原则
    及时是新闻传播的时间原则,是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来获取良好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则。在所有能够公开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中,及时传播可以说是新闻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内在要求。
1、及时的含义
    及时最基本、最重要的含义就是“快”,就是要在第一时间所谓“第一时间”,是指“在事件刚一发生,人们对事件还来不及作出判断,就立即给予报道”。
    在“快”的原则下,及时的时间效果还可能通过时机、时宜的方式来实现。及时并不是绝对地越快越好,还有 “时机”、“时宜”问题,这也是及时原则不可少的重要内涵。时机、时宜的本质在于通过对报道时间的把握,求得传播者预期的传播效果。
2、及时的意义
    首先,从新闻传播者方面看。只有及时才能完成新闻人观察世界、监测环境的基本使命。
    其次,从新闻收受者方面看。及时或同步了解、把握自己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最新变动情况,才能有效调整自己适应或改造环境的行为。
    再次,从新闻传媒自身的生态状况看。不同媒介形态间的竞争、不同新闻媒体机构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优胜劣汰的传媒生态已经形成。
    最后,从及时原则对其他新闻传播原则的影响看。新闻传播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等的要求,都以及时传播为前提。
二、公开原则
    与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原则一样,公开传播也是新闻传播在传播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精神内涵。公开性使新闻传播成为阳光下的传播,成为一种能够广泛地为公众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信息传播。公开性亦是新闻传播实现社会影响力的根本途径。
1、公开性的含义
    整个社会的传播、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传播新闻、收受新闻不论在实质上还是在形式上,不是某些人的特权,而是人们应该拥有的一种普遍权利。
    公开性意味着新闻传播是一种无空间界限的传播,无信息壁垒的传播,无歧视性的传播,而最本质的意义是说新闻传播应该是一种自由的传播,即既有传播自由又有收受自由的传播。新闻自由是公开原则的内核和根本精神。
    公开性要求新闻传播主体不能隐瞒或遮蔽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在每一个传播环节上,都能够以公开的方式处理新闻信息,这是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有效途径。
    公开性原则要求新闻传播主体在非特殊情况下,应该向社会和收受者公开新闻信息的来源。说明新闻信息的确切来源,不仅是新闻报道简单的技术性要求,而且是新闻传播公开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新闻传播向社会负责、向收受者负责的基本要求。
    公开性同样要求一定的组织、团体或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或相关规定的要求,履行应尽的义务,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及时向社会和公众告知与社会公共事务相关的新闻信息。
2、公开性的意义
    公开报道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公民知情权得以普遍实现的通道和基本保障。
    公开是新闻传播的力量源泉之一。新闻的力量基于真实,这是新闻生命的力量。但是,真实的力量要通过公开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通过公开传播的方式才能得到规模化的有效实现。
3、公开性的实现
    (1)确立“社会公器”的新闻传媒理念。
    (2)建立必要的保障制度。
    (3)遵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三,三大原则的关系
(一)三大原则的定位关系
    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以反映事实世界最新变动情况为基本任务和职责的一种社会活动,离不开三大原则的共同支撑。事实原则是基础,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本性。如果离开对真实、客观、全面的追求,新闻传播将背离它自身的内在要求,异化为非新闻的传播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新闻传播的价值原则、方法原则是毫无意义的。
(二)三大原则的一致与矛盾
    首先,事实原则从本性上讲是价值无涉的原则,在逻辑上与及时与否没有必然关系,它以揭露事实的真相为最终目的,因而在结果上追求公开。
    其次,价值原则是利益原则,是重要的主体活动动力原则。这种动力原则的动力方向具有多向性。
    再次,方法原则与事实原则相比,不是对新闻再现内容的要求,而是对再现时间形式和公开性的要求,及时、公开与内容的真实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及时和公开能够很好体现新闻再现事实真实性的特点和力量。

第七章    新闻传播的特殊原则
第一节 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主要方针与基本任务
    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它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它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属性,同时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这种地位和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拥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针和任务。
一、当代中国新闻业的基本含义
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既是以传播新闻为主的社会信息中心,也是党的思想宣传中心。因此,不能把新闻媒体简单地理解为纯粹的传播新闻的媒体,进行产业化运作的媒体,它还是党和政府极为重要的、有力的思想宣传舆论部门。这是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新闻传播业所有具体问题的基础或前提。
二、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主要方针
(一)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二)新闻业的具体工作方针
    最重要的、最稳定的工作方针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二是“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前一工作方针注重手段,后一工作方针注重目的,可以说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核心就是为了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因此,从理论角度可以将它们概括为一条方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实现正确舆论引导。” 
三、当代中国新闻业的主要任务
    基本理论宣传
    报道、宣传正面事实
    适度报道负面事实
    运用新闻手段,进行批评报道和监督报道
    发挥新闻业的多样功能,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新闻业的政治原则
一、新闻传播业的党性原则
    所谓新闻业的党性原则,就是一定政党在新闻业上的党性规范、准则和要求。在中国,新闻业是中国共产党所有事业的一个部分,是党的喉舌,因此,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业的第一原则,生命原则。
(一)党性原则的来源
    党报的主要使命和任务是: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坚定不移地阐述和宣传党的政治纲领。党报要监督党的领导,勇于批评党的领导人的缺点和错误;党的报刊不是党的领导人的报刊,而是全党的报刊,党的报刊有权力监督和批评党的领导;党报应该成为党内自由交换意见的阵地,党内的思想斗争可以在党的报刊上公开进行,但要遵循党的共同纲领和策略。党报要始终宣传科学的理论,用它们武装工人的头脑,党报要维护党的理论的科学性。
(二)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首要是把新闻业当作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组织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严格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规范办事,必须实行“政治家办报” 
    第二,新闻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媒体必须在思想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特别要与时俱进,用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新闻工作的根本思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展开新闻工作。
    第三,新闻业的党性原则要求所有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党的全局和大局工作服务。
二、新闻传播业的指导性原则
(一)指导性的含义与根据
    所谓新闻业的指导性,是指新闻业通过新闻手段具有的对收受者思想、观点产生影响和作用的属性。指导性原则,则是指某种新闻业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规范,即要求新闻业要自觉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引导收受者。
(二)指导性的方式与类型
    就当代中国新闻业而言,主要是通过理论阐释、政策宣传、事实报道(主要包括能够形成明显指导性、启发性的正面报道,部分能够对人们形成警戒作用、吸取教训的反面典型报道,能够对社会和人们产生指导性的预发性报道等)的方式实现指导的。
指导性的类型:
    一是指导舆论。
    二是指导工作。
    三是指导生活、学习等。
(三)指导性的基本特点
    首先,新闻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这种指导不是命令性的、指令性、强制性的指导,而是一种服务性的、平等性的指导,即指导者与被指导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    其次,新闻业的指导性主要是通过新闻手段实现的,是通过“让事实说话”,特别是“用事实说话”的方式实现的。
    再次,新闻传播的一系列其他特征,决定了新闻业实现指导性的特点。
三、新闻传播业的群众性原则
(一)群众性原则的含义与根源
    作为中国新闻业的一条基本工作原则,群众性原则是指,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兴办、支持和发展新闻业,通过新闻传播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特别是新闻信息的需求。
    第一,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
    第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求。
    第三,正确处理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与其他普通群众的关系。
四、新闻传播业的批评监督原则
(一)战斗性的含义与表现
    这一属性演变至今,实质上主要指新闻批评、新闻监督。战斗性在当前主要通过新闻批评和新闻监督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战斗性原则,就是坚持开展新闻批评、新闻监督的原则,可以简说为新闻监督原则。
(二)新闻批评与监督的作用
    其一,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运用和实现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
    其二,新闻批评与监督是防治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和其他社会腐败现象、丑恶现象和不法行为的有力武器。
    其三,新闻批评与监督是提高党的素质、建立优良政府、增加社会信任、密切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    其四,新闻批评与监督,是增强媒体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基本方法,也是赢得人民信赖的必然途径。
(三)新闻批评与监督的基本原则
    第一,建设性的批评态度。
    第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客观全面。
    第三,适度、典型原则。
    第四,遵守法律,符合政策,恪守纪律,不背道德。
    第五,积极主动、独立负责。

第八章    新闻传媒
第一节 新闻传媒的类型与特点
一、媒介与新闻媒介
媒介的含义
    第一,传播媒介是由制作媒介、传输媒介和收受媒介共同构成的统一的媒介系统。
    第二,传播媒介的核心是指将传播者与收受者连接起来的承载一定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的本质
    在外在的器物层面上,媒介表现为一定的物理工具;在内在的精神层面上,媒介本质上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形式,是人类“有目的地实际利用自然物质的属性和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的综合结果” 
    传播媒介本质上是一个沟通传收双方精神世界的意义系统。物质载体是壳,信息符号是核,看不见的意义是味,传播就是这种味的交流与分享,因此,传播媒介就是意义的媒介。
新闻传播媒介
    第一,从传播者角度说,必须以传播、评述新闻事实信息为媒介的基本使命。
    第二,就媒介本身所承载的内容而言,新闻在质与量的统一性上必须占据所有传播内容的核心地位。
    第三,从收受者角度说,对媒介的信息诉求或心理期待主要是新闻事实信息和相关的评论,而非其他内容。这三条的核心是说,新闻媒介必须以负载新闻信息符号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即传播新闻是它的核心要务。
二,主要新闻媒介的类型与特点
 (一)报纸
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
    作为大众化的新闻传播媒介,报纸的历史是最长的。
    首先,报纸的物质形式,使它易于携带,便于保存;而报纸依赖的物质形式,也使它的传播速度无法与电子媒介相比。其次,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报纸新闻易于超越时空的限制,易于进行深度报道。
(二)广播
    广播就是通过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媒介。
    广播通过声音的音量、音调、音色等,可以充分展示广播新闻的个性色彩,而广播对自身非语言符号音响、音乐和其他声音的实时应用,更能显现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受性,
    它可以通过设备的轻便性,用无线电波以最快的速度把新闻信息传送到四面八方;听众也可以以任何姿态、在任何情况下收听。但它随时即逝,不易留存,对收听的时间有着客观的限制;同时声音语言的口头化也使它难以像文字符号那样很好地进行深度报道。
(三)电视
电视是运用电子技术传送声音、图像的一种传播媒介。
    电视的图像语言具有更为直接的信息刺激作用和力量,它以生动直观的形象,绕过人们大脑的理性思考直接指向人们的内心,引发心灵的震撼,产生及时效应。它的现场性使观众有了“在场”的感觉,这种感觉大大强化了新闻的可信性。
    电视在传播新闻方面也有它明显的劣势和不足,一些重大的新闻或重大新闻的一些部分或细节并不总是可以看得见的,这就意味着电视无法用自己特有的画面方式进行记录。
(四)新媒介
    互联网“是一种把众多计算机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国际性网络,它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融合的产物”。
    其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多媒体形态的特点,使新闻传播朝着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新闻是真正全球化的新闻,它以自己的技术优势,不仅给社会公众提供了自发自收的自由,而且提供了抵抗多种可能的收发限制,这就使网络新闻能够在一些新闻事件、问题、人物、现象上,形成独特的舆论环境。
(五)通讯社
    新闻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
    它被人们称为“供应新闻的大动脉”、“消息的总汇”处,因而它是新闻信息高速、有效流通的重要媒介或通道。从严格意义讲,通讯社不是新闻媒介,而是媒介组织,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是并列的概念。但考虑到通讯社主要以供稿方式进行新闻传播的特点,我们姑且列在此处加以说明。
三、不同新闻传播媒介的共同特征
    首先,从本体论角度看,新闻传播媒介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物。
    其次,新闻传播媒介拥有任何媒介天然具有的中介性,即新闻传播媒介是将新闻事实、传播者、传播内容、收受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和中介。
    再次,新闻媒介,特别是大众性的新闻传播媒介,是一种材料、技术和信息符号的融合物、统一体,也可以说是实现新闻传播的物质手段。
    还有,作为大众性的新闻传播媒介,必然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大众性。
第二节    新闻传媒业的本质与特征
一,    新闻业的本质
(一)    新闻业的产生
近代报刊发展的几个环节
原因:1,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最根本的社会基础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最大的社会动力
(二)    新闻业的演变发展
1,    漫长且单一的报纸主导时期
2,    逐步走向三足鼎立的多种媒介时期
3,    互联网产生后的新时期
(三)    新闻业的本质
新闻业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思想上层建筑的范畴
二,    新闻业的特性
1,    新闻业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意识形态定位决定了它影响社会生活的非强制性,它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批判的武器”。
2,    作为信息产业的一种,新闻业最突出、最明显的活动就是传播新闻。
3,    与权力系统的接近性。
4,    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和全面性,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及时性和普遍性。
第三节    新闻体制
一,    新闻体制
(一)    新闻传播体制的基本含义
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业的体制。实质讲的是新闻传播的制度问题,主要包括新闻资产的所有制问题,新闻业的组织结构问题,人事制度问题等。在这些具体的体制内容中,新闻资产的所有制是新闻体制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体制内容的具体安排方式。
(二)    新闻体制的基本作用
1,    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业的整体利益取向
2,    新闻体制决定着新闻传播的总体方针和价值取向
3,    新闻体制影响着新闻业的经营管理方式
二,    新闻体制的基本类型
(一)    国有型体制
由国家创办并控制新闻业或新闻机构的体制。新闻资产属国家所有,实际上就是属代表国家政权的政府所有。
(二)    政党型体制
由一定政党创办,控制媒体的体制形式
(三)    公共型体制
指新闻媒体属全体人民或全体国民所有的新闻体制
(四)    私有型体制
(五)    是指新闻媒体属私人所有的新闻体制
第四节  新闻业的发展运行特性
一,    世界新闻业的一般特征
1,    社会发展决定新闻业的整体水平
2,    资产所有制决定新闻传播的价值取向
3,    市场是维系媒体经济命脉的基本手段
4,    传播技术提升整合速度越来越快
5,    社会影响全面扩展,互动作用日益增强
二,    当代新闻业的主要特征
1,    新闻资产单一国家所有
2,    双重基本属性中运行
3,    两种功能中传播
4,    多元力量制约中发展
第五节  新闻业的功能
一,    新闻实体机构的功能
1,    新闻媒体成为了重要的经济实体,新闻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产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新闻机构是一种舆论机构,它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舆论、表达舆论、营造舆论、引导舆论,从而显示出巨大的舆论功能。具有宣传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
3,    充当着准政治实体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功能。
二,    各种传播活动的功能
(一)    多样性功能
(二)    基本功能
1,    监督功能
2,    引导舆论
(三)核心功能:传播新闻
第九章    新闻传播规律
第一节 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与特征
一、新闻传播规律的本质
    新闻传播是由传播主体、收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大要素构成的,新闻传播规律就蕴涵在这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之中;
    新闻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传受主体间恒久的、稳定的关系的体现和反映,即新闻传播规律揭示的就是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新闻满足收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这种内在关系就是存在于、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的不以主体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新闻传播规律。
二、新闻传播规律的特征
    新闻传播规律就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    普遍性是说,新闻传播规律存在于、作用于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特殊性是说,新闻传播规律在不同水平、不同规模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既有历史性又有共时性。
第二节 新闻传播规律的构成
一、新闻传播选择律
    任何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都是新闻活动双重主体选择的过程和选择的结果。新闻传受行为,从总体上说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行为,选择机制支配着新闻传播过程。
    新闻传播选择律体现在双重主体的选择行为中,但他们的选择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或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传播主体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每一次具体的新闻传播过程,从而也会影响收受主体的每一次收受行为,而收受主体的选择往往以累积效应的方式(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形成对传播主体的影响。
二、新闻传播效用律
    完整的新闻传播过程就是在传播者追求传播效果、收受者追求新闻满足的互动中进行的,这种效用互动是任何新闻传播在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因而效用律是新闻传播的重要规律之一。
三、新闻传播接近律
    新闻传播过程直接表现为传受主体间的事实信息分享或共享过程,而“达到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与接近,进而产生行为上的某种一致”,“是新闻传播的深层目的和理想境界,也是新闻传播过程遵循的一条重要法则”,“可以称之为‘最佳双重主体接近律’” 
第三节 新闻传播规律的作用方式
    新闻传播规律存在和作用于新闻传播过程之中,它对新闻传播与收受行为的作用方式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自发作用方式;二是主体的自觉运用方式。
一、自发作用方式
    自发作用的核心含义是,不管新闻传播主体、收受主体是否意识到新闻传播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否自觉按照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新闻传受活动,他们的行为都要受到新闻传播规律的支配。只要有新闻传播活动存在,就有新闻传播规律存在,就有自发的作用存在。
二、自觉运用方式
    以自觉的方式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是一个需要作出多种艰苦努力的过程。新闻活动的双重主体只有正确认识了、准确把握了具体的新闻传播规律,并且找到了运用新闻传播规律的实际方法,才有可能自觉运用新闻传播规律,提高新闻传播的传送和收受效果。

第十章    新闻自由
    新闻传播业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类追求信息自由流通和信息共享的产物。传播与收受信息的自由,交流与表达的自由,是人类自由的灵魂,是一切自由的动力和中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成果,是新闻传播业始终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人类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文明社会本身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实质与内容
一、新闻自由的实质
(一)自由的实质
    在社会生活中,自由的实质是一种政治权利,一种法律规定的人们可以享有的权利,这是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实质时必须时刻领会的重要前提。
(二)新闻自由的实质
    在诸多具体的政治自由、政治权利之中,新闻自由在总体上属于表达自由的权利范围,与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人们通常认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思想自由的体现,而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也可以把新闻自由看作是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通过新闻传播渠道的实现。事实上,人们越来越在同等的意义上使用这些概念。但从区别的意义上说,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外延更宽一些,新闻自由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指人们搜集、发布、传送和收受新闻的自由。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
    创办新闻媒介权、发表权或报道权、编辑权、采访权、维护新闻来源权、使用传媒权、对新闻侵权的诉讼权,并且认为这些基本权利属于近代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而“现代新闻自由把关注的焦点部分地转向了收受者,强调收受者应享有新闻自由权”,包括知晓权与知情权、交流权与对话权、更正权与答辩权三种重要权利。
第二节  新闻自由的来源与发展
(一)新闻自由的来源
    “新闻自由”正是“由16世纪罗马教皇实行原稿审查制度产生的”,“新闻自由”最初就是指“取消宗教对出版物的审查” 
(二)“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
    弥尔顿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出版自由”的口号,在实质上也等于第一次提出了新闻自由的口号。如果从现在的角度看,我们以为这一口号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人类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由专制统治逐步走向民主政治的时代,一个人真正开始成为人的时代。
二、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
(一)传统新闻自由阶段
    这一阶段主要指从新闻自由口号的提出到“社会责任论”产生之前。传统新闻自由观念把新闻自由看作人的“天赋人权”、自然权利。个人通过与他人签订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和政府,并通过政府保护个人的权利,从而得到公民权利(言论自由就是一种,其中内涵新闻自由)。
(二)当代新闻自由阶段
    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目前归于当代新闻自由阶段,标志性的新闻自由观念就是支配产生于美国的社会责任理论的新闻自由观念。
三、新闻自由在中国的引入与演变
    尽管从清朝政府直到蒋介石国民政府,制定过各种各样的出版法,在形式上也或多或少采用了资产阶级新闻法的规定,但实际上都是纸上谈兵,人民从来没有享受过新闻自由的权利,倒是有大量仁人志士在争取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的过程中惨遭杀害。
四、两种社会形态的新闻自由
(一)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    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依然是私有制下的自由,本质上依然是资产阶级的自由。资本主义新闻自由,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自由,这是新闻自由作为政治自由的必然。
(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
    首先,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上的新闻自由。由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而社会主义新闻自由是全体人民的新闻自由,新闻媒体在性质上既是人民的耳目喉舌,也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    其次,社会主义从社会制度上确保了新闻自由是摆脱了资本奴役的自由,这也是新闻资产公有的必然。
第三节  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
    一、新闻自由是政治性的自由
    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自由
    三、新闻自由形式的普遍性与内容的具体性
    四、新闻自由的目的性和手段性
第四节  新闻自由的实现
一、实现新闻自由的社会条件
    经济基础是实习新闻自由的物质保证
    民主政治是是实现新闻自由的政治前提
    法治社会是新闻自由实现的基本保障
    文化发展是实现新闻自由的精神支柱
    技术进步是新闻自由实现的有力杠杆
二、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
    新闻自由实现的标志,是指新闻活动主体(主要体现为传播主体和收受主体)在新闻活动中达到怎样的存在状态、活动状态,才算获得了新闻自由。
    第一,新闻传播媒体要有相对的独立
    第二,新闻传播媒体要成为“社会公器”。

第十一章    新闻道德
第一节    新闻道德的含义、结构与意义
二,新闻职业道德的结构
新闻自律主体
    职业的新闻工作者就是新闻传播主体,而新闻传播主体由高位主体和本位主体构成(参见第三章相关内容),因此新闻自律主体应该包括这两部分人。由于直接从事具体新闻传播活动的是本位主体,因而人们通常把新闻自律主体限定为记者和编辑,这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新闻自律客体
    新闻传播主体自律的对象有与收受者的关系、与控制者的关系、与源主体的关系、与同行和同事的关系。新闻自律就是要求传播主体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规范约束、限制自己,以道德的方式处理好这些关系。
新闻道德中介
第二节    新闻道德规范
一,    新闻道德规范的构成
二,    新闻道德规范的制定
(一)    制定新闻道德规范的逻辑环节
1,    前提环节:准确把握优良道德规范成立的根据
2,    核心环节:按照一定原则建构道德规范
3,    延展环节:与时俱进更新规范
(二)    建构良性新闻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
1,    理性协商原则
2,    现实与理想相结合的原则
3,    抽象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4,    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5,    遵循合理的规范制定程序
第三节    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品质
一,    新闻道德的核心德目
二,    新闻职业责任感
三,    新闻美德主体的塑造
第四节    新闻道德评价
新闻道德评价的功能
1,    道德自省的基本途径
2,    规范生成与完善的重要方法
3,    价值取向的稳固与引导
4,    “监督新闻”的功能
第十二章    新闻传播环境
    具体的新闻传播周围的条件或环境:
    一是个媒体(指单一媒体)环境;二是由全部新闻媒体构成的全媒体环境(即媒体或媒介环境);三是社会系统大环境。个媒体环境与媒体环境属于新闻传播的内环境,社会环境属于新闻传播的外环境。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内外环境
    人们通常在两种意义上理解新闻传播环境:一是指整个新闻传播业的环境,此时环境的实际指称对象是社会环境,也就是除新闻业以外的其他社会子系统所共同营造的社会氛围;二是针对新闻传播活动而言的环境,实际指称的对象既包括由新闻媒体相互作用构成的媒介内环境,也包括围绕新闻传播业的社会大环境(即外环境)。
一、新闻传播的内环境
(一)个媒体环境
    任何新闻传播总是首先产生于具体的新闻媒体之中,因此能对新闻传播形成最直接影响的乃是具体的媒体环境。如果把一个具体的媒体机构或组织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由其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关系产生的整体氛围就是个媒体(内)环境。
(二)媒体环境
    作为内环境的媒体环境(有人也称之为“媒体内生态”),就是媒体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环境,即由新闻传播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制衡所形成的一种结构体系。
二、新闻传播的外环境
    新闻传播业运行于其中的自然系统,特别是社会大系统就是新闻传播业的外环境,也就是新闻传播的外环境。社会大环境构成了社会各个子系统的运行环境,当我们以某一个子系统为考察对象时,其他子系统便是构成社会大系统的要素。因此,所谓新闻传播的外环境,就是由内环境以外的所有社会子系统相互作用构筑的一种传播条件和氛围。
三、新闻传播内外环境的关系
    从总体上说,新闻传播内外环境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既有良性的互动,也有恶性的互动。但在这种总体的互动关系中,外环境决定着内环境的整体态势。
    第一,新闻传播外环境为内环境提供了孕育、生长、发展的场所,当然也提供了衰败、消亡的时空。
    第二,新闻传播内环境为外环境不断生产提供促使其良性运作的信息,当然也会不断给外环境输出一些导致其恶性变化的噪音。
    第三,新闻传播的内外环境相互作用,在总体上总是同步、同质变化发展。同步是说内外环境的变化发展是共时性的,但由于构成新闻传播内环境的主体——新闻媒体——的意识本性,使得内环境的变化从本源上依赖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二节  新闻传播环境的特征
    一、存在形态的有形与无形
    二、边界形式的封闭与开放
    三、表现样式的独立与融合
    四、生存方式的稳定与变化
第三节  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内外环境影响新闻传播的基本方式
    内环境以直接方式影响新闻传播。
    外环境以间接方式对新闻传播发生影响。
二、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效应样式
    根据新闻传播的实际情况,内外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有两种基本的结果样式:一是正面效应,二是负面效应。

第十三章    新闻关系
    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的实际生活仍然离不开实实在在的事实世界,但同时也难以离开新闻传播所塑造的符号世界。符号世界把人们直接经验不能感知的世界景象呈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成为人们理解世界、设计生活、创造未来的信息资源。现代媒介同现代生活已经不可分解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塑造着人们的生活。
第十四章  新闻符号世界
第一节  事实世界与符号世界
一、事实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
    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的统一世界,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物,都是事实性的存在。因此,用事实论的方式解释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穷事实组成的事实世界。
    人类为了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运用各种方式去认识这个世界、把握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新闻手段也是其中之一。面对这个包含着无数具体事实的世界,当人们用新闻眼光去观照时,它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一般事实世界和新闻事实世界。
二、符号世界与新闻符号世界
    人类创造的符号世界大致可以从宏观上分为三类:一是关于自然世界的符号世界,突出体现为自然科学;二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符号世界,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会科学;三是关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符号世界,核心就是人文科学。
    新闻符号世界为人类创造了一个近似的、共同的符号世界。不同人们生活中所面对的现实的、感性时空世界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在全球化所造成的全球性传播环境下,人们面对的新闻符号世界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三、新闻符号世界的特征
(一)作为符号世界的一般特征
    新闻符号世界的相对独立性。
    新闻符号世界价值和意义的依赖性。
    新闻符号世界的历史变化性。
(二)作为符号世界的个性特征
    反映现实世界的逼真性。
    再现现实世界变动的及时性。
    凸显现实世界的“非常性”。
    面向大众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
    再现现实世界的有限性和虚幻性。
第二节  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
一、新闻符号世界的创造者
    要使我们的新闻传播能够成为创造人类新闻符号世界的一部分,一方面要求我们懂得运用通行的新闻话语方式,尽管这种方式可能是西方世界首先创造的,如果不懂得这种话语方式,就难以进入新闻传播的国际游戏圈;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富有特色和独创性的话语带向世界。这个世界既需要共同的声音,更需要多种声音的交响。
二、创造新闻符号世界的手段
    人类创造符号世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手段更是创造整体符号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创造新闻符号世界的手段自然是新闻手段,即通过传播新闻来创造新闻符号世界,而人类由历史发展累积而来的传播新闻的手段实在是太多了。
第三节   新闻符号世界与新闻事实世界的关系
一、两个性质不同的世界
    首先,新闻事实世界与符号世界是两个存在属性根本不同的世界。
    其次,属性不同的两个世界,其真实在性质上也不相同。
    再次,对于真实性不同的两个世界来说,事实世界的真实需要发现,符号世界的真实需要证实。
二、两个相互作用的世界
    事实世界与符号世界是两个可以相对独立的世界,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世界,但又是两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世界。事实世界是符号世界的源头,但由源而来的符号活水、精神之流,会经过千回百转重新渗透进事实的源头,循环往复,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改变它们相互作用的面目。
三、两个变化发展的世界
    今天的新闻事实,就是明天历史事实的砖瓦;今天的新闻符号,就是明天历史篇章的简牍:新闻事实与新闻符号一起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道路上树立那些引人注目的路碑。
    新闻媒介创造的符号世界也会在人们观念的变革中、理性的提升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与现实世界的距离靠得越来越近,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会越来越真实全面、合理公正,人们可以从新闻传播中,真正把握到事实世界最新的、最有意义的变动景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大连理工大学 新闻理论教程 含考研复习重点知识点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