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客观性原则_新闻专题

新闻客观性原则

※每年几乎都考,重中之重章节,基本概念要背烂熟,重点看单波论文及自己做的答案。

真题链接:

03年辨析题:

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者的主观完全符合客观。

04年辨析题:

客观性往往导致肤浅、轻率的报道,成为媒体逃脱责任,寻求平衡的手段,因此,对公众而言,它往往表现为负价值. 
    07年讨论题:

人不可能客观认识事物,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

客观性已是现代人交往的一种基本道德需要,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有着很重要的道德价值。

08年判断题:

新闻的客观性若是一辆马车,那么拉动它的是两匹马:跑在前面的是商业,后面紧跟着的是政治民主。

09年论述

试述新闻客观性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        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内容\要求

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在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和态度都应该客观公正。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首先,事实要准确。新闻报道应着眼于客观地叙述新近发生的事实,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真实准确。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基础。

其次,叙述要全面。 事物包括各个方面,有正面、反面和侧面,新闻报道应努力将事物的全貌反映出来。特别是涉及到有争议的问题时,应该尽量提供争论双方的观点。另外,在处理各 类消息的总量时,记者特别是编辑应该注意平衡处理的原则,免得厚此薄彼,招致不必要的麻烦。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高层次要求。

再次,态度要公正。新闻报道必须出以公心,不为压力所屈服,不为利益所驱使,不为情绪所左右,坚持站在公正的立场,实事求是地报道和反映事物。这是正确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

最后,应该依照“提供最多的事实材料”的方式组织报道,而且这些“事实材料”最好指出消息来源。这是把握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策略方法。

论文补充:

◆新闻客观性原则和新闻道德的针锋相对(注重新闻的伦理道德,人文关怀)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也是客观性要求的产物。

今天我们强调的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影子,即记者的责任就是把发生的事情写出来,而个人不妄加评论,要以超脱情感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要保证事实的真实性,新闻的基本要素必不可少,比如我们常说的五个“W”。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每一篇报道都遵循这样的原则,那么一些牵涉到个人隐私或者揭露黑幕的报道发表出来以后势必会影响被报道人的利益。这时候,是恪守新闻的客观性,还是出于伦理道德的角度放弃对该事件的报道?抑或在基本的新闻要素上采取回避的方式(“使用化名”又很容易造成对其新闻真实性的怀疑。于是,有时候记者在进行揭露性报道时就会用到“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和“据知情人士透露”等这样模糊的话语代指消息来源,这样既保护了当事人,也保护了自己,)?

不同的人和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报道方式。对于(因为抽“九五至尊”香烟而被炮轰的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的报道,由于他是国家行政机构的重要人员,地位的特殊性使其理应受到舆论监督,而涉嫌贪污受贿,更是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和人们关注,所以媒体采用了实名的报道。

《南方周末》曾有一场著名的关于新闻客观原则和新闻道德的讨论,叫做“天使·魔鬼之争”。讨论的由头是记者写的一篇题为《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的报道,报道中记者为了保护当事人———一 位为了生计出卖自己身体的乡村女教师,不仅隐去了其真实姓名,还隐去了事件发生的地点。而后在编辑部的组稿会上引发了争论,一部分人认为其新闻要素缺失, 不能构成一篇最基本的新闻稿件;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新闻的伦理道德比简单冰冷的新闻理论更为重要,相信大部分读者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于这种做法可以理解 的。新闻基本要素的缺失不能掩盖该报道的新闻价值和可读性,我们在坚持新闻原则的时候也要考虑新闻的伦理道德。所以记者作出“化名”的处理,也就是遵循了另一种新闻客观性的标准。

 

07论述题:联系新闻报道实践,谈谈对“用事实说话”的认识。

●用事实说话(已考,但不可怠慢)

新 闻传播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与一般的信息不同。新闻信息不仅包含着事实变动的客观信息,还传递着报道者的主观信息。一般的信息传递,告诉受众关于信息的几 个基本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既可,而新闻的传播,不仅要向人们告知这些基本要素,而且还要通过或借助这些要素的客观报道,渗透或表达一些必要的观点、看法、评价和主张。新闻传播的这一特殊功能称之为“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指在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实的适当选择与表述,巧妙地表达传播者的立场与观点的一种报道原则与报道方法。

“用事实说话”成 功的关键,在于不是通过作者的直接议论,而是让经过精心选择的事实,运用事实的逻辑说服力,充分而含蓄地表现作者的倾向和观点。它所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 从表面上看,新闻似乎只是客观地叙述事实,实际上,在事实的选择,叙述事实的角度,甚至遣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种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种立 场与倾向。

“用事实说话”,寓情理于事实,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信息的要求,以及新闻应以事实的信息沟通情况、达到信息交流与分享的目的的基本特征,因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的收受者,且更具说服力。

“用事实说话”的表述,不仅要巧妙地展开事实,铺陈事实,而且更需下力量去发现与捕捉“会说话”的事实,即内含逻辑说服力的事实。这里的“说话”,不是报道者发言、评论,而是收受新闻的人一看或听这一事实就不言而喻地了解到、体会到作者的倾向、立场与观点了。

善于“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成熟的标志。记者的本事不表现在会滔滔不绝地发表看法与评论,而是表现在需要他表明立场与倾向的时候,能够拿得出有说服力的事实,自己会“说话”的事实。这样的记者,是最厉害的记者。

这里绝不是说,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完全不能发表议论,不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的时候,言论和评论是不可缺少的。提倡“用事实说话”,不是反对必要的议论与说理。在多数情况下,无形的意见胜似有形的意见,由事实本身表面倾向与立场,比记者一个人站出来议论要含蓄且有力得多。

二、        对客观性原则的评价(效用)(蔡)

1、  客观性原则能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作为一项专业理念,它为新闻传播这提供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使他们为维持社会现状的基本形态而工作。作为一项新闻作法的技巧,它可以为受众提供充分的消息,并给新闻事实涉及的双方当事人提供答辩的机会。

(不管新闻客观性怎样受到怀疑,作为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或追求,现在依然是人们评判新闻工作的一种原则,因而被称为“一个不会死的上帝。”)

2、  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并影响读者。新闻传播事业是为受众服务的,并通过这种服务影响受众的态度。但是,受众所需要的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客观公正的事实。客观性原则正好尊重和满足了受众的这种心理需求,有助于取得受众的信任。

3、  有利于媒体的自我发展和保护。保护新闻机构的利益,可以使其免受其他权利的打击报复,并增强可信度和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从而帮助扩大发行量,带来广告收入。对于传播者,客观性可以使其免除主观判断的责任,免受偏见和责备。

三、        客观性原则是相对的(童、蔡)

●事实上完全的客观性报道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

从客观方面来看,新闻传播事业不可能脱离其他各个社会行业而独立存在和随心所欲地工作,它必然要受到来自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

从主观方面来看,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实不可能持纯客观的态度。一个人总是社会的人,他是立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个体经验之上的。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合法的偏见”或者局限性。当新闻记者客观地看待社会事物是,他也不可能消除或者排除这种偏见或者局限性,只是有意无意地将它们隐藏起来。

从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方面(科学方法)来看,新闻记者所面对的人和事不可能是自然科学研究所面对的纯客观事物,而是浸染了意义的事实。在这里,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是不可分的,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全搬入社会科学的新闻传播事业研究之中。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用所谓“纯客观”来掩盖倾向性,而应将客观性与倾向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

世间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无以计数,新闻传播媒介由于自身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有闻必录”,只能有选择地报道。而选择什么样的事实加以报道,以及怎样报道,完全由人的主观判断决定,这样就产生了新闻报道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一方面表现在新闻报道者作为某一阶级、政党、团体的政治代言人,在选择事实和报道新闻时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反映出本阶级、政党或者团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新闻报道者还会因为自身已经形成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思维定势,在新闻报道中,这种思维定势是会自然流露出来的。

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是指新闻所具有的能够影响受众思想和行动的客观功能。有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作用。

●客观性与倾向性并不矛盾

既然承认新闻报道具有倾向性,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指导性,那么在对待客观性原则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同时反对客观和主观主义两种倾向。其实,坚持客观性和倾向性是不矛盾的,其完全可以统一起来。

●客观与立场并不矛盾

新闻传播不必也不会每条新闻都有立场,即使有立场的新闻,也不一定采取作者直接站出来说话以现实立场与倾向的方法。客观与立场并不矛盾,新闻报道者的立场和倾向,如果通过客观报道,即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与组织,通过对事实的忠实而具体的表述,完全可以甚至更加出色地表达出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

客观主义,主张新闻只记录发生的事实,不主张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与组织。我们所提出的客观报道原则,同客观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客观报道是通过对事实的精心选择与精心安排,借客观叙述的形式,巧妙地渗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客观主义搞的是所谓“纯客观”,这种作法,或者是不负责任,对受众不加正确引导,或者是别有他图。客观主义也叫“自然主义”,主张在新闻报道中,不分主次,不区分现象与本质,把一大堆各不相属的材料罗列在一起,以示其客观性。显然,实行这种主张,不仅完不成新闻传播的角色任务,受众的正当要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还会被人利用。

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并不是要求纯粹客观,而是基于人的主观性而又超越主观性去达到与客观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性原则。所谓客观报道要求的“不偏不倚、无私无畏”和“一般公正”,无疑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正是因为人存在这样的理性要求,才会制约过于主观的煽情主义的泛滥,为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寻求可拓展的空间。无论新闻客观性存在与否,人们公认它都必须作为新闻的业务原则去追求,也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报道理念。

主观主义,(新新闻主义)与客观主义倾向相反,新闻报道中主观主义倾向,完全从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出发,只强调立场、观点,不善于用事实说话, 不愿意做客观报道。其是错误的,因为其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和臆想出发。有其的传播者们习惯于用经验主义的态度选择材料和拼凑材料来说明自 己先验的观点。这种报道往往容易给人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非但达不到预想的传播效果,反而会造成群众的逆反心里。可见,新闻报道中的主观主义倾向不但不能 发挥新闻传播事业的指导性作用,反而会贬损其威信。

四、        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原因(童)

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是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报道的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人物或事件,而不是虚构、捏造的。形式上的“客观”,指新闻所显示的倾向性,是通过其所报道的事实的逻辑力量实现的,作者采用的是“客观陈述”的方法。即作者的立场观点不是通过作者自己的直接讲话,而是依靠事实的客观陈述表达出来的。报道者应善于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而不随意加以主观的解释。

首先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事实都是客观实在物,人们可以感知的,因而新闻应该做到与事实保持一致。

    其次因为只有客观传播的新闻,才有力量。人民对新闻传播有兴趣,表示关注,主要由于他们期望通过阅听新闻之后,能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并使自己能够适应这种变化而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所阅听的新闻是不客观的,同事实的原貌不一致,不仅达不到原本的目的,还可能因受到误导而遭受损失。这样,受众不仅对这类新闻会失去兴趣,对其媒介的可靠性也会产生怀疑。

    还因为通过客观报道而显示的新闻倾向性,易于与乐于被受众接受,从而实现传播者的功利目的。客观性报道主张将传播者的主张和观点,隐匿于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运用事实的自身逻辑力量来显现新闻传播的倾向性,这样受众在接受一种事实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另一种观点。

    还因为,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新闻传播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是新闻记者成熟与老练的标志之一。一个初出道的记者,也许会在新闻报道中直接站出来说话,表白自己的观点,而一个老到的记者,他会把自己隐藏在事实背后,运用事实内含的逻辑说服力,显示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论文补充:(新闻传播与评论2002期)

从新闻的客观性看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今天,我们强调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中补上“不回避任何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实”这一缺失,不仅有完善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的认识的理论意义,还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其一,随着政治民主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媒介运作市场化的发展,少数人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控制、垄断、封锁,较之以往,已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已不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味地回避重大新闻事实,只会大大降低媒介的公信力,丧失引导舆论的主动权。曾经一段时间的新闻“出口转内销”现象可为佐证国内发生一件事,媒体避而不报,外电率先报道了,即使其内容中有不少歪曲事实的成分,但由于受众先入为主,就对外电报道全盘接受了,此时国内媒体要想澄清此事,却已是难上加难。

其二,当整个社会都认识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工作要求、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权利的时候,这个包含着“不回避任何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实”含义的客观性原则也可以成为对新闻工作者权利的一种保护,有利于排除各种对正常新闻报道工作的干预和阻扰。

其三,全面认识新闻的客观性和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对地方政府以及主管宣传的机构尤为重要。在近些年发生的如广西南丹矿难事件、江西万载爆炸事件、非典流行事件等许多重大突发性事件中,我们都看到了政府官员、地方管宣传工作的干部、乃至公安干警严重阻扰新闻工作者正常报道的行为。他们这样做,无疑是同他们无视新闻工作者客观报道的权利、迷信新闻可以封锁的观念密切相联的。我们强调新闻工作者具有客观报道“任何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实”的基本权利,并使之成为人们的一项基本常识,正是克服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再就是《重建新闻客观性原理》。单波老师。必看,不用我说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武汉大学新闻客观性原则_新闻专题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