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大题知识点

一、    畜禽场综合性防治措施
(一)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则
1、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落实。
2、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
3、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二)防疫工作基本内容:在做防疫工作时,必须采取包括“养、防、检、治”4个方面的综合性措施。综合性防疫措施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1、平时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工作,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传播。
②拟定和执行定期预防接种和补种工作。
③定期杀虫、灭鼠、防鸟,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
④认真贯彻落实国境检疫、交通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验等各项工作,以及时发现并消灭传染源。
⑤各地兽医机构应调查研究当地疫情分布,组织相邻地区对动物传染病的联防协作,有计划的进行消灭和控制,并防止外来疫病的侵入。
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①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临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②迅速隔离患病动物,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若发生危害性大的疫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等,应采取封锁等综合性措施。
③实行紧急免疫接种,并对患病动物进行及时和合理的治疗。
④严格处理死亡动物和被淘汰的患病动物。

二、如何以三个基本环节理论为指导,试述如何预防和控制家畜传染病?    
形成家畜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动物。因此,预防和控制家畜传染病,就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控制传染病的蔓延或流行。
1、消灭传染源
①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划分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实施隔离、封锁和监测,追查疫源,紧急扑灭。
②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定期检疫和临时检疫,从而进一步控制传染源。
③严格处理和扑灭传染源:病死畜禽火化、深埋;隐性带毒者,隔离、治疗、再检疫;加强可垂直传播疾病的净化;严禁出售病畜;患有人畜共患病的饲养员应更换岗位。
2、切断传播途径
①消毒、杀虫、灭鼠等消灭病原体,消除外界环境中的传播因素,阻止疫病的蔓延。
②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
3、保护易感畜群
①非特异性措施:良好的饲养环境、全价优质的饲料、科学的饲养管理,严格遵守兽医卫生制度,有计划地开展药物预防及发病时及时的药物治疗。
②特异性措施: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目的在于增强机体特异性抗病能力。

三、口蹄疫:病原,症状和病变,防控措施
由FMDV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热、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诊特征: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
该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高。
(一)病原: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单股线状正链RNA,具有感染性。
七个血清型:A、O、C、SATⅠ、SATⅡ、SAT Ⅲ、AsiaⅠ型。各型之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不能交叉免疫。
(二)症状
牛:潜伏期2~4天,最长达一周
①体温↑40~41 ℃,食欲↓,精神沉郁, 闭口、流涎
②口腔、舌面、蹄冠部有蚕豆大小水疱,疱液清亮,口温升高,白色泡沫。
③接着蹄冠部水疱破裂、红色溃烂,继发细菌感染,形成化脓灶。溃疡、跛行,甚至蹄甲脱落。
④有时乳房可见水疱,乳牛产奶量下降、妊娠牛流产。
⑤多成良性,一周左右痊愈,恶性常于恢复期突然死亡。
⑥犊牛常不见水疱,主要表现出:出血性肠炎、心肌麻痹。死亡率高。
猪:
①潜伏期1~2天,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有时在鼻盘可见水疱。成猪死亡率5-10%.
②哺乳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高达100%。
绵羊:隐性感染多,口蹄疫病变多见于蹄部,很小,且迅速愈合,不易发现。
(三)病变:
    除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外,胃肠粘膜出血性炎症,心包粘膜弥漫性出血点。主要是虎斑心。心肌柔软,色淡,似煮肉状。
(四)防控措施
该病必须组织联防协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按“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行政领导、技术保障、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疫措施。
1、平时防疫措施
(1)加强检疫工作,包括集市、收购、屠宰和关口检疫。
(2)常发地区定期注射疫苗:如O型兔化弱毒苗,O型结晶紫灭活苗
(3)边境地区进行预防注射,建立免疫带
(4)开展疫情的普查和大力宣传有关防治知识,进行常年性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5)严禁从疫区引进牲畜及其产品。
2、发生口蹄疫时的紧急扑灭措施
(1)上报疫情,及时确诊
(2)划定疫区、严格封锁,禁止人畜及物品流动
(3)扑杀患畜及同群畜,并作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及污染物进行严格消毒
(4)疫点内最后一头病畜消灭后14天未出现新病例方可解除封锁
(5)疫区、受威胁区普遍进行口蹄疫疫苗接种
(6)贵重的种畜、繁殖母畜可用抗FMD血清早期治疗,1~2mh/公斤体重。

四、狂犬病:特征性症状,诊断,个人防护
俗称“疯狗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N系统。临诊: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
病理:非化脓性脑炎和N细胞胞浆内出现内基小体为主要特征
(一)病原:
1、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负链RNA
2、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中枢N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大脑海马角含量最多。在N细胞内复制形成包涵体——内基氏小体。
3、“街毒”是指在自然病例中分离出来的毒,毒力强。经人工兔脑多次继代后,失去毒力,保留抗原性,称为“固定毒”。可用于生产疫苗。
4、对外界抵抗力不强,70℃15分钟,100℃2分钟即可被杀死。4℃在脑组织可存活几个月。对酸、碱、石炭酸等消毒剂敏感。(二)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直接咬伤或破伤皮肤粘膜接触病毒;有人认为还有经呼吸、消化道和胎盘感染。
流行特征:流行锁链性特别显著。以一个接一个的顺序呈散发性出现,越靠近头部伤口越深,其发病越快。
(三)症状:狂暴型、麻痹型
1、狂暴型: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
前驱期精神沉郁、行动反常,不听呼唤,轻度刺激既兴奋,喜藏暗处,异嗜。
狂暴期:狂暴不安,常狂暴与沉郁交替出现。
麻痹期:精神迟钝,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全身衰竭死亡。
2、麻痹型:兴奋期表现不明显即进入麻痹期,常见张口、流涎、吞咽困难和恐水等症状,最后四肢和全身麻痹,衰竭死亡。
(四)诊断
1、初步诊断:流行病学、临诊症状
2、确诊:实验室检查
1、病理组织学检查:取脑组织(海马角、小脑、延脑)做触片,用Seller氏染液染色、镜检,内基氏小体鲜红色。
2、动物接种实验:取脑组织制成乳剂,给3~5周龄鼠脑内接种,接种后第二天开始每天扑杀,用鼠脑做荧光抗体试验。如接种1~2周内出现麻痹、脑炎临床症状,死后脑内检出内基小体也可做出诊断。
3、免疫学检测: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单克隆抗体技术
(五)被疯狗咬伤后的处理
1、人或家畜被咬伤后,首先尽快妥善处理伤口尽可能使伤口出血,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伤口,再用75%的酒精消毒
2、条件允许时,可应用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绕伤口做浸润注射,局部处理愈早愈好
3、被咬伤的人或动物还应注射狂犬病疫苗如咬伤严重,在接种疫苗的同时,应注射免疫血清,联合使用抗血清和疫苗,是目前人类防治狂犬病的最好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传染病大题知识点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