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帕拉第奥母题(172):在帕拉第奥设计的维琴察的巴西利卡中,柱式构图得以发展,在每个开间中央
适当比例发一个劵,劵脚落在两颗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有1米左右的距离,每个大开间里有三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一个发劵的,以发劵为主,大劵的两边各一个小圆洞,使构图均衡,这种母题的重复,得名为“帕拉第奥母题”。
2. 《考工记》(14):《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这部著作
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此外《考工记》还有数学、地理学、力学、声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3. 《建筑十书》(147):是古罗马奥古斯都的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的,这本书相当全面地阐述了城市规划
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的原理,在几何学,物理学,声学,气象学等工程技术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他总结了古希腊,罗马人民的实践经验,对建筑物的选址,朝向,风向,结构方式,材料选择,施工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4. 斗拱(89):斗拱是木构架建筑中的重要构件,由方形的斗,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斗拱一方面承重。
另一方面起装饰作用。
5. 后现代建筑的特点(240):①历史主义。倾向于借鉴历史遗产,作为新建筑设计的参考。②复古派。
大众化与传统化,要求再现古代建筑。③新方言派。要求现代有地方乡土特色,有当地居民的生活气息。④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文脉主义的意思是建筑要求与环境有机结合,要成为建筑群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⑤隐喻+玄学。意为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暗示建筑的内容或表达某种艺术意境。⑥后现代空间。采用复杂的,含混的空间组合,它没有明确的界限,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主张装饰性,地方性,识别性等,但它与折中主义的复古,集仿主义有根本的区别。它是把古典建筑中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消化或给以夸张,使其成为新建筑中的有机部分。后现代主义建筑派自身有白色派和灰色派之分。白色派注意地方传统,灰色派强调借鉴历史,但他们都对装饰感兴趣。
6. 洛可可(179):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
的。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7. 《营造法式》(58):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有将作监李诫编著,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科技书籍。
全书357篇,其中有308篇,3272条是历来工匠相传。
8. 赵州桥(49):在隋朝匠师李春的主持下,于605~617年建造的。桥长37.37m,高7.23m,两肩各有两
个小石劵,是世界上现存最古的敞肩桥。在结构上,大拱由28道宽34cm的单劵并列砌成,这种拱桥不仅可以减轻桥的自重,增强主劵的稳定性,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的冲击力。安济桥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建筑的瑰宝。
9. 飞梁(57):飞梁是圣母前方形鱼沼上一座平面十字形的桥,四向通到对岸,对圣母殿起到殿前平台作
用,其结构是在水中立柱,柱上置斗拱,梁木,再覆以转。
10. 经幢(57):经幢是佛教建筑中的一种新类型,于7世纪后半期传入我国,经唐,五代到北宋达到高峰。
唐代经幢装饰简单,体形粗壮。宋代经幢高度增强,比例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华丽,雕刻精美,以河北赵县陀罗经幢最具典型。
11. 十三陵(77):从15世纪到17世纪中叶建造的明朝十三代皇帝的陵墓。
12. 苏州园林(80):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
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怡园等。
13. 简答题: 1.《营造法式》的成就(58):是在王安石变法期间,有将作监李诫编著,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科技书籍。全书357篇,其中有308篇,3272条是历来工匠相传。《营造法式》分五个部分,即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
《营造法式》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模数的指定和应用。设计具有灵活性,由于对组群建筑的布局和单位建筑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设计时可按照具体情况,对各作构件的比例尺度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这符合实际工作的特点。技术经验的总结,为了工作的方便,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大量的技术经验。装饰与结构的统一。建筑生产管理的严密性,《营造法式》中有13卷的篇幅叙述功限和料例,这些规定为编造预算和施工组织定出严格的标准,既便于生产,又利于检查。
总之,《营造法式》一书对于北宋统治阶级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水平,对于研究宋朝建筑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们也是人类建筑遗产中一份珍贵的文献。
2归纳中国园林皇家园林(84)和苏州园林的特点(80):皇家园林是以园林为主的皇家离宫,因此除了供游憩外,还包括举行朝贺和处理政务的宫殿,居住建筑及若干庙宇等。所以皇家园林既要有一般园林的灵活,自然的特色,又要具有富丽和庄重的气概。清代的皇家园林布置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位于前面;另一部分是游乐的园林,处在后面。皇家园林其宫室建筑由于所处的政治地位不同,要求宫室建筑极其庄重,严肃。同时讲究灵活,随意,亲切,自然,建筑式样变化多,体量小巧,和山水,花木,地形结合紧密,在山石的处理上,皇家采用山中叠山,真水与假山相结合的手法,皇家园林较私家园林显得堂皇而壮丽,常将尺度与体量较大的宙宇作为构图中心或重要风景点。苏州园林,在总体布局上,运用各种对比,衬托,尺度,层次,对景,借景等方法,使景园达到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丰富的景色。在叠山方面,以奇峰险洞取胜;在水面处理方面,有主有次,有收有分;在建筑上,以密度大,类型多,造型丰富优雅而见长;在绿化布置上,依景所需,随意栽植;在重点花木上,以单株欣赏为主。
3.赖特和勒柯布西耶的建筑理论各是什么?:赖特一生建筑思想活跃,设计手法灵活,善于运用材料,能够创造同大自然融合一体或形体独特的作品。“有机建筑”是他给自己的建筑起的名字,有机表示是内在的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在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赖特非常注重建筑整体性。他的建筑往往与自然景色密切相连,彼此相互交错,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感。赖特中式空间设计,但他的重点不在建筑的使用功能上,而是强调它的造型效果。赖特善于利用材料的性能去设计建筑。在她的作品中,各种不同的材料丰富的色彩,纹理和质感,均得以充分地表现,它们为建筑的整体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拉金公司大楼,日本东京的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制蜡公司总部办公楼,古根海姆博物馆)
勒柯布西耶提出论点:住房是居住的机器,认为房屋不应只像机器适应生产那样的适应居住要求,可以大量生产。主张用工业化的方法大规模建造房屋。他赞成简单的几何形体,反对装饰,净化建筑,提倡使用钢筋混泥土。他归纳新建筑为以下五个特点: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的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的腾空,留出独立的支柱。屋顶花园,建筑物的屋顶应该是平的。自由的平面,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内部空间灵活。横向长窗,墙不再承重,窗可以自由开设。自由的立面,承
重支柱退缩,外墙可供自由处理。(《走向新建筑》,萨伏伊别墅,巴黎市立大学的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大楼,朗香教堂)。
4.哥特式建筑的特点(158):主要体现在它的结构体系,内部空间及外部造型三个方面,每个方向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相互利用,密不可分。房屋表现出框架建筑轻快的特点。受哥特建筑骨架劵特征的影响,住宅多采用日耳曼式的木构架,且木构架完全露明,涂成蓝,红色等,同砖,白墙形成对比,色彩跳动,建筑轻盈。房屋很陡,高耸。屋顶占立面的比重很大,提高了建筑物的高度,相应做一些凸窗,花架,阳台,明梯等,构成了西欧中世纪世俗建筑的风光。公共建筑则是常常引用哥特式教堂的一些建筑部件,如尖劵窗,小尖塔等。
5.巴洛克建筑的特点(172):立面突出垂直划分,强调垂直线条的作用,并用双柱甚至三柱为一组,多层建筑作叠柱式,强调立面垂直感。追求体积的凸凹和光影的变化,墙面壁做得很深,多用浮雕且很外凸,变壁柱为3/4柱或倚柱。追求新颖形式,故意使一些建筑局部不完整,如山花缺去顶部,嵌入纹章等雕饰,两种不同山花套叠,不顾建筑的构造逻辑,使构件成装饰品,线条做成曲线,墙面做成曲面,像波浪一样起伏流动。
巴洛克式建筑对直线已觉厌烦,特意向曲线上发展,这种非理性的设计,正是建筑师拓宽思路,摆脱常规的结果,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形式主义。
论述题:
1.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景观组织设计中建筑以群体取胜, 注重群体的组织关系。注重和环境的关系,虚实结合, 以内敛的线条与大地相依, 横向铺陈的组织形象体现了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观念。建筑外部造型虚实相济,轮廓柔和, 线条流畅。 屋顶设计为反曲线和轻巧多变的翼角, 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观念。在建筑主体设计中对房屋基地和方位选择的高度重视, 形成中国所特有的人与自然朴素的哲学观念, 即“风水” 。在结构设计土, 采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 因此在最大限度仁形成了室内空间完全流通在一起。而在园林设计上,注重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把自然美与人造美统一在一起, 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念。在室内设计中, 儒家的“ 天人合一” 也表露无遗, 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究为六个方面:第一、儒学提倡礼制,以礼为治国之本和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多种类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庙、坛、陵墓等。第二、儒学主张君权至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故建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用来体现君权至高无上。第三、儒学主张敬天,对天地的祭祀是历朝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社稷、先农诸坛。第四、儒学主张孝亲法祖,故有宗庙、陵墓之建营。第五、儒学主张中正有序,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昭穆有序,从而形成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第六、儒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注重用建筑来体现尊卑礼序,古建筑设计施工举凡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制僭越。
2.佛教建筑中的塔在中国建筑中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塔,在类型上大致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塔的主要形式是木构的楼阁式塔和砖造的密檐塔。楼阁式塔是仿照我国多层木构建筑的,出现最早,数量最多,是我国塔中的主流,砖造阁楼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建造,但是这种砖塔在外形上把楼阁的底层增大,以上收缩,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故称为“密檐式”砖塔。
隋唐时期,佛塔已经不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组群的中心。并且隋唐五代的许多木塔已经不存在,现存的砖塔,有楼阁式塔、密檐塔、和单塔三种。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楼阁特点的构件。隋唐五代的密檐塔较之前代最大的变化是平面多做方形,其他建筑格式基本不变。单塔多做僧人墓塔,规模较小。 楼阁式塔的兴盛从唐代一直延续到宋,现存的此类塔中,宋朝最多;密檐塔到辽金才达到盛期,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角形,并且将塔基和底层装饰的十分华丽。 元代崇尚喇嘛教,所以此时期的佛塔以喇嘛塔为主。喇嘛塔是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 ,以北京妙应寺白塔最为有名。 明代最有名的佛塔建筑史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因其形式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塔。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
3唐代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第一,唐代建筑艺术大多富于创新精神,力求创造出富有时代的特色,反应时代精神的建筑艺术形象。无论是建筑与大环境的关系、建筑群的总体布局方式,还是单体建筑的造型、结构和空间构思以至建筑的细部处理、建筑装饰等手法,在唐朝都有开创性的成就,较前代有明显提高并把建筑推向了完全成熟。 第二,建筑艺术风貌大多具有恢宏、朴实的品格。唐朝建筑艺术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建筑空间所应特别强调的整体与统一的艺术创造中,单体和群体、局部和全部之间都具有紧密的有机联系。不屑于追求太过繁琐纤柔的装饰及细碎俗艳的色彩,鄙弃珠翠满头的虚荣与矫揉造作的轻浮,给人的印象是在形式的壮丽中所蕴含的精神,雄浑阔大,更为内敛、动人,体现出极为宝贵的本色美。
第三,重要建筑的规模大都十分宏大,规划严整 。使人获得超出从任一单纯的艺术形式所难以得到的丰富感受。
第四。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五、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六、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第七、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八、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唐代的建筑特色在后世发展中成为中国式建筑的鲜明特色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