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稳态:任何生物在外界条件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理化性状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通过能量,
物质,信息,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
的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Gaia假说:地球大气的化学成分,温度和氧化状态受天文的,生物的或其他干扰而发生变化,产生偏离,生物通过改变其生长和代谢,对偏离做出反应,缓和地球表面
的这些变化,能使得地球适合生命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适应组合:由于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关联性,协调性和增效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常并
不仅仅表现为形态适应,生理生化适应或者行为适应中的一种机制,往往要涉及到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联系的适应,这一整套协同的适应称为适应组合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够维持高多样性。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的培育条件下,发生趋
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
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位分离:是指同域的亲缘物种为了减少对资源的竞争而形成的在选择生态位上的某些差
别的现象
重要值:重要值是在计算、评估物种多样性时的重要指标,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
中的相对重要性。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生理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实际繁殖的个体数。 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称为环
境对该种群的容纳量。
生态对策: 指任何生物在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包括r对策和K对策
阿利氏规律:一个物种种群的聚集程度和密度一样,随种类和条件而变化,过疏或过密都可
能有限制性影响 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
种相互关系。
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的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最
终必将另外一个物种完全排除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
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关系即为协同进化
建群种:群落不同层次有不同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
建群种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
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高的种。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MacArthur平衡说: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不断有物种灭亡,
也不断有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补偿灭亡的物种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的生物种类越多的效应称为岛屿效应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
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
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叫边缘效应。
交错群落: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
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
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生物多样性四个层次。
营养结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
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主要途
径。
生产力(生产率,生产量):生态系统中一定空间内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成为生产力。
生物量:指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质量。
面源污染::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
体遭受污染的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大量的氮、磷、钾等元素排入到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
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殖,使有机物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过消耗速度,水
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的过程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
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元素或化合物,经过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
以死体,残体,排泄物的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
环后,在被生物利用的过程.
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
生长发育的现象
营养信息:环境中的食物及营养状况。通过营养交换的形式,把信息从一个种群或个体传递
到另一个种群过个体.
行为信息:许多植物的异常表现和动物的异常行动传递了某种信息。
混农林系统:在同一土地单元中将农作物与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结合起来,使土地总生产力得
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体系。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生态恢复: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
的不同类群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及其生态
学过程和机制的科学
生态农业: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出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在环境方面或伦理方面,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长远的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
生态用水: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维持各类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所必需消耗的、
不作为社会和经济用水的、现存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等。
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可能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位
移的结果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使系统固有的功能遭到破坏或者丧失,
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抵抗能力减弱,这样的生态系统叫做退化生态系统
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具有通道和阻隔的双重作用
景观破碎: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
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实质上包括了
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消失五种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
循环经济: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
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
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分支,。
系统分析:明确系统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
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优化,
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过程。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压力,并通过自我调控机制而恢复其相对平衡,
超出此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就降低或消失,这种相对平衡就遭到破坏甚至使系统崩溃,这个限度就成为生态阈值。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
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其目的是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
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旅游: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
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