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以非农业产品和非农业人口集资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古代城市的发展阶段性要求:1城市和防御要求2社会形态发展和城市的布局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0年代戈特曼认为的六大都市带
1美国的东北部2芝加哥地区3西海岸城市带4日本的阪神地区5欧洲的中部地区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工业活动必中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比中逐渐上升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释义: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有三个门,都城里的街道划分为九纵九横,南北道路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民居,朝廷和宫殿和市场各占一夫即一百亩。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此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孙子兵法》等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开始了开放的街巷制度。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2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在古埃及,英霍特可以被称作是第一位城市规划师。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十六世纪时提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傅立叶在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和矛盾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写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田园城市:
1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2有六条大道由圆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hm2的公园3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物,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4居住区位于中间工业地带位于外环。5居住区中间的环状大道宽130m.6永远在城市周围保留绿带。7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有农园果园。
柯布西耶的理论:
1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2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存在矛盾3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
赖特在1935年发表的《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地反映了他倡导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
《雅典宪章》提出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2居住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场地及绿化3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在城市中的布局缺少统一规划,与居住区距离过远4游憩的主要问题:大城市缺乏开敞空间,城市绿地面积少5城市道路完全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功能进行分类6城市发展中应保留有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7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识进行规划要以区域规划为依据
马丘比丘宪章:
1过于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2应该为是私人车辆服从于公共客运系统的发展3城市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规划的编制还包括规划的实施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开始时,首先考虑的是幼儿上学不要穿越交通干道,邻里单位内要设置小学,一次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后来也考虑在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
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善的居住地区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革:
1有单项封闭的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2有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3有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有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1手机和调差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合理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型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设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1现场踏勘2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3分析研究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包括1城市勘察资料2城市测量资料3气象资料4水文资料5城市历史资料6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7城市人口资料8市域自然资源资料9城市土地利用资料10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11交通运输资料12各类仓储资料13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14建筑物现状资料15工程设施资料16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17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18城市环境资料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3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4预测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5预测城市人口规模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7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8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9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建筑道路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4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5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城市用地的属性1自然属性:不可移动性,明确的空间定位,耐久性和不可再生性2社会属性:权利
表征,经济表征和法律表征
国务院的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组成的自然资源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中,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小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建筑的适宜性评价及评价建筑的工程地质和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在山区或丘陵地区,地面坡度的大小往往影响着土地的使用和建筑布置。因此坡度也是用地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按使用程度划分为<10%,10%~25%,>25%三类。也有0~8%,8%~15%,15%~25%,>25%四类的。
1990年的城市用地和分类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十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新的城市用地标准,增加了城市用地分类体系首先界定了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两大类别,并对其进行细分,在中心城市内,将大幅度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共分为八大类,35中类,44小类,并对各种用地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城市职能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它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原则:1场地符合技术要求2对城市不造成污染3与居住区的关系(平行、垂直、独立)4紧凑布局
仓储用地的布置要求:一般不只在城市边缘,靠近对外交通便捷,便于集散运输的位置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何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功能、结构、和形态的关系:
1城市的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2城市结构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3城市形态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4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是紧密相关的。
城市布局的形态分为集中和分散两大类
集中式城市布局:网格状、环状放射状。分散式布局: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成城市等多种形态类型。
总体规划中的“四线”:
城市绿地:城市各类绿地的控制线。它应该包括城市规划区内一切已经建成的绿地,已经规划但未建成的绿地以前没有规划但拟在规划修编时新增加的绿地等。包括城市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第三大类。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只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控制界线。 城市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道路交通有以下主要特征:
1. 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分为客流与物流两类,各有其
特点
2. 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发生的强度随时间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 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三块板道路
方便了自行车的使用,为了提高公共汽车的行驶速度,必须设置公共交通专用的通道等。
4. 在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中,道路的通过能力去接与交通方式的组织
5. 静态交通(公共道路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
划中统一考滤,并与步行通道和步行空间的设计结合起来。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道路都按三级划分,采取下属的规划指标:
1.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动中心等,
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度30-45m
2. 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度:25-40m
3. 支路(街坊道路),是个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12—15m。
城市道路系统一般可以归纳为方格棋盘式、环形放射式等几种形式。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城市道路宽度的确定应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并综合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日照、交通、管线敷设以及建筑布置等因素。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有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简称为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图)
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总面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为10%-20%
机动车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有大型停车场可以设置按驳交通系统。
城市货运方式有道路(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线运输等
城市货运交通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过境货运交通2出入市货运交通3.市内货运交通 影响住区规模的主要因素:
1.公共设施的经济型和合理的服务半径2.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3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方面的影响4其他影响
城市住区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三个基本层次。
1.居住区:一般称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相适应.
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10000-15000)相适应
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割,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相适应。 住区的组成要素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要素:有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自然要素指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人工要素个类建筑物以及工程设施等。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修养等。
住区的用地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一般分为四类:
1住宅用地,R01. 2公建用地。R02. 3道路用地,R03. 4.公共用地,R04.
住区的环境组成可分为内部居住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
由克拉伦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模式提出了规划布局的六项基本原则:
1. 邻里单位周围由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的居
住气氛。
3.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
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他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和绿地布置。
5.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十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
6. 邻里单位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住区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可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及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形式有
1)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2) 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
3)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1行列式布局2周边式布局3混合式布局4自由式布局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3整体式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1合理布局 2利用绿化 3利用地形 4利用人工障壁
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2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3空间的借用 4住宅少量东西向布置 5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6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住宅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按使用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 按使用频繁程度: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按盈利性质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
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以千人指标为主。千人指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合理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一般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m左右,中学为1000m左右
住区道路分级:
① 第一级 居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的交通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② 第二级 居住小区级道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面宽6-9m。 ③ 第三级 组团级道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交通联系,面宽3--5m。 ④ 第四级 宅前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小区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互让处。
住区绿地的功能 1改善小气候 2净化空气 3遮阳 4隔声 5防风防尘 6杀菌防病 7提供户外活动场
地,满足健身需要,美化居住环境
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 1公共绿地 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附属绿地 3宅旁和庭院绿地 4街道绿地 住宅绿地指标:住宅组团不少于0.5㎡/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住宅建筑净密度主要取决于房屋布置对气候、防水、防震、地形条件和院落使用要求。
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总建筑面积?居住用地面积(㎡/h㎡)
住宅用地指标决定于:住宅居住面积定额 住宅居住面积密度 住宅建筑密度 平均层数 城市旧住区根据不同的更新改造要求可分为维修改善、更新、整治和改建
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古迹/纪念物 建筑群 遗址/场所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原真性 、完整性、永续性
城市的更新方式可分为再开发、整治改造及保护三种。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