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学复习参考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地理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地理教育的起源和分类
(一)地理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已经产生了地理教育现象
            (此时的地理教育是零散、朦胧的,常常与神话、甚至与迷信相伴而生。)
奴隶社会——地理书籍涌现、地理知识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但独立形态的地理教育还没有形成,往往与商业、航海等融为一体。
封建社会——产生了学校地理教育。单独设科的地理教育,西方始于17世纪中叶;我国一直到1904年才开始。 (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
(二)地理教育的分类
从获取地理知识渠道的来源出发,可以把地理教育分为两大类,即:学校地理教育、社会地理教育。
1、学校地理教育又可分为:
①地理课堂教育(小学、中学、大学)
②地理课外教育(地理课外教学、地理课外活动)
2、社会地理教育又可分为:
①社会教育机构的地理教育
②社会机关团体的地理教育
③大众媒体和网络的地理教育           
④社会实践活动的地理教育
⑤家庭的地理教育
二、地理教学法的产生和发展
1、地理教学法是随着学校地理教育的产生而产生与发展的。
2、刚开始时,人们只是摸索、积累自己的经验或零碎的学习他人经验。
3、师范教育出现以后,产生了“教授法”课程(1925年改为教学法),师范院校地理系均开设地理教学法,并作为必修的主干课程。
三、地理教育学的产生
(1)产生的背景:
①地理教学法本身的局限性,无法适应现代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我国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
(2)建立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筹建,90年代初期诞生地理教育学,正式取代了地理教学法课程。
地理教育学建立时间很长,但发展空间很大。
地理教育学与地理教学法的关系:
①地理教学法是地理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理教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
②地理教育学是地理教学法外延的拓展和内涵的升华。
第二节    地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地理教学方法和技巧→地理教学过程→地理教育系统
地理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的系统——教师和学生;物的系统——教材和设备设施等物质课程资源)。
二、研究任务
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
教育研究和教学研究
教导研究和学习研究
内容研究和形式研究
常规研究和改革研究
现状研究和发展研究
三、  研 究 内 容
1、地理教育学概论(研究对象、任务、方法等)
2、地理教育目的论(包括地理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3、地理教育内容结构论(包括德育结构、智育结构和美育结构)
4、地理教学方法论(包括地理教学的原则、模式、方式 、方法和手段)
5、地理教学测评论(包括对教师教的测评和对学生学的测评双方)
6、地理教师论
7、地理学习心理论

第三节   地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方法
一、学科属性
①社会性
②边缘性
③概括性
二、学科地位
①高等师范地理科学(教师教育类)专业主干课程
②普通教育学科的互补课程
③应用性的理论课程
三、发展基础
包括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重,且相互结合。
(一)理论基础
1、地理科学
2、教育科学
3、行为科学
4、信息科学
(二)实践基础
1、中学地理教学实践
2、高师地理教学实践
四、研究方法
①理论演绎方法(从一般到个别)
②经验概括法(从个别到一般)
③实验实证法


第二章    地理教学过程
第一节   地理教学过程概述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内涵
①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互动统一的过程
②地理教学过程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提高相统一的过程
③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阶段性和师生心理活动有序性相统一的过程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外延(自学)
1、从协调人地关系出发开展人口和环境课程教学
2、用全球性重大问题和综合分析方法推动教学过程综合
3、以广泛性、实践性和乡土性介入选修课程教学和课堂外教学活动
4、针对地理信息传媒多样性,合理利用地理信息传递教学过程
5、利用地理学科的社会功能方便师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6、利用地理学科的职业教育功能开展职业教育活动
第二节    地理知识教学
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地理知识积累,既不可能形成地理能力,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地理知识的构成
(一)按认知层次构成的地理知识
感性知识——包括地名、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和地理演变。
理性知识——包括地理特征、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二)按学科要素(部门)构成的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知识——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地质地貌环境和土壤环境知识等
人文地理知识——包括资源、灾害、人口、经济、聚落、文化、旅游、政治、历史地理知识等
(三)按学科分支构成的地理知识
系统地理知识——部门地理、综合地理
地理技术知识——地图、地理实践、地理信息系统
区域地理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四)按认知心理构成的地理知识陈述性知识(结论性、事实性知识)——客观
程序性知识(过程性、方法性知识)——客观
策略性知识(管理性、调节性知识)——主观
(五)按课程标准(大纲)要求构成的地理知识
大纲对地理知识的要求——初中(知道、记住、理解、应用)、高中(了解、理解)。
课程标准对地理知识的要求——描述、说出、说明、指出、找出、识别等。
二、地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教学
(一)地理感性知识教学
1、地名
必须依附于地图
正音正形
了解语源,利用语意
利用谐音、口诀等帮助记忆
地名的惯用结构不能变动
2、地理景观
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观察地理景观的步骤和方法。
地理景观表象要深化——能识别、判断景观,描述景观。
多使用简化的素描图、示意图等直观媒体来突出景观的特征。
3、地理分布
养成阅读地图获取地理分布知识的习惯
使用略图概括地理分布特征,强化记忆。
根据地理事物平面形状确定其分布
4、地理演变
利用多媒体、图像、模型等直观手段展示地理演变的全过程
掌握地理演变的文字描述方法
5、地理数据
记住少量的绝对数据
重视相对数据
注意数据的及时更新
对零星分散的数据要加以归纳整理,用图表等直观方式加以表现。
(二)地理理性知识教学
1、地理特征
从地理感性材料中概括提炼出地理特征
掌握分析地理特征的角度、层次,形成特征知识结构。
抓主要特征
经常运用比较法
2、地理概念
从已知概念到新概念的学习
注意概念的关键词
分清概念的层次要求
易混淆的概念要认真比较
多举变式
3、地理规律
从分布、演变等感性材料中概括出规律
从图上指明分布规律
抓住演变规律的周期性
注意地理规律的演绎使用
4、地理成因
多用示意图,多用启发式
抓主要原因
初中由果到因,高中由因到果
三、区域地理知识和分区地理教学
(一)区域地理教学的总体要求
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结构
突出区域地理的整体特征
贯彻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
(二)分区地理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规定
①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
②除了少数的规定学习区域外,其它具体区域的学习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
③对区域地理分区部分的评价,基于对学习区域地理必备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基本地理技能的掌握上,而不是基于是否掌握了某个具体区域。
1、从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转变
区域选择的多元化转变。表现在 :①学习区域数量不同
②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
③同一 区域学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2、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变
①以具体分区为区域教学的基点:是指教学的目光主要放在某一个具体分区的相关知识上,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这个具体区域的某些知识。
②《地理课程标准》把分区地理教学要求的重点转移到—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
③两种基点教学的本质不同,主要是通过不同评价内容和方法呈现出来的。

对区域地理教学评价的变化:
①需要从评价学生具体区域知识的掌握扩展到评价学生区域地理学习能力的形成和迁移上
②在后者的评价方式中,具体区域知识就成为学生用来说明某个地理原理、规律或关系的实例。

比较两道测试题目: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__(带),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属于__气候,__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
2、用图表等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气候特征
第一道题目是以具体区域知识点为基点的教学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第二道题目是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为基点的教学中新的评价方法。

3、新课程理念将带来“充分”学习
新课程标准规定世界地理必学的区域数量为11个(即1-5-5),比《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26个减少了15个。每个区域学习所用时间可以增加,使学习有可能相对“充分”。

“充分”学习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有不同的含义(至少有三层)
第一层含义是:
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区域,至少从表面意义上看,对某个区域的学习有了更多的时间。
“充分”学习的意义并不只是单纯的增加某个区域知识的数量,而是希望通过“充分”学习,使学生能从多方面比较深入地认识一个区域,初步树立地理区域内各要素相互影响以形成某个区域特征的概念。
第二层含义是:
可以展开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机会通过不同方式获取该区域知识,而不仅仅是听教师讲授。如:
新课程教学理念影响下出现的区域地理学习方式:
(1)师生对话
(2)学生做“小先生”(北方好还是南方好?)
(3)学生编写“教材”(学生为自己编写分区地理教科书)
(4)调查研究(日本)
第三层含义是:
学生有时间或充分练习,或解决疑难问题,以达到深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4、创造性使用分区地理教材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地理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1)创造性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应用
    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辅、教具的自主研制和开发。
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2)创造性使用教材易产生的误区 
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等于对教材中学生生疏的内容的放弃。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的过程,创造性使用教材更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认识未知。)
(3)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问题
1)必须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能够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目标”。
2)要在充分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3)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为出发点。
4)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而做表面文章。
5)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以达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
6)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四、部门地理知识教学
(一)地形知识教学
突出基础地位
全面、辩证地讨论地形特征
注意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气候知识教学
突出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体现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气候成因教学要突出主导因素及其作用
(三)河流知识教学
与地形、气候知识教学相联系(水系—地形,水文——气候)
对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资源地理知识教学
是自然与人文知识的纽带,是人文知识的基础。
资源特征教学要全面,资源成因教学要有针对性。
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五)产业地理知识教学
体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全面分析产业特征和产业发展条件
产业评价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
(六)人地关系知识教学
体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评价人地关系
贯彻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共同持续发展思想
第三节     地理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有比较丰富而全面的能力因素
能力培养是地理学科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地理教育改革十分重视能力培养
一、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内容
包括一般能力和学科能力
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等
学科能力——包括空间能力、图象能力等
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内容(见P91图3-29)
二、地理教学中能力培养的意义
①提高学习效率,学会独立学习。
②促进个体健康发展,陶冶情操。
③有利于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迁移
三、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
地理智能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地理智能的发展,主要依据刺激→思考→反应过程。
地理智能主要包括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空间能力等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最基础的能力,为思维活动提供素材。
观察活动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
②拟定观察计划(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
③养成观察的自觉性
2、多种观察相结合,逐步提高观察的质量和速度
①实地、实物、多媒体画面与课堂图象相结合,景观图、示意图、地图观察相补充。
②观察从简单到复杂,速度由慢到快,逐步提高观察的要求。
3、学会做观察的记录和整理观察材料
①用文字、图画(素描)、摄像、拍照等记录观察结果。
②观察记录要规范、客观、真实。
③观察资料整理要及时
4、与其它智力活动相结合
①观察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②其它智力活动的参与,才可能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加深对观察成果的认识。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能力是地理能力系统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
想象能力可分为两个层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养成地理想象意识
①树立榜样,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
②给学生提供地理想象的机会,留给想象的余地和空间。
③调动多端思维,克服思维定势。
2、利用直观手段进行再造想象
①利用示意图、多媒体、教具演示等。
②使用形象的语言
③借助肢体的语言(如手势等)
3、积累表象,设计氛围,
①激发创造想象
②提供大量的地理表象——通过借助各种手段
③设计氛围——图表、文字等
(三)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能力是保持学习成果的能力
记忆是地理学习与应用之间的中介,是运用地理学习成果的基础。
地理学科记忆的任务比较繁重,记忆能力培养十分重要。
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或理解记忆)
1、明确记忆要求
①依据课程标准
②分清层次
③突出重点
2、以意义记忆为主,辅以机械记忆
①整理归纳,编成口诀、顺口溜等。
②借助地图
3、编制记忆组块,压缩记忆信息数目
①记忆是以地理信息数目计算的
②一个地理信息的数目既可以是一条地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个结构完整的地理信息组块。
③知识结构、示意图、联系图、表格都是信息组块很好的载体。
4、广泛开展联想,广辟记忆通道
①相似联想
②接近联想
③相反联想
④对比联想
⑤关系联想
⑥特色联想
⑦意义联想
(四)  思维能力的培养
智能的核心
能力培养中最重要的内容
主要包括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综合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等。
1、判断能力的培养
准确选用地理概念
正确把握地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养成抗干扰的能力(相关数据的干扰、似是而非的干扰、似非而是的干扰。)
2、推理能力的培养
建立在判断的基础上
推理时既要小心谨慎(不小心——易出错)、又要大胆进行(不大胆——记忆负担太大)。
推理能力分为归纳推理(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一般到特殊)、类比推理(特殊到特殊)。
注意三种能力互相配合、互补使用
(1)归纳推理
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抓住本质、求同存异
(2)演绎推理
经常提供演绎机会
注意特殊性
3、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和分析是一对思维逆过程
综合是将各要素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一个整体
分析是把整体按一定的角度分解成各个要素,认识各要素及其之间的联系。
 (1)有目的地分析内在关系和矛盾
 (2)从整体特征出发加以综合
 (3)反复进行分析和综合
4、比较能力的培养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来选择不同的比较方式
选择好比较对象
确定比较的项目和内容
(五)空间能力的培养
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智能
主要包括空间定位能力,空间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等。
1、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2、在上述各种智力活动中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和空间能力
3、形成和应用心象地图
三、地理技能的培养
地理学科中动手操作的能力
地理技能的培养主要根据刺激→反应(S—R)学说,反复训练、熟能生巧,达到“自动化”操作状态。
主要包括图象技能、计算技能、实验技能和实习技能等,其中图象技能培养最重要。
(一)图象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内容
主要包括读图、填图、绘图及用图分析等技能。
1、养成良好的用图习惯
(1)读图习惯(如正确的读图程序、规范的读图语言等。)
(2)填、绘图习惯
2、多种图象配合使用
①定性图与定图量
②地图和其他图象
③挂图和课本插图、地图册等
3、经常进行图象和文字的转换
①用文字描述图象内容
②用图象表示文字内容
③图像之间相互转化
(二)计算技能的培养
①提供计算(估算)的机会
②结合统计图表进行
(三)实习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①尽可能多得提供实习和实验的机会
②养成良好的实验和实践操作规范
③让学生参与实习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地理教改的重要方向(原来为个性思想品德教育现在扩大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能力只有内化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原来为个性思想品德),才能长久保持,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一、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内容
①心理素质教育(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
②思想素质教育(爱国意识、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发展意识等)
③审美素质(审美情趣、审美观念等)
二、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必须与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②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与审美素质的养成也必须同步进行。
(一)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养成
1、利用地理学科内容的广泛性与学生原有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挂钩
2、利用地理学科可探索性强的特征,将猎奇求异的兴趣转化为渴求知识、积极探索的学习动机。
3、利用地理学科边缘性强的特征,将各学科的学习兴趣相互迁移转化为追求全面发展的学习动机。
4、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征,将分散的、低级的兴趣转化为综合的、高级的学习动机。
5、利用地理学科实用性强的特征,将作为旁观者的兴趣转化为参与者的学习动机。
6、利用地理学习成果来稳定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科学态度和意志的养成
1、客观全面的分析世情和国情,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通过地理探索案例和待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积极态度。
4、通过课外兴趣小组和校外地理考察等活动,培养与人协作的态度。
5、通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地理问题,养成学生抗干扰的意志。
6、通过专题研究课题,培养克服困难、独立工作的意志。
(三)爱国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养成
1、要用历史地、辩证地观点理解和评价我国的国情和国力,才能产生真实的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
2、把爱国意识和全球意识结合起来加以培养(两者不是对立的,是辩证统一的)
3、通过竞争、合作、和平等方面意识的培养来树立全球意识。
(四)环境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养成
1、应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指导下进行,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结合起来。
2、不能停留在人地关系的揭示上,还应涉及人地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
3、环境意识的养成和发展意识的养成应辩证统一
4、环境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养成与法治、德治的教育相结合。
(五)审美素质的养成
1、将地理知识与文学知识“挂钩”,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2、充分利用直观手段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受到艺术美感的享受。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4、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的视角去欣赏自然美和社会美的能力。

第三章  地理教学方法论
地理教学方法论是地理教育学(或地理教学论)研究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理教学原则、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方法等)
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地理教学方法是历次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地理教学原则
地理教学原则不仅指导地理教学方法、方式,而且指导地理教学的全过程。
一、地理教学原则制订的依据
①客观的地理教学规律
②满足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科的需求
③突出地理性
二、地理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多功能充分发挥的原则
2、多媒体搭配使用的原则
3、多形式师生互动的原则
4、多举例事理结合的原则
5、以协调人地空间关系为主线的原则
6、广博生动引导学习的原则      
第二节    地理教学模式
一、地理教学模式的概念
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地理教学模式既是地理教学基础理论的具体化,又是地理教学具体经验的概括化。(介于两者之间)
二、地理教学模式的组成要素
•    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理论基础
•    地理教学目标——核心要素
•    地理教学程序
•    师生互动
三、地理教学模式的特征
•    完整性
•    中介性
•    可操作性
四、地理教学模式的形成
五、常用的地理教学模式
(一)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    以教师讲述为主
•    程序: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
•    评价: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对传授知识来讲,效率较高,是最经济的教学模式之一;但它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利于学生主动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综合程序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    程序: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    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有弹性和针对性。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了(组织、指导、应变能力等),对学生来讲必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
(三)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探究学习法、发现教学法)
•    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    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提高总结
•    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但要求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创设情境和设计教学策略。
(四)咨询——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
•    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    程序: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总结评议
•    评价: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聪明才智;重视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对教师要求高、难度大、费时。
第三节      地理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一、常用的地理教学方法
(一)灌输式教学法
•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讲述、讲解等)
•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靠两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生动形象的讲述。
•    评价:讲课条理清楚,系统性强,比较节省时间;但课堂不活跃,学生动手、动脑少。
(二)启发式教学法
•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师生相互问答,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产生“愤悱心理”
•    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设计问题
•    评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有一定的思考。但对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比较适合于理性知识的教学。
(三)自学辅导教学法
•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    程序:阅读(有时间和任务的要求) →讨论(师生、生生互动) →检查(布置作业或提问) →总结
•    评价:学生活动多,贯彻精讲精练的原则;但时间不容易调控,难的教材内容也不适用,同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自学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
•    发展:1870年兴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初开始运用于商业和企业管理教学;20世纪70年代运用于普通的教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
•    案例;译自英语“case”一词,指具体事例,来自于现实的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
1、地理案例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
•    地理教学中案例的内涵:(1)从形式上看—案例是陈述性的,
(2)从内容上看—案例是是典型、完整的,
(3)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
(4)从构成上看—案例是设置于特定的情境中。
2、地理教学案例的分类
(1)依据地理案例内容—分为系统地理案例与区域地理案例;自然地理案例与人文地理案例;世界地理案例、中国地理案例、乡土地理案例。
(2)依据地理案例形式—分为地理文字材料案例和地理图文案例
(3)依据地理案例情境—分为虚拟情境案例和真实情境案例
(4)依据地理案例用法—分为讲解式(印证式)案例和讨论式案例
3、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
(1)地理教学中案例的选编
它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应遵循:客观性(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多样性、
可行性(适合于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案例的来源
•    教科书中的现成案例
•    媒体中选编的案例
•    研究性学习成果中凝练的案例
(2)地理案例的运用
先看浙江上虞市春晖中学的王凤飞老师上的《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为例》课堂教学的视频
本节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提供和呈现地理案例——注意呈现的形式和时机
•    呈现的形式——如印发文字材料、教师描述、多媒体展示、模拟再现实际情境或学生表演等。
•    呈现的时机——例导型(即先“案”后“理”)、例证型(即先“理”后“案”)、例说型(即“案”“理”同步)。
其次,分析和讨论案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    操作程序:个人体验→小组讨论→指导分析
•    学生——是分析、研讨案例的主体
•    教师的作用——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学习。       
再次,总结和评价案例——对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升华、拓展迁移和灵活应用。
归纳: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一般知识结构
迁移应用:2008年高考全国1卷,36⑶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36(3)可以进行逆向反推,思维导图

地理案例教学的三种效果:
第一种(最低层次):把案例分析清楚——就案例讲案例
第二种(中等层次):知识的建模或思维导图的构建
——从案例中概括出带有一般性的知识、原理和规律。
第三种(理想层次):灵活用模,体现针对性
                    ——把一般性的知识、原理和规律拓展、迁移和灵活应用到其他案例或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
(五)发现教学法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并应用于地理教学的一种方法
•    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即强调“再发现”)
•    程序:创设情境→阅读情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前提条件:(1)学生要有背景知识,(2)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
•    评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有利于学生智能、技能的发展;但教师备课困难,费时,适合于综合性较强、联系实际紧密的教材。
(六)探究学习
1、内涵
探究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欣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
施瓦布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2、基本步骤
•     发现和提出问题
•    提出假设和猜想(决定探究方向)
•    收集证据
•    整理分析资料
•    解释(结论)
•    表达与交流
(1)发现和提出问题
•    探究学习的起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操作性较强的问题。
•    学习要求: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的问题。
•    引导探究的策略:教师必须提供某种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问题是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通过特殊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提出的,甚至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是教材现成的。
(2)提出假设和猜想
•    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问题解决的起点,决定着探究学习的方向。
•    学习要求: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对问题解答的猜想和假设。
•    引导探究的策略: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合理猜想,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作出什么样的猜想和假设?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能够解决思想中暴露出来的不一致或不足之处的假设。
(3)收集证据
•    是验证猜想和假设的基础,也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证据的收集要以假设和猜想为依据,以解决问题为宗旨。
•    学习要求:为验证假设与猜想,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收集数据和资料,决定收集数据和资料的范围与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计划。
•    引导探究的策略:指导制订探究计划,明确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收集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的方法,具有初步的从一、二手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科学信息的能力。
(4)整理分析资料
是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和综合,为形成对假设和猜想的解释奠定基础。
•    学习要求: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实验、调查、观察、检索,安全的操作、记录观察和测量的结果。
•    引导探究的策略:指导学生绘制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源;教会学生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 。
(5)解释(结论)
•    是对假设和猜想的一种说明,也是给问题的解决下一个结论。
•    学习要求:分析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解释,检查解释及过程、方法上是否存在问题,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    引导探究的策略:指导学生正确的描述或解释观察、实验所见到的现象;在学生提出证据说明和验证猜想或假设时,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使之与已有的科学知识建立联系;启发学生注意与猜想的结果不一致的现象,并让学生作出简单的解释。
(6)表达与交流
•    是探究学习活动的最后一个步骤,但不是探究学习的终点;通过表达与交流可以加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探究问题的认识。
•    学习要求:表达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见解,并且和他人进行交流。
•    引导探究的策略:培养学生能够从探究结果中得出有用的概念,作出明确表述;对问题的答案进行验证和评价;采用恰当方式(如应用绘画、图表、文字等)总结和表达结论。
(七) 研究性学习
1、内涵
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②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学习方式。
2、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最常见的形式
 分组原则:
①人数4—6人,由一人负责
②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③既明确分工、又互相合作,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
3、实施步骤
(1)准备(动员 、讲座、组织等)
(2)选题(学生、教师以及两者互动)
(3)开题(可行性、必要性)
(4)实施(方案制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报告等)
(5)展示与交流
(6)答辩
(7)总结与评价
4、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    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思路的指导、方法的指导、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
•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    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和组合
•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不足,以及它的适用范围。
•    通过优化和组合,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弥补其劣势。
•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变法。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1、选择的依据
(1)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
(3)学生特征(生理、心理)
(4)教师特点
(5)教学设备条件
2、选择的程序
(1)明确选择依据
(2)扩大选择范围
(3)比较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4)筛选并确定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
1、地理教学方法组合的意义
(1)有利于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综合效益
(2)符合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
(3)有利于形成地理教师的教学风格
2、地理教学方法组合的方式
(1)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组合
(2)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与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的组合
(3)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的组合
(4)凭借课堂公用媒体的教学方法与凭借学生持有媒体的教学方法的组合
(5)图象教学方法与文字语言教学方法的组合
(6)引进教学方法与本土教学方法的组合

第四章    地理课堂教学
第一节    地理教学设计
  从广义上讲,地理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地理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特别强调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实质”是对地理课程和地理教材的二次开发
即对地理课程和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合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增删和重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成不变地“复制”教科书上的内容。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知能情合一的统一体
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过分注重学生的部分智力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其它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分析往往只涉及各知识点及其组成的知识结构、掌握知识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等因素,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考虑很少。
地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使地理教学设计的内容成为“知能情合一”的统一体。
(三)地理教学设计的“成果”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往往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是一个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案。
现代地理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位,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现状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注重于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的动态方案——“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步骤
(一)研究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地理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1、制定地理教学计划
2、设计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    依据地理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等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    依据学生的知能情基础及学校教学资源(设备条件、当地资源等)拟定教学目标
•    依据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反馈,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即:留有空间、灵活处理,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为生成奠基,生成完善预设)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遵循四个基本标准:明确、具体、达成、可检测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遵循ABCD原则
•    A (audience)——对象
•    B( behavior)——行为
•    C (condition)——条件
•    D (degree)——程度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做到:
•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    要选用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测量的表述特定动作的表现性词汇;
•    要对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进行规定;
•    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二)分析地理教材
 1、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地理教材
—— 即了解地理教材的整体结构特点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把握教材的系统性,认识局部内容在整体中的地位以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从微观层面上分析地理教材
(1)明确知识与能力要求,确定重点和难点
(2)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
(3)划分层次结构,拟定讲授提纲
(4)注意图像与活动的运用
(5)适当补充和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①共享性原则
②经济性原则
③实效性原则
④因地制宜原则
(三)深入了解学生,确定地理教学起点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2、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
3、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习惯
4、学生的个性特征、理解能力、自觉性及存在的问题。
(四)设计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地理教学媒体
1、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师的教学特长等方面,设计合适的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相应的地理教学媒体。
2、优化组合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3、灵活运用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五)设计地理教学过程,编写地理教学设计稿(或教案)
1、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
(1)要有“课”的概念和时间观念
(2)按教学环节设计,注意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导入——展开——承转——巩固)。
(3)包括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设计意图以及时间安排等。
2、编写地理教学设计稿(或教案)
(1)格式——列表式、叙述式
(2)项目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稿的基本项目内容
•    教学内容分析
•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    设计思想(或设计理念)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过程设计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地理教案项目内容
•    包括:学校与班级;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上课题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课后反思或教学后记。
 (注意与教学设计稿的区别与联系)
(3)编写地理教学设计(或教案)的要求
•    变教材内容体系为教学体系
•    面向全体学生
•    具有可操作性
•    具有弹性
•    体现学法指导
•    按规范格式编写
(六)认真进行试教,不断完善地理教学设计(或教案)
•    熟悉教学设计稿(或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
•    熟悉教学设计稿(或教案)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试教(或微格教学训练)
•    试教(或微格教学训练)不仅能起到熟悉教学设计稿(或教案)的目的,而且能不断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稿(或教案),锻炼自己的执教能力。
第二节    地理课堂教学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和信息源
一 、地理教学媒体概述
1、地理教学媒体的概念
地理教学媒体是指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载体
它是一种媒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目标之间
2、地理教学媒体的发展
•    从口传身教→使用纸张、模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媒体在不断地改进、充实和多样化。
•    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并存,相互补充、融合,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的一大特点。
3、地理教学媒体的分类
•    从所传播的信息的形态上看——分为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动画等。
•    从储存和传播各种形态的信息的仪器和设备上看——分为传统的(常规的)教学媒体(教科书、地图册、黑板、挂图、图片、实物、标本、模型等)和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影机、电视录象机、计算机与网络等)。
•    (本节主要阐述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专门有一门课程讲授,本节就不涉及)
二、地理课堂教学语言
•    语音正确
•    语言准确、精练
•    语言生动、形象
•    语言富有启发性和艺术性
•    把握好语调、语速、音量
•    注意各种语言的配合
三、地理课堂教学板书
•    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    字迹工整、书写正确
•    大小适中、主副有别
•    合理布局、形式多样
四、地理课堂教学图像
•       图像是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要而实用的媒体
•       它既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依附于课本中
•       它既可以现成的(购买、收集),也可以自制(画)。
(一)地理教学图像的类型
1、地图——
(1)地图册
(2)教科书中的地图
(3)挂图
(4)地理略图
(5)填充地图册
2、地理图片与地理绘画(素描)
3、地理示意图——地理图画、地理关系图(或地理联系图)
4、地理统计图表
(二)地理图像的选择和设计的要求
1、科学性
(1)正确
(2)准确
2、取舍性
(1)突出要表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典型)
(2)选择学生最不熟悉的或最不容易接触的地理事物的图像(特殊)
3、表现性
     重要内容要突出、图象大小要适中。
4、艺术性
(1)形象鲜明
(2)色调悦目
(3)构图要好              
(三)地理教学地图使用的技巧
1、教学挂图
(1)选图——
 1)紧扣教材
 2)繁简得当
 3)数量适当
(2)悬挂——
 1)图位适当
 2)悬挂适时
 3)准备充分
2、地图册
①有步骤的教会学生使用地图册的方法
②注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册
③要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和使用地图册
3、教科书中的地图
①目的明确、时间恰当
②图文并进、图像组合
③加强指导、注意启发
4、填充地图
①任务明确、要求具体
②培养学生正确的填绘地图的方法
③填充图册作业要认真批改和纠正
5、地理略图
①绘制要快速、“神似”
②边讲边绘、师生同步
③与其它教学地图配合
(四)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1、学生地图能力培养的要求
(1)区别地图的种类
(2)熟练地阅读地图
(3)在地图上迅速地查找需要的内容
(4)分析地图
(5)填绘地图
2、学生地图能力的培养
(1)教师的指导和示范
(2)教会学生正确的读图和填绘图的方法
(3)导练结合和学生参与图像使用
       1)让学生收集图像资料
       2)让学生自己分析图像
第三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组织教学(课前、全过程)
•    导入新课---复习导课、情趣导课、直观导课、设疑导课等
•      学习新课(包括新课学习、过渡、承转、小结等)
•      巩固新课
•      结束课程
二、  地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与节奏调控
1、地理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
•    合理安排一节课的整体时间
•    保证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
•    防止时间的浪费和遗失(如课堂偶发事件引起的教学中断、过渡时间过长、不当的活动或练习等)
•    时间分配要有弹性
2、地理课堂节奏的合理调控
•    语言——语音、语调、语速、停顿等
•    眼神和表情
•    教学方法
•    教学媒体
三、地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
1、问题设计——
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产生“愤悱心理”。
基本要求:紧扣内容、具体明确、针对性强、思维价值
2、活动的开展
(1)个别提问
①面向全班、个别回答
②保证候答的时间
③认真倾听
④及时评价与反馈(包括适时的追问)
四、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教态
•    亲切、自然
•    大方、得体
•    克服多余的动作(或不良的习惯性动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教育学复习参考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