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新闻评论类讲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新闻评论类讲义
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内涵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偏重于阐释事物的本质、意义、影响,在提供语义、语用信息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体裁难以取代的优势。
  2、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
   新闻评论这一体裁具有新闻性和政论性的基本特征。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具有某些如同消息、通讯等体裁一样的基本属性,这些属性人们统称之为新闻性。其内涵包括①强烈的时效性:注重时间和时机,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同时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②评论对象的特定性;③直接的针对性:新闻评论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的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新闻评论隶属于论说文、政论文,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以说理为主要手段,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总的说来,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的事物的看法。
3、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
分类:实践:署名/不署名 评论章 社论 编者按
新闻评论的分类体系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分为署名评论和不署名评论,第二层次主要是对不署名评论的再分类,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编后四种。
署名评论是以个人的名义发表意见的评论类型,其中的记者述评多数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论题贴近客观实际,而且较多采用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近年来日益受到各种媒介的重视,经常被用来论述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广播电视中的许多分析性节目或“话题”其实也可以纳入记者述评的范围。
不署名的评论,其实就是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意见和看法;机关报和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有些社论(本台评论)和评论员文章,甚至是代表一级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看法。
社论——本台评论,这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的最高规格的评论,通常用来论述重大的、全局性的新闻事件和问题。
评论员文章规格仅次于社论或本台评论的评论类型。它所论述的问题虽然也是重要的、人们普遍关心的,但问题本身一般带有局部的性质,如地区性或部门性问题。
短评是一种轻型评论,短评的论述对象一般不是整个事件或问题,而是事件或问题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某一侧面、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一点;有时也被用来解剖某种具体观点,或工作、思想、行为中的某种倾向。
编者按和编后,这是不署名评论中最简短、最轻便,也是最低规格的类型。编者按用以论性的画龙点睛的方法表明对有关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编后也是一种按语,因放在新闻报道或其他文章后而得名。

4、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要求
  新闻评论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的要素实际上是论说文的要素,包括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概括对于所论述的事物或问题的看法,它表述某种思想、观点、见解、主张,回答“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正确的论点要满足正确、鲜明、中肯、新颖、隽永的素质,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要求。
论据是用来证明或说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的总称。对于理论性论据来说,除了作为论据的判断自身具有毋庸置辩的真理性以外,还要求理解准确、尊重原意,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对于事实性论据,除要求材料本身真实、准确、可靠以外,它能否为论点提供雄辩的支持,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材料在事物联系中所处的地位。此外,事实是否为受众所熟悉,自身倾向性是否鲜明,也是选择事实性论据的重要原则。
论证指在表达阶段用论据证明和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在有分论点的评论中,它包括用分论点体现和支持总论点。论证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材料与观点,即论据和论点的统一。论证的逻辑方式包括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反证法、选言法等。

6、选题:二个侧面的三种关系   立论
      关系:特殊  趋同/互异
         一般
狭义的选题又称为论题,它规定一篇评论的评论对象和论述范围。新闻评论的具体选题必须同时兼顾评论对象和论述范围这两个侧面。
一般评论对象要与论述所针对的社会现实的范围相当,因为这类评论的着眼点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措施等等的论述是切合实际的,评论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些阐述方针政策,分析论述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评论,由于评论对象本身的涵盖面宽,为了更好地驾驭论题,往往需要适当缩小论述范围,出现“论述对象大于论述范围”的现象。
“评论对象小于论述范围”
新闻评论的立论,指一篇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其中的中心思想,相当于一般文章的主题,它贯穿于评论的始终,起着统帅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包括论点、论据,以及其他诠释、交代和衔接文字的作用;基调则着眼于适应受众的接受能力。
选题与立论,是构思或酝酿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一般选题在先,立论在后;选题为立论提供基础,立论赋予选题以灵魂。它们又是互相渗透,不能截然分割的。人们在确定选题时往往同时考虑立论,在提炼立论思想的过程中也时常回过头来修订选题。
在选题和立论的关系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这就是选题趋同、立论互异的现象。

5、广播评论写作

 短,就是短小精悍。短小指文章的篇幅,精悍要求言之有物。
浅,就是浅显通俗,使人一听就懂。浅侧重于照顾多数听众的接受能力,但都是为了增强广播评论的政论性内容的听知内容。
软,指“轻松、风趣”,直接针对着“娱乐性的内容太少,宣传气味太浓,太生硬,不够含蓄,有时厉声厉色,旁若无人”的倾向;目的是“使听众在文化娱乐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讲究宣传策略、宣传方式和方法,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这三个特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6、电视评论写作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结合的产物。作为体裁,它的性质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作用,与报刊、广播评论相同。但由于传播方式的不同,它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鲜明的特征。它以视听兼备、形声并茂的独特优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声画兼备:
 2、视听结合:这一特点要求电视评论尽可能选择易于电视表现的题材,如含有生动、直观、可感形象的新闻事实,画面素材丰富的社会现象等。同时善于捕捉可视形象,丰富画面语言,把抽象的分析、议论与可视的形象融为一体。对那些不适于形象表现的内容,则应尽可能运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或图片、图表、字幕等,调动各种可视因素,增强视觉感,丰富画面语言。
3、双线互补
分析:作品分析     原理、要素、分析原理  
                   写作:积累  正——_反_——合   
说理      论据、论点            驳      比喻论证、对比


7、网络评论写作

8、网络评论的作用与影响
  
  
 
  新闻采访
简答题型
1.定义
性质:是一种专业的新闻调查活动
特点(新闻业务部分论述和新闻理论类似)
任务:
2。新闻敏感:
定义:识别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
新闻价值定义与新闻的价值  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
新闻价值要素 
3。新闻线索
定义: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深化扩展的信息不一定是真的
作用:采访向导本身影响采访质量
特点:可信任,有待证实,简略,常反应现象
4。新闻采访具体环节:选择采访对象,地点,设计采访方案(※)
5。访问艺术,访问定义,访问注意事项
6。现场观察:定义(用眼睛采访)※ 现场观察作用,现场观察内容,观察方法(事前观察,事后观察,同步观察)
7。事件性新闻的定义 突发性新闻的定义,“预制构件”定义,新闻六要素(事件,地点,人物,原因,结果,过程)与新闻传播三要素,五要素,新闻价值五要素
8。非时间性新闻定义,新闻报道根据定义(新闻由头),常用的新闻根据有哪些(最新近的点,最新的统计数据,有关的会议,人物新变动,特定的俄时间如节假日或契机)
9。怎么救活有意义的“迟到”新闻——一以背景方式存在
10。增加新闻报导的信息量(短小精悍,蒙太奇新闻,避免三重复-标题,导语,主体中均有),客观手法及运用(联系客观性VS倾向性关系)
对象客观手法:叙述不议论把消息和评论分开,客观性不意味着排斥倾向性,用第三人称避免运用我

△1任期轮岗制和任职避制
△2杜绝各种有偿新闻行为
△3新闻采编人员要严格执行新闻报道与经营活动分开的规定
△4规范记者证件管理和使用及惩罚措施,发行和广告
文章出处《新闻战线》2005年第5期。
相关学习文章:王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治本之策》
出处《中国记者》2005年每5期,
欧阳梦云:《坚决执行(规定)要求,严守职业操守》
〈中国记者》2005年第5期)
李映英《让素质更高,让形象更好》《中国记者》2005,5
○1《规定》的制定和颁布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队伍。
○2《规定》的制定和颁布符合新闻媒体发展的规律要求。
○3《规定》的制定和颁布标志着我国对新闻从人员的管理向制度化和法制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是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
二、虚假新闻的新闻真实性
一、虚假新闻的表现,危害及对策—-坚决制止虚假报道座谈会综述〈中国记者》2005、7)
2005年6月,中宣部、中国儿协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办办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教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在召开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
A虚假新闻表现形式
○1捕风捉影的疑似新闻,(当年典型的假新闻)
○2凭空编造的标题造假,(手法恶习劣)
○3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越来越多)
○4夸大其辞的失实报道,(合理想像)
○5违反常识的误导性报道(时有发生)
二、失实特点
○1文化娱乐报道,体育报道和经济报道是虚假新闻多发区。
○2社会纪实,口述实录情景再现等,造假相对严重摆拍。
○3媒体从业人员公然造假现象增加;
○4虚假新闻的假造者日趋社会化,
○5某些记者与商家勾结造假,不辨真假,盲目。
○6媒体主观制造的虚假舆论热点不时出现,(转载)
○7隐蔽性和欺骗性理更强。(照片合成)
三、屡次不止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彻不彻底,(根本原因重视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重时政报道轻其他体裁等)一线记者对自身的要求还到位,(作风不扎实,知识更新慢追名逐利)
媒体商业化倾向增长,(追求娱乐性轰动性,炒作成风),媒体竞争环境和队伍结构变化。
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力;
解决办法:用制度和法律来防范;
(二)依靠一线记者规范的采访行为,保证新闻来源,准确和内容的真实客观;
(三)加强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
(四)对虚假新闻的商发区进行重点治理
(五)建立严密的业务流程制度,
(六)解决商业利益与媒体的关系,
(九)建立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
(十)加强的新闻院系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和新闻真实性教育。
实实案例: 十大假新闻
2004、5港台,国外,媒体炒作东山岛军事演习,一些商业网站纷纷转载。
2004,一百八十万,买宝马,砸着玩儿,
2004,3,4李雪健病故,李通过北京媒体假新闻不要人太甚
2005   8.35元女大学生伙食费
2004,4深圳将建立廉政公基金,廉政者退休有望拿200万李连杰重返青海求佛法,
2004,9,30配发新闻图片错误造成失实都市报。
2005,河南市长公寓自杀,却刊登了省长照片,卖官案登俏照片。
记者操手与社会责任:当记者首先做人,哪怕拍不到新闻也要救人,为了社会责任可以牺牲职业操守。
三、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法思考,任贤良《中国记》’05 7
△1(常识)舆论监督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历来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领导人所重视。
△2我们党“三个代表”重视舆论监督。
毛泽东《对晋讲话》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战斗风格,
1953,1 毛为中共中央起草一个文件中指出:“凡典型的,揭发”
1954 对胡乔木谈话提出,关于报纸批评,
邓小平1950,5 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报纸最有力量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
江泽民1989年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指出:要以正面宣传为主,不能堵塞言路,”对于企图””欢迎”。
1994《在全国》
问题二:
监督不易 
○1采访难,
○2发稿难
○3新闻官司不断
○4监督效果有待提高
问题三.
监督不当
○1舆论监督出发点不当
○2舆论监督的度把握不当
○3舆论监督方式方法不当
○4监督报道失实。
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应做到:
首先要有正确的目的和出发点,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人民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坚决反对有利于人民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正确选题,注重典型,
要坚决纠正闻有必录的错误倾向,应当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进行正确选题,既不能事无巨细,拣到哪里都是菜,又不能不分轻重缓意,新闻舆论监督首先要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与广大人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其次要选能够体现事物发展规律和本质的问题,哪些带有倾向性,带头性的问题,第三,选党和政府关心人民受众关注,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开展群众关注要实事求是是客观公正。
要深入清楚,把事实搞准,给监督对象说话的机会和权利(公开公正)
第四,开展群众关注要讲究艺术把握好度,
一般不做公开批评报道的有:涉及军队和武警部队的,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涉及民族宗教的,涉及征地,拆迁,移民,国有企业转型,军转干部安置。
舆论监督不仅要内容可信且要讲语言的艺术镜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使监督对象心悦诚服,广大群众乐于接受,监督报道说话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不得满,说过头。
第五,有始有终注重社会效果。
舆论监督一定要善如善终,注意报道监督对象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以及处理的结果,取得的成就。
第六,寻求合作争取支持
寻求领导机关,执法部门,监督对象上级主管部门,人民群众的合作与支持。
第七,遵守纪守法,格守道德,
进行舆论监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必须遵守党的新闻纪律,还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格守职业道德,维护舆论监督的严肃性,正义性和权威性。
新一代领导集体对舆论监督在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更加重视,并将舆论监督上升到制度尽面加以规范。
例05年中办发11号文件单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以正式文件向全党发出通知,这在过去是没有的。
○1当前舆论监督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层次各种范围的多样话题讨论空前丰富,对话交流的形式也空前话跃,舆论可发挥的程度和范围,社会特别是党和政府对各种舆论建议和回答度大大拓宽,承受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但也无庸讳言,无论从典监的外部环境和空间,还是从舆论监督自身都要加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新闻评论类讲义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