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补充部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补充
1、文言 [2005]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古代汉语课 所说的古代汉语,主要指文言,不包括白话。五四运动后,白话占据了书面语的主导地位,文言很少使用。
2、言
一般用于随文立训,以说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的是” 。例如, 《论 语·八佾》 :“子曰:起余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朱熹《论语集注》 :“起余,言能起发我之志意。 ” 有时也用于串讲句意或指明词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例如,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 :“鬓发如云” 。毛传:“如云,言美长也。 ”有时也可以用来说明语源,例如, 《诗经·郑风·子衿》小序; “子衿,刺学校废也。 ” 毛传:“郑国谓学为校。言可以校正道艺。 ”
3、辞
用以指出被注解的词是虚词。如《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毛传:“薄,辞也。 ” 《诗经·周南·汉广》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毛传:“思,辞也。 ”辞又写作词,例如, 《说文·矢部》 :“知,词也。 ” 《说文·白部》 :“者,别事词也” 。
4、互文
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又叫互辞、互参、是一种修辞方法。即上文中含有下文要出现的词, 下文里含有上文已出现的词,上下文相互补充、说明,相互阐发、照应。这是为了避免行文单调平板,通 过词语相互交错配合使用,使语义相互渗透、相互补足。互文一般出现在诗歌类作品中。从结构上看,互 文可分三类:<1> 独句内部见互文。 例如,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城人未还” ; 杜牧 《泊 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2>对句构成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对立的词语相互提示、补 足。例如,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 特殊结构的互文见义,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互相隐含和相互渗透,依据上下文补充若干词语才能表达 完整清晰的意义内容。例如,杜甫的《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北朝民歌《木兰诗》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5、金文
亦称铭文、钟鼎文,乃铸或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记录的内容与当时社会, 尤其是王公贵族的活动息息相关,多为祭祀、赐命、征伐、围猎及契约之事。一般以周宣王在位时铸造的 毛公鼎文为代表。由于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在金 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得“钟鼎文”之名。
6、 避讳
古代君王或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 相代替。避讳有两种情况:一是避君讳,例如汉文帝名恒, “恒”改为“常” , “恒山”被改为“常山” ;唐 太宗李世民, “世”改为“代”或“系” , “民”改为“人” 。二是避家讳,例如苏轼祖父名序,苏洵文章改 “序”为“引” ,苏轼为人作序又改为“叙”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改字法、缺笔法和空字法。前 面说到的“恒”改为“常”即为改字;避唐太宗李世民讳, “世”改为“卅”为缺笔。次要的有两种方法, 避名称和改变称呼。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时,改“正月”为“端月” 。
7、清浊 [2005]
汉语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声带颤动的叫浊。区分清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声带是否 颤动,二是是否送气,三是声调的阴阳。清音的声带不颤动,其中又分为全清和次清。全清是不送气、不 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清是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浊音声带颤动,其中又分为全 浊和次浊。全浊是不送气、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
8、平仄 [2014]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 。阴平、 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是仄声
9、叶音
也叫“叶韵”或“叶句” 。叶读 xie (二声) ,和谐的意思。这是唐宋时的一些训诂学家在给先秦韵文 作注时所采取的一种改读先秦两汉韵文的韵脚音以求和谐的做法。隋唐时沈重《诗音义》开始采用这一做 法,南宋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这一做法。如“死生契阔(叶苦劣反) ,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叶鲁吼反) ” 。 《邶风·击鼓》这章诗中的“阔” 、 “老”两个韵脚都注明了“叶音” 。应该认识到,语音是 发展变化的。后人读古代韵文,韵脚不和谐,是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叶音的作法是任意改读字音,造成 了读音的混乱。这是错误的做法,违反了语音发展规律,应该加以澄清。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指出:“时 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指出了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否定了“叶 音说” 。
10、七音
音韵学中的术语,是中古三十六字母的一种分类方法。中古三十六字母代表了唐代和宋代的汉语声系 统。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音、七音和九音。其中, “七音”为:
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 疑;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七音是在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的基础上,又分出了半舌音和半齿音,是对声母分 类的细化。也为划分九音(重唇音、轻唇音、舌头音、舌上音、齿头音、牙音、喉音、舌齿音)做准备。
11、中古三十六字母
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关于中古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 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晓匣喻;来;日。相 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 语声母系统。
12、天干地支
简称“干支” 。 “辞源”里说 :“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枝。天干地支产生于炎黄时期,源于远古时代 对天象的观测。 “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已辛癸为阴干。 “十二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十干和十二支依 次相配,组成了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汉至纪年法” 。天干 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人们还根据干支的阴阳和相生相克理 论,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命。天干地支这样一些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神秘的文化内容,是 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最重要材料。
13、大名冠小名
上古汉语的一种构词法, 清代学者俞樾在 《古书疑义举例》 卷三 “以大名冠小名” 条中首先阐释其例:“ 《荀子·正名篇》曰:‘物也者,大共名也;鸟兽者,大别名也’ ” 。如《礼记》言:“鱼鲔(wei4) ” ,鱼其 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 ,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 《孟子》言:“草芥” ,草其大名,芥其 小名也。 《荀子》言:“禽犊” ,禽其大名,犊其小名也。也就是说,用一类事物的大名加上这类事物中某一 类的小名,就可以合成一个新的词来表示一类事物。
14、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一种常见的词类活用形式,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动词、名词、形容词 都有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多为不及物动词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可以带宾语,如《烛之武退秦师》 中 “焉用亡郑以陪邻”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论语·尧白》 “君子正其衣冠” 。 名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它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同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南辕北辙等。
15、偏义复词 [2014]
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 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有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的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又叫化石语素。例如:“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契”是投合, “阔”是疏远,这里是偏义复词,偏用“契”的意义。
16、郑笺
东汉郑玄所作《 <毛诗传 >笺》的简称。 《说文解字·竹部》 :“笺,表识书也” ,即表明标记的意思。郑 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诗》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他作《毛诗笺》 ,谦敬不敢言注, 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书出后, 《毛诗》日盛,三家诗。
17、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世文学和史学的影响深远。 《史记》的声望随日剧增, 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 (刘宋裴骃注) 、 《史记 索隐》 (唐司马贞注) 、 《史记正义》 (唐张守节注) ,是其中影响最大的。 裴骃《史记集解》 八十卷,是现存 最早的《史记》注本,他博采经传百家及先儒学说,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去粗取精,融汇贯通。 司马贞 《史记索隐》 三十卷,博采众家注文和论著,音译并重,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证颇多,具有极高的史 学研究价值,后世史学家誉称该书:“价值在裴张两家之上” 。 张守节《史记正义》 引用了唐魏王李泰、萧 德言等人所撰写的地理著作《括地志》 ,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还对一些字加了音注。
18、 《十三经》
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周易》 《尚书》 《诗经》 《仪礼》 《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 《十三经》内容极为宽博, 《易》 《诗》 《书》 《礼》 《春秋》 谓之 “经” ,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属于 《春秋经》 之 “传” , 《礼记》 《孝经》 《论语》 《孟子》 均为 “记” , 《尔雅》是汉代经书的训诂之作。其中当以“经”地位最高, “传记”次之。 《十三经》地位尊崇,影响深 广,是最高统治者寻找治国大计、规范臣民思想伦理道德、引导民风民俗的依托。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 疏》是对这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本。
19、 《十三经注疏》
清代阮元所著的对 “十三经” 即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注疏的汇编本。 《周易正义》 《尚书正义》 《毛诗正义》 《周礼注疏》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 《论语注疏》 《孝经注疏》 《尔雅注疏》 《孟子注疏》 ,共 416卷。
20、 《四书》集注
全名《四书章句集注》 ,宋朱熹著,是一部儒家理学著作。 “四书”为《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 四书集注是对该四部书的重要注本,包括:《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 。其中, 《大 学》 《中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 , 《论语》 《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 ,后人称其为 《四书章句集注》 ,简称《四书集注》 。
21、李善
古代注解大家,唐代扬州江都人,著有《文选注》 60卷。其特点是材料丰富,非常渊博,引用各类古 籍文集 1600多种。其文献价值很高。在训诂方面,李注也优于五臣注,其注释多平稳无疵,可作为人们注 释古书的借鉴。
22、 “古无轻唇音”
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其专著《十驾斋养新录》中发表了两篇著名的论文,即《古无轻唇音》和《舌类间 隔之说不可信》 。这是两篇关于上古声母研究的重要成果,对后人的古音学研究影响很大。 《古无轻唇音》 指出:“凡轻唇之音,古皆为重唇。 ”也就是说,中古音中的轻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时期皆读为重唇音 “帮滂并明” 。实际上是告诉人们:中古“非敷奉微”是由上古“帮滂并明”分化出来的。
22、 “舌类间隔只说不可信”
钱大昕《舌类间隔之说不可信》中指出:“古无舌头舍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这就是说,舌上音“知徹澄”是由上古的“端透定”分化出来的。

附件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补充部分.pdf
pdf
下载文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补充部分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