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私人整理版

古代文学史笔记

导论

一、文学之定义:以语言为工具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然,以此定义难界定文学作品之优劣。

 二、文学批评之标准:界定文学作品优劣之标尺乃作品感动读者的程度。

 1.非虚构性作品:无论“有我之境”抑或“无我之境”,皆非就诗句中提到的具体事物而说,而是就其所构成的总的境界而言。

 “无我之境”,“我之色彩”相对隐蔽,而非没有。作者内心充盈对这种宁静淡远生活之挚爱。(陶诗、元好问之“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感情渗透到景物中,水乳交融,读者被境界打动,亦即被感情打动。(移情作用,而非静默观照)

 2.虚构性作品:戏曲(曲词首位 抒情性强 代人传情)

   小说发展流程:重情节—人物情节并重(关羽:义勇)《儒林》《红楼》(情节乃写人物之材料)作者必须体会人物内心世界。

虚构作品作者必须经验其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感情,并且必须与处在作品所写的种种境遇里的人物所可能和应该具有的感情同样真实而强烈。(金圣叹:“亲动心”“既已动心,则均矣”)

三、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感动的,其成就也越高。

 “人的一般本性”(要求自己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与“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阶级性)既区别又联系。(《一捧雪》:奴隶道德)

  文学作品越符合“人类本性”越有长久的感动力量,成就便越高。

  文学发展与人性发展过程同步。

 四、人性与文学之关系:作品越是能体现出人类本性,也就越能与读者的感情相通。

   人的本性重视自我。

太白《将进酒》、稼轩《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与放翁诗之比较“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水龙吟》是被严重压抑的生命的抗议和悲歌。对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表现自己生命力的强烈渴望。执着于自我生命价值。

  陈廷焯评稼轩“变则桓温之流亚”,曹操式奸雄。灼热情感。

五、文学的发展与人性发展的同步性。

  人性发展史乃是“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逐步向“人的一般本性”重合的过程。

1.先秦:《尚书》周文王“克自抑畏”——空子“克己复礼为仁”“爱人”(个人服从群体)

   2.周:显学(儒墨)贬义个人,杨朱“为我”,然论著失传。楚文化,接近儒家,重群体前提下适当重视个人。

   《诗经 小雅 巷伯》以群体利益代表身份出现进行抨击反抗,而非个人。

    由于个人感情受到抑制,难以对人的内心世界作细致而具体的开掘,所致力的,乃是境界的造成。(《蒹葭》)后果:限制叙事文学,抒情诗无个性。(《古诗十九首》)

  3.群体到个人,例证。

  ①.四女子:《将仲子》、五代《菩萨蛮》(“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牡丹亭》之丽娘、《拍案惊奇<通闺闼坚心灯火,闹囹圄捷报旗铃>》之罗惜惜

   《将仲子》:无个性之女子。个人服从群体。

    《菩萨蛮》:个性火花。是个人对群体之反抗。便拥有了个人独特形式。她意识到严重后果,却毅然决然牺牲一切。狂热而理智。

      罗惜惜:爱之执着欲之炽烈合二为一。她的爱情是“本能”的产物。简单而自然。无是非厉害之考量。就事论事。

     丽娘:突破桎梏。个体意识的觉醒。有着严肃的思考,这种思考亦出于少女之本能。 以“圣人”(《诗经 关雎》)旗帜反礼教,权宜之计的诡辩。挣扎,积极思考。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这种文学对反应人本性的发展,是有赖于对人类本性禁锢之减轻,对个性压抑之放宽。

②.小李之爱情诗,柳词。(《世说新语》对“荀奉倩”之讥刺)

③.稼轩词。(桓温之流亚,乱臣贼子气)其苦恼首先不在于报国无门(群体出发),而在于英雄失路。(个人出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慕孙权、刘裕、廉颇,皆奸雄也。对英雄事业之渴望。

        “了却君王天下事”乃“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手段。个人本位。

         个体生命力的昂扬。

        振奋人心、促使人渴望行动(个体生命的强大力量),同时沉浸于深沉的孤独感、压抑感之中(个体生命受到重压)。(二者有所偏重或互相渗透)

       “可怜白发生”:悒郁、愤怒却不消沉、绝望。

        表现曲折的:《摸鱼儿》“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信心,痛苦中的支撑。昂扬生命力的变相。

六、文学形式的演进亦与人性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

(一)与人性发展的直接联系:

1.通俗小说、南戏、杂剧:适应城市平民享乐要求而产生。(人性之发展,改变了“抑制享乐”之状况。)

2.对人物性格的描绘趋于细致:源于个性的丰富,有可供作家描摹的摹本。

3.风格多样化:《文心雕龙 体性》将风格分为八种,《诗品》将诗歌风格分为二十四种。(人性发展,作家个性差别愈发明晰,风格愈发多样。)

(二)与人性发展的间接联系:

  主要中介是审美意识和文学观念。

1.    审美意识:经常变化,其变化取决于人性之发展。

例:四言(从东汉时期开始居于主体)诗向五言诗之转变。

   五言较之四言之优势:

①.增字扩容。“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诗品序》)

五言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孤立的句子给人以较强美感)

四言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 采薇》)(美感在于整个境界)

   ②.音节上,四言板滞单调,五言句式组合方式繁多,灵动善变。

   ③.情感上,五言组合方式多,得以适应多种感情表达。四言更适合庄重、舒缓之感情。

 

   四言向五言之发展流程:

    东汉开始取代四言,然非因其优势已彰。《古诗十九首》之好处亦在乎总体意境美。许多早期五言仅为四言之添字改造。

   《诗经》乃四言为主,然非作者功力不够,难为五言,且四言之弊病已为人认识。(《召南 行露》五言为主。《卫风 木瓜》《魏风 伐檀》都非四言为主)

取代原因:审美意识的转变——以五音节为美已成共识。

 

  审美意识转变之流程:

    时代越早,群体对个体束缚越强。

   《诗经》时代:“齐一”(墨子“尚同”、空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保持平衡——四言:音节组合、乐调庄重、舒缓。(二者相适应,则被当作美)

汉代:对个体的控制放松,尊重个性成分增多。(《后汉书 独行传》)——五言:句式灵动,与较强烈、起伏较大感情相适应。

 

四言转五言,审美意识作用甚大,其变化与人性相关。

 

2.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之进展,离不开人性的发展。(三个重要阶段:魏晋南朝、元明、五四)

 

例:魏晋南朝阶段的形式演进。

 

   先秦:文学自发时期。或是情感受触动,需倾泻;或是因实用性,如祭祀。

   汉代:自发到自觉的过渡期。

         司马迁:将“诗赋”归为一类。源于对文学的模糊感觉。然而评价纯是道德评价(抨击相如赋“虚辞滥说”,赞扬其末尾讽谏)。

         司马相如:发挥想象力以造成打动人之境界,结尾却与整体不合,说明他对文学的特征和文学的力量认识不够。

  

 

魏晋南朝:文学自觉时期。

A.曹丕《典论 论文》:“诗赋欲丽”,仍延司马说,归诗赋为一类。然提出“丽”。

①.肯定文学需有“美感”,初划文学与非文学之界限。

      ②.未提出政治伦理要求,初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B. 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①.     将“丽”具体化为“绮靡”和“浏亮”。

②.     强调了“情”于诗之重要性。只讲“情”,不讲“礼”,不把诗作为政治伦理之附庸。

③.     将内容规定为“缘情”“体物”,大致符合实际。

 

C. 萧纲、萧绎:

萧纲:“文章且须放荡”。(放任性情,反对一切束缚)

萧绎:“吟咏风谣,留恋哀思者谓之文。(从违反“中和”原则,强烈到近乎沉迷的快乐或强烈的悲哀、愁思出发)……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完善的艺术形式)”。

①.  萧绎给文学划了一个明确范围。(从情感出发,有相应艺术形式)

②.  对文学的要求:强烈感情、艺术美。肯定文学独立地位、独立价值。文学自觉。

 

 

   文学观念中强调个人感情——对应人性发展中之“重视个性”;

   文学观念中注重艺术美——对应人性发展中止“承认享乐”。

 

   然而,文学形式的演进与人性虽有联系,却不意味着人性进步,文学必然进步。

 

 

七、文学乃是以语言为工具、以情动人的、社会生活之形象反映。

 

   作者本人需受感动并有表现力,此感动需基于人性,方能与读者相通。

   文学的演进乃是不断争取和扩大自由的过程。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文学相通亦相异。

 

第一编 先秦文学

 

概说:

 

一、历史概述:

商文化:文字的使用。决定了文学的特点(如:重骈偶)

       卜辞:帝。信仰君王的祖先神。国家意识形态。

 

周:宗法纽带维系王室。祭祖,祖先崇拜。“帝”“天”,授命于人。(道德公正的化身)

更重视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准则。

“礼”和“德”的地位越来越重,和政治保持密切关系。

 

春秋中叶:出现私学。孔子儒学。百家争鸣。“士”这个新的阶层。

 

 

二、先秦文学特点:没有独立文学观念,没有区分文学和非文学的意识。

 

三、文艺之起源:文艺的性质,是人类情感的审美表现形式。

 

四、先秦文学概述:

 

1.  歌谣:《诗经》最早。西周初至春秋中叶黄河流域。分宫廷和民间创作。显著反应出周文化的特点——理智、克制、道德政治色彩浓。

2.  神话:原始人类综合意识形态,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百科全书式知识体系,愿望的表达。

 

A.神话文学的意义:

①.充满幻觉作用,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同文学的“形象思维”共通。“诗性思维”。

②.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神话更多反应社会生活情感、矛盾。“神”有丰富人性。

③.为后世提供素材。

 

B.现存神话的保存:《山海经》《淮南子》《庄子》《楚辞》中,零散,片断。

因为周文化的理性、重视政治道德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楚文化,战国乃至汉代仍受神话影响,但基本引用神话作为抒情或说明事理的材料。

 

3.  历史著作:

在文化由官方掌握的时代,中心是巫文化和史文化。

周代:巫的作用逐渐退化。

《尚书》:周王室历代文献汇编。

《春秋》:鲁国官史。

“士”修史书:《左传》《国语》《战国策》。

叙事作品,语言表现力愈发成熟,擅长描绘人物、安排情节、渲染气氛。

《史记》:顶点。又构成古代文史结合之传统。对小说产生重大影响,为戏剧提供素材。

 

4.  诸子散文:讨论政治、伦理、哲学的思想性著作。

提高了人们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的能力。影响后代散文。

寓言故事、语言美化、感情抒发,本身就是文学性现象。

 

5.  战国末期之《楚辞》:和《诗经》相隔三百年。

 

与《诗经》存在地域文化差异。

可见中原“圣贤”谱系。

楚文化特点:①.物产丰饶、地貌曲奥、植被丰富——浪漫情思。

            ②.巫文化。

           更加华美、篇幅长、句式多样、奇异、神话色彩。更丰富的情绪和美感。

 

第二章 周代诗歌总集——《诗经》

 

一、细小知识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包括十五《国风》百六十篇,《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四十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在三百零五篇之列。

 

(一)《诗经》之成书:

1.采诗说:汉代学者之说法,周秦典籍无载。自上而下采集。

2.献诗说:说法较早,源于先秦。《国语》《左传》有载。

3.孔子删诗说:《史记 孔子世家》有载,东汉王充亦持此观点。然此说不实。

     不实之由:①《左传》载吴公子季札于鲁观乐,所奏诗歌次序与今之《诗经》大体相同,孔子时年八岁。②《论语》未有孔子删诗之记录,且孔子反复言及“《诗》三百”。“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之记录仅能证明孔子改定过《诗经》,使其合于古乐原貌。③《论语》一再表示反对“淫邪”郑卫之音,然未加删除。孔颖达据此质疑。④先秦文献引用之诗句鲜见出于现本《诗经》范围者。

 

  综上,《诗经》乃经周王朝乐官们筛选、整理、加工,逐步编定。

 

(二)《诗经》之分类:

1.赋比兴之分类:始于战国之荀子。

2.六诗:出自《周礼》,赋比兴风雅颂也。

  六义:出自《毛诗大序》,赋比兴风雅颂也。

唐人孔颖达之解释:“风雅颂,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诗文之异辞。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体用”关系,而非恰切分类。

3.  四始:出自《史记 孔子世家》。风、大雅、小雅、颂。孔颖达引郑玄语:“人君兴废之始”。“经学”观念也。

4.  四诗:始于苏辙。南、风、雅、颂。新加坡学者陈致提出“南”是南方乐钟代表。

 

(三)《诗经》风雅颂分类之所本:

   《毛诗序》言按内容不同区分;朱熹言按作者层次区分;北宋李清臣首言按音乐不同区分,多从此说。

 

风:各地不同的音乐。土风歌谣。

雅:正也。正声也,王畿之乐。典范之乐。大小雅乃因音乐不同而有别。

颂:“颂”训为“形容”,亦即“容”字,舞容也。宗庙祭祀之舞曲。

 

(四)《诗经》之作用、流传:

   祭祀、宴享、娱乐、表达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

   贵族教育中的教材,外交辞令。

 

  四家诗:秦火后,汉代传《诗》者四家: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鲁齐韩毛四家诗也。

         毛《诗》为“述而不作”之“古文经学”,余者三家为“经世致用”之“今文经学”。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遂使之独行于世。

 

(五)《诗经》之研究:

1.宋学:怀疑批评汉学者。

2.考据学:清代尤盛。分吴派(惠栋首创,天文地理、文字声韵、名物风情无一不包)、皖派(戴震首创,文字训诂和音韵,疏释经义)。

3.现代:钱玄同、胡适最早打破《诗经》为儒家经典之藩篱,提出诗歌总集说。

 

(六)两点注意:

1.“思无邪”,当时“无邪”范围相当宽广,斥责统治黑暗、表现男女之情,不越界便为“无邪”。

2.非单纯诗集,是周王朝之文化积累,不可能包含正面直接与公认政治道德原则冲突之内容。

 

二、内容:

 

《雅》《颂》为特定目的而作,特定场合中使用。《风》多为民歌。《小雅》一部分与《风》相若。

 

(一)  祭祀诗:《颂》也。

     《周颂》为周王朝祭祀诗。歌颂祖先功德,春夏之际祈丰年,冬秋之际谢神祗。反映出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农业生产状况。

    

     例:《噫嘻》:大规模耕作情形,上万名农夫共同劳作。

(二)  史诗(叙事诗):《大雅》五篇,《小雅》部分。

 

   《大雅》五篇周民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后稷出生至武王伐纣。

《生民》:后稷之母祷神求子,踏神之脚印而孕,抛子,历难不死。及长,教农事于民。于有邰立业。后稷:始祖、农业神。

《公刘》:后稷曾孙公刘率周人徙豳,开土定居。“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极传神。公刘:已无神话色彩。

《绵》:公刘十世孙,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由豳徙岐下,婚姜女,筑居、立国、灭夷。文王受命。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上三篇,主要叙述文王出现前周民族史。

《皇矣》:太王、太伯、王季叙述到文王伐密伐崇。

《大明》:文王出生至武王伐纣。

周王朝开国史也。

 

叙事之作,简而不紊。目的在乎叙述史实、颂扬祖先。于情节、人物不甚重视。

 

★ 由此可见,中国诗歌不注重叙事诗(尤其是幻想性虚构)之倾向。

 

(三)  政治诗:《大雅》《小雅》

   

西周后期至平王东迁,戎族侵扰、诸侯兼并、秩序破坏,社会动荡。《大雅》《小雅》中此时期诗,多批评政治,出于士大夫之手。

 

1.  指责统治阶层内部秩序混乱和不公正现象。

《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诗人居于旧有“公正”立场。

 

《邶风 北门》: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摧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2.  对艰危时事之极端忧虑,不满于自身统治集团及最高统治者。

《十月之交》天时不正,刺幽王。

《正月》《雨无正》

《节南山》:管理抨击太师尹。

 

诗人尽量避免同所属集团直接冲突。本质上,维护统治集团公认的正确立场、道德原则。

 

★  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忧国忧民基于“正确”(社会公认道德)立场,避免张扬个人态度。

 

(四)  农事诗:《国风》代表:《豳风 七月》

     ★《七月》:作者为奴隶阶层地位稍高者。农夫四季之劳作、农业知识、生产经验。为“公”“公子”工作,为之热情祝颂。带有奴隶制特点的农业社会状况。

  

★  此乃后世田家诗滥觞也。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

后世评价甚高。

 

(五)  政治批评道德批评:中下层批上层。《国风》

     《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刺贪也。

      从社会公认原则出发。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礼义”,统治者自身制定的行为规范,破坏规范,被诅咒。维护“礼义”,出发点“正确”。

 

     《硕鼠》:政治讽刺。反对过度剥削。

     《邶风 新台》:宫廷丑闻。“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六)  战争劳役诗:《国风》、《小雅》一部分

 

普通士兵角度表现遭遇想法,厌战、思乡。

 

★《东山》:士兵归家途中,时喜时忧,思及妻子初嫁,恐家乡荒芜。“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心理描写细腻传神。

★ 成为同类诗之滥觞。如乐府《十五从军行》,杜甫新题乐府《无家别》。

 

★《小雅 采薇》:“曰归曰归,岁亦暮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句获得高度评价,谢玄认为是《诗》中最好诗句。

          ★ 开创后世诗歌所表现以折柳送行之风习。

 

诗歌不直接“反战”,忧伤为主,不怒。集体立场看,从军是义务。无奈也。

《卫风 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邦之桀兮”。骄傲、痛苦。

       《击鼓》《君子于役》

(七)  恋爱婚姻诗:《国风》《诗经》中成就最高的是婚恋爱情诗。

幽会相恋:《召南 野有死麕》《邶风 静女》

社会约束:《将仲子》“可畏”

迷惘感伤、求之不得——含蓄微妙:《月出》★《蒹葭》《汉广》

★ 一切艺术风格非无由而成,尤于文学未自觉之时,含蓄委曲乃情感压抑之结果。为后世含蓄风格之源头。

       弃妇诗:《邶风 谷风》《氓》 叙事脉络清晰。末尾有道德训诫意味。“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其他:《溱洧》《摽有梅》《狡童》《褰裳》《桃夭》《风雨》《女曰鸡鸣》

(八)  人生哲理诗:《国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人生忧患识字始)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无外在牵累)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魏风 园有桃》淡泊,不求闻达,被误解。“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也。

★《王风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悲叹西周沦亡,抑或忧周室将陨,抑或行旅者诉忧伤。

★ 家国哀思,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诗经》的特色和影响:

   农业社会,宗法制度为核心,维护集体礼义,需要稳定,抑制个性。

 

(一)特色影响:

1.抒情诗为主。情感真实真挚,不同阶层不同视角不同生活。

   荷马史诗,奠定西方叙事传统;★《诗经》奠定中国文学抒情传统。

2.现实性、日常性。

3.政治道德色彩:基于社会公认道德立场,维护现有秩序,抑制个人欲望。《相鼠》两面观。(抨击荒淫乎?阻碍个性乎?)

   后世曲解并加以强化,概括为“美刺”,变成儒家道德教材。

   两面观:①纠正文学过度游戏唯美,保有社会功能;

           ②妨害多样化,抑制感情自由表达。

4.抒情方式:两种:坦率直白或含蓄委婉。

           表达个人情感:克制、平和。“激烈”者:背倚集体力量斥责少数“坏人”。厌战、爱恋,多表现为“忧伤”,★开创汉诗抒忧伤之情之传统。委婉曲折、含蓄隽永。

 

(二)语言、表现手法:

1.句式:四言为主。后世主要被★韵文文体继承。

2.重章复沓,一唱三叹:歌谣中多见,“雅”“颂”中罕有。强化感情抒发,民歌形式。《黍离》《芣苢》《君子于役》《将仲子》《蒹葭》《关雎》等。后世罕见,现代歌曲却常见,古今相通。

3.双声叠韵叠字:大抵形容词也,曲折幽隐、清新美丽。关关(叠字)、窈窕(叠韵)、辗转(叠韵)、参差(双声)。

 

4.用韵:从容音节之中,宛转宫商之外。

 

5.赋比兴:★★★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宋代李仲蒙:从“情”“物”关系角度解说,突出“诗缘情”特点。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①赋:

A. 一般陈述。

B. 铺排陈述。《七月》,史诗亦铺陈。★影响汉赋。

②比:比喻也。

A. 一般性比喻。《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B.整首用比。《硕鼠》以大老鼠比之。《鹤鸣》一系列物象比喻人才。

③兴:汉诗特有。兴者,起也。

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发端也,起初无实际意义,思绪无端漂移也。

俟后,兼有比喻、象征、烘托意义。

★  《桃夭》,桃花美丽,可视为实笔。亦可视为虚笔,喻新娘美丽也。又起烘托气氛之用。微妙而灵活,含蓄委婉有韵致。特殊味道。影响后世。

 

 

第三章 多姿多彩的先秦散文

 

时代背景:

经济:平王东迁后,生产工具进步(铁器),政治经济改革(初税亩),诸侯国经济实力增强。

政治:东迁后,王朝衰微,诸侯争霸。

文化: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纷起。百家争鸣。

 

一、历史散文:

《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官史也。

《左传》《国语》:非严格意义之官史。

《战国策》:私人著作。

 此过程:愈后期,官方色彩愈弱(“士”乃“四民”之一),“记事”“记言”界限愈不明,文学成分愈彰。

 

(一)《尚书》: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

上古之书也。记言为主之古史。原称《书》,汉代始称《尚书》。秦火后,书绝。

今文《尚书》:汉初,经师伏生所传,隶书写定。

古文《尚书》:武帝时,古文字书写,亡佚。晋人伪造,《十三经注疏》之《古文尚书》,晋人传本也。

清孙星衍摒弃伪作,著《尚书今古文注疏》。

体例:训、誓、命、诰。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古奥迂涩,佶屈聱牙。

 

《商书》之《盘庚》篇: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生动。

 

(二)《逸周书》:本名《周书》。

东晋郭璞注《尔雅》引用它始称《逸周书》,唐人李善注《文选》亦沿此称。

被视为《尚书》余篇或逸篇。存六十篇。

文字表现:异乎《尚书》,接近春秋战国史家文。恐为春秋战国人据史料编纂,非一时一人之作。

 

(三)铭文:铭刻于青铜器,史料价值显著。现于商,备于周。周铭多记战功、赏赐、讼断。

           文多简,往往数十字。偶有长篇,亦仅数百字耳。多为散文,偶现韵文。

 

(四)《春秋》:编年体史书之祖。

      鲁之编年史。经孔子修订。新闻标题式(纲目式)。“断烂朝报”(王安石语)。

二百四十二年间历史。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记事。微言大义。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如:“郑伯克段于鄢”之“克”。

      ★对后世之影响:史家:修史有明确倾向性。

                      文人:遣词简洁而意蕴深刻。(矫枉过正则文意晦涩)

 

(五)《左传》:★★★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配合《春秋》之编年史也。(解经书也)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阐述《春秋》之“传”。

          

《左传》:古文。述“史”。《公》《榖》:今文。阐释“微言大义”。

           《左传》是史家,《公》《榖》是经学。(《朱子语类》)

            晋代王接:《左传》……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

            经今文学派:孔子是托古改制之政治家,《春秋》是改制之器。“微言大义”乃书之魂。

            经古文学派:孔子是史学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春秋》价值在于史。

 

  作者:战国初年或稍后熟知历史掌故者。记事多《春秋》十三年。(一说“十七年”)

 

  思想:鲜明政治道德倾向,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宗法伦理、长幼尊卑,亦有“民本”思想。“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诸子百家亦有“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之来源:诸侯兼并,需财需兵。民者,赋兵之源,有北地广人稀,国无疆界,民任徙无约,得民之利甚乎得疆。

 

        作者之儒家“准则”贯乎全书终始,褒贬判然。一国之主不可逞一己私欲,当着眼国家长远利益。战争频仍,却以道义之曲直释之,言“正义之师必胜”。然春秋无义战也,故书中评述,常显迂腐。如“退避三舍”,“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左传》:“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清人刘大櫆之《论文偶记》)

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述性作品。

其文学成就如下:

 

1.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叙事能力发展惊人)

  叙事委曲详尽、形象生动,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

  鲜有流水账式叙述,

 

  例:A.《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昏聩),爱共叔段。段逾制备兵,密谋于姜,欲起事。祭仲、公子吕忧之,谏于公,公淡然(工于心计、阴险也)。伺机灭之。颖考叔(机智如斯)献策“遂而相见”(极富漫画意味,讽刺,虚伪)。仅五百字,述严酷复杂历史事件生动活化如剧本。

 

     B.《郑败宋师获华元》:述战事简练,述战前战后数件趣事生动有趣。

宋之狂狡倒戟出郑人于井,反受俘。

华元战前杀羊食士,舍其御羊斟,遂御其车入郑师,使败。

 

2.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

 

不卑王侯,善驭战机之曹刿;

  机智勇敢之爱国商人弦高;

  忠耿暴躁之先轸;爱民机智之晏婴;为证贤明郑子产;

  虚伪狡诈之郑庄公;残暴昏庸之晋灵公。

 

  例:A.《景公欲更晏子之宅》:齐景公以晏子之宅近市欲更之,晏子辞,言近市得利,识踊贵屦贱,以之说景公省于刑也。

      

      B.《晋灵公不君》:台上弹人,杀宰夫,二度欲杀进谏之赵盾。

 

 《左传》不仅能写出人物某方面性格,且能写多侧面,甚至性格发展。

 

 例:《晋公子重耳之亡》:详述重耳十九年流亡所历。由“以戈逐子犯”之贪图安逸贵公子,成长为一代政治家。(从容应对楚王,自囚请罪于怀嬴,合理处置寺人披、竖头须、介之推事件)

 

3.  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写战争尤佳。显著的文学因素。有虚拟,却别于小

说戏剧,虚拟依附于历史,为表现历史及历史观念服务。然亦有追求“故事趣味”之潜意识在作用。)

 

战争:大国争霸之背景下,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组合变化、战前策划、外交手段、交锋

过程及影响,娓娓述来,一丝不紊。

 

例:《晋楚城濮之战》:楚犯宋,告急于晋。晋使宋赂秦齐,分宋之友邦曹卫之田与宋,

以间二者,使秦齐纵晋伐楚。又叙子玉之妄,宋国君臣心之匪齐。叙战事,缕述虎皮

蒙马、二旆退敌、曳柴伪遁,伏兵夹击,速败之。(战争场面描写简洁生动)

 

细节描写:

 

例:《秦晋殽之战》:秦欲袭远伐郑,蹇叔阻之,弗听,哭师。王孙满观师谓之非礼必

败,商人弦高犒师,郑人辞秦之杞子三人,秦灭滑而还,晋伐之(晋文公方殁),获

三将,襄公从文嬴之言释之,先轸唾朝(生动之细节也),追之,不返。秦伯逆师自

悔。

 

4.善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

 

 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不卑不亢之词多矣。

 

     例:《烛之武退秦师》:瓦解秦晋大国联盟,世界外交史上较早运用地缘政治学之范例。

          

        《秦晋殽之战》:弦高犒师。孟明舟中辞晋。

 

 

    要之,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乃小说戏剧之基本要素。汉文学之小说戏剧出现极迟,然文

学因素早已借历史著作母胎而孕育。《左传》是第一部包含丰富的小说戏剧之文学因素的历

史著作,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形成了我国文史结合之传统。此传统为后世小说戏

剧提供写作经验与材料。★★★

 

 

(六)、《国语》:我国现存首部国别史。

   记言为主,涉及八国,亦有记事成分。

   非完整体系,仅有选择性录个别事件。《齐语》主要写管仲相齐;《晋语》主要写重耳之经历;《吴语》《越语》主要写吴越争霸。

   语言质朴平实,然各篇风格各异。“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姿放”(清崔述《洙泗考信录》)故有人揣度《国语》非出一人之手。

   其作者相传为左丘明,当不实。又有人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 叙》)。此种称呼不确切,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不可考。

   思想倾向近于《左传》,然不及其鲜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个别精彩部分:(详于《左传》)

  例:“骊姬之难”:骊姬将害申生,谋于优施。优施宴里克,席间起舞而歌,暗示之。里克夜召优施,诘之实情,言己中立。(里克之怯懦自私、优施骊姬之阴毒毕现)

 

(七)、《战国策》:国别史也。

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事。无完整体系,相互独立。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游说活动为中心,敷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斗争及策谋说辞。载纵横家言论事迹多。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定为现名。大抵认为非一时一人之作。

“増饰非实”处甚多,史学价值低,文学价值高。

 

思想观念:与主流思想判然有别。

①  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策士以智谋权,苏秦,书中以欣赏笔调叙出。受压抑之平民心理。

②  尊重策士之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

③  讴歌侠烈之士,如荆轲。重义轻利,情感激烈,平民意味之道德观。

  

      要之,《战国策》体现了时代思想之变化。体现出战国游士、侠烈之士这类处于统治集团和庶民之间,特殊而较为自由之人的思想特征。不完全为了维护统治。

 

文学价值:

 

1.  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例:“苏秦说秦惠王连横以争天下”:铺叙西北东南四方向,次说秦国国富兵强,以称帝前景诱之。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地势、军备、人力和富庶各方面。尤以说临淄繁华一段,极尽夸饰之能事。

 

不仅作用于理智,又且作用于情感,有煽动性。铺排夸张,词藻绚丽,气势丰沛。

★对辞赋产生发展巨大影响。

 

2.  善于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例:《触龙说赵太后》:赵遭秦侵,求救于齐,齐遇质太后之子长安君。太后弗许。触龙见后,问之以起居,为子谋职,论“爱子”,言后偏燕后,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动之,说其出长安君为质,太后许。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比美于徐公,其妻私之,其妾畏之,其客欲有求于其,故出言不实。邹忌以此讽齐王纳谏也。

 

3.摹绘人物、形貌毕肖。最传神者,策士也。

 

  

例:苏秦:说秦,败,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刺骨读书。说赵,事成,父母郊迎,妻侧目倾耳,嫂匍伏。(苏秦之为富贵活现矣)

 

   “冯谖客孟尝君”:自荐于孟尝君,自言无好无能,三才弹铗而歌,赴薛收责,为之“市

义”。孟尝君失势归薛,薛民亲之。谖赴魏,使魏重金延之,骇齐王,复其相位。谖复为

之谋,请立宗庙。“狡兔三窟”是也。(谖:有胆略、优策略、有手段,恃才傲物,特立

独行)

 

   《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荆轲者,烈士也。

    它者如义不帝秦之鲁仲连等。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然则首用“寓言”者当为诸子散文)

 

  设喻: 例:《庄辛说楚襄王》:蜻蛉—黄雀—黄鹄—蔡侯被楚王诱杀。

      

        “孟尝君将入秦”:苏秦阻之,譬之以东国之桃梗、西岸之土偶。

 

  寓言: 例:狡兔三窟、唇亡齿寒、轻于鸿毛重于泰山、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南辕北辙、抱薪救火、危于累卵。

 

 

   要之,《战国策》背离正统思想,显现出战国之思想活跃。其对语言艺术之重视,有承上

启下之用。秦汉政论散文、汉代辞赋,皆受其“铺排夸饰”“辞采华丽”之影响;《史记》

描绘人物亦在其基础上发展。★★★

 

 

三、诸子散文:

由简约而繁复,愈后期,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逻辑性愈强。

春秋末——战国初:《老子》《论语》《墨子》(论说文基本规模)

战国中期:《孟子》《庄子》(长篇大论,浓厚的文学色彩)

战国后期:《荀子》《韩非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透透彻,说理文之高峰也)

 

(一)《老子》

   此书当为其后学所记。

1.  形象化之说理。

2.  语句上韵散结合。

 

(二)《论语》:语录体论集。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人物。希望借助周礼重建有序之政治制度。反对残暴统治,提出“仁者爱人”,讲究实际,“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所论问题大抵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实用。主“仁”倡“礼”。

   《论语》乃语录体散文,接近口语,明白易懂。

汉代,《论语》出现三种本子:《齐论语》(出自齐国学者)、《鲁论语》(出自鲁国学者)、《古论语》(出自孔子故宅夹壁)。《齐论》《古论》俱亡佚,今存之《论语》乃《鲁论语》。

《论语》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其形象性格。

 

例:《子路篇》:子路问孔子,若卫君要他执政,先做何事。孔子答曰“正名”,子路言其迂,孔子阐述“正名”之道理。(子路之直率鲁莽性格跃然纸上)

 

  《子路、曾皙、冉有、公孙华侍坐》:子路之坦白直率,冉有公孙华之谦虚谨慎,曾皙之潇洒不羁。(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比较对照中显四人性格不同)

 

   隐者长沮、桀溺等,与孔子形成对比。

 

(三)《墨子》: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之始。

儒墨并称“显学”。西汉后衰微。

此书作者,一般认为是墨子之弟子。

墨家思想之“十条五类”纲领: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 (“兼爱非攻”乃墨子思想之核心。)

《墨子》之特点:

1.  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例:《非攻》

 

诸子散文:

《庄子》

关键词:三言、想象、寓言、深邃。

今存者,郭象注本。《内篇》(自作)《外篇》《杂篇》(此二者后学作)。

★名解:三言。

总特点:深邃思想美妙艺术表现之结合。(深邃思想贯穿于接连不断之寓言中)(浑圆的机体)

分点说明:

1.       异彩纷呈之故事情节:梦蝶、解牛、病心、舐痔结驷、触蛮之争、鼓盆

2.       想象诡谲:北冥有鱼

3.       行文空灵飘忽:寓言迭出、跳跃式承接。《秋水》:七则寓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似断非断、似续非续、似复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反纸上“。

4.       人物形象:“藐姑射之山”。短语传神。

5.       细腻描写:如浅井之蛙。

6.       谐趣讥刺:舐痔结驷、鸱得腐鼠、触蛮之争。犀利尖刻。

 

精读篇目:

《逍遥游》:无所待而游乎无穷。泯灭矛盾,精神绝对自由。

北冥之鱼——大知小知、大年小年——列子御风。

“至人无己(惠子庄子对话,大瓠无用,樗无用。以无用为大用)、神人无功(肩吾、连叔对话—藐姑射之山,宋人资章甫适越)、圣人无名(许由不受天下,不越俎代庖)”  

 

《养生主》:超然物外、顺乎自然。

生有涯,知无涯。—庖丁解牛—公文轩见右师介—泽雉不蕲畜樊中—秦失吊老聃—薪火相传

 

《胠箧》:绝圣弃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田氏代齐”

 

《秋水》:相对主义认识论。河伯北海若对话。

“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无以人灭天”。

 

《荀子》

关键词:比喻、赋篇、佹诗。

隆礼重法。

成熟说理散文。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淋漓尽致。就某一论题深思明辩,发挥透彻而已。《劝学》《性恶》

长于比喻。《劝学》

《荀子·赋篇》:礼、知、云、蚕、针。五篇说理文赋。汉代人将荀、屈视为“赋”之始祖,然以“赋”名篇者唯荀子。四言、叶韵,问答形式,影响西汉咏物言理小赋。

《佹诗》(辞意诡异、语调激切之诗):二章,四言。议论说理,乏文采。

《成相篇》:民间歌谣形式言政治观念。

★  名解:佹诗。

 

 

 

 

《韩非子》

关键词:明切犀利、冷峻峭拔、条分缕析。历史故事之寓言。

说理文。

明切犀利、冷峻峭拔。

明切:明辨是非、切合事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之“因变”思想。

犀利:似无情,实切要害。词锋锐利。《备内》:大臣“劫君弑主”利用君主和妻儿关系,所以,政权面前,骨肉至亲也“无可信者”。

从而造成——冷峻峭拔文风。

 

条分缕析、议论透辟:《亡征》(亡国征兆四十七种)、《说难》《八奸》《五蠹》

 

寓言:内外《储说》、《说林》上下——前面冠以简短经文,后面独立成篇的寓言构成。

 楚人鬻珠、秦伯嫁女、郢人举烛(遗燕相国书)、宋人酤酒(猛犬,若大臣在王侧,贤士弗敢近)

历史故事,表现手法单一,不若《庄子》动人。

 

精读篇目:

《五蠹》: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力气;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因变、法治。五蠹:儒家、纵横家、游侠、商工游食之民、近侍奸臣。“人口论”

        寓言:守株待兔。

 

楚辞:

名解:楚辞南北文化交流之新时代环境下,产生于楚国,由楚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有鲜明地

域特色的新诗体。名称现于西汉刘向所编《楚辞》。故而,《楚辞》亦是书名。汉人往

往将楚辞称作“赋”。

 

楚辞和赋的区别:楚辞依“兮”而咏,语句参差错落;赋鲜用虚字,句式整齐。

                楚辞主观抒发意味浓;赋以客观摩画夸张为主。

 

楚辞之产生,与楚声楚歌、巫歌、楚地风物、方言关系密切。然而,也有北方文化之影响,政治思想以及纵横家铺叙华辞之风。

 

特色:两种。一种是四言体改造,一种是典型体式。后者,诗风,铺排夸饰,想象丰富;体式,篇幅增长,长短错落,抒情淋漓;语言,“兮”“些”等虚词叹语,楚地楚声。

 

 

 

 

 

 

 

屈原

二次被逐,怀王时流放汉北,襄王时流放江南。《离骚》当作于襄王初年。

 

《离骚》:轹古切今,惊采绝艳。自叙生平长篇抒情诗。

“离骚”:遭忧、别愁,或牢骚。(古乐曲名说)

思想:“美政”理想,深沉爱国情(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儒墨);九死不悔之坚韧品格,嫉恶如仇之批判精神。

 

艺术:激情幻想;独立不屈峻美纯洁抒情主人公形象;比兴手法之拓展(喻象喻体融一,有象征意义,拓展托物抒情手法,开香草美人托喻手法之传统。);结构虚实相间、回环往复,民歌散文形式兼有,句式参差,韵散结合,双声叠韵,方言。

      主客问答、铺排描写——影响汉赋。

 

《九歌》:放逐江南时,民间祭神歌舞基础上加工创作,打并身世之感规讽之意。祭天地人各路神灵。神性人性集一。

 

    湘水神互相爱慕而不遇;山神与爱人约会,爱人爽约。《少司命》,才相知而顷刻别

离。寄托君臣难以遇合。

  境界:清新幽渺,奇特瑰丽。如《山鬼》。见P138。

 

《九章》:名称为刘向编《楚辞》时所加,非一时一地之作。

            题旨类于《离骚》,艺术表现不同。《离骚》浓墨重彩;《九章》直抒胸臆而平实朴素,多用白描。

 

《天问》:风格独特。四言为主。怀疑批判精神。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远古历史、社会现实发问一百七十余次。作于放逐时。有史料价值。

 

《招魂》:为怀王招魂。1.结构精密完美,“巫阳下招”,“四方”统招,东南西北,上天幽都,郢都修门,到故居。夸饰故居华美富足。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影响汉赋甚巨。2.长于铺排描摹。四方之可怖。

 

宋玉

  屈原之后,生活困窘,无九死犹未悔之精神。

  《九辩》:“辩”者,“遍”也。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自悲生平之作。

1.       长于铺排描摹,创造圆融意境。宋玉悲秋。

2.       细致入微描写。叶片到枝干。

3.       韵散相间,长短不拘,参差错落,双声叠韵大量使用。

 

 

 

 

 

 

 

秦代和两汉的散文

一、秦代:

《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杂家著作。短小,事实说理。多用一组寓言,从不同侧面说理。

如:《察今》循表夜涉(时)、刻舟求剑(地)、引婴儿投江(人)—“因变”。

 

李斯:奏议、刻石文。

《谏逐客书》(铺叙历史客卿之辅;胪述秦皇看重外国玩好;分析逐客纳客之利害)——敷陈谐偶,颇具纵横家风。

《狱中上书》:曲折讥讽、正言反说。铺陈排比。

刻石文:四言为句、三句一韵。“刻石颂秦德”。

 

二、西汉初期:修生养息,追思秦亡教训,纳策。

陆贾:《新语》“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无为”。

贾山:《至言》,讨论君与臣关系,治乱之道。

 

★  贾谊:存《新书》。气盛情浓、铺排渲染之纵横家遗风。

        文章:《治安策》(《陈政事疏》,忧患意识强烈)

             《论积贮疏》:劝农。

             《过秦论》:“仁义不施”。

★  晁错:法家。能提出具体对策,有战国策士的纵横风气。

        文章:《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贤良文学对策》

             《论贵粟疏》:“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  枚乘:文人特点、比喻谐偶。

        《上书谏吴王》: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易于反掌,安于太山。

☆  邹阳:《上吴王刘濞书》《狱中上梁王书》(广征博喻历史掌故,铺排纵横、情感浓郁,气盛言文)

 

三、西汉后期:儒家经学和政治联姻。言必称经、灾异论政。

 

★  董仲舒:公羊派大师。《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文风雍容沉稳。灾异论政。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  刘向:经学家、目录学家。

       文章:《条灾异封事》《极谏用外戚封事》《谏营昌陵疏》

       叙录:《战国策叙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

       奏疏文特点:继承董仲舒,更加引经据典。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正论开篇,继之反证,总结观点,落脚于时事。

       叙录特点:有纵横之风,文气盛壮。

      《新序》《说苑》:散文代表作。采集群书逸闻琐事,含劝诫训教意。上承《左传》,下开志人小说(独立成篇的故事)。如:嗟来之食、师经援琴撞魏文侯。

个人情怀及平实论证:

☆  司马迁:《报任安书》——个人怀抱,真挚浓烈。

☆  杨恽:《报孙会宗书》——退隐决心,畅想回归田园的生活,苦中作乐。

☆  桓宽:《盐铁论》——政论,不引经据典,不灾异论政,以史为鉴,对话体,简洁犀利,         文风平实。

 

四、东汉:光武帝刘秀以图谶巩固政权,政治文化浮妄。后期政治混乱。疾虚妄作多矣。

 

☆ 桓谭:《新论》。开抨击虚妄之先河,也反映出文风趋于质实的倾向。

文章:《陈时政疏》《抑谶重赏疏》

 

★ 王充:《论衡》“疾虚妄而立实诚,反华伪而倡实用,斥模拟而贵独创,排晦涩而申通俗”。

         反对“华而不实、实而不华”,贵独创,提倡文辞各具特色。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句式谐偶,比譬迭出,时失之繁冗累赘。

 

☆  王符:《潜夫论》——切中时弊,富于情感。铿锵简练。

☆  仲长统:《昌言》——杂家、尚实用、主变革。质朴,富论辩色彩。受老庄影响,有的文章潇洒美丽。如《乐志论》。

 

☆ 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铺排谐偶,情感愤切。

☆ 朱穆:《崇厚论》《绝交论》——“感时浇薄,崇尚敦笃”。感情深厚,文风朴实,从容不迫而深刻达意。抨击“伪善”社会。

       “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

       “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

 

汉赋

“赋”名见于荀子《赋篇》。

孕育于诗骚、先秦散文(纵横家)。

骚体:辞、骚;赋体。

 

一、西汉初期:

1.  贾谊:骚体。承前启后。保持楚辞特色。

《吊屈原赋》(怀才不遇)《鵩鸟赋》(德人无累,知名不忧)《旱云赋》(忧国忧民)。

         情感浓郁,幽愤后而豁达。“以文为赋”、“率直而少致”。

        创作根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中,情浓意真,质朴少致。

2.“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P224 咏物小赋。

游戏文字、阿谀颂德。已有铺排迹象。四言韵文为主。启大赋之滥觞。

淮南王刘安《屏风赋》:颂世感恩。

淮南小山《招隐士》:类于屈子《招魂》。

2.  枚乘:《七发》《梁王菟园赋》(敷陈排比,夸饰闳丽)《柳赋》

★★《七发》:楚太子患病,吴客探视。“久耽安乐,日夜无极”——听琴、饮食、跑马、游览、田猎、观涛以及“方士之术”七方面,“霍然病已”。

①  铺叙描摹、夸饰渲染。(曲江观涛)

②  失情华丽。(根本转变)

③  主客问答。

标志着汉大赋形成。

 

二、大赋勃兴:

1.  ★★相如:

★★《天子游猎赋》(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问难排偶。

①  情寡辞多,曲终奏雅。

②  空间极度排比。(片面使用空间排比,无时间排比,空间排比臻于极致)

③  铺叙描摹为主要表现手法。

④  繁难僻涩。(繁华损枝,膏腴害骨)

摆脱实用束缚,实现文学表现(形式)自身的长足发展。

  

   《长门赋》:

①  陈皇后与自己遭遇之悲凉巧妙融合,共抒愤郁。

②  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趋于圆熟。

2.  ★★扬雄:

《河东》《甘泉》:祭祀。

《长杨》《校猎》:田猎。

《蜀都》:蜀郡山水物产。

①  题材拓宽:祭祀、外郡。开“京都赋”先河。

②  加强“劝”之色彩。欲谏反劝。

《校猎》:“唐虞、大夏、成周”的“崇哉乎德”,“上犹谦让而未俞”。以理想帝王样子叙写现实之仁政。

《长杨》:田猎是“平不肆险,安不忘危”。

③  描摹对象集中(辞人之赋丽以淫,诗人之赋丽以则),含蓄委婉,“以美为讽”。

 

三、西汉中后期:

(一)、骚体:

1.董仲舒《士不遇赋》。

2. 汉武帝《李夫人赋》:欲写己思人,远画彼于荒坟之情境。深刻影响后世。(杜甫《月夜》)

3.★★刘歆《遂初赋》:开“纪行赋”先河。

     受到排挤,贬“五原太守”。交代“守五原之烽燧”的目的,征史而论(晋人自毁公族),由古及今,悲哀之景,“守信保己,比老彭兮”道家思想。

     抒情手法的变化:借古抒情、借景抒情。

4.班婕妤《自悼赋》。

 

(二)、赋体:

1.东方朔:冰体炭心。《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

         理性洞明之下隐藏浓郁悲愤。

3.  司马迁:直接而浓烈的感情喷发。《悲士不遇赋》。

4.  ★孔臧:咏物小赋。《杨柳赋》(多阴可凉,物有可贵。)《蓼虫赋》(膏梁之子的寄生生活)

         咏物托志。象喻关系浅露直接,融汇不足。

5.  王褒:

★★《洞箫赋》:以箫自况。乐器制作、乐声、乐用(儒家政教理想)

竹生崇山峻岭中,不甘偏远,又喜居所雄阔莽荡。(出仕前)

资质美好而怀才不遇。

得“圣主”用,“寡所舒其思虑”,“专发愤乎音声”。(文学侍臣、歌功颂德)

 

★艺术表现:“质”的飞跃。

①  遭际、情感完全融于箫的描述。

②  开全文写音乐之先河。

 

四、东汉:

(一)传承:

1.  班彪:《北征赋》(类于《遂初赋》)

2.  蔡邕:《述行赋》 途中所见,借古讽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集团。

         前半吊古,后半伤今。 史迹、景物气候,古事今情交织。家国忧患。

3.  冯衍:《显志赋》:“世俗困厄”之悲愤,家门不幸之愁思。欲隐居高蹈。

         受屈原影响较大:愤郁不平、周流广阔之时空、象征。

         别于屈原:文辞不如屈子宏丽富赡。出世思想。

4.  班固《幽通赋》和张衡《玄思赋》:对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二)发展: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

1.“京都赋”:开端——杜笃《论都赋》,建议返回长安。

2. ★★班固《两都赋》:东都宾,西都主人。

   西都:巨丽形胜。东都:礼乐制度。

   尊崇礼乐制度排斥形胜奢华。

①  重点铺叙“京都观念”。

②  极大加强“讽喻劝导”之篇幅,《东都赋》全篇讽劝,明确表达思想,反拨“劝而不止”。

继承:描摹夸饰、主客问答、抑客扬主、宏篇巨制。

3.  ★★张衡:承前启后。

 

承前:《二京赋》:凭虚公子、安处先生。

西京:繁盛富丽、生活奢侈。东京:崇德尚礼,奢俭得当。(切近现实)

①  商贾、游侠、辩士、街市、百戏市井万象写入赋中,都市生活全图。

②  规模宏大,超过前人,铺陈胪列,细致描绘,京都赋极致。绝响。

 

启后:《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形制短小、清丽流畅,抒写个人怀抱情志,个性鲜明。

4.赵壹:

《刺世疾邪赋》:宣泄怨愤深沉激烈,揭露统治者争夺私利,不顾民众死活的政治现实。“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罕见之作。

《穷鸟赋》:以“穷鸟”隐喻困厄的自己,汉末士人共同生存困境。

4.  祢衡:《鹦鹉赋》:士人困厄。

        鹦鹉资质的美好,身被罗网,诀别亲族,供人玩赏。

       “宁顺从以远害,不违忤以丧生”。

        反讽手法。正言曲说。通篇比喻象征,抒情深沉浓郁。

  

汉诗

一、楚歌:先秦楚声余响。

汉初独步诗坛。分为:政治抒情诗、辅政颂世(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

★★亲和政治,简俗质直。

★   房中乐:始自周代。1.后、夫人讽诵以事其君子;2.祭祀或宴集时奏唱。

《安世房中歌》(《房中祠乐》):和后妃有关。内容教义有变化:崇孝、颂德。

                            走向政治前台。明确时代内涵和政治立场。

                            政治理性代替丰沛情感,佐政工具。

   简俗质直:用语直白,口语化。不讲艺术表现。

 

二、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

★  乐府:①上古掌管音乐的行政机关。

          西汉:大乐令(雅乐)、乐府令(民间俗乐);

          东汉:太予乐署、黄门鼓吹。

  ②魏晋后,成为一种诗体。

(一)  分类:

1.  蔡邕: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短箫铙歌。

2.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按照音乐不同分为十二类。见P252。

(二)创作者:民歌(精华)、贵族、文人。

(三)内容:继承《诗经》,反应现实,感情真挚,风格朴实。

1.生活困顿艰难和漂泊流荡。《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艳歌行》《悲歌》。

2.厌战。《十五从军征》《古歌》。

3.讽刺达官显贵。《鸡鸣》。“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4.爱情婚姻。《上邪》《有所思》《江南》《陌上桑》《上山采蘼芜》。

5.人生哲理。《长歌行》《蒿里》。

(四)艺术表现:

1.叙事增多,有情节,着意于人物形象塑造。如:罗敷。

2.感情真挚,有直抒胸臆者,有比兴,叙描中抒情者。《上邪》“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通篇比兴:《乌生》《江南》

3.  形式语言:杂言、五言。对五言诗形成起重要作用。不再有重章。语言质朴,多口语。

(五)《孔雀东南飞》:汉乐府中最长叙事诗。

 

三、五言诗:

  ★最早的文人五言:东汉前期应亨《赠四王冠诗》、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

 

四、★★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游子思妇之辞。离情别绪,人生失意和无常。

  “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采菽堂古诗选》,清人陈祚明)

(一)  内容:“同有之情”

1.  思乡怀人:《明月何皎皎》(开创后世明月寄相思之始)《涉江采芙蓉》

2.  闺怨:《客从远方里,遗我一端绮》《迢迢牵牛星》

3.  士人的生存状态,人生观念。(更看重生存的价值,及时行乐,等等。折射出深广的社会内涵。富于哲理。)《回车驾言迈》。

(二)  艺术表现:

1.  言有尽而意无穷。《行行重行行》《庭中有奇树》

①  感情具有普遍性,引起联想共鸣;

②  字句上没有淋漓尽致,含蓄模棱;

③  比兴手法。有多种想象的可能。

2.  质朴自然无雕饰,天衣无缝。《回车驾言迈》《涉江采芙蓉》

3.  情思与景物、情境的融合。情景交融,浑然圆融。

《去者日已疏》《明月何皎皎》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其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通篇比兴:《迢迢牵牛星》;

象征:《西北有高楼》(自身及生存状态的象征。夸饰、“设计”的景象,心内情思的“幻化”。)

4.  语浅意深。

精警凝练、善用叠字。

 

五、苏李诗:五言诗,汉末人作,类于《古诗十九首》,托名苏武、李陵。

 

魏晋南北朝

建安诗歌

建安:战乱→建功立业、朝不虑夕。(慷慨悲凉,重感情表现,非功利。)

      五言诗成熟,七言诗发轫。辞采华美。

 

一、曹操:古直悲凉、慷慨沉雄。语言质朴、气势雄伟。

1.  开创文人“拟乐府”之全盛局面。(旧题,叙汉末实事。少数自拟新题。)

如《薤露行》《蒿里行》,“汉末实事,真诗史也。”(明钟惺《古诗归》),★影响子美乐天。

2.  悲凉沉雄之风格。(领袖气魄,本色质朴,抒情浓郁)

如《短歌行》★《观沧海》(第一首纯然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大笔如椽,移情入景,纯用白描,大处落笔。)《龟虽寿》(直抒胸臆)

 

二、子建:华丽壮大。“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一)内容:

前期:抒抱负,豪放昂扬。如《白马篇》。

      感叹战乱中人生无常,悲凉慷慨。如《送应氏》。

后期:抒壮志难酬、饱受压抑之愤郁。

如《赠白马王彪》(环境氛围、比喻。故作达观。哀而不伤)《吁嗟篇》《美女篇》(二者均属托喻)

(二)艺术:华丽壮大。

1.  壮大:浑厚雄健。英雄失路的慷慨悲凉,不作儿女恩怨尔汝的细语呻吟。

        大幅度动作、巨大数目、广大意象。

      如: “伊洛广且深”,“修坂造云日”,“长驱蹈匈奴”,“厉马登高堤”,“万里犹比邻”,“美酒斗十千”。

3.  华丽: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实现大跨度的质的飞跃。

①  声色鲜丽:《美女篇》。

②  语言锤炼精警,对称回环。出现律句、律联。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律联)、“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精警)。

③  善于起调,工于发端,警策语振起全诗。

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三、曹丕及七子

(一)  曹丕:对七言诗有重大贡献。代表作《燕歌行》二首,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为中国诗学开新纪元。逐句押韵,单调繁促。

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风格便娟婉约、纤丽清新。惯写游子思妇之情。

抒怀之作清峻悲凉。如《杂诗》。

(二)  七子:出自曹丕《典论·论文》。前期反映动乱,后期归附曹操,表现建功立业、兼有酬酢赠答。

1.  王粲:成就最高。

前期:怀才不遇,反应战争乱离引起的凄怆。如《七哀诗》三首。

后期:建功立业的决心。如《从军行》五首。

抒情深切(景物描写笼着渗透着感情)、慷慨悲凉(建安诗人共有)、局面阔大,有豪放美(“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小谢“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文辞秀美。

2.  刘桢:真骨凌霜、高风跨俗。气过其文,雕润恨少。充满磊落不平气,不拘对属。

        如《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亦有轻妙秀丽一面。

3.陈琳:悲凉、秀美。

《饮马长城窟行》(夫筑长城,劝妻改嫁),吸收乐府民歌写实精神,以夫妻对话结构全篇,沉痛悲切。

3.  阮瑀:

       《驾出北郭门行》,承继汉乐府《孤儿行》,改为五言。

       《咏史诗》两首:“举座同咨嗟,叹气若青云”。(荆轲)

        ★改变了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面貌,开启左思咏史先声。

4.  徐干:怀文抱质,抒情低婉。《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四、蔡琰

《悲愤诗》(骚体、五言各一)、《胡笳十八拍》。

★《悲愤诗》:真实反映汉末动乱,艺术再现惨痛人生经历。

①  女诗人亲身经历,长篇叙事诗,感情、心理刻画真实细腻,复杂微妙。

②  注意细节和气氛渲染,烘托主题。

③  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有史诗效果。★影响子美《北征》。

 

正始诗歌

时代背景:玄风大畅。政治黑暗,大杀名士,如履薄冰,忧生惧祸。

诗风:①韬晦曲折;②追求理想中的人生境界,老庄人生理想倾向;③玄学思潮,建立玄学理论,本于老庄思想。追求自然,心与道冥。(创逍遥游式境界,神游无何有之乡)

影响:①★★★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层次,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思想滥觞。

      ②哲理化。(建安:情感特质;正始:哲思)有理论热情。

★玄言诗滥觞,对后来咏怀诗议论化也产生影响。

 

一、阮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人生态度:依违避就、纵酒佯狂、崇尚老庄。

代表作: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一)  意蕴深沉。

1.非单纯感性抒发,而是以深刻哲思观照人生,挖掘人生悲哀深邃而沉痛。

自然规律使人早早凋落、社会险恶、乃至人心理(“一朝复一夕”)中自身的矛盾苦闷焦虑的煎熬,生命的巨大孤独感。(“独坐空堂上”)

如“独坐空堂上”一首。空旷落寞意象,非实有,乃“心象”(前例如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以象征手法渲染出来。理性思索后,对普遍人生悲剧之阐发。“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2.用典(典故具有多义性)颇多,多用比兴、象征。源于对“言意之辨”的深刻理解运用,深谙“得意忘象”之旨。是对《庄子》中用象征、寓言表达这里方式的一种服膺和实践。

       3.用高度的艺术观照和体验去面对人生。“阮旨遥深”。忧愤深广,不实指具体人事。(“夜中不能寐”)

   (二)清逸玄远之美。“清思”。

       清虚空灵庄子式理想世界,追求自由无羁,心境澄明与道冥合的境界。

       此境界常被比喻为“大鹏”、“玄鹤”、“佳人”。

   (三)开创抒情组诗新形式,下启★左思《咏史》和陶渊明《饮酒》。

 

融哲理、情思、意象为一炉,境界玄远朗澈,语言清丽流畅。

 

二、嵇康:峻切、四言高峰、清远诗境、★人间化和诗化庄子。

        将庄子的纯哲理人生境界,变成真实具体可感的人生,如诗如画。

 

两晋诗歌

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繁缛为主,间又刚健诗风。

两晋之交:郭璞游仙诗。

东晋:玄言诗。

 

一、太康诗风:“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缛旨星稠、繁文绮合”、平庸写实。

政治状况: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求实逐利,爱财奢侈;求名自适,清谈声调之美喻示之妙等诗歌审美价值。着眼于物欲和感官,重形式技巧。

①儿女情长、风云气少;②拟古模仿,乏独创,陆机达到拟古高峰;③词藻华丽、重技巧排偶,描绘细腻,“析文以为妙”。陆机为典型。

 

1.陆机:“炳若缛绣、凄若繁弦”。多拟古、酬酢之作。深而芜。

赋胜于诗。《文赋》乃名篇。太康诗人中,存诗最多者。

华丽排偶。常变古诗之古朴为华美(“上山采琼蕊,穷谷饶芳兰”。)

          变原诗之简括为细腻。

炼字极佳、善描景物以烘托心境。(《赴洛道中作》二首)

 

2.潘岳:“烂若舒锦”。浅而净。★其《悼亡诗》三首开“悼亡”传统。

 

二、刚健诗风:承袭建安精神,不事雕琢慷慨悲歌。

1.左思:以《三都赋》闻名,洛阳纸贵。胸次高旷、笔力雄迈。“咏史”。西晋诗坛第一人。儒家思想。

  ①建功立业、功成身退之阔大胸怀。(“弱冠弄柔翰”)

  ②寒士磊落不平之气。(“郁郁涧底松”“习习笼中鸟”,比兴手法表达感情。)

  ③遗世归隐之超脱思想。

  ★★★左思《咏史》之贡献:“文典以怨”、“左思风力”。打并身世之感,借古事抒个人怀抱,刚健有力,别于太康之繁缛。

  ★《娇女诗》: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启发李商隐之《娇儿诗》。

 

2.刘琨:早期以文才降节事谧,嗜声色,后期慷慨报国,被幽州刺史段匹磾杀害。

  代表作:《扶风歌》、《重赠卢谌》。

  清刚、清拔。有建安风骨。

 

三、游仙诗和玄言诗:★“游仙”渊源可上溯至屈子,子建始以“游仙”名诗。

1.郭璞游仙诗:永嘉之乱后,渡江之初。

  郭璞:诗赋兼善,好老庄,善卜筮,通小学。

  游仙诗:①纯写求仙长生之意;②愤世嫉俗,有所寄托。

 

  郭璞游仙诗:①内容上兼具二旨。坎壈咏怀,借遗世之志发泄对现实之不满;求长生,个性上向往高蹈轻举、服食采药,因而采取游仙方式,创造浪漫神仙世界以避世。

              ②感情真实、坎壈咏怀,别于东晋夷泰诗风。

              ③情采斐然,形象生动,色泽鲜丽,大异于玄言诗。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琼林笼藻映,碧柳疏英翘。丹泉溧朱沫,黑水鼓玄涛”。

 

2.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历史背景:晋成帝、明帝时家给自足、朝野晏然。

           流连山水(对山水的审美意识加强)、谈玄遗韵、般若空观、追求高雅脱俗情调。

  

 玄言诗发展:正始嵇阮诗中有玄言成分,西晋只有少数诗人写玄言诗。东晋中期成熟。

 代表诗人:孙绰、许询。

特点:以韵语敷述玄理(老庄玄理为主,兼及佛理)。抽象玄虚、淡乎寡味,背离形象情感。

 

3.孙绰和兰亭诗人:

  清言玄胜的同时描绘了山水景物。生动。

 对后世的影响:

 

★★★①直接启发影响了陶潜平淡自然之风格及后代文人诗歌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

      ②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第四章 陶渊明

一、生平:

   二十九岁至四十一岁屡仕屡隐。随运任化,与自然泯一。儒释道三家思想兼而有之。(

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儒家的仁民爱物、安贫乐道,般若思想“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二、诗歌成就:

(一)开创文人诗歌创作新领域——田园诗★★★。

     非观赏者、旁观者,而是与自然泯一。《归田园居》——语俗而意雅。

                      内容涉及躬耕生活、身自稼穑,笔涉农家之苦及与农夫野老、素心挚友之交往。高人性情、细民角色,不作二义看。劳动艺术化、诗意化。“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开千古平淡之宗(明胡应麟《诗薮》)。

(建安:慷慨悲凉;西晋:绮丽)

平和淡泊,与世无争无求,心与自然泯一,宁静平淡的境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醇厚。如《饮酒》。

①  诗人心境平和散淡。无强烈情绪变化,陶然忘机、怡然自适。

②  语言平易质朴、洗尽铅华,省净无长语。自然流露,内在的感情力量。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练能达到的更高境界。以自然质素语创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不露斧凿痕迹,高度艺术化。“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如:“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三)  其他风格:风格多样化。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怒目金刚式”;

《咏荆轲》——慷慨豪迈;

磊落不平、忍饥抱寒:“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三、散文辞赋:

(一)散文:《五柳先生传》——自叙性质散文,简洁省净。

           《桃花源记》——现世之反讽。记实手法写虚构故事(颇类于小说);语言自然简洁生动。

(二)辞赋:《归去来兮辞》《士不遇赋》(感慨悲愤,与其一贯风格不侔)《闲情赋》(譬喻妙切、辞采绮丽。“十愿十悲”。可见陶渊明能造绮丽语,平淡乃刻意求之。)

(三)韵文五篇:《自祭文》——躬耕不悔。“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梅尧臣语:“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魏晋南北朝文赋

一、建安时期:

 

文:重艺术特质。

1.  动荡割据,择主而栖,思想自由,不再敷衍经义,注重抒发感情,言之有物。

2.  摆脱“经生式”说教,变为注重文采,渐求骈俪。(曹丕、曹植)

3.  建安作者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一)  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清俊通脱、简洁平易。

     风格:“清峻”——简约严明。“通脱”——随便,随心所欲发议论。

     内容:政治性、应用性很强的令、表一类,破除虚语格套,挥洒自如,直抒胸臆。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不肯放弃兵权的理由,睿智胸襟和霸气)

       《求贤令》《求贤勿拘品行令》

(二)  曹丕、曹植:注重藻采骈偶,引导建安另一风气。

     ☆曹丕:《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骈俪。

     ☆曹植:《求自试表》——气势宏盛,文辞瑰丽。

 

赋:抒情小赋兴盛,情文并茂。

1.  自觉创作的作者群(三曹、七子),相互切磋,理论探讨。常同题作赋,自觉进行批评。(丕:诗赋欲丽。)

2.  思想自由,题材宽泛。

3.  抒情性加强,而非义归讽谏,表达细腻感受、浓烈感情,不再是为了美刺。

4.  讲求辞藻和工齐之形式美,成为汉服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徘偶、辞藻、音律,曹操曾论及转韵问题。开美赋风气。

 

(一)  王粲:☆《登楼赋》,流寓荆州之作。“人情同于怀土,岂穷达而异心”。

             结构细密,首叙登楼所见、次抒怀乡之情、末申身世之惧。气氛生动。

(二)  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洛神赋》:辞采绚烂清泠而又臻于极致。(文学自觉)

      “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迷离惝恍境界,内心无可如何之喜爱。

★★★深刻影响后世意象创造,形成了一些意象的历史系列。

 

二、正始时期:玄风大畅,谈玄文大量涌现。

 

文:别于谈玄文者——阮籍、嵇康。针对司马氏黑暗统治和虚伪提倡名教进行讽刺抨击。或直言、或反语。重抒情、文采、个性,有时代内容。

(一)  阮籍:☆《大人先生传》——讽刺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

             以“褌中虱”作比,譬喻静拔,骈散相间,辞采瑰奇,酣畅淋漓。

(二)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幽默嘲讽出之。

 

赋:

(一)低沉抑郁、委婉曲折。(政治恐怖)

      ☆向秀《思旧赋》,经山阳旧居,嵇康、吕安已殁,人琴俱亡。模糊言之。

(二)玄学——向往渊默宁静的精神自由境界。形成清虚绵渺的文风。

☆阮籍《清思赋》。

 

三、两晋时期:

西晋:“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繁缛绮丽。

东晋:受玄言诗影响,文采平淡。

 

文:沿着重艺术特质发展,形式技巧方面长足进步。成就高者——潘岳、陆机。

(一)  潘岳:哀诔最优秀。缠绵而凄怆。

            ☆《哀永逝文》“匪外物兮或改,固欢哀兮情换”。我之颜色着山河,山河异色。

(二)  陆机:辞藻富赡,善于用典,工于骈偶。接近成熟骈文。

            《演连珠》(多四六对句)、《豪士赋序》。

 

赋: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东晋偏安。成就高者——左思、潘岳、陆机。

1.  体制上,小赋占主流,大赋一度复兴(西晋晏安、统一激发创作热情,前朝经验);

2.  题材上,念乱忧生赋、刺世赋(针对门阀制度)、★★山水赋;

3.  形式上,“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用事、辞藻(“赋体物而浏亮”、“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音律(永明声律说虽獉狉未启,晋赋家已注意到对韵律美的追求)。

 

(一)  左思:☆《三都赋》——京都大赋的典范。洛阳纸贵。

1.  内容丰博,详尽描写魏蜀吴三国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2.  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3.  求实精神,如实反应。

 

(二)  潘岳:大小赋兼而有之。

大赋:《籍田赋》☆《西征赋》(自洛阳至长安途中所见所想,引述上百个历史人物,感叹兴亡,褒贬是非,学识宏富,笔法精工)——旁征博引、贯通古今。

小赋:《秋兴赋》《闲居赋》——文浅而净,语言流利,点染景物衬情思,生动感人。

     ☆《悼亡赋》尤佳。(孤灯荧荧,空帷飘飘,凄惨景象。)

 

(三)  陆机:善用叠字描摹声色气氛。

1. ☆《文赋》,后文专述。语言精美、形象鲜明。

2. 抒情小赋:忧生念乱——☆《叹逝赋》。

 

(四)  其他:

1.  刺世赋:

①  针对性更强(门阀制度);②激烈尖锐,鞭辟入里。

☆王沈《释时论》;☆鲁褒《钱神论》;☆束皙《贫家赋》。

2.  ★★★山水赋:

☆郭璞《江赋》(辞赋中兴之冠);

☆孙绰《游天台山赋》——记游方式,详尽描绘山中景物。★★★后世山水游记和游山水诗之祖。杂有佛道思想,影响谢灵运。

 

四、南朝时期:★★★最重要的现象——骈文的出现和流行。

 

文:骈文——有对称均衡美的文体,美文也。

(一)特征: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1.对偶:虚词、领字可以不对。(①文字上看,形声汉字宜于均衡相侔;②汉语词性、句法灵活松散;③汉语代用语多。)

对偶——回环之美;散体单行——直贯之势。

2.用典:加强说服力→以少总多→矜博耀学。繁密为尚,大编类书。

3.声律:上下两句声调相对而不能相同。“四声说”,自觉用平对上去入,实践体会。只要求重音部分相对(尾字、二四字),虚字可以不对。

4.辞藻:娱乐性质。“错金镂彩,雕缋满眼”、“绮縠纷披,宫徵靡曼”。藻饰臻于极致。

(二)分期:

1.刘宋:形成期。颜延之、鲍照、范晔。

  ☆颜延之《陶征士诔》;范晔《后汉书》之论赞;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庐山绝壁临江、云霞变化的情势。

2.齐梁以后:南朝骈文成熟期。骈偶精工、用事绵密、声律严整、辞藻丽靡。

  写景佳作:孔稚珪《北山移文》;吴均《与宋元思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文学理论名著:☆刘勰《文心雕龙》。

  ☆梁代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大义、至理、真情。劝降文。)

3.徐陵、庾信:高峰期。几乎全篇骈偶,四六隔句对大大增加,用事绵密妥帖自然,声律上下联相粘,全篇平仄谐调。“丽藻星铺,雕文锦缛”。

              ☆庾信《哀江南赋序》,巅峰。

 

赋:骈赋成熟定型期。对偶精工,事典博赡,声韵和协,藻饰华丽。

(一)形式上:

1.  对偶:几乎全是对句。对偶多样性: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当句对、隔句对、双声对、叠韵对。

2.  用典:用典绵密,连篇累牍。

3.  声韵:注意押韵,梁陈时期还注意平仄相对,除虚字、双音词中首字之外皆平仄互异。

4.  辞藻:词语尖新,绮丽华美,绚烂多彩。

(二)内容上:时代特点。帝王士族多,偏安悠闲,骈赋内容狭窄,应命奉诏,体物抒情小赋为主。也有少数感情深厚、气势流畅又精工奇隽之作。

      ☆鲍照《芜城赋》:广陵城盛衰兴废之变,昔胜今衰,人世沧桑,世事无常。全篇对比强烈,极力渲染,精工绚烂。

     ☆ 江淹《恨赋》和《别赋》:人生种种遗恨,样样离别。四六对句为主,骈对精整又不失活泼流动,辞采绚丽而情感深沉,用典精当不冷僻,声韵严整和谐。

★★★南朝骈赋精致化特点,直接为唐代律赋(限字、限韵、限句)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北朝时期:散文繁荣。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用汉族文人,大力倡导文学。

尊儒务实,经世致用,文采斐然。碑版多,促进散文发展。仿古之风颇盛。

 

(一)郦道元《水经注》:

 题解:《水经》者,记述水道之古书也。三国时人作。

      郦道元补充发挥,使之系统完整,详注一千余条支流。

 

  文体:地理著作、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优秀的散文著作。集地理、历史、考古、水里多学科兼而有之的重要文献。

 

内容:根据水道流程记述两岸名胜古迹、风景物象、神话历史传说故事等。集大成之作。

★★★在山水散文方面有开创之功。

特色:

1.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记述真实,语言准确。

名篇:《江水注》中的☆《巫峡》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猿鸣三声泪沾裳。)凄清幽深,神秘奇异。

  《河水注》中的☆“三门峡”景象,引用古书考证,历史厚重感,奇特惊骇。

2.描绘山水真实逼真,刻画入微,客观描景,间有抒情。

3.★★★将评议、考证夹于叙描中,风格严谨,将学和识运用到山水描写中,这是郦道元在散文上开拓的新领域,对后代散文创作仍具影响。

 

★★★对后世影响:杜甫“听猿实下三声泪”,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内容:洛阳城内外五个区域四十个大的佛寺以及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政治大事、交通、市井、民俗、传说、异闻,以及人物传记。主要写洛阳诸寺兴废。

       记述了都城变迁,国家政经今昔变化,有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

 文体:历史笔记,写景状物散文。

      名篇:☆《永宁寺》——九层浮图之建筑结构工艺,国家盛况,西域僧之赞叹。被火焚毁,火三月不灭,周年犹有烟气,有人云于海中见浮图。繁华失去和美的消亡的悲哀,盛衰之慨,北魏盛极而衰的哀思。

 价值和特色:

1.  记录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不仅是客观记述,也有议论,暴露批判王侯的穷奢极欲,记载不少志怪、佛教故事,保存了社会经济文化史料。

2.  句法整齐,时有四六骈句,骈散结合,典丽清拔。

★★★对后世散文、传记、小说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三)赋:受两汉魏晋影响更多。婉语讽谏,体物写志,赋风质朴。

      由南入北的作家:兼有南赋精工鲜丽和北赋高亢悲凉之长。

      ☆庾信《哀江南赋》。不减精工而格调苍凉。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家世际遇、梁之兴亡,抒情咏史,熔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密而切,音韵谐而畅。

 

隋及初唐诗歌

一、隋代:南北诗风相互影响,合而不同。

1.隋诗:

作者:北齐北周旧臣(卢思道、杨素、薛道衡(《昔昔盐》);南朝文人。

隋文帝:南北诗风同时并存,甚至在同一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隋炀帝:重文采,偏向南朝。堆砌无生气,隋炀帝本人诗作较佳。

        抒情→娱乐、咏物、宫廷生活琐事→贵族文学末路。

2.隋文:骈体走入困境,散体尚未振起。

        ★李谔《上隋高帝革文华书》,企图已政治力量改革浮靡文风,收效甚微。

 

二、贞观诗坛:南北诗风合而未融。

1.唐初:太宗及身边南北方文人掌管诗坛。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魏征《隋书》)

令狐德棻:调远、旨深、理当、辞巧。

题材:咏怀言志、咏史→新变:模仿六朝声律辞采,宫廷化、贵族化。

代表诗人:杨师道、李百药。北方文人,模仿南朝,较少合而未融之弊病。

 

三、上官仪之☆“上官体”:绮错婉媚,六对、八对,整体意象配置。承上启下也。宫廷文学。

   高度纯属写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诗的浮艳雕琢。属对工切清丽婉转,自铸新词以状物色。

   追求声辞形式美。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四、☆初唐四杰:王杨(五律)卢骆(歌行)。自觉变革文风→刚健骨气。

1.★★★七言歌行:七言古诗和骈赋相互渗透和融合之产物,亦吸收了南朝乐府蝉联句式及近体诗之对偶声律。工丽整炼而又婉转流走。五七言为主,杂三言,有流动感。少束缚。

 

卢骆之歌行:宫廷→市井,情思壮大,气势丰沛。抒情议论,参差错落,骨气刚健。不平之鸣。

           宫廷诗人咏物颂美→★★独抒怀抱之慷慨多气。

 

例:卢照邻《长安古意》:感慨世道变迁及一己之湮没。以汉赋的大开大合笔法驾驭清新流畅之语言。以散行骈,转韵用蝉联法,叠字、俗语虚词。

卢照邻《行路难》:“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恃”。沧海桑田,人生哲理,强烈抒情。

骆宾王《帝京篇》:长安之壮伟,评古说今。浓烈感情贯注于对历史人生之思索中。

 

2.★五言律:渐趋成熟。杨炯五律尤佳。情绪稳定,自负昂扬,★羁旅送别、边塞诗,格调壮大。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

 

书生意气、激扬文字,亦有南朝余风,难免雕琢繁缛之弊。

 

五、黏对法之确立、近体诗之成熟:

1. ☆馆阁体:高宗、武后时期,进士科勃兴。入朝做官之者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之作乃“馆阁体”,题材沿旧而诗艺大进,近体诗定型之第一步。

2.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杜审言之五律首先达到较高水准,超过杨炯。如《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3.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回忌声病、约句准篇。

★★★确立黏对律—— 一联之内轻重悉异,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黏,贯穿全篇。

       律诗之定名: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系铭序》,定名由自沈宋。

★★★黏对律确立之意义:完成由永明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之过渡,易于识记掌握;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之作用,是可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五言律定型→中宗景龙年间,★★★七言律定型。

 

 佳作:五律——宋之问《度大庾岭》、《渡汉江》;

       七律之样板——沈佺期《遥同杜员外郎审言过岭》。

 

六、陈子昂:复古——风骨兴寄、干预现实之政治色彩、诗美理想。盛唐诗歌到来的序曲。

代表作:《感遇诗》三十八首。

1.复归风雅:政治色彩明显。“乐羊为魏将”篇。恢复风雅比兴美刺传统。

2.述怀言志:“本为贵公子”篇。昂扬壮大、梗概多气,直接建安,表现形式受阮籍影响。

          又如《登幽州台歌》:伟大孤独感。孤傲之气。

3.个性风采、诗风改革自觉:壮伟之情、豪侠之气。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风雅兴寄及诗美理想。

①       首度将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追踪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人生意气,和宫廷诗风划清界限;(从诗歌审美特征考虑,非政教)

②       诗美理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壮大昂扬,亦追求声律辞采,健康而美丽。

 

七、纯美意境之创造:为盛唐诗歌之到来做准备。取法南朝乐府,青春之惆怅,生命之礼赞。

☆“吴中四士”——张若虚、包融、贺知章、张旭。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长篇歌行。诗情画意,宇宙奥秘,人生哲理融于一体。情景交融,玲珑剔透无迹可寻之意境创造。从优美到忧伤。

2.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由落花起兴,生命意识之觉醒,青春伤感,兴象鲜明韵味悠长。

 

  真切生命体验,诗情画意,美的兴象,浓烈情思氛围,空明纯美之诗境。

  盛唐诗:兴象玲珑、不可凑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笔记私人整理版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