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迅 论文《摩罗诗力说》,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二丑艺术》、《爬与撞》、《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陈独秀 论文《文学革命论》
郁达夫 《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叶绍钧 《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冰 心 《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 许地山 《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 王统照 《沉思》、《山雨》
胡 适 论文《文学改良刍议》,诗歌集《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 闻一多 诗歌集《死水》、《红烛》
徐志摩 《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的一夜》 郭沫若 《女神》、《星空》、《屈原》、《虎符》
田 汉 《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曲》 周作人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论文《人的文学》 朱自清 散文集《背影》
丁 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1930春上海》、《夜》、《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 《包氏父子》、《华威先生》 叶 紫 《丰收》
茅 盾 《蚀》三部曲、《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白杨礼赞》、《风景谈》
老 舍 《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
巴 金 《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
沈从文 《三三》、《萧萧》、《月下小景》、《边城》、《八骏图》、《绅士太太》
戴望舒 《雨巷》、《寻梦者》、《乐园鸟》、《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
卞之林 《断章》、《圆宝盒》、《归》
臧克家 诗歌集《烙印》,《三代》、《有的人》 洪 深 《五奎桥》
曹 禺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林语堂 《秋天的况味》 李广田 《山之子》 何其芳 《雨前》 丽 尼 《鹰之歌》 陆 蠡 《囚绿记》
丰子恺 散文集《缘缘堂随笔》
夏 衍 报告文学《包身工》,话剧《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宋之的 《1936 年春在太原》
沙 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 钱钟书 《围城》
张爱玲 《传奇》(短篇集)、《倾城之恋》、《金锁记》 张恨水 《啼笑因缘》、《八十一梦》
艾 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太阳》、《向太阳》、《火把》 陈白尘 《升官图》
袁水拍 诗歌集《马凡陀的山歌》 阿 垅 《纤夫》 鲁 藜 《泥土》 陈敬容 《力的前奏》 穆 旦 《探险队》
毛泽东 论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 李 季 《王贵与李香香》 贺敬之等 《白毛女》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周立波 《暴风骤雨》 孙 犁 《荷花淀》 梁 斌 《红旗谱》 吴 强 《红日》 罗广斌 杨益言 《红岩》 曲 波 《林海雪原》
赵树理 《三里湾》《“锻炼锻炼”》 柳 青 《创业史》 杨 沫 《青春之歌》 萧也牧 《我们夫妇之间》
王 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春之声》《活动变人形》 茹志鹃 《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
郭小川 《致青年公民》 《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 贺敬之 《回延安》 闻 捷 《天山牧歌》 老 舍 《茶馆》 田 汉 《关汉卿》
杨 朔 《荔枝蜜》 《茶花赋》《樱花雨》 秦 牧 《古战场春晓》 《土地》《社稷坛抒情》 浩 然 《金光大道》
刘心武 《班主任》 《如意》《钟鼓楼》 陆文夫 《小巷深处》《美食家》 高晓声 《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
张 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谌 容 《人到中年》
汪曾淇 《受戒》《大淖记事》 林斤澜 《矮凳桥》系列小说
邓友梅 《在悬崖上》 《那五》《烟壶》 冯才骥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
张贤亮 《灵与肉》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贾平凹 《腊月•正月》 《浮躁》 《废都》《高老庄》
王安忆 《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 阿 城 《棋王》
张承志 《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 韩少功 《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马桥词典》 徐怀中 《西线轶事》
莫 言 《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 原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洪 峰 《瀚海》
苏 童 《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余 华 《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艾 青 《在浪尖上》《鱼化石》 雷抒雁 《小草在歌唱》
舒 婷 《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 北 岛 《回答》 顾 城 《一代人》
杨 炼 《大雁塔》《诺日朗》
沙叶新 《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 高行健 《绝对信号》《车站》 巴 金 《随想录》 徐 迟 《哥德巴赫猜想》
池 莉 《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 方 方 《桃花灿烂》 刘震云 《一地鸡毛》 谈 歌 《大厂》
陈 染 《私人生活》 林 白 《一个人的战争》 陈忠实 《白鹿原》 张 炜 《古船》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 伤痕文学:
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4.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6.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7. 先锋派:
当代的“先锋派”虽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流派,但最低限度的意义是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且初步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的年轻作者。他们主要有: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人,此外还有一些正在崭露头角且颇有潜力的新秀。
8.《九月寓言》:
对田园乡村文明的向往与挽歌。1、乡村愚昧与落后的故事。如第六章"首领之家",写村长赖牙在乡村的无限权威或淫威。同赖牙老婆大脚肥肩虐待儿子、媳妇的惨剧——大脚肥肩虚待儿媳三兰子致死;金友虐待妻子小豆。全村生活的极端贫困,所吃或赖以活命的食物,就是地瓜糊。2、小村的浪漫与传奇故事。如流浪汉露筋与瞎眼女闪婆浪漫野合的故事,农民金祥千里买鏊子改变了小村的食物方式的故事,独眼义士三十年寻妻的传奇,庆余要饭被金祥收留。对乡村那种自由、充溢生命力、执着的生命形态的张扬。3、小村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故事。而当小村边煤矿的开发后,小村便不存在了。体现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所谓乡村文明的挽歌。
9、写实文学:
写实文学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0、“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11、归来诗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12、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
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13、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14、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15.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本是一种西方的文学批评观念,它产生于80年代末的欧美。以美国的格蕾.格林和英国的科拉.卡普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企图“改写所有由男性文化体系衍生出来的种种规范、典律”,“揭开久经压抑、掩藏的躯体、无意识以及文化、语言中的深层欲望”;其分析方法则“结合了语言学结构主义理论、马克斯主义、心理分析和解构论”。我国的女性文学始于上世纪80年代,指的是关注女性生存状态与主体思想的文学作品,其作者不一定是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源于英美,带有女权主义色彩,代表人物如波夫瓦以女性关心话题为主题、面向女性读者的文学。
16、无名:
所谓无名,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
17、“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8、写实文学:
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题材有相应的真实性,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抽象和艺术反映,溶新闻性与哲理性于一体,是新时期文学的一大贡献。刘亚洲的《黄植诚少校》、郑义的《冰河》刘心武的《5.19长镜头》等均是写实文学的优秀作品。
19、《望星空》:
作于1959年,该诗通过宇宙的“浩大无比”,“没有涯际”来对比人间与人生的有限和不足,从而潜在地表达了诗人对被主观狂热所左右着的现实的忧思,并且以倾斜与平衡,错位与和谐,躁动与平静的对立统一传达出一种启人深思的艺术张力。
20、新历史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21、寻根文学:
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22、茹志鹃:
生卒年为(1925—1998),生于上海。两岁时丧母失父,随祖母撰于上海、杭州。祖母死后曾一度入孤儿院,40年代初随兄参加新四军。长期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1957年从南京转业到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刊》编辑,有短篇小说集《高高的白杨》、《静静的产院》、《百合花》等。最早以《百合花》的“清新、俊逸”风格受到茅盾的称赞。进入新时期,茹志鹃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她从那条路上来》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等作品。《剪辑错了的故事》对于“大跃进”有所反思,在写法上引入了现代小说的某些技巧,一度引起文坛的关注。
23、“新生代”诗人:
8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发生了新的转移,加上“朦胧诗”的讨论和新潮诗歌长时间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归来”诗人的创作渐趋沉寂。与此同时,推动新潮诗歌的一批青年诗人的后期创作,也更加热衷于艺术实验,迷恋抽象观念,因而也愈来愈远离现实生活和读者的感性经验。加上其中的一些骨干力量先后脱离国内诗坛,或转向其他体裁的文学写作,“朦胧诗”的创作和讨论的浪潮也开始消歇。在这期间,从新潮诗歌内部孕育生成的一股新的更年轻的创作力量,开始登上诗坛。他们被称之为“新生代”诗人。
24. 改革文学:
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的发韧之作,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都是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
25. 延安文艺座谈会:
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26. 共名:
所谓共名,是指时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知识分子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个人的独立性因而别掩盖起来。与共名相对立存在的,是无名状态。
27、朦胧诗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28、女性主义小说:
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29、先锋文学:
是中国传统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流撞击的产物。它的创作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或运用意识流结构手法,通过联想进行时间空间对比;或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描写人物精神深处的荒诞性;王蒙的《夜的眼》是先锋文学的发韧之作,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张贤亮的《临街的窗》、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等是代表作。
30、共名:
所谓共名,是指时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知识分子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个人的独立性因而别掩盖起来。与共名相对立存在的,是无名状态。
31、新写实小说: 1989年3 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 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