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全互联网可以实现任何两个终端之间的通信需要,但存在以下不足:
(1)连接线对的数量随终端的平方增加,当存在N个终端时,需要的连接线对数为N*(N-1)/2
(2)当终端相距较远时,需要大量的长途线路。
(3)每个终端都有N-1对线与其他终端相连,因而每个终端需要N-1个线路接口。
(4)增加N+1个终端时,必须增设N对线路。当N较大时,无法实用化
1. 交换式通信网:由交换机组成的通信网称为交换式通信网。
突出优点:很容易组成大型网络
2. 交换机控制的四种接续:
(1)本局接续;(2)出局接续;(3)入局接续;(4)转接接续。
3. 交换机具备以下最基本功能:
能正确接收和分析来自用户线或中继线的呼叫信号;
能正确接收和分析来自用户线或中继线的地址信号;
能正确按目的地址进行选路,以及在中继线上转发信号;
能控制交换机内端口之间连接的建立;
能按照收到的释放信号要求拆除连接。
4. 通信网: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照约定的规则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
5.网络工作方式:将信息由信源传送到信宿有两种工作方式:面向连接(CO)和无连接(CL)。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主要区别:
(1)面向连接网络对每次通信总要经过建立连接、传送信息、释放连接三个阶段,而无连接网络并不为每次通信过程建立和拆除连接。
(2)面向连接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必须为每一个呼叫选路,一旦路由确定连接即建立,路由中各节点需要为接下来进行的通信维持连接的状态;无连接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必须为每个传送的分组独立选路,但节点中不需要维持连接的状态。
(3)用户信息较长时,面向连接方式通信效率较高;反之,使用无连接方式要好一些。
6.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1)物理层:功能是对物理线路进行数据化,以便透明地传送比特流。比特bit;(2)数据链路层:功能是在相邻节点之间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帧frame;(3)网络层:功能是在网络的端到端之间传送分组。分组/包 packet;(4)传输层:功能是在网络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为端到端用户提供可靠的通信服务。分段报文 segment;(5)会话层:其任务是管理和协调两个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互。报文 SPDU;(6)表示层: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向上对应用层提供服务。报文 PPDU;(7)应用层;功能是确定应用进程的性质,并为其提供应用接口。APDU。
7.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间通信产生和处理的对象称为PDU)
下层通过服务访问点(SAP)为上层提供服务。
8.电路交换的基本过程:
呼叫建立、信息传送、连接释放。
9.分组交换:来源于报文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方式。
其工作方式:数据报和虚电路。
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点如下:
(1)能向用户提供在不同速率、不同编码方式、不同通信协议的数据终端之间相互通信的灵活的通信环境。
(2)在网络负荷较轻的情况下,信息的传输时延较小,而且时延的变化范围不大,能够较好地满足计算机通信的要求。
(3)便于实现线路上用户信息的动态统计复用,通信线路(包括中继线和用户线)的利用率较高,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提供多条信息通路。(4)可靠性高。(5)经济性好。
分组交换存在的不足如下:
(1)由于网络附加的开销较多,对长报文通信的效率较低。
(2)技术实现复杂。 (3)时延较大。
10.快速分组交换(FPS) 帧中继(FR)
11. ATM (异步转移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1)采用定长信元。(2)面向连接。 (3)异步时分交换。
(4)支持多种业务并具有服务质量保证。
12.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13. 下一代网络(NGN)特点:(1)NGN是以分组交换技术为核心;(2)NGN采用分层体系结构,能够融合现有各种网络;(3)NGN支持通用移动性,能够提供多种业务,包括各种多媒体业务;(4)NGN是一个可管理、可运营的网络。
14.软交换:网络演进以及NGN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选择、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信网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开放的业务编程接口。
15. IP多媒体子系统(IMS)
第二章
16.网络管理 简称为网管,电话网的网管是指实时或近实时地对网络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效率进行监视,必要时采取控制措施,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17.电信管理网(TMN)
其管理功能包括 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账务管理和安全管理。
第三章
18. No.7信令系统将消息传递部分(MTP)分为三个功能级,并将用户部分(UP)作为第四功能级,
(1)第一级——信令数据链路功能级(2)第二级——信令链路功能级
(3)第三级——信令网功能级
(4)第四级——用户部分(TUP电话用户部分、DUP数据用户部分、ISUP ISDN用户部分、MAP移动应用部分、OMAP操作维护管理部分、INAP智能网应用部分)
19. 0011——信令连接控制部分(SCCP),
0100——电话用户部分(TUP)
20. SCCP地址编码
SCCP地址有下列三种类型:
(1)信令点编码(SPC)。 (2)子系统号码(SSN)。(3)全局码(GT,Global Title)。
21. 事务处理能力(TC)
目前,已经定义的TC用户包括MAP移动应用部分、OMAP操作维护管理部分、INAP智能网应用部分等。
22. (1)信令网 由信令点、信令转接点和互连它们的信令链路组成。
(2)信令点(SP) 信令转接点(STP) 信令链路(SL)
(3)信令传送方式:直联方式;非直联方式;准直联方式。
23.我国采用24位统一编码方案。
24.结合我国信令区的划分和整个信令网的管理,
HSTP设置在DC1(省)级交换中心的所在地,汇接DC1间的信令;
LSTP设置在DC2(市)级交换中心的所在地,汇接DC2间的信令和端局信令。
端局、DC1和DC2均分配一个信令点编码。
25.NO.7信令主要用于: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移动通信网;智能网;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
第四章
26.数据终端设备(DTE)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DCE)
数据通信采用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原因有:
(1)数据业务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采用电路交换,信道利用率太低;采用报文交换方式,时延又较长,不适于实时交互型业务。
(2)电路交换只支持固定速率的数据传输,要求收发双方严格同步,不适应数据通信网中终端间异步、可变速率的通信要求。
(3)话音通信对时延敏感,对差错不敏感,而数据通信对一定的时延可以忍受,但关键数据的一个比特错误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27. 分组交换的技术特点归纳如下:
(1)统计复用。(2)存储转发。(3)差错和流量控制。
28.统计复用 优点:可以获得较高的信道利用率。
统计时分复用 缺点:由于需要缓存,会产生附加的随机时延和数据丢失的可能。
29.逻辑信道号(LCN)
30. 虚电路方式 :在用户数据传输前先通过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建立端到端的虚电路。
数据报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1)用户之间的通信不需要连接建立和拆除过程,就可以直接传输数据,因此对于短报文通信效率较高。
(2)网络节点根据分组地址信息自由地选路,可以避开网络中的拥塞路段或节点,因此网络的健壮性较好。对于分组的传送比虚电路更为可靠,如果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分组可以通过其他路由传送。
(3)缺点是分组到达与发送顺序不一定一致,终点需要重新排队;并且每个分组的分组头要包含详细的目的地址,因此分组和节点的处理开销较大。
(4)数据报适用于短报文的数据通信,如询问/响应型业务等。
31. 路由选择算法(1)固定型算法。① 洪泛法 ② 随机路由选择 ③ 固定路由表算法
(2)自适应路由选择。(3)最短路径算法。
32.拥塞控制的前提: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负荷。
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涉及所有的终端和节点以及与降低网络传输性能有关的所有因素。
流量控制所要做的是使发端的发送速率不能大于收端的接收速率。
33. X.25含有复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机制,只能提供中低速率的数据通信业务,主要用于广域互连。
X.25协议定义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分组层。
X.25的链路层采用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的子集—平衡型接入协议(LAPB),而LAPB采用的是HDLC的帧结构。
34.监控帧:不含信息字段,作用是保护信息帧的正确传送。
35. 帧中继具有如下技术特点:
(1)数据传送协议大为简化;(2)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的分离
36. 帧中继交换原理
实际的帧中继网是一个虚电路网络,提供面向连接服务,不提供无连接服务。
所以它不使用物理地址来定义终端(DTE)。
像其他虚电路网络一样,使用虚电路标识符。
帧中继的虚电路标识符是在数据链路层操作的,而在X.25中虚电路是在网络层(分组层)操作的。
帧中继的虚电路是用DLCI来定义的。
37.连接标识 (DLCI)
38. ATM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网络技术。
ATM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ATM是一种统计复用技术,它将一条物理信道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传输特性的虚电路提供给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的按需分配。
(2)ATM利用硬件实现固定长度分组(信元)的快速交换,时延小、实时性好,能够满足多媒体业务传输的要求。
(3)ATM是支持多业务的传输平台,并提供服务质量保证。
(4)ATM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在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必须建立端到端的虚连接。
39.ATM信元长度为53B,5B的信头。48B的信息段。
40. 虚通路标识符(VPI) 虚信道标识符(VCI)
虚通路(VP) 虚信道(VC) 服务质量(QoS)
41.ATM虚连接 :永久虚连接(PVC)、交换虚连接(SVC)。
42.协议模型包括三个平面,分别表示用户、控制和管理功能。
第五章
43.国际电联(ITU) 业务控制点(SCP) 业务交换点(SSP)
44.智能网 :实质上就是把智能网看作一种灵活地生成各种电信业务及网络管理功能的网络结构。
智能网概念模型(INCM) 智能网应用规程(INAP)
第六章
45. LAN : 是指在中等地域范围内(如25km以内),多个独立设备通过较高速率的物理信道直接互连通信的数据通信系统。
46. IEEE 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802系列就是关于LAN/MAN的系列标准。
47.路由器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 ,路由器具有路由选择功能。
引入路由器主要有两个优点:
(1)路由器利用网络层地址转发分组,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风暴,改善局域网的工作性能;
(2)利用路由器可以实现管理域的独立,方便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48.以太网是最早出现的局域网,也是目前最常见、最具有代表性的局域网。
MAC地址由6个字节组成
以太网帧结构(1)前导字符;(2)以太网帧格式;
DIX2.0标准 和IEEE 802.3定义 两种帧格式的判别:
如果这个字段的值小于1500,就是一个IEEE802.3帧;
如果这个字段的值大于1500,就是一个DIX2.0帧。
49.介质访问方法(CSMA/CD)
50. 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根据目的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将输入端口的数据转发到相应的输出端口。
在局域网中,交换机选路时所依据的目的地址可以是第二层的MAC地址、第三层的IP地址,也可以第四层的端口地址。
(1)传统路由器复杂的路由处理与强大的功能主要通过软件实现,而第三层交换机则大量采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来实现,可以提供线速的数据转发。
(2)第三层交换具有跨层协议处理能力。路由器通常只处理第三层控制信息而无法读懂第二层控制信息;第三层交换可以直接理解第二层控制信息,处理分组时,不需要进行逐个分组的拆包打包。
(3)在路由器中,每个分组都要经第三层处理再转发;在第三层交换机中,并不要求所有分组都经过第三层处理再转发。
52.第四层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点:
(1)提供线速交换能力,尤其是在千兆以太网中。(2)实现路由器的所有功能。
(3)根据应用类型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能力。(4)网络流量管理能力。
第七章
53.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54. IPv4地址的长度是32位。IPv6地址的长度是128位。
55. DNS 域名解析
56.路由协议 包括RIP协议(路由信息协议)、OSPF协议(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BGP。
57. IP和ATM的结合技术主要包括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
58. 重叠技术主要有CIPOA、LANE和MPOA。
集成技术主要有IP交换技术、标签交换技术和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
第八章
59. 广义的NGN实际包含了几乎所有新一代的网络技术,是端到端的、演进的、融合的整体解决方案;从狭义上讲,NGN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核心,能够实现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开放的分层体系结构。
60. ITU-T对NGN的定义为:NGN是基于分组的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能够利用多种带宽和具有QoS能力的传送技术,实现业务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分离;提供用户对不同业务提供商网络的自由接入,并支持通用移动性。
总体来讲,NGN是一种基于分组传送的通信模式,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的各种业务的综合开放的网络结构。
61.NGN的功能结构: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层。
62.软切换设备的主要功能如下:
(1)媒体接入功能;(2)呼叫控制功能;(3)业务提供功能;
(4)互连互通功能;(5)资源管理功能;(6)认证和计费。
63.软切换的特点:(1)高效灵活。(2)开放性。(3)多用户。(4)强大的业务能力。
第九章
64.移动通信的特点:(1)用户的移动性;(2)电波传播条件复杂;(3)噪声和干扰严重;
(4)系统和网络结构复杂;(5)有限的频率资源。
65.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PLMN) 公用电话交换网 (PSIN)
功能实体:(1)移动台MS :用户识别卡SIM 个人识别码PIN
(2)基站子系统:基站收发台(BTS)、基站控制器(BSC)。
(3)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 (4)归属位置寄存器(HLR)
(5)拜问位置寄存器(VLR) (6)设备标识寄存器(EIR)
(7)鉴权中心(AC) (8)操作维护中心(OMC)
66.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IMSI
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 IMEI
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
移动台漫游号码 MSRN
位置区识别LAI=移动国家码MCC+移动网号MNC+位置区识别码LAC
67. 3G主流技术:WCDMA、CDMA2000、TD-SCDMA。
第十章
68. IMS(IP多媒体子系统)基于软交换思想,实现了会话控制和业务控制在功能上的彻底分离,使网络架构更为开放、灵活,是业界普遍认同的解决固移融合的理想方案和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
69.IMS是一种业务网络架构技术,就提供的业务而言,只代表IP多媒体业务。
IMS不能完全代表N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