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教育学
考研必考古代教育史知识点
外国教育制度史: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的教育制度的演变
外国教育思想史: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福禄培尔、乌申斯塞、斯宾塞、杜威、马卡连柯、凯洛夫、赞可夫等人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起源问题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利托尔诺)
19世纪末开始流传,将教育视为生物本能活动,认为在动物中即有“指导”与“学习”现象,如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年长动物对年幼动物的爱护、照顾。教育并非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孟禄)
20世纪初提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当模仿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产生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原苏联]米丁斯基等 )
劳动创造了人类,教育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由老一辈向年轻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而形成的一项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
1.劳动生产经验的教育,工具的使用、渔猎、采摘
2.道德与社会行为规范教育,部落风俗、禁忌
3.宗教教育,自然崇拜(山神、海神、日月星辰)、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4.军事教育
二、原始社会的教育方法
1.从观察与实践中学习
2.部落长辈的解说、训导(青年之家)
3.成年礼
三、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1.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对儿童实行公有公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习俗、宗教。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萌芽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
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改变性质,并产生学校的萌芽。
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
一、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王国(约前28-前23世纪)、中王国(约前21-前18世纪)、新王国(约前16-前11世纪)、后期埃及(约前11-前4世纪),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进入埃及,进入马其顿希腊时期。
书写载体:纸草。
宫廷学校: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500年的古王国时期即已有宫廷学校存在,为有史可稽的最早的学校。培养王室、贵族、朝臣的子弟,通过锻炼,委任官职。
僧侣学校:祭司是有崇高地位的特权阶层,不劳动、免税、免兵役劳役,有闲暇研究各种高深学问,如天文学、数学、水力学、建筑学、医学、农学等学问。科学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职官学校:附设于政府机关,训练本机关所需的专项工作的官员,以吏为师。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法律。
二、巴比伦的教育
位于两河(幼发拉底及底格里斯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年初即有了楔形文字和泥板书;数学、天文、医学、法律都很发达。
泥板书舍:学校的兴起与寺庙有密切关系,苏美尔的祭司发明文字,掌握知识,开设训练书吏的学校,叫泥板书舍,或称为文士学校、寺庙学校。教授书写、天文历法、丈量、法律、算术、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师分科教学。
宫廷学校: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2100年即有宫廷学校出现(马里城)。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位于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印度历史进入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 ),建立婆罗门教,后形成种姓制度(公元前1000),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教育具有强烈的等级性及宗教性。
书写载体:用铁笔写在棕榈树叶上
婆罗门教兴盛时期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背诵经典《吠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期形成的宗教诗集)。
吠陀学校(僧侣训练学校):初期只招收婆罗门,教师只能由婆罗门教师担任。
古儒学校:古代印度一种私塾式的学校。
古儒是对婆罗门教经典能够释读和有研究的人。
在六艺,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祭礼的基础上学习文学、伦理、历史、礼仪、美学等,
学习年限12年,须住在学校,采用年长的学生担任助手,协助老师去教其他学生,实施导生制。
佛教兴盛时期的教育:
公元前6世纪,佛教兴起
寺院中,学习佛学经典、宗教仪式;道德品质教育与言行举止训练;医药、因明(古印度逻辑学)、哲学等。
学习方式,背诵,讨论、辩论。
四、古代希伯来的教育
以色列-犹太,公元前772年和586年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分别被亚述和巴比伦所灭。信奉犹太教。
希伯来人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亲就是子女的老师,具有民主色彩,采用亲情和说服感化的方式,用《圣经·旧约》教育子女,进行宗教信仰、道德的熏陶。
会堂学校:
受到巴比伦文化熏陶。
巴比伦之囚,个人祈祷转向集体祈祷,家庭教育转向会堂教育,建立犹太会堂学校,对青年人和儿童进行宗教、法律、文学、历史的教育。
重返家园后,会堂学校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立的学校,每个市镇一所学校,6岁入学,教育得到极大的普及,产生了专职教师,成为“拉比”。
五、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特点
(1)阶级性、等级性明显,一般只招收奴隶主或自由民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2)大多设施简陋,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育内容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
(4)脑体分离,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完全脱离(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区别之一)。
(5)方法简单,强调背诵,体罚盛行。
(6)知识常常是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很高。
思考题:这几个国家的古代学校类型中都有寺院学校,由僧侣、祭司担任学校的老师。中国为何没有这种类型的学校产生?
古代希腊的教育
荷马时代(前11-前9世纪)
古风时代(前8~前6世纪)
古典时代(前500~前334)
希腊化时代(前334~前30)时期。
古风及古典时代的斯巴达及雅典教育最具特征,且影响深远。
古风时代
一、斯巴达的教育
1.斯巴达的社会结构
寡头贵族专政国家,少数奴隶主(3万人)对多数奴隶(25万人)进行统治
2.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英勇果敢的战士,骁勇善战、有娴熟的军事技艺、忠诚、服从
出生后严格的挑选
7岁前由母亲抚养
7-18岁编为若干小队,学习五项技能(赛跑、跳跃、摔跤、铁饼、标枪),接受道德教育(忠诚、服从、英勇、果敢),异常艰苦、充满体罚
18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两年强化的军事训练,接近实战需要
20岁服兵役,担任儿童的训练任务
30岁正式取得公民资格
音乐教育、女子教育
3.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1)国家重视教育,视之为国家事业进行监督管理。
(2)教育为政治服务,出于对奴隶统治的需要。
(3)注重军体训练、性格训练,忽视文化教育,大多数人目不识丁。
(4)重视女子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
1.雅典的社会结构
贵族共和政治 民主政治
2.雅典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身心和谐的人,强健的体魄、高尚的心灵(理智、智慧、公正的品质),反对职业化,能够参与政治
出生后严格的挑选
7岁前由父母抚养
7岁后女孩继续在家接受母亲的教育,男孩在教仆(pedagogue)的陪同下进入私人开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
13岁除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外,还进入体操学校(赛跑、跳跃、摔跤、铁饼、标枪)
16岁从事职业或少数人进入国立的教育机构“体育馆”接受德智体美教育
18岁名字记录在公民册,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
20岁授予公民资格
3.雅典教育的特点
(1)智德体美和谐发展。
(2)教育机构有私立(文法、弦琴、体操学校)和国立(体育馆)两种,制度化程度较高。
(3)教育和生活需要紧密结合。如读写是雅典公民基本能力,算术、测量满足城邦农业、商业贸易发展
(4)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比较
相同点:
对象都是奴隶主阶级
学校教育是一项专门的活动
重视体育与军事教育
城邦
斯巴达
雅典
教育体制
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
私人办学盛行,私立国立教育机构均有
教育目的
培养忠诚英勇的城邦卫士
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教育内容
军事教育道德教育为主
德智体美多样化的教育
女子教育
重视女子教育,和男子一样
不重视女子教育,家庭生活教育
差异的原因
少数奴隶主统治多数奴隶
民主政体下的参与政治与城市生活
总体评价
形式单一,程度较低
形式多样,程度较高
古典时代
希波战争(前492-前449),提升了雅典的地位,民主制度更加完善
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斯巴达胜利,整个希腊的衰退。
音乐变为纯欣赏,变为旋律,歌词和旋律分开,失去道德教化的作用。
雄辩术、修辞学得到充分的发展。
伊索克拉底(爱苏格拉底Isocrates,前436-前338)创办了修辞学校。
智者学派:为公元前5~前4世纪之间,以传授知识为职业的古代希腊哲学家们的称号。他们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教育目的:
智者派中最著名代表为普罗塔哥拉(约前480~前408)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可以学到处理私人事务以及公共事务的智慧,能够将自己的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能够在国家事务方面做最好的发言与活动。”
黑格尔评价:给予政治家的预备教育。
教育内容:
创立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雄辩术)。辩证法是核心,另外也学习哲学、政治、法律等知识。
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政治品德——廉耻、公正。
教学方法:
较为系统的教材,集体指导,师生共同讨论,实践,模拟经典作品、演讲、辩论
自身思想的缺陷:“人是万物的尺度”,“感觉即知识”,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在认识论方面,人以自己感觉的主观判断为准则,没有客观真理,没有公认的是非;
在伦理学方面,良知、善、美无非是由主观来判定的,相对立的意见不分好坏,没有普遍定义,没有共同的道德基础与准则。
发展成了诡辩,智者派影响的衰落。
历史贡献:1. 满足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需要;2. 创立三艺,对后世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不同?
为什么苏格拉底不是智者?
希腊化时代
希腊文化的传播
希腊语成为国际语言
以雅典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广泛传播到各地
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亚历山大利亚(埃及港口城市)。
体育的地位的下降
希腊化时代,青年军事训练团(埃弗比)由强制改为自愿,增加文法、修辞、算术、几何等,接受外国青年训练。
高等教育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Lycem),芝诺开办的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学校,伊壁鸠鲁开办的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学校。
亚历山大里亚博物馆:
具有大学性质
汇聚世界各地学者,收藏丰富图书,学术成果丰富,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
科学研究中心,前来求学的人的不断增加,学者们选择他们认为有前途的青年个别教学。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时代国家出资设立哲学讲座,各种学科讲座相继出现,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古代希腊教育家及思想
请同学们自学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
一、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1.“认识你自己”
西方哲学最初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自然的本源。
泰勒斯认为是水,阿那克希曼德以为是无限,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空气、蒸汽或雾,
毕达哥拉斯认为是数,赫拉克利特以为是火,
巴门尼德认为是存在,
恩培多克勒认为是土、气、火和水,
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
阿那克萨哥拉以为是努斯,
苏格拉底使哲学转向认识自己,认识人的道德、理智。譬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善?
2.寻求普遍性定义
概念具有普遍性、确定性和规范性。揭示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
3.智慧(知识)即美德
美德与知识的统一。知识是关于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善、什么是理智等关于什么是道德的学问。知识是可教的,于是美德是可以学习的。缺陷: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
4.教育的目的
培养政治人才,专家治国论者,既有治国的才能,又有德行来治理国家。柏拉图发展成为培养哲学王。
5.苏格拉底问答法。又名产婆术、精神助产术。
“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特点:不是填鸭式的灌输,不是将现成答案教给学生,而是从最浅近的道理入手,提出系列问题,要学生回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让学生自己做出结论。后世的启发式教学法即由此发展而来。
讽刺:苏格拉底跟别人讨论问题时,先让谈话者说出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迫使他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在对方不能回答问题时,苏格拉底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对方独立思考,找到潜藏在自己意识之中的新的概念。
归纳:通过讽刺否定个别、偶然和错误的概念,从个别到一般,找到共性和本质的概念。
定义:对发现的正确概念进行表述。
6.苏格拉底与智者的区别: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认识论观点
人以自己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准则,是非因人而异,没有客观真理。
采用分析和定义的技巧,可以追求到本质的普适性的真理。
伦理学观点
道德是由个人主观来判定的,相对主义道德观,没有普遍的定义。
善、美德、正义等是可以定义的,能够找到共同的道德基础与准则。
辩论方式
死守己方观点,无法达成双方共同认可的结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不断发现认识上的错误,不断修正,最后得出一个普适性的定义或结论。
7.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民主的反思,多数人暴政,洞喻;死亡哲学,悲剧意识。
二、柏拉图(前427~前347)
1、对人的理解及其教育目的
灵魂在个人身体里面被分成了三个部分:
理智
激情
欲望
柏拉图的教育目的对个人来说是要让人的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理智部分的引导,让理智驾驭欲望与激情,内部各部分没有纷争,各自起自己的作用,相互达到和谐。
城邦中的正义
组成物
灵魂
道德
职能
哲学家
金子
理性
智慧
管理国家
军 人
银子
激情
勇敢
保卫国家
生产者
铜铁
欲望
节制
生产劳动
教育的目的:造就有节制品质的农民、工匠、商人,有勇敢品质的军人和有智慧的哲学王,使社会达到正义和整体的幸福。
2、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一是国家强迫教育。
二是选拔性的教育。
阶层流动“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绝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它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它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
3、教育的内容
(1)学习的内容涉及领域
古希腊的哲学家有着这样观察自然、认识自然的传统,柏拉图受此影响。
首先提出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沿袭智者派的文法、修辞、辩证法
(2)学习内容的顺序排列
0-3岁在公民的监督下由女仆照顾,
3-6岁,送入儿童游戏场。在这里儿童通过游戏感悟到法律的精神,通过聆听优美高尚的故事、唱歌陶冶情感。
6-17岁进行普通教育,课程主要是音乐和体育。
17-20岁期间青年到青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意志的训练,同时学习算术、几何、天文这些在军事上有实用价值的课程。
到20岁时,一部分人成为军人,另一些人优秀的人被挑选出来继续学习。
30岁开始学习辩证法,学习五年后,强迫他们负责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让他们接受考验,这个锻炼的时间为十五年。
到他们50岁的时候,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方面优异的人被选拔出来研究哲学,他们即成为哲学王。
4、知识论
柏拉图认为灵魂在与经验世界接触之前有理性,灵魂进入肉体中就忘记了理性。
柏拉图说一切知识都是回忆,一切学问都是重新觉醒。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回忆,当然也要人们自己的努力。
5.重视女子教育,女子应当和男子接受同样的教育。
6.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评价:
(1)研究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是欧洲第一个指出教育的政治意义的人。
(2)阐释了教育目的、作用、教育制度、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
(3)首次提出课程:“四艺”
三、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
1. “白板”说
人的灵魂像一块白板,知识是从外部通过感觉进入人的灵魂的,正如戒指的印记印到蜡块之上一样。后为洛克等人继承发展,成为“外铄论”。
2.形式-质料、潜能-实现说
质料(载体,可能性的元质)—形式(本质,现实性的元质)
潜能-实现,正如一颗橡子变成橡树,橡子是潜在的橡树,橡树是它潜能性的实现,是外显、现实的形式。
人的潜能的发展就如同质料发展为形式,潜能得到实现。“内发论”思想的渊源。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
植物灵魂(营养、发育、生长等生理方面)
动物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理性灵魂(思维、理解、判断)
人是有理性的,用理性引导非理性的部分。
4.人形成的三要素:
天性、习惯(在良好的环境中形成)和理性(通过教育形成)。
用理性领导天性和习惯,使三者相互协调。
发展成为遗传、环境、教育的理论雏形。
5、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
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的思想,并据此作了划分儿童教育年龄阶段的尝试,不同年龄阶段学习不同的内容,侧重点不同。
(1)儿童期(出生—7岁)体育
引导儿童做些肢体发育的活动,保证充足的体格锻炼。
(2)青春发育期(7—14岁)德育
学习的内容有读、写、算、体操、音乐、图画,重点放在体育和美育,陶冶性情,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
(3)智力教育期(14—21岁)智育
学习内容为天文、几何、算术、音乐、文法、文学、诗歌、修辞、逻辑学、伦理学、物理学等。自由教育的源头,自由艺术liberal arts
知识的通达,心灵的自由,不被束缚于某一种特定的职业。
通识教育:特定职业之前打好共通知识基础
美国的私立大学和小型文理学院
本科生不允许进专业学院,而是在文理学院学习,小型文理学院进行扎实的通识教育。
哈罗德·瓦默斯Harold E·Varmus
1961年,Amhest college英语文学学士,1962年,哈佛大学,英语文学硕士,1966年,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博士,1989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6.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的评价
(1)“外铄论”、“内发论”的思想的渊源。
(2)首次提出了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思想。
(3)自由教育思想影响后世的精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