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章 溶液
1. 溶液的浓度
重点掌握几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换算,溶液的稀释。
2. 掌握渗透、半透膜、渗透压等概念,重点掌握渗透压定律及其计算,掌握渗透浓度的计算,掌握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的概念。了解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3.稀溶液定律,掌握稀溶液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化学反应速率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了解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 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用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解释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掌握化学平衡及其特征,化学平衡常数及其物理意义;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4. 熟悉掌握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 电解质溶液
1.掌握弱电解质的特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度及其影响因素。
3.掌握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的PH值的计算。
4.掌握一元弱酸和一元弱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溶液pH值的计算。
5.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含义。
6.掌握缓冲溶液酸碱度的计算。
8、 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的概念,二者之间的关系。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溶度积的有关计算
第五章 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1、掌握氧化值和氧化态、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和符号,明确电极反应与电池反应的关系。
3、熟练掌握Nernst方程进行的有关计算,会利用电极电势的大小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第六章 原子结构
1、 熟练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和取值规则。
2、 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所遵循的一般规律,能熟悉的写出元素的原子和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能用一组量子数正确表示它们的电子结构。
3、 掌握核外电子组形态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周期、族、区)。
第七章 分子结构
1、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条件和本质。
2、 掌握共价键的特征,熟练区分极性键和非极性键,σ键п键。
第2/5页
3、 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掌握以SP、SP2、SP3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空间几何构型,以水、氨分子为代表的不等性杂化轨道成键的分子空间几何构型。
4、 掌握分子间力、分子间力的特点、氢键及其形成条件,及其它们对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
5、 掌握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含义及其区别。
6、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结合具体物质掌握晶体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第八章 配位化合物
1、掌握配合物、配位体、内界、外界、中心离子(原子)、配位原子、配位数等概念,掌握配合物的命名,了解螯合物的概念。
3.配位平衡
掌握配位平衡、配位平衡常数的概念、计算。
第九章 非金属元素(一)
1、了解非金属元素的一般特性。
2、掌握卤素:
(1) 卤化氢和氢卤酸的性质,氢卤酸的酸性及其递变规律,氢卤酸的制备。
(2) 氯的含氧酸的酸性及其氧化性、稳定性和它们的递变规律。
(3) 氯酸及其盐、高氯酸及其盐的酸性和氧化性。
第3/5页
3、掌握氧、臭氧、过氧化氢:
(1)氧、臭氧的结构特点及其氧化性、制备及其应用。
(2)过氧化氢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性质、制备及应用。
4、掌握硫及其化合物
(1)了解硫单质的结构及其性质。
(2)SO2和SO3的主要性质,酸雨的形成。
(3)硫化氢,氢硫酸的酸性和还原性。
(4)亚硫酸、硫酸及其盐的性质,应用。
(5)连二硫酸、硫代硫酸盐、过硫酸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性质。
第十章 非金属元素(二)
1、掌握硝酸、亚硝酸及它们相应盐的重要性质。
2、掌握磷酸的酸性、磷酸盐的溶解性及其水解。
3、掌握碳酸的酸性及碳酸盐的热稳定性。
4、掌握硼酸的酸性。
第十一章 金属元素(一)
1、掌握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类的溶解性和热稳定性的变化规律;铝、锑、铋、锡和铅盐的水解性和溶解性;锡(Ⅱ)的还原性和锡(Ⅳ)氧化性;铋、(Ⅴ)的氧化性。
第十二章 金属元素(二)
1、掌握过渡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原子结构的特点,熟悉过渡元素的结构特点。
2、掌握铬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酸碱性,铬(Ⅲ)的还原性和铬(Ⅵ)
第4/5页
的氧化性以及铬酸和重铬酸的互变性。
3、理解锰的各种氧化态,掌握它们的氧化还原性,以及溶液的酸碱性对氧化还原性的影响。
4、理解铁系元素重要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以及配位性。
5、了解铬、锰、铁、钴、镍单质的一般性质和应用,掌握离子的鉴别方法。
第十三章 金属元素(三)
1、.掌握铜、银、锌、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
2、掌握一价铜和二价铜、一价汞和二价汞的性质和转化。
说明:
考试题目的类型有:选择题(80分=2′×40)、判断题(10分=1′×10)、问答题(20分=5′×4)和计算题(40分=10′×4)。
计算题:溶液PH值的计算,浓度的计算,配位化合物,电极电势
温度每升高1度,反应速率增加2-4倍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