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方剂学》考点精要
第1章 解表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 | 麻黄汤 | 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 伤寒表实无汗宜。 |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 配伍“炙甘草”的用意: ①缓峻以防伤正(麻、桂); ②调和诸药(麻、杏) | |
2 | 桂枝汤 | 桂枝芍药等量伍, 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 中风表虚自汗出。 |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 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 “桂枝芍药等量伍”的寓意: ①营卫同治,邪正兼顾;②相辅相成,汗而有源,滋而能化;③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扶正祛邪 【加减应用】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若兼见“项背强几几”者,宜:加用葛根 | 【用法】原方服法要求“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其意在于:助汗以驱外邪 服桂枝汤后“遍身漐漐微似有汗”标志:①胃气已和;②津液得通;③营卫和谐 |
3 | 九味羌活汤 | 九味羌活防风苍, 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 分经论治变通良。 |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 | 羌活(太阳经);苍术(太阴经); 细辛(少阴经);白芷(阳明经); 川芎(少阳经、厥阴经) | 【配伍特点】 ①升散药和清热药同用; ②分经论治 |
4 | △加味香苏散 | 发汗解表 | ①四时感冒。 ②伤暑感寒夹湿。 | |||
5 | 小青龙汤 | 解表蠲饮小青龙, 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 表寒内饮最有功。 |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饮,痰涎清稀而量多,或四肢浮肿,苔白滑,脉浮。 | 【配伍特点】散收同用,祛邪护正(散中寓收) | |
6 | 银翘散 | 银翘散主上焦疴, 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 清疏风热煮无过。 |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 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咽痛,舌尖红,脉浮数。 | 【配伍特点】 ①辛凉配少量辛温; ②疏风配解毒 | 吴瑭所称“辛凉平剂” |
7 | 桑菊饮 |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风温犯肺,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 | 【配伍特点】 ①轻宣之品,疏风热清头目; ②苦降之品,理肺气止咳嗽 | 吴瑭所称“辛凉轻剂” |
8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辛凉透表,清肺平喘 |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苔白或黄,脉浮数。 | 【配伍特点】 石膏倍麻黄,使本方为辛凉之剂 | 吴瑭所称“辛凉重剂” | |
9 | △柴葛解肌汤 | 解肌清热 |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 |||
10 | △升麻葛根汤 | 解肌透疹 | 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浮数。 | 配伍“升麻”的用意:透疹解毒 | ||
11 | 败毒散 | 人参败毒草苓芎, 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 气虚感寒有奇功。 |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 ①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脉浮无力。②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 | 配伍“人参”的用意:扶正祛邪 ①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②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 【配伍特点】“逆流挽舟” |
12 | △参苏饮 |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痰白,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 |||
13 | △麻黄 细辛附子汤 | 助阳解表 | ①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②暴哑。 | |||
14 | 再造散 | 穷人气,将抢老贵妇新房—川芎、人参、黄芪、煨生姜、羌活、甘草、桂枝、熟附子、细辛、防风 |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肢冷,倦怠嗜卧,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用辛温发表药后汗不出者。 | ||
15 | △加减葳蕤汤 | 滋阴解表 |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
第2章 泻下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6 | 大承气汤 | 大承气汤大黄硝, 枳实厚朴先煎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 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 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 缓下热结此方饶。 | 峻下热结 | ①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 ②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清,其气臭秽,脐腹疼痛,脉滑实。 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 热结旁流—“通因通用”; 热厥—“寒因寒用” | 【用法】大黄后下 |
17 | 大黄牡丹汤 |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瓤,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或右足不伸,或时时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 配伍“大黄”的用意: 泻除湿热瘀结 | |
18 | 大陷胸汤 | 大陷胸汤用硝黄, 甘遂为末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 泻热逐水效非常。 | 泄热逐水 |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燥渴,日晡小有潮热,苔黄腻,脉沉紧有力。 | ||
19 | △大黄附子汤 |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 寒积里实证。 | |||
20 | 温脾汤 |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及腹痛康。 |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手足不温,苔白脉沉迟。 | ||
21 | 麻子仁丸 (脾约丸) |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热又行气,胃肠燥热便秘施。 | 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 胃肠燥热,脾约便秘。津液不足,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 ||
22 | 济川煎 |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 ||
23 | 十枣汤 | 十枣非君非汤剂, 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 悬饮水肿实证宜。 | 攻逐水饮 | ①悬饮。心下痞硬,干呕短气。 ②水肿。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 配伍“大枣”的用意: ①制约药物峻烈;②缓和药物毒性;③益气培土护胃。 【原方用法】①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分别捣为散; ②用十枚大枣煎汤,纳药末,临卧温服;③体质强壮者一钱匕,瘦弱者服半钱匕;④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 |
24 | △舟车丸 | 行气逐水 | 水热内壅,气机阻滞。水肿水胀,口渴,气粗,腹坚,大小便秘,脉沉数有力。 | |||
25 | 黄龙汤 | 黄龙汤中枳朴黄, 参归甘桔枣硝姜, 攻下热结养气血, 阳明腑实气血伤。 | 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清,脘腹胀痛拒按,神疲少气,脉虚。 | ||
26 | 新加黄龙汤 | (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增液承气汤:硝、黄、麦、地、玄)+ 人参、当归、海参、姜汁 | 滋阴益气,泻结泄热 | 热结里实,气阴不足。大便秘结,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 “冲服姜汁”的用意: ①防止拒药;②振奋胃气 “冲服参汁”的用意: 振奋胃气 | |
27 | △增液承气汤 | 芒硝、大黄、麦冬、生地、玄参 | 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 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 【配伍特点】“增水行舟”法 |
第3章 和解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28 | 小柴胡汤 | 小柴胡(15g)汤和解功,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 少阳为病此方宗。 | 和解少阳 | ①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苔白脉弦。 ②热入血室证。 ③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 配伍“柴胡”的用意:疏散透表 配伍“人参”的用意: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加减应用】①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②若渴—加人参、栝蒌根;③若腹中痛者—加芍药;④若胁下痞硬—加牡蛎;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⑥若不渴,外有微热—加桂枝;⑦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 | |
29 | 蒿芩清胆汤 | 蒿芩清胆夏竹茹, 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 少阳湿热痰浊阻。 | 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 少阳湿热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吐酸苦水或黄涎而黏,苔白腻,脉弦滑。 | ||
30 | △达原饮 |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 瘟疫或疟疾,邪覆膜原证。 | |||
31 | 四逆散 | 阳郁厥逆四逆散, 等分柴(12g)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 肝郁脾滞力能堪。 |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 ①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②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 配伍“柴胡”的用意:①透邪升阳以舒郁;②合芍药疏肝理脾;③合枳实升降调气。 【加减应用】①咳者—加五味子、干姜;②悸者—加桂枝;③小便不利—加茯苓;④泄利下重—薤白;⑤腹中痛—炮附子;⑥气郁甚—香附、郁金;⑦有热—栀子。 | |
32 | 逍遥散 |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9g)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 调和肝脾功效卓。 |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 肝郁血虚脾弱证。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虚。 | 【配伍意义】①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②白术、茯苓—健脾祛湿;③炙甘草—益气和中,兼缓肝急;④煨生姜—温运和中,辛散达郁;⑤薄荷—助柴胡疏肝,兼散肝郁之热。 【加减应用】加味逍遥散(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 主治:肝郁化热,肝脾血虚。 | |
33 | 痛泻要方 | 痛泻要方用陈皮, 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 治在泻肝与实脾。 |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苔白,脉两关不调,左弦右缓。 | 配伍“防风”的用意:散肝舒脾 ①升发脾中清阳; ②配白芍以疏肝; ③合白术以理脾; ④补脾胃非防风为引不能行 | |
34 | 半夏泻心汤 | 半夏泻心配芩连, 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 寒热错杂痞证蠲。 |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 【配伍特点】 ①寒热并用; ②苦辛并用(辛开苦降); ③补泻并用。 | 【加减应用】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生姜—生姜与干姜并用) |
第4章 清热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35 | 白虎汤 |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 清热生津 | 气分热盛证。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 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护中;②缓峻。 【注意事项】不可误投白虎汤的是:①身热无汗口不渴者;②身热脉沉者;③身热脉浮弦而细者;④身热脉洪不任重按 | |
36 | 竹叶石膏汤 |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 | ||
37 | 清营汤 |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口不渴,时有谵语,心烦不眠,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 配伍“银花、连翘”的用意: ①清热解毒;②透热转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
38 | 犀角地黄汤 |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热入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①热伤血络。 ②蓄血留瘀。 ③热扰心营。 | 配伍“生地”的用意: ①凉血止血;②养阴清热 | 【加减应用】 “善忘如狂者”,原方注明应加:大黄、黄芩 |
39 | 黄连解毒汤 |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 泻火解毒 | 三焦火毒证。 | ※“苦寒直折”代表方 | |
40 | 清瘟败毒饮 | (白虎汤:膏、知、粳、甘)+(犀角地黄汤:犀、地、芍、丹)+(黄连解毒汤:芩、连、柏、栀)+连翘、玄参、桔梗、竹叶 |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 瘟疫热毒,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吐衄发斑,谵语神昏,视物昏瞀,四肢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有力。 | 配伍“桔梗”的用意:载药上行 | |
41 | 凉膈散 | 凉隔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添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口舌生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 配伍“大黄”的用意: ①通便泻火;②以泻代清 | |
42 | 普济消毒饮 |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消。 |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 大头瘟。 | 配伍“升麻、柴胡”的用意: ①疏散风热;②引药上行;③火郁发之 【配伍特点】酒炒黄芩、酒炒黄连:清热泻火,祛上焦热毒 | |
43 | 仙方活命饮 |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疮内消法。 |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 | 配伍“甘草”的用意:调药缓峻 配伍“天花粉(瓜蒌根)”的用意:清热散结 【用法】酒煎 | |
44 | △五味消毒饮 |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 火毒结聚的痈疮疖肿。 | |||
45 | 四妙勇安汤 | 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 脱疽。 | 【配伍特点】 ①重用银花;②量大力专,连续服用(原书:一连十剂) | |
46 | △牛蒡解肌汤 |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 ①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兼有表热证者。 ②外痈局部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 |||
47 | 导赤散 |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 清心利水养阴 | 心经火热证。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下移小肠(小便涩痛),水虚火不实者。 | ||
48 | 龙胆泻肝汤 | 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龙胆草、车前子、木通、黄芩、山栀子、当归、生地黄、泽泻、柴胡、甘草 | 清泻肝胆实火, 清利肝经湿热。 | ①肝胆实火上炎正。 ②肝经湿热下注证。 | 2010-159龙胆泻肝汤中用以清热利湿的药物是:①泽泻②木通③车前子 | |
49 | 左金丸 | 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再加芍药成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 肝火犯胃证。嘈杂吞酸。 | 配伍“黄连”的用意: ①泻肝火;②清胃热 | 黄连 :吴茱萸 = 6 :1 |
50 | △苇茎汤 |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 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 配伍“苇茎”的用意:清肺泄热 | ||
51 | 泻白散 | 泻白桑白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泄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 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 肺热喘咳证(肺中伏火郁热)。※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 【配伍特点】 “粳米、甘草”——培土生金 | |
52 | 清胃散 | 当地黄连升牡丹—当归身、生地黄、黄连、升麻、牡丹皮 | 清胃凉血 |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喜冷恶热,面颊发热,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 | 配伍“升麻”的用意: ①清热解毒;②火郁发之 | ※遣药配伍中,体现“火郁发之”的方剂: ①普济消毒饮;②清胃散 |
53 | 玉女煎 | 玉女石母麦地牛—石膏、知母、麦冬、熟地、牛膝 | 清胃热,滋肾阴 | 胃热阴虚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齿龈出血,舌红苔黄而干,或消渴善饮者。 (阳明有余,少阴不足) | 配伍“牛膝”的用意: ①滋补肾水;②引热下行 | |
54 | 芍药汤 | 老将军郎要秦香莲当官—甘草、大黄、槟榔、芍药、黄芩、木香、黄连、当归、官桂 |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清热解毒。 | 湿热痢疾。赤白相兼 | 2006-135真人养脏汤与芍药汤的共同特点有: ①当归、芍药、木香,调气和营。②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腹痛。 | 【配伍特点】 大黄——通因通用 |
55 | 白头翁汤 | 白头翁,白脸秦皮—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 热毒痢疾。赤多白少 | ||
56 | 青蒿鳖甲汤 | 母鳖好生蛋—知母、鳖甲、青蒿、生地、牡丹皮 | 养阴透热 |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 ||
57 | 清骨散 | 二胡请教老母甲骨(文)—银柴胡、胡黄连、青蒿、秦艽、甘草、知母、鳖甲、地骨皮 | 清虚热,退骨蒸 |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潮热,日久低热,形体消瘦,盗汗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 ||
58 | 秦艽鳖甲散 | 乌龟请教柴母甲骨(文)—乌梅、当归、青蒿、秦艽、柴胡、知母、鳖甲、地骨皮 |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 风劳病。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 | 配伍“乌梅”的用意:敛阴止汗 | |
59 | 当归六黄汤 | 一个当归,六个黄—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黄芪 | 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 阴虚火旺盗汗。 |
第5章 祛暑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60 | 新加香薷饮 |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 祛暑解表,清热化湿 | 暑温初起,感寒夹湿。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 | 【香薷散】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 |
61 | △清络饮 | 祛暑清热 | 暑伤肺经气分证。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 |||
62 | 六一散 | 滑石 :甘草=6 :1 | 清暑利湿 | 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 ||
63 | 桂苓甘露饮 | (六一散:滑石、甘草)+(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肉桂)+ 石膏、寒水石 |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 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 ||
64 |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 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
第6章 温里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65 | 理中丸 | 参、姜、术、草—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 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 【加减应用】 附子理中丸(加附子);桂枝人参汤(加桂枝) | |
66 | 小建中汤 | 饴糖 + (桂枝汤:桂枝、芍药×2、生姜、大枣、炙甘草) |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劳倦内伤,气血俱乏,营卫失调,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脉,脉细弦。 | “饴糖”: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 |
67 | 大建中汤 | 干椒(与)糖人:干姜、蜀椒、饴糖、人参 | 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 中阳衰弱,阴寒内盛证。 | 【原方用法】“如饮粥二升”,并“当一日食糜粥”。 | |
68 | 吴茱萸汤 | 吴茱萸汤重生姜→六两, 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 温中补虚降逆良。 |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温中散寒,益气补虚,暖肝降逆,和胃止呕。 |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欲呕,胸膈满闷,呕吐酸水,干呕吐涎,厥阴头痛,少阴吐利,烦躁欲死。 | ||
69 | 四逆汤 | 父子吵僵—生附子、炙甘草、干姜 | 回阳救逆 | 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 配伍“炙甘草”的用意:①解毒,缓峻;②益气和中;③调和诸药 【加减应用】通脉四逆汤: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面赤,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乌头桂枝汤: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 | |
70 | 回阳救急汤 | 四五六生肉香—(四逆汤:附子、炙甘草、干姜)+五味子+(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生姜、肉桂、麝香 | 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恶寒蜷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疲欲寐,脉沉微。 | 配伍“五味子”的用意: ①合人参→益气生脉;②合麝香→防虚阳散越 【加减应用】①呕吐涎沫,或少腹痛者→加盐炒吴茱萸;②泄泻不止者→加升麻、黄芪;③呕吐不止者→姜汁;④无脉者→猪胆汁 | |
71 | 当归四逆汤 | 当归四逆用桂芍, 细辛通草甘大枣, 温经养血通脉剂, 血虚寒厥服之效。 |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 ①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②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 | ||
72 | △黄芪桂枝 五物汤 | 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 血痹证。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 |||
73 | 阳和汤 | 阳和熟地鹿角胶, 姜炭肉桂麻芥草, 温阳补血散寒滞, 阳虚寒凝阴疽疗。 |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 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
第7章 表里双解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74 | 大柴胡汤 |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芍夏芩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 和解攻里效无双。 |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吐不止,心下满痛,大便不解,舌苔黄厚,脉弦有力。 | ||
75 | 防风通圣散 | 小华说:江姐当住大石桥,借河山勤防马熊—— 芒硝、滑石、白芍、生姜、桔梗、当归、白术、大黄、石膏、连翘、荆芥、薄荷、山栀、黄芩、防风、麻黄、川芎、甘草 | 疏风解表,泄热通便 | ①外感风热,内有蕴热,表里俱实。 ②疮疡肿痛、头面疮癣。 ③皮肤瘙痒、丹斑瘾疹。 | 配伍“薄荷”的用意:疏散风热 【配伍特点】 “解表、清热、攻下”三法并用 | |
76 | 葛根芩连汤 | 解表清里,升清止泻 | 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协热下利。 | 1997-146 葛根芩连汤的适应证是:①湿热泄泻;②湿热痢疾;③热痢兼表证者 | ||
77 | 石膏汤 |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柏、栀子、黄芩)+ 石膏、麻黄、豆豉 | 清热解毒,发汗解表 | 伤寒里热已炽,表证未解,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昏谵语,脉滑数或发斑。 | ||
78 | △五积散 | 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 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 配伍“白芷”的用意:发汗解表 【配伍特点】 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 |
第8章 补益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79 | 四君子汤 | 参、苓、术、草—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 益气健脾 |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 【加减应用】 ①六君子汤:四君子汤+“陈皮、半夏、大枣、生姜”。 ②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四君子汤+“香附、砂仁、陈皮、半夏”。 ③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四君子汤+“木香、砂仁、陈皮、半夏”。 | |
80 | 参苓白术散 | 莲豆二仁(上)山接四君子—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缩砂仁、山药、桔梗 +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 |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 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 配伍“桔梗”的用意:①开肺以利渗湿;②载药上行以益肺。 【配伍特点】 治疗肺虚久咳——培土生金 | |
81 | 补中益气汤 | 白人劈柴草,骑马归— 白术、人参、陈皮、柴胡、炙甘草、黄芪、升麻、当归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小便涩林不畅(气淋虚证)。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 ※“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 | |
82 | 生脉散 | 一补、一润、一敛—人参、麦冬、五味子 |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 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气阴不足,体倦气短,口渴多汗,舌燥咽干,脉虚细。 ②久咳伤肺,气阴两伤证。 | 【方剂鉴别】 ①竹叶石膏汤(清热剂)—热证显著(身热多汗); ②生脉散(补益剂)—虚证显著(气短懒言多汗)。 | |
83 | 玉屏风散 | 黄芪、防风、白术 | 益气固表止汗 | 表虚自汗。 | ||
84 | 完带汤 |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 | 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 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带下色白,清稀无臭,面色晄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脉缓。 | 配伍“柴胡、黑芥穗”的用意: ①得白术→升发脾胃清阳;②配白芍→疏肝解郁。 | |
85 | 四物汤 | 地、芍、归、芎—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 | 功用: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 ※【原方加减】 ①桃红四物汤:四物汤+“桃仁、红花”。功用:养血活血。主治:血虚兼血瘀证。 ②胶艾汤:四物汤+“阿胶、艾叶”。功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妊娠胎动不安,下血不止;血脏虚冷,崩漏,去血过多。 ③圣愈汤:四物汤+“人参、黄芪”。功用:补气补血摄血。主治: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疲。 | ||
86 | 当归补血汤 | 当归补血主黄芪, 补气生血五比一。 黄芪:当归=5:1 | 补气生血 | 血虚阳浮发热证。 | 重用“黄芪”为君的用意:①补气固表;②补气生血 ※【主治】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妇人行经或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疮疡溃后,久不愈合。 | |
87 | 归脾汤 |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四君子汤:参、苓、术、草)+当归、黄芪、酸枣仁、远志、龙眼、木香 |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益气摄血 | ①心脾气血两虚证。 ②脾不统血证。 | 【配伍特点】 ①心脾同治;②气血并补; ③补气养血之中,配“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 | |
88 | 泰山磐石散 | (十全大补汤:人肉串铃铛,白地竹竿起—人参、肉桂、川芎、茯苓、当归、白芍、熟地、白术、甘草、黄芪)+续断、黄芩、砂仁、糯米 |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 妇女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或屡有堕胎宿患,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无力,或沉弱。 | ||
89 | △内补黄芪汤 | 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 | |||
90 | 炙甘草汤 | 炙甘草参枣地(生地)胶, 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 结代心悸肺痿疗。 |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 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②虚劳肺痿。 | 【配伍特点】 ①清酒→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②桂枝→通阳复脉 | |
91 | 六味地黄丸 | 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牡丹皮9g、 泽泻9g、茯苓9g | 滋补肝肾 | 肝肾阴虚证。 (病机:肝肾阴亏,虚火上扰) | 【配伍特点】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⑵三补三泻: ①三补:熟地(肾)、山萸肉(肝肾)、山药(脾肾)。 ②三泻:茯苓(脾湿)、泽泻(肾浊)、牡丹皮(虚热)。 【加减】麦味地黄丸(肺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阴虚火旺) | |
92 | 左归丸 |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 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牛膝 |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 真阴不足证。 | 【配伍特点】 ①纯补无泻;②阳中求阴 | |
93 | 大补阴丸 | 母猪(牌)地板—知母、炒猪脊髓、熟地黄、龟板 | 滋阴降火 | 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痛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 【配伍特点】壮水制火 | |
94 | △虎潜丸 | 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 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 ②治疗“足痿”。 | |||
95 | 一贯煎 | 一贯杀狗,当地廉卖— 北沙参、枸杞子、当归、 生地黄、川楝子、麦冬 | 滋阴疏肝 | ①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虚弦。②疝气瘕聚。 | 【配伍特点】 治疗肝郁胁痛——滋水涵木 | |
96 | △补肺阿胶汤 | 养阴补肺,镇咳止血 | 肺虚热盛。 | |||
97 | 肾气丸 《金匮要略》 |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桂枝 | 补肾助阳 | 肾阳不足证。 | ||
98 | 右归丸 | (肾气丸: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附子、桂枝→肉桂)+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 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 【配伍特点】 ①益火之源;②阴中求阳 | |
99 | 地黄饮子 | 贵妇从远东赴沪,尝大把地鱼,味生—肉桂、附子、肉苁蓉、远志、麦冬、茯苓、石斛、石菖蒲、大枣、巴戟天、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生姜 | 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的喑痱证。舌绝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 【配伍特点】 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 |
第9章 安神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00 | △朱砂安神丸 | 镇心安神,泻火养阴 | 心火偏亢,阴血不足。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怔忡,惊悸,甚则欲吐不果,胸中自觉懊恼,舌红,脉细数。 | |||
101 | △磁朱丸 | 重镇安神,潜阳明目 | ①水火不济。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②亦治癫痫。 | 配伍“神曲”的用意: 防石药害胃 | ||
102 | △珍珠母丸 | 镇心安神,滋阴养血 | 肝阳偏亢,阴血不足。神志不宁,入夜少寐,时而惊悸,头目眩晕,脉细弦等。 | |||
103 | 天王补心丹 | 柏姐冬天服当地人制玄丹,味酸—柏子仁、桔梗、麦冬、天冬、茯苓、当归、生地黄、人参、远志、玄参、丹参、五味子、酸枣仁 | 养血安神,滋阴清热 |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 配伍“桔梗”的用意:载药上行 ①三参:人参、玄(元)参、丹参; ②二冬:麦冬、天冬; ③二仁:酸枣仁、柏子仁 | 2007-136可治疗心肾两虚证的方剂是: ①天王补心丹; ②桑螵蛸散 |
104 | 酸枣仁汤 | 母穷服甘枣—知母、川芎、茯苓、甘草、酸枣仁 |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虚烦不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 配伍“茯苓”的用意:宁心安神【方义】 ①酸枣仁→养肝血、宁心神; ②知母→补阴清火; ③川芎→调养肝血; ④甘草→清热和药 | |
105 | 甘麦大枣汤 |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亦补脾气 | 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苔少。 | 【配伍原则】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第10章 开窍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06 | 安宫牛黄丸 | 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 ①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謇肢厥,舌红或绛,脉数有力。 ②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 ※长于“清热解毒” | ||
107 | 紫雪 | 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 ①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或弦数; ②以及小儿热盛惊厥。 | ※长于“息风止痉” | ||
108 | 至宝丹 | 化浊开窍,清热解毒 | ①痰热内闭心包证。神昏谵语,身热烦躁,痰盛气粗,舌绛苔黄垢腻,脉滑数。 ②亦治中风、中暑、小儿惊厥属痰热内闭者。 | ※长于“化浊开窍”→痰热壅闭 | 2003-104至宝丹的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 ①麝香;②牛黄 | |
109 | 苏合香丸 | 芳香开窍,行气止痛 | ①寒闭证。突然昏倒,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苔白,脉迟。 ②亦治心腹猝痛,甚则昏厥,属寒凝气滞者。 | 配伍“白术、诃子”的用意: 补气收敛 | ||
110 | 紫金锭 (玉枢丹) | 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 | ①感受秽恶痰浊之邪。 ②治疗干霍乱的主方。 |
第11章 固涩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11 | 牡蛎散 | 骑马卖牡蛎—黄芪、麻黄根、小麦、牡蛎 | 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 体虚自汗、盗汗。 | ①当归六黄汤→阴虚火旺盗汗 ②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③牡蛎散→体虚自汗、盗汗 | |
112 | 九仙散 | 乌梅丧母无人(管),硬叫(九仙去)借款—乌梅、桑白皮、贝母、五味子、人参、罂粟壳、阿胶、桔梗、款冬花 |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 久咳肺虚证。 | ||
113 | 真人养脏汤 | 穆桂英当草寇要人,可诛—木香、肉桂、罂粟壳、当归、炙甘草、肉豆蔻、白芍药、人参、诃子、白术 | 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 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 泻痢无度,滑脱不禁。 | 2006-135真人养脏汤与芍药汤的共同特点有: ①当归、芍药、木香,调气和营。②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腹痛。 | 2007-132可用治久痢的方剂是:①真人养脏汤;②乌梅丸 |
114 | 四神丸 | (二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散:五味子、吴茱萸)+ 大枣、生姜 |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 | 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 | 配伍“五味子”的用意: 涩肠止泻 | |
115 | △金锁固精丸 | 涩精补肾 | 肾虚不固之遗精。 | |||
116 | 桑螵蛸散 | 神龙远飘,仆人归家—茯神、龙骨、远志、桑螵蛸、石菖蒲、人参、当归、龟甲 | 调补心肾,涩精止遗 | 心肾两虚,心肾不交证。 | 2010-51桑螵蛸散证的病位是:心、肾 | 2007-136可治疗心肾两虚证的方剂是: ①天王补心丹; ②桑螵蛸散 |
117 | △缩泉丸 | 温肾祛寒,缩尿止遗 | ①下元虚冷,小便频数; ②小儿遗尿 | |||
118 | 固冲汤 | 茜萸芍倍厉害,总骑白龙—茜草、山萸肉、生杭芍、五倍子、牡蛎、海螵蛸、棕边炭、黄芪、白术、龙骨 | 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 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 | 【配伍特点】 ①补涩并用; ②止血中又少加活血药 | |
119 | 固经丸 | 秦少妇归黄村—黄芩、白芍、香附、龟板、黄柏、椿树根皮 | 滋阴清热,固经止血 | 阴虚血热之崩漏。 |
第12章 理气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20 | 越鞠丸 | 香猪神志穷—香附、苍术、神曲、栀子、川芎 | 行气解郁 | 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 五药治六郁【香附→气郁;川芎→血郁;栀子→火郁;苍术→湿郁;神曲→食郁】→痰郁 ※【不用治痰药原因】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 | |
121 | 枳实薤白 桂枝汤 | 瓜贵不止泻—瓜蒌、桂枝、厚朴、枳实、薤白 | 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 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 配伍“桂枝”的用意: ①通阳散寒;②降逆平冲 | |
122 | 瓜蒌薤白 白酒汤 | 瓜蒌、薤白、白酒 |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证。 | ||
123 | 半夏厚朴汤 | 梅核气生下后舒服—生姜、半夏、厚朴、苏叶、茯苓 |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 梅核气。 | ||
124 | 金铃子散 | 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 肝郁化火证。心腹胁肋疼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 | |||
125 | 厚朴温中汤 | 二将服豆干,皮厚,香—生姜、干姜、茯苓、草豆蔻、甘草、陈皮、厚朴、木香 | 行气除满,温中燥湿 | 脾胃寒湿气滞证。脾胃伤于寒湿,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 ※生姜、干姜同用 | |
126 | 天台乌药散 | 乌药想练兵,茴把良姜请—天台乌药、木香、川楝子、槟榔、小茴香、巴豆、高良姜、青皮 |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 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 ||
127 | △橘核丸 | 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 寒湿疝气。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 | |||
128 | 暖肝煎 | 小狗无肉,铃铛响—小茴香、枸杞子、乌药、肉桂、茯苓、当归、沉香、生姜 | 滋补肝肾,行气止痛 | 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 ||
129 | 枳实消痞丸 | 四(君)连食谱:干姜拌麦芽—(四君子汤:参、苓、术、草)+黄连、枳实、厚朴、干姜、半夏、麦芽 | 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 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 ||
130 | 苏子降气汤 | 苏大官盛夏前后归(国)—紫苏子、苏叶、大枣、肉桂、生姜、半夏、前胡、厚朴、当归、甘草 | 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 上实下虚喘咳证。 | 肾阳虚衰于下 | |
131 | 定喘汤 | 芩夏炒桑杏苏果款(待)麻—黄芩、半夏、甘草、桑白皮、杏仁、苏子、白果、款冬花、麻黄 |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寒包火 | 1996-44/1997-92原方注明“不用姜”的方剂是:定喘汤 | |
132 | 旋覆代赭汤 | 老人下大江—旋复花、代赭石、甘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 |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 胃虚痰阻,气逆不降。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 配伍“生姜”的用意: ①和胃降逆止呕;②宣散水气祛痰;③制约代赭石寒凉之性 | ※重用“生姜” 旋复花:代赭石=3:1 用量最轻:代赭石 |
133 | 橘皮竹茹汤 |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
第13章 理血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34 | 桃核承气汤 | 将军忙逃贵国—大黄、芒硝、桃仁、桂枝、甘草 | 逐瘀泻热 |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 配伍“桂枝”的用意:通行血脉 | |
135 | 大黄蟅虫丸 | 草地要黄虫,杏将军忙掏干水槽—甘草、地黄、芍药、黄芩、蟅虫、杏仁、大黄、虻虫、桃仁、干膝、水蛭、蛴螬 | 祛瘀生新 | 五劳虚极。 | 【配伍特点】缓中补虚 | |
136 | 血府逐瘀汤 |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生地、芍药、当归、川芎)+(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枳壳、甘草)+桔梗、牛膝 |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胸中血瘀证。胸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 | 【配伍特点】 ①活血与行气并用; ②祛瘀与养血并用; ③升降并用 | |
137 | 补阳还五汤 | 补阳当地穷人持红旗—当归、地龙、川芎、桃仁、赤芍、红花、黄芪 | 补气,活血,通络 |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小便频数,苔白脉缓。 | ※重用“生黄芪四两”的用意: 补气行血 | |
138 | 复元活血汤 | 桃红将军拆穿草楼归—桃仁、红花、酒大黄、柴胡、穿山甲、甘草、瓜蒌根、当归 |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胁肋瘀肿,痛不可忍。 | 配伍“柴胡”的用意: 疏肝理气,兼引诸药入肝经 配伍“瓜蒌根(天花粉)”的用意: ①消瘀散结;②清热润燥 | |
139 | 七厘散 | 冰雪煮乳沫,花茶香—冰片、血竭、朱砂、乳香、没药、红花、儿茶、麝香 | 活血散瘀,止痛止血 | ①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瘀血肿痛,或刀伤出血。 ②并治一切无名肿毒,烧伤烫伤等。 | 2011-155乳香与没药同用的方剂是:①仙方活命饮;②七厘散;③活络效灵丹;④小活络丹;⑤犀黄丸;⑥小金丹 | |
140 | 温经汤 | 吴当阿贵人穷,牡丹江畔卖草药—吴茱萸、当归、阿胶、桂枝、人参、川芎、丹皮、生姜、半夏、麦冬、甘草、芍药 | 养血祛瘀,温经散寒 |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 配伍“半夏”的用意: 通降胃气而散结 | |
141 | 生化汤 | 穷鬼炒桃酱—川芎、全当归、甘草、桃仁、炮干姜 | 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 ※配伍“黄酒、童便”各半煎服的用意:①温经止痛;②通利血脉;③益阴化瘀;④引败血下行 ※配伍“全当归”的用意: 补血活血,化瘀生新 | 2009-152生化汤中具有活血作用的药物是:①当归;②川芎;③桃仁 |
142 | 失笑散 |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 瘀血停滞证。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 | |||
143 | 活络效灵丹 | 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 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 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腿痛臂痛,跌打瘀肿,内外疮疡,以及癥瘕积聚。 | 2011-155乳香与没药同用的方剂是:①仙方活命饮;②七厘散;③活络效灵丹;④小活络丹;⑤犀黄丸;⑥小金丹 | |
144 | 桂枝茯苓丸 | 人要灵芝皮—桃仁、芍药、茯苓、桂枝、丹皮 |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 瘀阻胞宫证。瘀血留阻胞宫,胎动不安,漏血紫暗,腹痛拒按者。 | 【配伍特点】 ①寒温并用;②通因通用 | |
145 | 十灰散 | 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一)百钱—大蓟、丹皮、大黄、荷叶、小蓟、茅根、棕榈皮、山栀、侧柏叶、茜根 | 凉血止血 |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呕血、吐血、咯血、嗽血、衄血等,血色鲜红,来势急暴。 | ||
146 | 咳血方 | 青海山瓜子—青黛、海粉、山栀子、瓜蒌仁、诃子 |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 ||
147 | 小蓟饮子 | 黄山牧童六一节煮当地小鸡(吃)—蒲黄、山栀子、木通、(六一散:滑石、甘草)、藕节、淡竹叶、当归、生地、小蓟 | 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 ||
148 | 槐花散 | 百岁之槐—柏叶、荆芥穗、枳壳、槐花 |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 |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血,以及痔疮出血,血色鲜红或晦暗。 | 配伍“荆芥穗”的用意:疏风止血 配伍“枳壳”的用意:行气宽肠 | |
149 | 黄土汤 | 叫夫子(在)黄土地勤除草—阿胶、附子、灶心黄土、干地黄、黄芩、白术、甘草 |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大便下血,先便后血,以及吐血、衄血、妇人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温。 | 配伍“黄芩”的用意:制约温燥 | 吴瑭称本方为“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的代表方之一 |
150 | 胶艾汤 | (四物汤:生地→干地黄、芍药、当归、川芎)+阿胶、艾叶、甘草 | 补血止血,调经安胎 | 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 |
第14章 治风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51 | 川芎茶调散 | 西京穷草房,薄纸墙—细辛、荆芥、川芎、甘草、防风、薄荷、白芷、羌活 | 疏风止痛 | 外感风邪头痛。 | “茶调”的用意:①苦凉轻清,升中有降;②清利头目;③制约温燥与升散 【分经治头痛】①川芎→少阳、厥阴头痛(两侧或头顶);②羌活→太阳头痛(后脑连项痛);③白芷→阳明头痛(前额及眉棱骨痛);④细辛→少阴头痛(脑痛连齿) 1991-114川芎茶调散遣药组方的主要理论根据是: ①外风宜散;②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汪昂) | |
152 | 大秦艽汤 | 大秦艽汤羌独防, 辛芷芎芍二地当, 苓术石膏黄芩草, 风邪初中经络康。 | 疏风清热,养血活血 | 风邪初中经络。口眼歪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 | 凉血、清热的药物:生地、石膏、黄芩 ※组成中有“四物汤、生熟二地” | |
153 | 小活络丹 | 乳没龙星川草乌—乳香、没药、地龙、天南星、川乌、草乌 |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 风寒湿痹。 | ※川乌、草乌同用 2011-155乳香与没药同用的方剂是:①仙方活命饮;②七厘散;③活络效灵丹;④小活络丹;⑤犀黄丸;⑥小金丹 | |
154 | 牵正散 | 父子馋酒蝎—白附子、僵蚕、热酒、全蝎 |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风中头面经络。口眼歪斜,或面肌抽动,舌淡红,苔白。 | “热酒调服”的用意: ①宣通血脉;②引药入络 | |
155 | 消风散 | 母食驻京当地,牛馋苦麻房木草—知、石、苍、荆、归、地、蒡、蝉、苦、胡麻、防、木、草 | 疏风除湿,清热养血 | 风疹、湿疹。皮肤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 ||
156 | 羚角钩藤汤 | 领狗上草地,主妇少背菊—羚角、钩藤、桑叶、甘草、生地、淡竹茹、茯神木、白芍、川贝、菊花 | 凉肝熄风,增液舒筋 | 热盛动风证。高热不退,手足抽搐,发为痉厥。 | 配伍“茯神木”的用意: ①平肝;②宁心;③安神 | 【配伍特点】清金平木 |
157 | 镇肝熄风汤 | 牛恋草原麦芽少,龙归牧田赭石茵—牛膝、川楝子、甘草、玄参、麦芽、芍药、龙骨、龟板、牡蛎、天冬、代赭石、茵陈 |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 类中风。 | 重用“牛膝”的用意:引血下行 配伍“麦芽”的用意:疏肝解郁 配伍“茵陈”的用意:疏肝泄热 2011-158镇肝熄风汤证的病机要点是: ①肝肾阴虚;②肝阳上亢;③风痰上扰;④气血逆乱 | |
158 | 天麻钩藤饮 | 夜天明,杜母扶黄牛上山沟—夜交藤、天麻、石决明、杜仲、益母草、茯神、黄芩、牛膝、桑寄生、山栀、钩藤 | 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 ||
159 | 大定风珠 | 五嫂卖母鸡,吵架骂干弟阿龟—五味子、芍药、麦冬、牡蛎、鸡子黄、甘草、鳖甲、麻仁、干地黄、阿胶、龟板 | 滋阴熄风 | 阴虚风动证。温病热邪久羁,灼伤真阴,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 | 【加减应用】加减复脉汤:甘草、干地黄、白芍、阿胶、麦冬、麻仁。功用: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 |
160 | △阿胶鸡子黄汤 | 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 邪热久羁,灼烁阴血。 |
第15章 治燥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61 | 杏苏散 | 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叶、杏仁、桔梗、生姜、大枣+(二陈汤: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壳、前胡 | 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 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 ||
162 | 桑杏汤 | 沙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参、贝母、栀子、豆豉、桑叶、杏仁、梨皮 | 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 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干咳无痰,或痰中带有血丝,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鼻唇干燥,口干,舌红少津,苔薄黄,右脉数大。 | ||
163 | 清燥救肺汤 | 卖杏仁老阿妈人品高尚—麦冬、杏仁、甘草、阿胶、胡麻、人参、枇杷、石膏、桑叶 | 清燥润肺,养阴益气 |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 宣→桑叶 清→石膏 润→麦冬、人参 降→杏仁、枇杷 | 【配伍特点】培土生金 |
164 | 增液汤 | 麦冬、生地、玄参 | 增液润燥 |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 | 【配伍特点】“增水行舟”法 | |
165 | 麦门冬汤 | 干净人卖夏枣—甘草、粳米、人参、麦冬、半夏、大枣 | 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 ①虚热肺痿。咳嗽气喘,咽喉不利,咯痰不爽,或咳唾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②胃阴不足证。呕吐,纳少,呃逆,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 配伍“半夏”的用意:降逆下气 麦冬:半夏=7:1 | 【配伍特点】培土生金 |
166 | 玉液汤 | 葛天花岂知山鸡味—葛根、天花粉、黄芪、知母、山药、鸡内金、五味子 | 益气生津,润燥止渴 | 消渴病。气不布津,肾虚胃燥,口渴引饮,小便频数量多,或小便混浊,困倦气短,脉虚细无力。 | ||
167 | △琼玉膏 | 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 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等。 | |||
168 | 养阴清肺汤 | 何母(去)丹麦草原扫地—薄荷、贝母、牡丹皮、麦冬、生甘草、玄参、白芍、生地 |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 白喉之阴虚燥热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并逐渐扩展,病变甚速,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 配伍“薄荷”的用意:散邪利咽 【病机】 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疫毒。 | |
169 | 百合固金汤 | 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生地、熟地、麦冬、甘草、白芍、百合、玄参、桔梗、当归、贝母 | 滋养肺肾,止咳化痰 | 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元气不足,虚劳干咳,午后潮热。 | 【配伍特点】金水并补 |
第16章 祛湿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70 | 平胃散 | 猪肝皮厚—苍术、甘草、陈皮、厚朴 |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 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肢体沉重,苔白腻而厚。 | ||
171 | 藿香正气散 | 苏姐肚皮白,六君后换人—藿香、紫苏、桔梗、大腹皮、白芷+(六君子汤:参、苓、术、草、半夏、陈皮)+厚朴 |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而细软。 | ||
172 | 茵陈蒿汤 | 黄山好—大黄、山栀、茵陈蒿 | 清热,利湿,退黄 | 湿热黄疸。 | 配伍“大黄”的用意:泻热逐瘀 | |
173 | 八正散 | 将军国老编十只灯去通车—大黄、甘草、萹蓄、滑石、栀子、灯心、瞿麦、木通、车前子 |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 湿热淋证。 | ||
174 | 三仁汤 | 三仁扑通滑下竹— 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竹叶 |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 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 宣上→杏仁(宣利上焦肺气) 三焦分消 畅中→白蔻仁 渗下→薏苡仁 | |
175 | 甘露消毒丹 | 蔻母因河干桥滑勤通货仓—白蔻仁、贝母、茵陈、薄荷、射干、连翘、滑石、黄芩、木通、藿香、石菖蒲 |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 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身黄颐肿,吐泄淋浊。 | ||
176 | 连朴饮 | 廉颇下山斗芦菖—黄连、厚朴、半夏、山栀、豆豉、芦根、石菖蒲 |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 湿热霍乱。 | ||
177 | 五苓散 | 谢二苓贵主—泽泻、猪苓、茯苓、桂枝、白术 |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 2011-160配伍“桂枝”的用意:①解表散寒;②温阳化气 | 【原方用法】 药后“多饮暖水”,助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 |
178 | 猪苓汤 | 谢二苓狡猾—泽泻、猪苓、茯苓、阿胶、滑石 | 利水,养阴,清热 | 水热互结证。 | 【病因病机】 ①水热互结;②气化不利;③邪热伤阴;④津液不布 | |
179 | 防己黄芪汤 | 老防骑猪(过)大江—甘草、防己、黄芪、白术、大枣、生姜 |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卫外不固,汗出恶风,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 配伍“黄芪”的用意: ①补气固表;②补气行水 | |
180 | 五皮散 | 陈江玲丧父—陈皮、生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 |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 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 | ||
181 | 苓桂术甘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 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 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 配伍“桂枝”的用意: ①温阳化饮;②化气利水; ③平冲降逆 | |
182 | 真武汤 | 珠江少妇灵—白术、生姜、芍药、炮附子、茯苓 | 温阳利水 | 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浮肿,腰以下为甚,舌淡胖,边有齿痕。 | 配伍“芍药”的用意: ①利小便;②缓急止腹痛; ③养血柔筋;④敛阴护阴 | |
183 | 实脾散 | 二将老父令榔煮瓜果扑香—生姜、干姜、甘草、附子、茯苓、槟榔、白术、木瓜、草果、厚朴、木香 |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 | 配伍“木瓜”的用意:化湿和胃 | |
184 | 萆薢分清饮 | 务必菖智—乌药、萆薢、石菖蒲、益智仁 | 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 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白浊,频数无度,尿如米泔,凝如膏糊。 | 配伍“石菖蒲”的用意: ①化湿浊;②祛膀胱虚寒 | |
185 | △羌活胜湿汤 | 祛风,胜湿,止痛 | 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腰脊疼痛,难以转侧。 | |||
186 | 独活寄生汤 | 清官吸毒中风,八珍杀猪祭牛—秦艽、官桂、细辛、独活、杜仲、防风 +(八珍汤:人参、茯苓、甘草、干地黄、芍药、当归、川芎) + 桑寄生、牛膝 |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暖,心悸气短,舌淡苔白。 | 2008-51祛风湿兼补肝肾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牛膝 |
第17章 祛痰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87 | 二陈汤 | 甘橘、夏姜、乌梅岭—炙甘草、橘红、半夏、生姜、乌梅、白茯苓 |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 湿痰证。 | 【加减应用】治疗“风痰”,《医方集解》加减法中指明应加用的药物是:南星、竹沥 | |
188 | 温胆汤 | (二陈汤:炙甘草、橘红、半夏、生姜、乌梅、白茯苓)+ 枳实、竹茹、大枣 |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 胆郁痰扰证。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或呕吐呃逆。 | ||
189 | 清气化痰丸 | 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夏、黄芩、瓜蒌仁、枳实、胆南星、茯苓 |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 痰热咳嗽。痰热内结,咳嗽痰黄,胸闷痞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
190 | 小陷胸汤 | 黄连下楼—黄连、半夏、全瓜蒌 | 清热化痰,宽胸散结 | 痰热互结之结胸证。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 【病位】心下 | |
191 | 贝母瓜蒌散 | 红花楼桔梗被俘— 橘红、天花粉、瓜蒌、桔梗、贝母、茯苓 |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 燥痰咳嗽。 | 2011-104配伍“天花粉”的用意:清热润燥 | |
192 | 三子养亲汤 | 白芥子、紫苏子、 莱菔子 | 温肺化痰,降气消食 | 痰壅气逆食滞证。 | 白芥子→豁痰 紫苏子→降气 莱菔子→消食 | |
193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夏伏天,红猪将找草—半夏、茯苓、天麻、橘红、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 化痰熄风,平肝熄风 |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苔白腻,脉弦滑。 | 2003-51治疗风痰眩晕和痰厥头痛的代表方剂 | |
194 | △止嗽散 |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 风邪犯肺证。 |
第18章 消食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195 | 保和丸 | 神父下山敲陈萝—神曲、茯苓、半夏、山楂、连翘、陈皮、莱菔子 | 消食和胃 | 食滞胃脘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苔厚腻,脉滑。 | 配伍“连翘”的用意:清热散结 | 2008-45大安丸的组成是:保和丸加白术 |
196 | 枳实导滞丸 | 神猪联亲,实谢将军令—神曲、白术、黄连、黄芩、枳实、泽泻、大黄、茯苓 | 消导化积,清热利湿 | 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 【配伍特点】通因通用 | |
197 | 木香槟榔丸 | 陈广将军只请香附伯、牛郎、香连—陈皮、广荗(shu)、大黄、枳壳、青皮、香附、黄柏、牵牛、槟榔、木香、黄连 |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 | 【加减应用】1996-45《医方集解》所载木香槟榔丸较张子和在原方组成药物上多:三棱、芒硝 2009-50木香槟榔丸较枳实导滞丸更强的功用是:行气攻下 | |
198 | 健脾丸 | 陈香连卖山楂,曲四君杀山寇—陈皮、木香、黄连、麦芽、山楂、神曲、四君子汤、砂仁、山药、肉豆蔻 |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 脾虚食积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倦怠乏力。 | 【配伍特点】消补兼施 | |
199 | 枳术丸 | 枳实:白术=1:2 | 健脾消痞 | 脾虚气滞,饮食停聚。 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 【原方用法】1999-50枳术丸原方要求枳实、白术“同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意在:养脾胃升清气 【加减变化】枳术汤→枳实:白术=2:1 | |
200 | △葛花解酲汤 | 分消酒湿,理气健脾 | 酒积伤脾证。 |
第19章 驱虫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201 | 乌梅丸 | 西疆之富贵人属美白脸—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当归、人参、蜀椒、乌梅、黄柏、黄连 | 温脏安蛔 | ①脏寒蛔厥证。 ②※久泻久痢之寒热错杂证。 | 2011-157可用治久泻久痢的方剂有:①补中益气汤;②真人养脏汤;③乌梅丸 | |
202 | 肥儿丸 |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 虫积腹痛,消化不良。小儿虫积,腹痛时作,面黄体瘦,肚腹胀满,发热口臭,大便失常。 |
第20章 痈疡剂
方剂名称 | 组成 | 功用 | 主治 | 方义 | 其他 | |
203 | 犀黄丸 | 2011-155乳香与没药同用的方剂是:①仙方活命饮;②七厘散;③活络效灵丹;④小活络丹;⑤犀黄丸;⑥小金丹 | ||||
204 | 透脓散 | 2011-45皂角穷穿芪归—皂角刺、川芎、穿山甲、黄芪、当归 | ||||
205 | 小金丹 | 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 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贴骨疽等。 | 2009-154犀黄丸与小金丹二方中相同的药物是: ①乳香;②没药;③麝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