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内科咳嗽

咳嗽

 

[定义]: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侯之一.咳嗽是由六淫外邪袭肺或脏腑功能失调,肺气不清,失于宣降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历史沿革] 一、《内经》有“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胆咳、大肠咳、小肠咳、膀胱咳、三焦咳”(以脏腑命名)。

二、华佗将咳嗽分为“冷嗽、气嗽、鱢嗽、饮嗽、邪嗽”(病因命名)。

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等(脏腑病位与病因病机混合命名)。

四、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咳嗽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所致三类。(病因命名)

五、明清时期对咳嗽分类更加详细,如清·沈金鳌归纳咳嗽病候为十六种,张璐《张氏医通》辨咳嗽、痰饮证候达数十种……。明·李梃《医学入门》首先出现外感、内伤分类。

六、张介宾《景岳全书》“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明确地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因切合临床应用,延用至今。

 

[病因病机] ① 外感:六淫外邪犯肺,肺气不宣: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发咳嗽。

          ② 内伤:1.肝火犯肺:情志过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肺气上逆→咳嗽

                   2.脾虚生痰:        饮食不当→薰灼肺胃┓

                                                         ┃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肺气上逆→咳嗽

                              过食肥厚辛辣→脾失健运     ┛

                   3.肺虚咳嗽:肺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肺气上逆→咳嗽

 

总之,外感咳嗽病机关键为肺气不宣,病性属邪实;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病性邪实正虚。内伤咳嗽的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热,火能灼津成痰。咳嗽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肝密切相关。

 

[鉴别诊断]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鉴别:

鉴别点

外感咳嗽

内伤咳嗽

病因

六淫外邪(风寒居多)

他脏及肺(肝郁犯肺、饮食熏蒸肺胃、脾失健运,上干于肺、)

肺脏自病(久病肺脏虚弱,阴伤气耗,主气功能失调,肃降无权,肺气上逆)

新久

新病

久病

起病

反复

病程

伴随症

肺卫表证

它脏形证

病机

六淫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病性

邪实

邪实正虚

转化

化热、化燥、蒸液成痰

邪实正虚

治则

祛邪利肺

扶正补虚,标本兼顾

 

[辨证要点]:

1.  辨外感、内伤,分新久、虚实。
2.辨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伴随症状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①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多为外 感风寒或风热引起。
  ②若咳声高亢,病势急而病程短者,或伴咽痛,为外寒内热即寒包火,或风热引发。
  ③咳声粗亢浑浊嘶哑多为风热或痰热伤津。
  ④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
  ⑤午后、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时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
  ⑥夜卧咳嗽加剧,持续不已,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证。
  ⑦病势缓而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
  ⑧咳而声低气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
  3.辨痰的色、质、量、味
  ①咳而少痰或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
②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
  ③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
  ④痰黄而稠者属热。
  ⑤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
  ⑥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
  ⑦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
  ⑧咯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
  ⑨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
  ⑩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为痰热。
  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内科咳嗽,中医综合,知识点,内科学,第1张痰味甜者属痰湿。
  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内科咳嗽,中医综合,知识点,内科学,第2张痰味咸者属肾虚。

 

[治疗原则]:1.外感新病属于邪实,应祛邪利肺。
      2.内伤久病多属邪实正虚,治应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分型论治]

1.风寒袭肺
主症: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
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四肢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主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加减:①咳甚加矮地茶、金沸草。
②咽痒加牛蒡子、蝉蜕。
③鼻塞声重加辛夷、苍耳子。
④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厚朴、茯苓。
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
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
稠黄,咳时汗出。
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方:桑菊饮 
加减:①咳甚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
②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
③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
④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
⑤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
主症: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
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
兼症: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
舌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主方:桑杏汤

 加减:①若津伤较甚加麦冬、玉竹。
②热重酌加生石膏、知母。
③痰中夹血加生地、白茅根。

4.凉燥伤肺
主症: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
兼症: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舌脉:舌苔薄白而干。
治法:疏风清肺,温润止咳。
主方:杏苏散加减

加减:恶寒甚、无汗加荆芥、防风。

5.痰湿蕴肺
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
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
兼症: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脉: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主方用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加减:①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
②脾虚加党参、白术。
③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

6.痰热郁肺
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
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
兼症: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主方用药:清金化痰汤
加减:①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
象贝母、冬瓜仁等。
②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
③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

7.肝火犯肺
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
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
兼症: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脉: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主方用药: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加减:①火旺者加山栀、丹皮。
②胸闷气逆加葶苈子、瓜萎。
③胸痛加郁金、丝瓜络。
④痰粘难咯加海浮石、贝母、冬瓜仁。
⑤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加北沙参,百合,麦
冬,诃子。

8.肺阴亏耗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
舌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方用药:沙参麦冬汤

加减:①久热久咳,肺中燥热较甚,加地骨皮。
②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
③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
④低热加功劳叶、银柴胡、地骨皮、青蒿。
⑤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
⑥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
⑦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

 

[预防与转归]:

1.   预防:注意气候变化,防寒饱暖,避免受凉。

          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戒烟酒。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内伤咳嗽在缓解期,应坚守“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2.   转归:

(1)     外感咳嗽一般易治,但夹湿、夹燥者较为缠绵。夹湿者,久则可转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久易成为内伤阴虚肺燥之咳嗽。

(2)     内伤咳嗽病久反复发展为痰饮、咳喘,病理上表现为“肺气虚寒”的虚性咳喘,或本虚标实之“寒饮伏肺”。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饮、气滞、痰血互结而演变成肺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内科咳嗽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