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笔记.pdf

《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
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导论:西方社会学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构架
“人性与社会秩序”,尤其是这两者因现代性的出现而发生的剧烈变化,是社会学的研究主题。社会学的宏观与微观传统——研究重心放在人性还是社会秩序。
人们划分社会学理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学派归纳”。依据社会学家在阐释人性和社会秩序及相关问题时所持观点的相近性。如: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
(2)“理想类型”。如人文主义社会学—科学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解释性社会学。
(3)“理论范式”。范式是存在于某一学科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范式是一科学领域内获得最广泛共识的单位,可以用其来区分不同的科学家共同体或亚共同体。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基本上经历了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过渡阶段(出现异例,并出现对旧范式的挑战)—新范式占优阶段。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
图0—3,图0—5
第一章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助产婆
实证主义的社会观和研究方法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率先创用了“社会学”这一概念,提出了将社会学建成一门实证科学的基本原则。
实证一词具有五方面的内涵:真实的而非虚幻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肯定的而非忧郁的,精确的而非模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通过实证主义建立了全新的社会观,认为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法则进化发展的,因此社会的知识也必须通过自然科学所普遍使用的经验研究手段去获得。
个人或群体必经的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
当实证科学遇到生物学时,科学的方法论就开始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变化:科学不再是解析性的而基本上必然是综合性的了,这一变化奠定了社会学的历史统一观的基础。
社会秩序,或社会静力学的主题
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众多部分构成的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在为维持整体的稳定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暂时性的社会的、道德的和知识的混乱状态会威胁到社会秩序,但社会秩序总是会被建立起来的。
坚持将家庭作为社会的单元。使社会能结成一体的精神纽带包括语言、分工和宗教。
社会进步与社会动力学
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神学阶段: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占主导的社会组织是军事或武力形成的组织,社会内聚力由武力和军事形成。
形而上学阶段:基本单位是国家,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是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团结是依赖法律系统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是牧师和法官,
实证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组织形式是工业社会组织,而全人类则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单位,人们依赖新兴的工业秩序形成彼此间的有机联系。
迈向人道宗教
第二章  斯宾塞与进化论社会学
有机体论与社会进化论
斯宾塞的社会学是生物学主义的典范,社会有机体论和社会进化论是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两大支柱。
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性与区别,社会是“超有机体”。列举六大制度为社会的主要器官:家庭制度,礼仪制度,政治制度,教会制度,职业制度和工业制度。这些“器官”构成三大功能系统:支持系统(生产),分配系统,调节系统。相应于三个系统,斯宾塞将社会中的人分为三大阶级:工人阶级,商人阶级,工业资产阶级。
斯宾塞认为进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定,由同质到异质。
社会进化亚理论:
(1)    社会进化的目的论,即强调社会进化的方向是朝向更加美好和理想的境地。从尚武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2)    社会系统的功能论,随着社会的进化,社会的范围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社会结构的扩大和进一步分化,以及社会所担任的功能进一步分化。
(3)    社会分工论,随着社会的进化,尤其是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化,人类社会通过增加分工而进入现代异质社会,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有了区别,从而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最终实现社会整合。
(4)    社会进化模式论:斯宾塞是最早提出“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者。
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
斯宾塞主要提出了两种划分社会类型的标准,一种是根据社会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复杂、二倍复杂和三倍复杂数种,每一种社会中,又可以分为数种亚型及亚亚型;另一种是根据社会内部的控制方式,在和平关系状态下,内部控制系统是相对软弱和分散的;而在敌对状态中,就会出现集中和强制性的控制,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就是这种类型划分方法下获得的。
表2—1
尚武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它的强制性;工业社会最主要特征是它建立在自愿合作和自我控制的基础上。从尚武社会到工业社会尽管是一种社会进化,但这种进化并不是阶段性向前的,而是交叉发展的。
社会关系的个人主义诠释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前者以霍布斯、亚当斯密等英国功利主义者为代表,充分肯定个人和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物,是标示这个虚幻存在物的一个名称;后者则以欧陆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孟德斯鸠和黑格尔等人为代表,认为社会固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个人一旦组成社会,社会就具有了独立存在的特性,或者说是单个人所不具备的“突生性质”,因此它是一个实在的整体。
以个人主义著称的斯宾塞认为,不仅个人决定了社会的起源和社会的性质,而且社会也应该成为个人谋取个人利益和幸福的工具。他认为,从起源上说,社会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和目的而建立的。人类结群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应付险恶的生存竞争压力,而社会一旦形成就不会再消亡。
这种社会观不仅是个人主义的,而且也是生物还原主义的,认为社会性质反映的是组成社会的个人的性质,所以应该回到生物个体的水平上,去寻求对社会性质的最终说明。如果无法解释人类个体的活动,就无法解释聚集起来的人类整体的活动。
在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在集合体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在社会有机体中,意识则分散于整体集合体,所有个体都具备喜怒哀乐的能力,由于社会没有神经中枢,所以无法追求脱离个人幸福的集合体的幸福。因此衡量一个社会的好坏,看它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个人自由的基本原则。
斯宾塞的“不干涉主义”不仅来源于他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也来源于“适者生存”的信念。对待人类社会及其成员的自生自灭的态度,社会达尔文主义。
斯宾塞的另一半属于社会唯实论,申明社会是一个实在的存在物,个人应该相互帮助和相互依赖,以维护整体的存在。
他的有机体和唯名论相互掺杂,互为矛盾的窘境。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
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
人的观念是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但是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它总是这种环境或这种环境派生的意识。
社会是一个以生产力为基石的有机体,而这个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的基础结构主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设施、制度、组织体系等构成的复杂系统。
普列汉诺夫将马克思提出的自生产力起到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全部社会有机体归纳为五个基本要素:
(1)    生产力的状况;
(2)    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3)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4)    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5)    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人的各种思想体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相互交织的,并不能推导出一一对应的决定性关系。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进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因此历史的动力不应从任何外在于人的力量中去寻找。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
商品的双重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两者存在天然的矛盾。
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分离,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的全面商品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多重的:
(1)    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交换价值的强调(利润),使用价值变成一个次要的问题;
(2)    劳动力本身成为商品,劳动不再是一种现实的客体化过程,而只是生产成本中的内容之一;
(3)    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系中;
(4)    商品拜物教;
“物化”,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物化。相对于过去那种人与人直接交往关系,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经过交换中介的物化就不可避免。
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中,起作用的最重要原则是: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原则。劳动过程被合理分解—机械重复的专门职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科层制的推进,合理化的过程被制度化了,解决问题的程序被标准化,被强化或被植入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异化”,人丧失了对自己的创造活动的控制,并丧失了对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的控制。四个向度:
(1)    物的异化,工人无法控制、使用自己的产品,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他们甚至对自己的生产内容、自己在生产中扮演的角色也浑然不知。
(2)    自我异化,劳动本来属于人类本质的活动,而现在成为外在于他的东西,是为了生存而去劳动。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的过程属于雇佣者。
(3)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通过劳动改造对象世界,建造属于自己的世界,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这种生命表现畸变为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4)    人同人相异化,工人与资本家、工人与工作伙伴的关系相异化,人际间的敌对和孤立分化。
文化与意识形态批判
意识形态,指表达意义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其意义或内容都是由现实的社会生活决定的。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有三个方面:
(1)    意识形态既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同时它又是外在的于人类、并强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
(2)    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和意识形态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3)    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逆转和经过修饰的反映,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虚假意识”。统治阶级会从自己的群体利益出发,掩饰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实,制造意识形态,以此制造其统治是合法的幻象。
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变迁
(1)    阶级结构是最基本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    阶级或社会阶级是以不同方式相互区别的利益集团,阶级是具有共同经济利益的集团,或是其成员享有某种比较一致的经济条件的集团。(现代社会分层理论,韦伯)
(3)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和阶级斗争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种同私有制同时出现的历史现象。
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阶级间的冲突是社会冲突的最基本的形式,这种冲突对社会变迁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四章  托克维尔:站在门外的行家
《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
民主与自由:美国的经验
美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建立与维持有赖于三方面原因:美国独一无二、值得庆幸的环境;法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法律方面:(1)联邦性质,既能给人民以小国那样的幸福与自由,又能使国家像大国一样繁荣和强大。(2)乡镇制度,既动员它的成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又不至于产生过分的贪欲。(3)司法独立,既要被迫服从多数人民的一致决定,又可以抵制这个多数的无理取闹并拒绝其危险的要求。
习俗方面的宗教因素:道德纪律,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保持一种发自内心的严谨。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兰西的磨难
法国的情况,不同阶级无法实现协商和沟通,必须由一位主宰介入。革命一方面摧毁了一切权威,另一方面却无法建立权威。一场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复归专制的必然性。
布林顿的启发,提出关于革命运动起源的一般性模式:
(1)在发生革命时,社会的经济条件都在不断改善,而且那些参与革命的人也都不是经济绝对贫困的人;(2)重大的对抗往往存在于分层体系中相互接近的阶级之间;(3)大批知识分子脱离或疏远了革命前的政权;(4)国家统治机器变得软弱无力;(5)以统治阶级本身的腐败为先导。
民主社会的理想类型:
民主社会成员智力活动的特点:流动性,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的希望,难以潜心沉思,重实践,追求效率创新增加物质财富。情感的特点:对平等的愿望,个人主义。习俗的特点:温和,日常关系简单。
民主社会两种倾向:一是社会地位平等的倾向;二是权力集中的倾向(个人主义,对公共事务冷淡)
贵族制—民主制,理想类型。
第五章  经验社会研究:理论之外的发展
从辛克莱到布斯:英国经验研究的发轫
法国人凯特勒与勒•普累的贡献
凯特勒:“普通人”,一个民族主要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统计指标的平均数,是除去个人差异后的典型和标准。“基本人格”,“众数人格”
“勒•普累学派”
德国的经验社会研究
恩斯特•恩格尔—恩格尔系数;阿道夫•瓦格纳
挺进美利坚,或经验研究的制度化
理论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研究在美国成功结合:社会学和经验研究进入美国的时间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恰逢美国经历快速的都市化、工业化,与此相伴的是日益增多的移民、城市和劳工问题。
第六章  从自然主义倒向心理主义
社会学中的自然主义学派
机械学派:将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方面的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
地理学派:一地区或一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心理类型取决于其生存于其间的自然环境。
人种学或生物学派:人种的不平等。
生物有机论派: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其他有机体一样,是实在的统一体。
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自然主义的危机与心理主义的兴起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主义是希望将社会现象“还原”到个体水平或心理与行为水平加以研究,从本质上说,心理主义也是一种还原主义。
心理主义→社会心理学;社会行为范式
本能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本能心理学不仅表现出从生物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及人类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本能具体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方面,核心是由暗示、模仿和感染构成的三重要素。本能也具有社会特征。情绪学说,本能产生了嗜好,并由此派生出相应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拉扎勒斯,施泰因塔尔,冯特。民族心理学处理的合适对象是民族精神,以及作为民族精神之体现的语言、习俗和神话。
群体心理学与模仿律
法国,塔德,“社会心理学第一部真正近代的著作”,《模仿律》。
(1)    社会现象本质上是心理现象,社会现象都是个人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个人间的心灵或理智的互动有三种基本的形式,这就是重复或模仿;对立;以及适应或发明。“模仿波”
(3)    发明是社会变迁之源,一种新的观念、思想和行为被发明出来,激起模仿之波,这种持续不辍的发明、模仿和对立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动力学。
(4)    模仿这一最基本的社会现象获得特别关注。模仿是发明的现实化途径,风俗是对过去事物的模仿,时尚则是对现行事物的模仿。
逻辑方面:能否获得传播的前提是,发明创造的事物与社会文化的基本原则能否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非逻辑方面:“模仿律”,(1)下降律,下层阶级具有模仿上层阶级的倾向;(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理想状态下,模仿行为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3)先内后外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一般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群众”,由身体的直接接触而形成的群体。“公众”,通过社会舆论进行间接接触的群体。
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统一律”。去个性化;感情作用大于理智作用;失去个人责任感。
精神分析:非学院思潮的兴起
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及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的承认,是精神分析的基本前提。潜意识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和本能冲动的替代物,其特征是非理性、无道德性、反社会性、无时间性以及不可知性。
“本我”,“自我”,“超我”。
对群体心理的论述:俄狄浦斯情结;从性本能及其压抑出发,寻找包括宗教、艺术、道德、家庭结构在内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原因。
文化需要对本能的压抑。文明与性自由的冲突,社会建立在强迫劳动和抛弃本能基础上。每一个个体就其本质来说是文明之敌,但是文明对人类也有报偿,文化艺术科学与调节社会关系。
心理进化论,或美国社会学的雏形
莱斯特•沃德,命题一:支配社会运动的根本力量是心理力量。命题二:社会进化是一个有目的的进程。
萨姆纳,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极力宣扬竞争的正当性,反对社会福利和救济事业。
“民俗”,“伦常”  “我群”,“他群”(内群,外群)
吉丁斯,心理还原主义,“类意识”
第七章  帕雷托:来自意大利的声音
米歇尔斯,“寡头政治的铁律”
逻辑—经验:社会研究的科学方法
逻辑—经验两个最基本的原则:(1)对事实的有条理的观察和对规律的揭示;(2)在逻辑运算基础上的演绎或推理,这使我们可能将获得的知识推广到那些没有直接观察的领域中去。
帕雷托只对具有“经验一致性”的事物感兴趣,认为科学所能发现和揭示的仅限于此,而超出“经验一致性”的任何论断都是非法的、没有逻辑根据的。
逻辑行为与非逻辑行为
“帕雷托最优”。
将人类行动分成三种类型:(1)本能行为;(2)纯粹理性的行为,即逻辑行为;(3)非逻辑的行为。“逻辑行为”指代那些将手段和目的逻辑地连接在一起的行为。人们有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逻辑化)的倾向。
剩余物与衍生物:心理退化论的探索
剩余物,是人类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相对持久的衡量因素,是一种积淀或者说是心理积淀,是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十分接近的概念。衍生物,人类用来掩饰情感或赋予一些本没有理性的主张或行为以理性外表的辩解性知识体系,通常情况下它们就是作为意识形态的各种理论。
剩余物可以被归为一下六种:
(1)组合的本能,在观念与事物之间建立关系,从原则推出结论的倾向;(2)群体的持续性或聚合体的持续性。(1)变化更新(2)稳定保守,(1)(2)对称
(3)通过外显行为表达感情的需要
(4)与社会性有关的剩余物;(5)个人及其附属物的整合性。(4)(5)对称
(6)性的剩余物(性的本能)
衍生物,简单说是一种说服人的方法:
(1)断言,(2)权威,(3)与情感或原则一致,(4)口头证据
社会系统与精英循环论
“精英”,在自己的生活领域中具有最高指数的人。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
狐狸,组合的剩余物,革新创造;狮子,群体的持续性,稳健坚定。两种剩余物的消长,决定了精英的兴替和社会地位的重组,后者进一步影响到社会变迁。因此精英是变迁之源。
一,剩余物的消长,统治精英内部的循环;二,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社会流动。
原有的精英阶层对非精英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可以有两种对应方式:消灭;吸收
第八章  迪尔凯姆:社会学主义的巨擘
社会学主义的缘起
社会事实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因此社会学的存在不必以其他学科的存在为前提。
社会学主义有两层基本含义:一,它是与一整套社会学方法相关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这些方法告诫人们该如何去调查和解释社会事实;二,它是一种哲学信条,认为有权对那些不能归纳为社会学的问题作出自己的陈述。
社会学主义特征:秉承社会学的自然主义;强调社会现实的特性;认定社会学是自主和自我满足的学科;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根本性的社会科学;力求克服进化论观点
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形成社会学历史上第一个学派“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迪尔凯姆界定社会事实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学获得独特的研究对象。它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思维和感觉方式构成。它们是由表象和行动构成的,它们的基础是社会。这样就完成了两个任务:社会学与哲学的分离,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离。社会事实可以分为两个类型:物质性的社会事实,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的三种主要特征:
(1)    社会事实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先于具体的个体而存在,最初之时都是外在的、客观的。
(2)    具有强制性的力量。社会化可以降低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强制性,但要想彻底消除个人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
(3)    普遍性,广泛地存在于一个社会之中,它是集体的。
社会学方法论最基本的准则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
第二个准则,一种社会现象的起源和它的功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历史分析与功能分析)。
求证的准则,比较。三个基本步骤:假设—推测—检验。
社会:团结与分工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社会是不依赖某个具体的个人而存在的突生现实。
将一群个体联结成一个社会的是该社会的集体意识,是同一个社会的普通公民共同拥有的信仰和情感之总体,它们将人们联结在一起并使各种社会秩序得以建立。
“集体表象”,集体意识的具体形态或基础,它是特定集体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
“机械团结”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的那些不发达的社会的一种社会联结方式,它通过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凝结为一个整体。机械团结的社会以劳动分工的缺乏,强烈的集体意识,以及约束性制裁的存在作为前提的。
“有机团结”,是由发达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异质性决定的另外一种社会联结方式,它的典型就是近代工业社会。分工导致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而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鲜明,越能摆脱集体意识的束缚。有机团结的指标是复原性制裁,都涉及到维护或恢复合作关系。
表8—1
《自杀论》:社会学主义的思想产儿
选择“自杀率”为研究对象,自杀率既是由个人的自杀行为构成的,但又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才可能有的突生现象。
“社会潮流”,一种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是一集体成员共同分享的一组意义。根据社会潮流的类型,迪尔凯姆将自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利己主义自杀,成因是个人与社会的疏离;
(2)利他主义自杀,社会整合程度过高,个性压抑,个人权利被认为微不足道,被期待完全服从群体;

(3)失范性自杀,社会控制瓦解,个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抱负失调,面对难以实现的个人愿望。社会控制的瓦解发生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时期:社会规范的消极或负面瓦解,如社会危机;积极或正面瓦解,生活改善,滋生出与现实同样不一致的愿望和要求。
(4)宿命性自杀。
利己主义自杀和失范性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利他主义自杀与社会整合程度成正比。
只要一个社会的自杀率或犯罪率保持在一定的比率,它就是这个社会实际状态的正常反应;社会的反常是原有的自杀率或犯罪率发生了迅速的变动,这种变动是社会整合程度发生变化的标志。
越轨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变异,以共有的道德为基础的社会会在正常和越轨行为之间作出区分,并对后者予以惩罚,正是通过这种惩罚,社会加强了它的道德区分。越轨行为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对社会有着确定的功能,它能够为加强社会团结所依赖的道德价值提供一种机会。
宗教社会学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将整个世界划分成了“神圣”和“世俗”两个部分。
宗教的实际存在需要的充分条件:(1)一组宗教信念或信仰;(2)一组宗教仪式;(3)一个教会或者道德社区。
宗教实际上就是被神话了的社会,宗教的本质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虽然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由于社会的存在先于、也高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因此它在个人的眼中就具有了神圣性,它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具体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人们在宗教中所共同崇拜的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一种人格化身。
社会是宗教的来源,但宗教的式微并不一定就预示着社会的式微。他企图寻找一种宗教概念的理性替代物,即“公民道德”。
宗教尤其是宗教仪式的社会功能包括:(1)通过宗教的禁忌制度,个人习得了对自我行为的约束;(2)宗教仪式有助于社区的整合和团结,它是社会群体定期自我肯定的手段;(3)宗教仪式能够使群体的传统代代相传;(4)宗教仪式具有催人振奋的作用,在个人遭遇不幸和危机的时候能够给人以精神和道德的支持。
迪尔凯姆与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
社会学年鉴学派,芝加哥学派,半属哲学半属社会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
第九章  滕尼斯:德国社会学的先声
滕尼斯、韦伯、齐美尔……解释社会学,社会释义范式
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
按照滕尼斯的观点,我们有三种途径去研究人的社会生活: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学科,广义社会学。由此形成三门独立的学科:社会生物学,即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特殊社会学)。
社会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    纯粹社会学。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层面的研究,都需要一个概念体系——“标准概念”,即类似于今天所说的“理想类型”,建构滕尼斯的纯粹社会学的标准概念就是社区—社会。
(2)    应用社会学。运用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具体的社会进程的分支,呈现的是一种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
(3)    经验社会学。经验社会学涉及社会生活全部领域中的现实现象,包括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各种事实,就其基于社会纪实这点来说,属于特殊社会学。社会调查、人口统计等经验社会研究统称为“社会纪实”。
滕尼斯是根据方法方面的差异来进行学科划分的,纯粹社会学是建构性的(在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上发展起来的纯理论),应用社会学是演绎性的(演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基本原理能够获得应用),经验社会学是归纳性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应用进行归纳和检验)。
社区与社会:新的概念类型
社区是在情感、依恋、内心倾向等自然感情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紧密的有机群体。社区的主要形式包括:亲属关系、邻里、友谊关系等。
社会是建立在外在的、利益合理基础上的机械组合的群体。表9—1
滕尼斯的意志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1)所有的社会的社会群体都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它们作为社会事实而存在只是因为人的意志。(2)既然社会群体是人的意志创造的,那么意志的基本种类必然决定了人类相互联系方式的可能类型。
人类有两种意志:(1)自然意志,意味着行动的动力来自人内在的驱力,它是人类身体的心理等价物,或者说是生命整体的原则。(2)理性意志,是思想的产物,能够区分目的和手段。意志不仅是行动的动力,而且是社会关系的缔结者:自然意志缔造了社区,理性意志产生了社会。
社区—社会理想类型有三种基本的特征:(1)具有历史哲学的特征,企图揭示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变迁过程;(2)意识形态特征;(3)具有理论的性质,企图为分析社会生活的所有现象提供一种普遍的概念。
社区—社会,这两种类型不是对立的,它是一个连续统,任何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都不会出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极端,而是处在这个连续统的某个位置。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一个社区因素减弱而社会因素增强的过程,而不是社会即刻替代社区的过程。
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
一,“社会实体”,是使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纽带,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社会关系,社会集群,社会集团(这些范畴每一个也都是一个标准概念)。社会实体是对应于社区—社会这对概念的,因为这对理想类型是对社会生活中两种因素的高度抽象,所以它们本身并不是社会实体。
(1)    社会关系的概念涉及一种进入或维持某种被认为有固有价值的关系的意志。只有通过知识和认知,即通过交互肯定才能成为社会关系。
(2)    社会集群指的是因为某种共同的自然或精神特征而被视为一个单位,或一个整体的一大群人,如种族、民族或语言群体。他们能成为一个社会集群,有赖于每个个体成员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既存的实体,并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一种维持和维护集群的意志。
(3)    社会集团,它是有组织的。组织化意味着某些人采取的某些行动,被其共同成员或外人视为整个集团的行动,社会集团是社会实体的一种最充分的实现形式。
这三种社会实体都可以更多地体现社区的特征或者社会的特征,一切都赖于其成员中自然意志和理性意志何者占优。
二,社会价值学说。任何社会实体都可视为一种共同意志的主体,共同意志常常表现在行动规则或规范之中,而规范和规则的意义则是从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中派生出来的。可以将人们所肯定、喜爱、尊敬和崇拜的现实或理想的对象视为价值。价值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种:经济的、政治的、伦理的。
“社会化”,一种社会变迁过程,从最初的社区内部的土地公有制向严格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一种转变。
三,社会规范学说。规范并不是人们实际的行为模式,而是行动的一般规则。但是如果人们按照规则有规律的行动的话,就能发展出某些行为模式来。社会规范可以是自发的,也就是说由该群体成员自己创造的;也可以是异生性的,即由外部权威施加的。社会规范分成三类:秩序、法律和道德。秩序的基础是普遍同意,法律的基础是共同习惯,道德的基础是宗教。表9—2
公共舆论三条件,三形态
四,社会相关物学说,人类社会实体活动时采取的形式及所及的领域。分为经济、政治和知识(精神)的。
滕尼斯主要贡献:一,社区—社会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韦伯的“理想类型”概念的提出。二,关于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的主张,是最早的有关形式社会学的表述。
第十章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的精神世界
社会学:寻找切入社会的视角
(1)反对泛社会学化或社会学帝国主义现象,可将社会学视为一种归纳法,提出一种视角,应该把人视为一种社会存在,以及社会是所有历史过程的媒介。
(2)调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保持着一种双重关系。
齐美尔划分出了抽象程度不同的三种层次的社会学:
(1)    普通社会学,涉及的是历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变迁视为社会形式的变迁。它所能讨论的问题:a,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b,群体的权力问题;c,集体和个体的行为、行动和思想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
(2)    纯粹社会学,这一研究撇开了其中的题域中的具体内容,关注的是抽象社会交往的纯粹要素——形式,所以纯粹社会学也可以称作形式社会学。要对与自然现象不同的、具有唯一性的社会历史事件进行有效的研究,就只能抛开这些事件的特殊性,而去关注构成这些事件的同一性即它们的外在形式。
齐美尔又将它称作“社会几何学”:几何学的抽象仅仅研究物体的空间形式,虽然从经验上看,这些形式总是某些质料的形式。与此相似,如果社会被视为个体间的互动,那么对这种互动形式的描述,在最严格和最本质的意义上就是有关社会的这门科学的任务。
(3)    哲学社会学,这一题域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一个涵盖了状况、基本概念、具体研究的预设,这些是不能通过研究本身来处理的,因为研究就是建立在它们的基础上。另一个部分,研究指向超越经验和直接的客观知识的那种完善、联结、问题和概念。第一个领域是认识论,第二个则是特定学科的形而上学。
最简单的群体是两人群体,或曰对偶关系。基本特征:(1)两人群体不存在超个体的结构,无以产生一般群体生活所具有的紧张感;(2)两人群体关系密切,并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三人群体,出现了最简单的社会结构,能表现出全部的社会生活:自由和约束,自治和他治这种辩证的社会学态势。
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与齐美尔的模糊社会学形成了鲜明对比,齐美尔志在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对具体的研究技术兴趣不大,更不寻求统计学对经验事实的支持。
社会互动:形式与过程
注重的是微观的社会互动的研究,研究的是互动或曰个人活动的抽象形式。
纯粹社会学的两个根本性的命题:一,社会是个体间的互动;二,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而关于形式或互动形式的描述是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
社会概念的两层含义。
“互动”,“交往”。社会是以互动为基础的,但单个的互动并不足以构成社会。社会交往是一种社会互动,不过是一种相对持久而系统的社会互动。正是也只有这种互动才赋予社会以本质。
齐美尔的形式分为三类:
(1)    社会过程,不依赖实现社会过程的具体情况而固定不变的那些现象,诸如基本的集体行为、分工、孤立、冲突、竞争、联合、抗衡等。
(2)    社会类型,并不集中于互动过程中,而是集中在所涉个人的典型的角色行为上。社会类型是一种对个人具有本质特征的品质,是不以某种具体的相互关系的性质为转移而经常表现出来的东西。“陌生人”,“穷人”
(3)    发展模式,包含了更为复杂的社会过程,诸如社会分化等,其中群体的扩大和群体成员个性的增强就是发展模式的范例之一。
冲突:社会形式的一种分析
在社会生活中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冲突并不是对和谐的否定,而是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和谐过程交织在一起的。一方面,冲突是和谐的前提,就像有机体为了摆脱失调状态必然会出现病痛一样。另一方面,和谐又常常是冲突存在的前提,就像竞赛的进行要以规则为基础。
对冲突原因的解释:有机体各单位间先天的“敌对冲动”,其次才是社会关系及其间的矛盾。
社会冲突模式:图10—1,与社会分化,社会单位增长的组织化,社会关系的控制
群体内部的冲突的社会意义围绕着三种形式展开:(1)对立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特征;(2)对立的双方将对方视为对群体存在的一种威胁;(3)对立双方都相互承认也接受对方为合法的对手。
群体间冲突,齐美尔感兴趣的是这种冲突对每一方本身的内在结构造成的结果。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1)冲突各方内部权威的集中;(2)冲突各方内部社会团结的增强;(3)增强了有共同对手的不同群体间的联盟。
关于社会强度的命题,表10—1
冲突的意义或曰积极作用是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实现的:一,不同性质的冲突及其表现既有利于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又有利于问题或矛盾的最终解决。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整合的纽带。
为现代性搭脉,或文化社会学的寻访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但是一旦文化的形式形成了,或者说获得了某种外在性和客观性,又会与它的主体相对立,变成与人类格格不入的东西,从而抑制了人的创造力。
客观文化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极度扩张表现为:(1)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客观文化的绝对规模不断增长,在科学技术方面尤为突出。(2)文化领域中的不同成分和内容的数量也在增长,新的文化成分层出不穷,构成了现代文化的复杂性。(3)文化世界中的各种要素日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为有力的、自我控制的世界,并且开始一步步脱离行动者或文化的创造者的控制。
文化的异化现象,或者说客观文化对个人文化的威胁,源于文化这个本来属于人的创造和意义的王国的外在化。
“大都市和心理生活”。
《货币哲学》货币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客体化。
货币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制造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即通过将价值附加在物体之上,使人们没有钱就无法获得某物;另一方面它又能使人们能够克服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即只要一个人有钱,他就能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齐美尔将货币和整个经济交换都视为人类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
只有在稳定和紧密组织起来的社会中,能够互相提供保护并杜绝诸多危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脆弱而容易损毁的纸张成为最高货币的价值代表。
货币的出现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加强,其意义或后果:
(一)创造了一个日益物化的世界,个人向社会的迈进必须通过将自己的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如此则传统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方式关系,现在则要通过交换中介——货币——来实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的物化就无法避免。
(二)增进了这个世界的理性。(1)货币的出现使得社会对量的计算超过了对质的强调,世界开始具有量化的倾向,进一步造就了人的计算性格;(2)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扩展,因为现代经济中的许多货币交换和转化行为,都需要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为基础。有助于文化朝向理智性的重新定向。除了货币的经济功能,货币还象征并体现了现代精神的合理性、不可靠性和非人格性。
货币的负面影响:(1)造成个人的没落。某些事物的总体价值增长到什么程度,与此相应,其个体部分的价值就衰落到什么程度。货币这种原本是人们用来实现诸多目的的手段,到后来却成了目的本身。(2)造成社会关系的非人格化。社会组织的高度专门化,造成了人们个性的高度分化和人本身的衰退,单个的人变得更加孤立和原子化。在科层组织中,个性是多余的。
第十一章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韦伯的方法论的基本主张:(1)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人的行为而不是对行为本身做价值判断;(2)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行为者的目的、意义和价值观密切相关;(3)“理想类型”是社会学分析的最佳手段,通过建立理想类型就能够实现特殊性和一般性的统一。
理解——社会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进行因果性说明。具体有两种形式的理解:(1)对特定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直接的“观察性理解”,即发生了“什么”;(2)“解释性理解”,即通过动机获得理解,是“为什么”会发生。虽然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的学科,也必须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因果性的说明,但这种说明不是必然的,只是一种可能性,或是一种机遇。
价值中立——韦伯将知识分为两类:既存事实,即关于实然what is;规范知识,关于应然what should be。社会学这样的经验科学是以了解“实然”为任务,而不应涉入“应然”或规范知识与价值判断的领域。在社会学中应驱逐道德意图,保持在研究社会现象时的价值中立性质。价值关联——科学家本人必定会根据他的价值观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其次科学一定具有经由社会化组织的特点。因此科学家无法摆脱其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施与的影响。但是科学家在根据了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以后,必须在科学精神的支配下对研究现象做出解释;并且不能从实然的判断推出应然的判断。
理想类型——这是一种概念工具,能够使我们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它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
(1)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构建,既源于社会,又不等同于现实社会。一方面它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不是现实中;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某种接近于典型的现象,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
(2)理想类型尽管是一种主观构建,但并不是凭空虚构的,是以理论结构的形式表示的一种“时代兴趣”,体现着某个时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规则。
(3)理想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是抽象的,但它没有也不试图概括现实事物的所有特征,只是为了研究的目的单向侧重概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4)理想类型就价值而言是中立的。
(5)理想类型是与社会和现代科学的特点,即理性化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理想类型划分为三大类:
(1)具体历史事件的理想类型,如新教伦理,中世纪经济等概念;
(2)由社会现实的抽象因素组成的理想类型,如科层制;
(3)建立在行动者动机基础上的纯粹的行动类型,所有经济理论的命题都属于这一类。
理想类型的提出不仅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内在的逻辑结构,使得人们对不同社会现象的比较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大大缓和了实证主义提倡的普遍化的思维方式和历史主义信奉的特殊化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为实证社会学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共存提供了某种可能。
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韦伯将社会行动划分为下面四种基本类型:
(1)    目的理性的行动,以对外部环境中的客体或他人按某种方式行动的期待为基础,并通过将这种期待作为条件和手段,以使行动者能够以通过计算和预测行动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这一目的。这类行动最重要的特点是对目的的关注。
(2)    价值理性的行动,根据行动所具有的对固有价值的自觉信仰来界定,是独立于任何功利动机的,仅仅受制于伦理的、美学的和宗教的标准。主观上常常认定行动具有无条件、排他的价值,不考虑行动后果及条件是否具备。
(3)    情感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特殊感情和情绪的结果,也可能是对某种意外刺激的不受制约的反应。
(4)    传统行动,是由长期形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
传统行动和情感行动在客观上可能都是合理的,但在主观上却是非理性的;价值理性的行动在主观上具备相当的理性成分,但在客观上这类行动不具备理性特征;目的理性的行动是理性成分最高的行动。
这里的分类只是一种纯粹形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不同结合。
“社会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涉入相互考虑对方行为的行动中,并因此以彼此的行为为取向。由此社会关系完全是由若干个体将以某种有意义的、可确定的方式行动的可能性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存在的标志,就是在人们之间发生了最低限度的互以对方为取向的行动。社会关系只存在于社会行动或可能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动之中,没有社会行动就没有社会关系。
与社会行动的重复发生有关的可能性主要有三种形式:习惯,习俗,利益制约。
如果社会行动是以团结感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就会社区化;另一方面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化,则是利益一致和权衡的结果,是由理性的价值判断的便利因素决定的。
理性化的力量
理性有两种最主要的形式:(1)形式理性,又叫工具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判断关系,主要体现为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2)实质理性,又叫价值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
可以将理性或合理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彰显的过程称为“理性化”,而成为社会生活主导成分的是形式理性而不是实质理性。
形式理性或理性化成分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效率,指一个社会强调发现从某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直接、最快速的途径的重要性。(2)可计算性,指事物能够被计算或数量化,这也是经济领域理性化的最重要标志。(3)可预测性,因为事物是可计算的,因此我们就能对它的运作方式和结果加以预测。(4)破除神秘性,或曰祛魅,指从社会生活中剔除巫术的因素,而代之以系统的、合理的和逻辑的因素。(5)控制,理性化的过程总是在逐步降低人工工艺,用非人的技术来代替人的技术。(6)去人性化,理性化的结果是在提高了社会效率和可计算性的同时,也使我们丧失了对人性和人类价值的关注。
理性化在法律、经济、宗教、伦理道德、政治行政、理性化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艺术等领域的不同表现与后果。P—371
韦伯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科层制称为“理性化的两大力量”。
权威、科层制与人性的铁笼
“权力”,是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某种机会,它使人即使遭遇抵抗也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而不必介意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统治”,是一种机会,它使具有特定内容的某种命令为特定的群体所遵守。合法的统治形式,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权威”。
因为合法性可以建立在charisma的、传统的和理性的基础上,所以权威也具有三种相应的理想类型:
(1)感召权威。在这里charisma是一种领袖人物的人格魅力,它能够激发特定的大众对某个公众人物的忠诚或感情。一般来说charisma统治是一种前理性时代的现象,Charisma式的人物能够通过人们对他的盲目的崇拜和迷信,使后者的旧有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模式发生彻底的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charisma式的人物和韦伯所推崇的理性一样,乃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和象征。但除了革命性,它同样具有不稳定性,是一种非常态的统治形式:首先它缺少理性的和稳定的组织结构,其次这种统治具有典型的反经济特征,最后charisma人物的生命周期的短暂性。在现代世界中,理性已经代替了charisma成为最重要的革命和变革力量。
(2)传统权威。传统权威的基础是对古老传统以及实施者的合法性的牢固信仰。传统权威依赖领袖人物自己的权力自称、追随者的信仰、整个社会对权力的认定、对秩序的默认、对传统的遵从、对长者的尊敬。在这种权威体制下,统治者获取权力的主要方式是根据沿袭下来的传统或惯例。传统权威的结构和实践,构成了理性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障碍。
(3)法理权威。法理权威的基础是对所实施的规则的合法性,以及被推至权威位置上的人根据这些规则去发号施令的权力的深信不疑。其最大的特点是统治的非人格化特征。
“科层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作为一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责任、功能、文件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科层制的建立,使得在组织管理领域能够和经济领域一样,实行专业化和分工,能够按照无个性的公务原则来与运作,能够实现管理者与管理手段的分离,这是西方社会理性化的重要方面。科层制的基本特点P—381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明性和可靠性上,它都犹于其他形式。
科层制的弊端:(1)和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的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密切相关,在它的权力运作中。正因为科层制所恪守的形式法规严格规定了每个机构、每个机构的每一层级的管辖范围及其相应的权力分布,因此在它的管理运作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形式化的、非人格化的、普遍主义的精神。(2)和科层制的形式或工具理性造成的对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煞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组织推进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也是给自己建造了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逃逸的铁笼,这一铁笼无视人性及其需要,对个人自由造成致命的威胁。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天职观”,它具有一种终身的使命,一种确定的工作领域的意义。劳动的天职观起码有两个最为积极的意义:(1)上帝所能接受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其在尘世所处的位置所赋予他的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2)事业的成功成了履行天职的体现,这使得拼命挣钱的行为有了某种神圣性。
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强烈抗拒对占有物的自发享受,它约束着消费,不仅使冲动合法化,而且将其视为上帝的直接意愿。
换句话说,一方面新教将包括挣钱在内的世俗生活上升到天职的地位,从而使人摆脱了传统道德的约束,勤于工作、合理而努力地挣钱;另一方面,它又使人在勤奋的同时对个人生活采取了禁欲的方式,克勤克俭。这两点正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所在。
韦伯和马克思,相似之处P—391,分歧P—392
第十二章  经典时代的尾声
库利:在经典与现代之间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通过他的人际交往而获得的,自我感觉的发展变化也有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理解。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无非是他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反映。
“镜中我”——每个他人都是我的一面镜子,而每种社会关系都在反映着自我。进一步,由这种反映构成了我的身份。镜中我的概念包括了三方面的因素:(1)我们对自己的外貌在他人眼中形象的想象;(2)对他人对这一外貌的评价的想象;(3)与自豪或耻辱有关的那类自我感觉。自我不仅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而且也反映在一个人的意识中。并且人们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在社会中以现实的方式进行,而且也可以在人们的意识中进行。
“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在我们看来是那种以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和联合为特点的群体。它们构成了人的社会性和理想的基础,库利称之为“人性的养育所”。亲密的交往的结果,从心理上说,个性溶入到一个共同整体中,这样群体的生活和目的就构成了人们的自我本身。最常见的初级群体包括家庭、儿童的友伴或游戏群体、成人的邻里或社区群体,以及友谊群体和职业环境中的工作群体。
(1)尽管初级群体是培养人类友爱和同情心的基地,但其中同样存在着竞争、冲突和对立,只是这种冲动常常受到群体的共同情感的制约;(2)初级群体还是更高一级的制度结构的基础,它能够给予个人最初的最完全的社会统一性的经验。这更高一级的制度结构就是社会组织,即“次级群体”。
凡伯伦:制度与工业社会
一,有关制度的分析
二,对工业社会的研究。根据赢利工作和实业工作的划分,凡伯伦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两大阶级:其一是从事物质生产或机器利用的工程师,或工业家;其二是依靠所有权而控制工业,获得高额利润的老板、经理和商业推销者,即所谓的企业家。
三,对消费领域中的竞争及其功能。人们竞争的动力存在于对丧失自我尊重的恐惧中,人们的价值越来越通过其占有财富的多寡来衡量。“炫耀消费”和“炫耀闲暇”,“代理消费”和“代理闲暇”。
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曼海姆
意识形态,即那些指导维护现存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乌托邦,即那些倾向于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思想体系。
乌托邦本身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或者说是处于非统治地位的意识;还必须具有对现存社会秩序的变革性作用,并被其属的社会集团付诸现实的行动之中。
导致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终结的原因在于,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理性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现代人主张用科学主义的态度看世界,强调准确、客观地把握研究对象,这造成了在思想和理论界将一切具有价值判断和热忱成分的学说视为“非科学”的倾向,结果自然是有意识地排斥乌托邦学说,从而使变革社会现实的理论设计逐步消失。
知识社会学对某一时期或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的思想进行分析时,所关注的不仅是流行一时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还包括这种思想产生的整个社会背景。作为一种理论,它探求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它试图追溯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
图12—1
知识社会学的纯经验考察,“它是一种通过描述和结构分析方法所作的纯经验调查,了解社会关系是以何种方式实际影响思想的”,它的目的是证实知识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即知识的社会决定论。(1)现实社会中的思想的出现在许多关键方面受到种种超理论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就是所谓的“存在因素”,包括地位群体、职业群体以及代群体。(2)存在因素不仅对知识起表面的影响作用,而且渗透进知识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了我们观察与经验的范围和深度。
认识论调查,摆脱理论分歧的表面主题,从分歧追溯到其所依据的不同观点的社会基础。
知识社会学的历史—社会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研究任务在于确定思想史上逐步出现的、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各种观念。这一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归因”方法,第一个层次是处理一般的解释性问题,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这些思想类型来重建经验事实,考察这些思想类型在现实中是在何种程度上实现的。
索罗金,或经典社会学的终结
与其他社会学家迥异的知识社会学观点:即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和科学的思想与它们赖以产生和繁荣的文化心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有价值的论域是另外两个:其一是他的社会和文化变迁论;其二是他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经典研究。
索罗金认为社会是一个经过整合的整体,而其中的意义、价值、规范和象征是认识社会文化现实的关键。文化变迁既有相当的可变性,又有明显的重复性。这种“变化性的重复”使得社会文化变迁是以一种周期循环的方式实现的。
社会文化系统所有的变化是在三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的交互替代中实现的。分别是:(1)感觉文化心理;(2)观念文化心理;(3)理想文化心理
表12—1
“内在变化”和“极限”这样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的意图是说明,历史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但这特点不是任意的,是由一种文化的内在必然性决定的。第二个原则表明,社会文化系统并不是永远朝向一个方向发展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意识发展到自己的顶峰后,社会文化变迁的方向就会发生倒转。
社会分层,一个特定的人口总体差别化为以等级秩序叠置的阶级,它体现在社会的上层和下层阶级存在中。其基础和真实的性质源于一社会成员在权利、财产、职责和责任感、社会价值和贫困、社会权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的不平等分配。索罗金将社会分层的标准分为三类:经济的、政治的和职业的。每个人或每个群体的地位结构都有三个不同的方面:经济地位(财富),政治地位(权力与权威)和职业地位(工作)。
社会流动,被理解成一个体,或一社会客体,再或一社会价值,从一社会地位向另一社会地位的任何转变。这种转变有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前者是一个人或一社会客体在同一水平或层次上从一社会群体向另一社会群体的流动。后者则是一个人或一社会客体从一社会阶层向或高或低的另一社会阶层的转变,根据转变的方向,垂直流动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上升或社会跃迁;下降或社会跌落。
结语  经典社会学的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社会学的假设与理论范式
范式,是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甚至行为方式相同或相似 的社会学家提出的有关人性和社会生活本质的理论集合,它们建立在有关人性和社会秩序的共同或相近的理论假设基础上,因此同一范式中的不同理论对人类行为或社会结构的理解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表13—1经典时代社会事实范式的沿革和代表人物:结构功能论和冲突论,它们都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及影响,区别是结构功能论着重社会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秩序,冲突论则着重社会事实间的冲突和无序。以实证主义为圭臬的实证社会学或社会事实范式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    社会事实范式的基本特征:P.441
表13—2经典时代社会行为(心理)范式的沿革与代表人物: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它们都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社会事实还原到个体的心理或行为层面,寻求社会行为甚至社会结构的解释。(社会释义范式虽然也以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甚至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人们的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有意识地建构起来的,但是它所求助的基本解释要素不是个体的本能或习惯,而是个体与群体间的社会互动。)
★    社会行为范式的基本特征:P.444
表13—3经典时代社会批判范式的沿革和代表人物
★    社会批判范式的基本特征:P.448
表13—4经典时代社会释义范式的沿革和代表人物: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美国实用主义传统。
★    社会释义范式的基本特征:P.452
经典社会学家的贡献与局限

附件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笔记.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笔记.pdf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