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易错点总结-马原毛中特史纲

唯物论

1.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混同。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3. 不要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混淆。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认识是反映与认识和能动的反映。前者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特有观点。

 

4. “意识转化成物质”是需要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必须是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因此,“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的论断是正确的。“意识必然转化为物质”的论断是错误的。   

 

5. “物质和精神是并行不悖的”属于错误的二元论思想。

 

6. “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一样的”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两者虽然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辩证法 

 

1. 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2. 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3. 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4. 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5. 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6.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认识论

 

1. 要区分认识的基础、对象、本质和起点。·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或客观事物;· 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

· 认识的起点是感觉。

 

2. 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能混同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识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对象;主观是人的思想,客观是物质世界;

认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依赖,缺一不可,而主观是客观的反映,客观不以主观为转移。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是就人类总体而言,在个人的知识结构中,则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不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而是源与流的关系。

 

4. 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张载、王夫之和孙中山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

老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

 

5. 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正确的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感觉问题上的分歧在于,感觉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6. 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感性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主义唯理论与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区分在于,是否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客观事物的反映。



唯物史观

 

1.  区分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经济结构不包括生产力,是指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不是指所有生产关系,而是指占主导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2. 生产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将日益多样化,但这些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3. 区分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上层建筑的核心。

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政治法律思想,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  区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从层次上来划分,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根据与经济基础关系的紧密程度,划分为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性,非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心理学等等,没有阶级性。

 

5. “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的说法是错误的。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理解。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它的变化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6.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原理”的说法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政治经济学

 

1.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1.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

① 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②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问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③ 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2. 三种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

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反过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排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可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新的可能。因为在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作日还能够延长,甚至由于技术的改进使劳动力延长工作时问的生理界限拓宽,从而有可能使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进行。

②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

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正是在各个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个别企业首先提高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在竞争中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后,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为一般生产条件,其个别价值已等于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部门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③ 超额剩余价值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毛中特易错考点

29个“根本”


1.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它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2.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它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3.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5.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


7.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8.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9.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0.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12. 人民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13.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14.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1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7.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19. 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0. 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


21.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2.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23. 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24.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5.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6.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28.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9. 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史纲易错点

9个“转折”


1.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


2. 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红军的长征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中华民族由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确立了历史转折点。


6.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毛泽东指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7. 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8.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

附件
考研政治易错点总结-马原毛中特史纲.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登录后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目录
  • 唯物论
  • 辩证法
  • 认识论
  • 唯物史观
  • 政治经济学
  • 毛中特易错考点
    • 29个“根本”
  • 史纲易错点
    • 9个“转折”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考研政治易错点总结-马原毛中特史纲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