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    名词解释
.1、经济发展(98、02)2、经济增长(00)3、知识经济(00)
二、    简答
1、    简述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和具体措施。(06)
2、    简述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07)
三、    论述
1、    论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说明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05)
2、    试论述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09)
3、    论述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和基本经验。(10)
4、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决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4)
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扩大、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构建自己未来能力全面提升的动态过程。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有多个,包括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
2、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等原因,经济规模(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在数量上的扩大和增加,它反映一国国民经济总量的变化状况。
衡量经济增长,通常主要采用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等总量增长率和人均增长率等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效率增长率的指标。
3、    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它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新的经济形态。工业经济中衡量生产率的生产函数注重的是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看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被纳人生产函数之内。
知识经济中所指涉的“知识”,不限于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人文让会科学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对面临的间问题作出判断、提出解决方案的知识。
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还可分为可编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知识)和意会知识(如个人在实践中所掌 20 握的某种技能和诀窍)。前者可以通过压缩、转化被记录—下来,因而可以传送、储存和复制。后者与个人的经验、背景密切相关,无法用语言完全表达出来这两种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可以通过学习将意会知识更多地转化为编码化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进而又发展新的意会知识和编码化知识。
二、    简答
1、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换句话说,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在机理是通过调整影响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使产业结构得以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而通过产业结构的这种优化变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国民经济获得比正常速度快得多的增长。 我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是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①    力提高第一产业即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要树立大农业观念,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水平和综合和平能力。
②    我国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任务之一,是进行第二产业即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要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建设设施的建设。而对于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而言,它们的优势恰恰是待开发的资源优势,劣势和短处则是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和不足。因此,随着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方向和任务的确定,国家投资和基本建设的重点,必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国家将在许多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来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大规模开发中西部地区的各种丰富资源。这种局面的出现和发展,再加上中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努力,就有可能加速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最终实现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理布局和均衡健康发展。
③    要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这是当前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条件。要不失时机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应当放在加强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上,放在加强对现有企业尤其是老工业基地和大型同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
④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经营或机制转移和政府机构改革创造重要条件。要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⑤    还要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当前特别要强调加快我国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这不仅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当前,党中央已经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落实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是从“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央根据我国目前的客观经济形势,在扩大内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必将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地区之间经济的合理布局,保障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措施有:
①    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
②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③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④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布局和结构。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旅游、法律、咨询、理财等现代服务业和居民生活服务业,加强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
2、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我国城市化道路的特点有:
(1)我国城市化起步晚,起点低,波动大。在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中,由于受政治形势、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的影响以及人口与资源特征的限制,城市化发展起伏不定,波动较大。
(2)我国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滞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中国人口基数巨大,城市人口的绝对数也很大。我国城市化滞后主要表现在: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与产业结构变化相比,城乡人口结构变化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落后。
(3)我国城市化进程是渐进式的发展态势。建国50多年来,城市化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城市化进程的缓慢和波折。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渐进式的推进。渐进式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4)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国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城市化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叠加及不同地区之间在发展阶段上的交叉,使得中国城市化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5)我国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都是以农民破产,工业化迅速发展来实现的。而中国的城市化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基础上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结果。
三、论述
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相比有如下特点:
(1)    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只是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换将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    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讲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    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    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养人才,使经济发展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必须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正在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传统工业化的内涵,为我国高起点加速推动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因此,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工业化高度融合,以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同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化的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    经济增长的含义。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
(1)    生产要素投入特别是劳动就业量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如果以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指标,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那么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国内生产总值就是这一时期所有部门的劳动就业量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乘积,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就等于劳动就业量增长率加上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2)    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微观而言取决于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从宏观来看,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地区布局的合理化。由于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因素较复杂,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3)    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和投资效率成正比。在现实中,投资率存在客观的限制:意识积累率的高低,受现实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二是投资率的实物供给限制,及国民收入实物构成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数量和结构的限制。
(4)    科技进步程度及其应用。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取决于科技进步的程度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水平。只有实现科技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只有教育程度的高度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制造出先进的机器设备和设计出先进的工艺;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武装各个层次的劳动者,才能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5)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一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会影响该国经济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被用来生产优质的产品,但还需对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6)    制度和体质。是重要因素。制度和体质安排不仅会决定财产和收入的分配,而且会改变经济中资源使用效率及其潜力。我国正面临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巨大。
(7)    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经济增长和发展还受到该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状况的制约。一国经济发展可以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的限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发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发展。
3、(1)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特征
①我国的改革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据中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的特点。
②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③我国的改革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实行双轨过渡、增量改革。中国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双轨制渗透到价格、财税、金融、收入、外汇等各个方面。
④我国的改革是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逐步推进的。渐进式改革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前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也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市场体系的形成、企业制度的转换、市场法规的制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都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试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 ⑤我国的改革是将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2)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经验 ①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尤其是一个富有权威的中央政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成功的政治前提。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从实践出发。中国的改革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虽然我们广泛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理论和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但是并不把它们当成必须遵守的教条照抄照搬,而是坚持立足于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需要出发选择和制定政策,用实践结果来检验和评价政策绩效,从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
③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
④坚持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社会的稳定是经济改革得以成功的基础,改革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经济发展又是社会长期稳定的根本保证。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⑤改革与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对外开放一方面增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对社会经济的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包括经济资源和改革相关的制度知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改革成本,促进了改革。
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改革初始,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对公有制经济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选择受计划体制束缚较小的非公有经济进行突破,在允许、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下,对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体制形成竞争格局。随着国有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格局,并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⑦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及时总结群众创造出来的实践经验,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在深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妥善处理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长期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而为改革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含义。
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相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密不可分。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有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又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即只有经济量的增长而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质量的效益的提高。

附件
1998-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pdf
pdf
下载文件
附件购买
免费内容(注册登录后即可免费下载)
您还未登录,请登录后查看资料
登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采集或网友投稿提供,不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如果资料有误与官方发布不一致,请与官方最新发布为准,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如果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删除。
维权指引 | 权限说明 | 下载说明 | 内容投诉
考研云分享 » 1998-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801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您需要 登录账户 后才能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欢迎 访客 发表评论

加入会员,每天进步一点点
·会员权限 ·加网盘群 ·加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