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8套卷第8套考点浓缩(含部分拓展知识点):
选择题部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
(1)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2)当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导致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2、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们只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实践中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就不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3、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5、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加。
6、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许由许多少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柒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所支配。
7、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8、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10、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1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13、《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进步性。
1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15、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16、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